| 文章太长,不想看?三句话帮你画重点! |
|---|
| 1. QS排名算法大改,加入了“就业成果”、“可持续发展”等新指标,导致排名大洗牌,伦敦名校除了帝国理工(IC)一飞冲天,其他几家(UCL、LSE、KCL)排名波动或下跌,让很多同学心态崩了。 |
| 2. 排名下降不等于学校变差!主要是因为算法变了,像LSE这种偏科的社科强校,在新指标上不占优势。学校的真实教学质量、学术声誉和雇主口碑基本没变,依然是顶尖水平。 |
| 3. 别被排名绑架!排名只是个参考,你在伦敦这座城市能获得的资源、人脉和实习机会,远比一个数字重要。把焦虑化为动力,好好搞学习、找实习、建network,你的未来不会因为排名掉几位就打折扣。 |
QS排名大洗牌,伦敦留学党要哭了!
家人们,最新的QS排名看了吗?先给伦敦的宝子们递上一张纸巾,因为我猜,不少人看完榜单,手里的offer瞬间就不香了,甚至有点想连夜买站票“逃离”伦敦。
我朋友圈里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小A同学,去年卷生卷死,终于拿到了梦校UCL的offer,专业还是她最想读的数据科学。那段时间,她开心得天天在朋友圈花式晒offer,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结果前几天,QS 2025年的排名一出来,她直接给我发了个“裂开”的表情包。
她连珠炮似的问我:“小编小编,你看排名了吗?我们UCL怎么还在第9没动啊!隔壁IC(帝国理工)都冲到全球第2了,这对比也太惨烈了吧!还有LSE,居然跌到50了?我的天,这以后回国找工作,HR会不会觉得我们伦敦的学校不行了?我这几十万的学费是不是要打水漂了?”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虑。这种感觉,就像是你花大价钱买了一只潜力股,结果第二天发现它不涨反跌,而旁边那只你没买的股票却一路飘红,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相信我,小A的焦虑绝对不是个例。这次QS排名的大洗牌,简直是在整个留学生圈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尤其是在伦敦这个“震中”,无数同学的心情都跟着排名曲线坐上了过山车。
所以,这场“排名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熟悉的伦敦名校真的“不行了”吗?我们又该如何拯救自己摇摇欲坠的心态?别急着emo,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里里外外盘个明明白白!
“案发现场”还原:QS到底对排名动了什么手脚?
要想搞清楚为什么伦敦的学校排名波动这么大,咱们得先当一回“侦探”,回到“案发现场”,看看QS到底改了什么规则。从2024年的排名开始(也就是2023年发布的那版),QS对它沿用了快20年的排名算法进行了一次“史上最大变革”。
简单来说,就是增加了三个全新的评分指标,并且调整了原有指标的权重。这三个“新人”分别是:
1.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ility) - 权重5%:这个指标挺时髦的,主要看大学在环境和社会影响方面的研究与教育。比如学校有没有开设气候变化的课程,相关的科研产出多不多,是不是在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贡献。
2. 就业成果 (Employment Outcomes) - 权重5%:这个指标非常“实在”,直接关系到咱们毕业后的饭碗。它衡量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他们在全球各行各业的影响力(比如出了多少世界500强CEO或者行业领袖)。
3. 国际研究网络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 - 权重5%:这个听起来有点学术,其实就是看一所大学的国际合作能力强不强,是不是经常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大学一起搞研究、发论文。
这三个新指标加起来,一共占了15%的权重。为了给它们“腾位置”,QS把一些老指标的权重给调低了。比如,“学术声誉”这个曾经的王者,权重从40%降到了30%;“师生比”也从20%腰斩到了10%。
你看,这一加三减,整个游戏的规则就变了。以前可能只要学术声誉够硬,就能稳坐高位。现在不行了,你得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六边形战士”。你不仅学术要牛,还得关心环保,能帮学生找好工作,还要朋友遍天下。任何一科“偏科”,都可能在排名上吃大亏。
同城不同命:伦敦名校的“冰与火之歌”
新规之下,我们来看看伦敦这几所我们最关心的大学,上演了一出怎样“同城不同命”的悲喜剧。
火箭般的赢家: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首先必须得提这次的最大赢家——IC。在QS 2025年的榜单里,IC直接从去年的第6名飙升到全球第2,把牛津、剑桥、哈佛都甩在了身后,仅次于MIT。这是IC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排名,整个学校估计都开香槟庆祝了。
