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留学,这份校园安全生存指南快收好

puppy

嗨,初到香港开启留学新生活的你,是不是既兴奋又有点小紧张?先别急着一头扎进美食和维港的夜景里,咱们也得把安全这根弦绷紧了哦!这份指南可不是干巴巴的条款,而是你超实用的“避坑”宝典。比如,那些花样百出的电话诈骗怎么防?晚上跟朋友嗨完一个人回宿舍,走哪条路更安心?万一真遇到麻烦,除了999,学校里有哪些隐藏的求助渠道是你必须知道的?从宿舍财物安全到出行提醒,再到心理健康支持,我们都帮你打包好了。快把它收好,让你在香港的日子,不止有学业和远方,更有满满的安全感!

在港留学安全速览
防骗第一条:接到任何自称“执法人员”、“入境处”、“快递公司”的电话,要求你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的,一律挂掉!官方不会通过电话办案。请马上拨打香港警察防骗易热线18222核实。
财物安全锁:宿舍、自习室、图书馆,人离开哪怕一分钟,电脑、手机、钱包也要锁好或带走。别用贵重物品“考验人性”。
夜间出行灯:尽量结伴而行,走灯火通明的大路。善用学校的护送服务或校园巴士。一个人的时候,让朋友知道你的路线和预计到达时间。
紧急求助网:手机里除了存999,更要把自己学校保安处的24小时热线设为快捷拨号。他们才是离你最近的守护神。
心理健康阀:学业压力大、想家、感到孤独都是正常的。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是免费且绝对保密的,别一个人硬扛。

刚从香港国际机场出来,拖着两个大箱子,第一次坐上开往学校的A字头巴士,看着窗外掠过的繁体字招牌和密密麻麻的高楼,你是不是感觉心跳都有点加速?那种对新生活的好奇、兴奋,混合着一丝丝对未知的忐忑,我懂,我们都经历过。

我的朋友小A,刚到港科大读研的第一个月,就接到了一个改变她对“安全”认知的电话。电话那头,一个操着标准普通话、语气严肃的男人,自称是“香港入境事务处”的官员。他准确无误地报出了小A的姓名、身份证号,甚至还有她最近的入境记录。他说小A涉嫌一宗内地严重的洗钱案件,需要她立刻配合“资金审查”,否则将面临遣返和刑事拘留。

那一刻,小A脑子一片空白。一个人在异地,最怕的就是身份和学业出问题。对方的“专业”术语、严厉口吻,加上自己信息被精准掌握的恐慌,让她完全丧失了判断力。对方要求她下载一个App进行“视频笔录”,并指示她将所有钱款转入一个所谓的“安全账户”以证清白。就在她颤抖着手准备输入银行密码时,同宿舍的本地室友回来了,一把抢过电话,对着那边用粤语一顿怒斥,然后果断挂机报警。后来警察告诉她,这是典型的“假冒官员”电话骗局,专门针对人生地不熟、社会经验少的留学生。如果不是室友及时出现,小A银行卡里父母刚给的十几万学费和生活费,可能就瞬间蒸发了。

这个故事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每天都在香港真实上演的剧本。所以,在我们畅聊去哪家茶餐厅打卡、周末去麦理浩径徒步之前,我想先以一个学长的身份,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安全这件事。这不仅仅是关于人身安全,更是关于你的财产、你的心理,以及你整个留学体验的基石。把这份指南收好,它会是你在这里最贴心的“护身符”。

“听我指挥”?小心,那是电话诈骗的开场白!

刚才小A的经历,只是冰山一角。电话诈骗在香港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而我们留学生,尤其是内地来的同学,简直是他们眼中的“精准目标”。为什么?因为我们刚来,不熟悉本地法规;我们和内地有紧密联系,骗子冒充内地公安更有迷惑性;我们害怕身份出问题影响学业,容易被拿捏住软肋。

根据香港警务处的数据,2023年全年,香港诈骗案数量高达近4万宗,其中电话诈骗是重灾区,“假冒官员”骗案的涉案金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十亿港元。一个令人心痛的数据是,受害者中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就在去年,一名在港就读的内地博士生,被骗子以同样的“洗钱”套路,骗走了超过200万港币的巨款,那是他家人准备给他买房的钱。

这些骗子的剧本通常有几个版本:

1. 假冒官员版:自称是香港入境处、卫生署、内地公安、检察院,说你有一个未取的包裹里有违禁品,或者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参与了犯罪活动。他们的核心目的就是制造恐慌,通过恐吓让你失去理智,然后一步步引导你转账。

2. 假冒快递/客服版:说你的快递丢了可以理赔,或者你的淘宝/京东账户有问题,需要你提供验证码或点击链接。一旦你照做,他们就能登录你的账户,盗刷你的钱。

3. “猜猜我是谁”版:装作你的老朋友、老同学,说自己遇到急事需要用钱,让你转账。虽然老套,但利用的就是你瞬间的信任和不好意思追问的心理。

那么,怎么破?其实非常简单,记住这个“三不一要”口诀:

不轻信:无论对方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信息多么准确,都不要轻易相信。真正的执法机关绝对不会通过电话或即时通讯软件来办案,更不会要求你转账到什么“安全账户”。

不透露:不要向任何人透露你的银行账户密码、信用卡安全码、网上银行登录密码和短信验证码。这些信息等于你银行账户的钥匙。

不转账:任何要求你转账、汇款的要求,都直接挂断。这是底线中的底线。

要核实:挂掉电话后,如果你心里还是不踏实,不要回拨对方给你的号码。自己去官方网站查找正确的联系方式,或者直接拨打香港警察的“防骗易”24小时热线:18222。把这个号码存进通讯录,它比任何朋友都管用。

宿舍不是保险箱,贵重物品请“锁”好

聊完了看不见的“电波陷阱”,我们再来说说身边看得见的风险——财物安全。很多同学觉得大学校园是一方净土,大家都是学生,素质高,肯定很安全。这种想法,有点太“理想化”了。

香港的大学校园通常是开放式的,校外人员可以自由出入。这就意味着,你的宿舍、图书馆、自习室,都可能成为小偷的目标。香港大学保安处就曾多次发布通告,提醒学生注意在图书馆和体育中心的财物失窃案件。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你把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放在桌上,去上了个厕所,或者去书架找本书,回来时东西就没了。整个过程可能不超过五分钟。

我身边就发生过真实案例。一个同学在逸夫楼通宵赶due,凌晨四五点实在太困了,就趴在桌上睡着了。等他醒来,放在旁边的MacBook Pro和钱包里的现金都不翼而飞。查监控也只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根本无从找起。那一刻的崩溃,不只是损失了金钱,更是丢失了辛辛苦苦写了好几周的论文数据。

所以,请把下面这几句话刻在脑子里:

锁好你的门:离开宿舍,哪怕只是去楼下扔个垃圾或者去隔壁串门,也一定要锁门。很多宿舍的门锁是自动的,但有些老旧宿舍需要手动反锁。别嫌麻烦,这道锁是你财产的第一道防线。

贵重物品不离身:在图书馆、自习室、餐厅等公共场所,你的电脑、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绝对不能离开你的视线。如果你需要离开座位,要么请信得过的同学帮忙照看,要么就把它们全部带走。可以买一把电脑锁,在图书馆用起来很方便。

现金够用就好:香港的电子支付非常发达(八达通、支付宝、微信支付、信用卡),日常基本用不到大量现金。钱包里放少量备用现金即可,大部分钱还是存在银行卡里更安全。

和室