为什么IC能一飞冲天?答案就藏在新规里。作为一所专攻科学、工程、医学和商科的“专科”强校,IC在“国际研究网络”和“就业成果”这类指标上简直是天选之子。它的研究项目本来就高度国际化,毕业生人均offer收割机,尤其是在金融和科技领域,校友网络极其强大。加上STEM专业在“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上也占尽优势(比如新能源、环保技术),IC在新算法下得分暴涨,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地踏步的巨人:伦敦大学学院 (UCL)
再来看看让小A同学焦虑的UCL。在QS 2025排名中,UCL位列全球第9,和去年持平。而在QS 2023年,它是第8。看起来似乎变化不大,甚至还算稳定在Top 10。但问题是,在IC的光芒下,“原地踏步”就显得有点像“退步”了。
UCL为什么没能像IC那样一飞冲天?因为它是一所规模庞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从考古学到脑神经科学,从艺术史到建筑学,UCL什么都有。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在“师生比”权重被砍半之后,就没那么占优势了。而且,虽然UCL的毕业生就业也很强,但因为学生基数太大,专业太多元,平均下来的“就业成果”数据,可能不如IC那种毕业生高度集中在高薪行业的学校来得亮眼。它就像一个门门功课都是90分的优等生,但在新规则下,不如那些有几门100分“绝活”的专科生吃香了。
最受伤的“偏科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如果说UCL是“原地踏步”,那LSE这次可以说是结结实实地“挨了一刀”。在QS 2025排名中,LSE从去年的第45名跌至第50名。虽然还在前50的边缘,但这个下降趋势足以让无数LSE的在读生和准留学生心头一紧。
LSE为什么会跌?因为它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作为全球顶尖的社会科学殿堂,LSE在经济、政治、金融、法律等领域的声誉无人能及。但在QS的新算法下,这种“偏科”却成了劣势。LSE没有理工科学院,没有医学院,这意味着在“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研究网络”(自然科学领域的跨国合作通常更多)这两个新指标上,它天生就处于不利地位。QS的排名就像一场全能运动会,你长跑再厉害,游泳和举重项目没有,总分自然上不去。LSE的遭遇,完美诠释了“不是你不够优秀,只是游戏规则不适合你”。
保持稳定的选手:伦敦国王学院 (KCL)
最后看看KCL。它在最新的QS 2025排名中位列第40,和去年持平。和UCL类似,KCL也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大学,尤其在医学、法律和人文社科领域实力雄厚。它的排名稳定,说明它在各项指标上表现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但也没有像IC那样在某个新指标上获得巨大加成。对于KCL的同学来说,不好不坏,心情可能相对平稳一些。
排名焦虑背后: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好了,分析完原因,我们再来聊聊更戳心窝子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排名的几位升降如此敏感?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就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回报问题。“我一年花五六十万来伦敦读书,结果学校排名还降了,这笔投资是不是亏了?”这种想法太正常了。留学是一笔巨大的家庭投资,我们都希望它能物有所值,而排名,似乎是最直观的“估值”工具。
第二个,是来自国内的“排名崇拜”压力。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尤其是一些大型国企、央企或者部分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比如上海的落户政策),确实存在“唯排名论”的现象。很多HR在筛选简历时,第一关就是看你毕业院校的QS排名在不在前100,甚至前50。LSE跌到50名,就意味着它离某些潜在的“录取线”又近了一步,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是真实存在的。
第三个,是同辈压力和自我认同的动摇。“我当初放弃了某某大学的offer来了这里,结果现在它的排名反超了,我是不是选错了?”“我跟亲戚朋友说我去的是世界前十的大学,现在它排名掉了,我该怎么说?”这种微妙的心理,关乎我们的面子,也关乎我们对自己选择的肯定。当外界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自我认同感很容易受到冲击。
冷静一下:排名是场游戏,但你的留学不是
家人们,焦虑归焦虑,吐槽归吐槽,但我们千万不能被一个排名给“绑架”了。排名下降,真的不代表你的学校就“水”了,你的学历就“贬值”了。我们得学会更聪明、更成熟地看待这件事。
首先要明白,大学排名本身就是一门生意,一个“数字游戏”。QS这次修改算法,说得好听是“为了适应全球教育趋势”,说得直白点,它也需要不断制造新的话题和看点,来维持自己的权威性和商业价值。算法一变,排名就大洗牌,这恰恰说明了排名的不稳定性。一所大学几百年积累的学术底蕴和声誉,难道会因为一个榜单的算法调整,就在一夜之间蒸发吗?显然不会。
LSE还是那个培养出无数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家元首的LSE,UCL也还是那个诞生了“电话之父”贝尔和“DNA之父”克里克的学术巨擘。它们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术资源,都没有因为排名数字的变动而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那些顶尖投行、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的招聘官,他们比我们更清楚这些学校的真正含金量。他们看重的是LSE学生扎实的数理分析能力,是UCL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创新思维。他们不会因为QS把LSE从45名调到50名,就突然觉得LSE的毕业生不行了。
更重要的是,排名完全无法衡量你在伦敦留学的全部价值。它衡量不了你在大英博物馆泡一下午的文化熏陶,衡量不了你在金融城参加一场行业分享会所建立的人脉,衡量不了你在摄政公园的草坪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头脑风暴的经历。伦敦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库。这里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创意之都、文化熔炉。你在这里能接触到的实习机会、行业资讯、前沿思想,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排名都无法量化的宝贵财富。
我认识一个从KCL传媒专业毕业的学姐,她毕业时KCL的排名也不算特别靠前。但她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伦敦一家知名的公关公司实习了半年,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回国求职时,面试官对她的排名根本没多问,反而对她在伦敦实习时操盘过的一个社交媒体项目表现出极大兴趣。她最后拿到了好几家头部互联网大厂的offer。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排名只是你简历上的一行字,而你的经历、技能和视野,才是真正让你在求职中脱颖而出的“王牌”。
别emo了,把排名焦虑变成行动力!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让大家当“阿Q”,而是希望我们能把心态放平,把关注点从虚无缥缈的数字,转移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来。
如果你是已经拿到offer的准留学生,别再为排名纠结了。你当初选择这所学校,一定是因为它的专业优势、学术氛围或者文化环境吸引了你。这些东西没有变,你的初心就不应该动摇。抓紧时间练好雅思,多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籍,为即将开始的留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你已经是伦敦的在读生,那就更没必要为排名焦虑了。你有这么好的平台和资源,要做的是最大化地利用它。学校的Career Service(就业指导中心)多去逛逛,改简历、模拟面试的服务都用起来。伦敦各种免费的讲座、展览、行业活动多如牛毛,主动去参加,去认识新朋友,去拓展你的network。学习压力再大,也要挤出时间去做一两份有含金量的实习,这比任何排名都更有说服力。
下次再有人拿排名说事,或者你自己又开始精神内耗的时候,不妨这样告诉自己:排名会变,但我在伦敦这座城市里学到的知识、锻炼的能力、积累的人脉、开阔的眼界,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也是任何榜单都定义不了的。我的价值,由我亲手创造,而不是由一个数字来评判。
别哭了,伦敦的宝子们。真正的游戏,从你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才刚刚开始,而你,就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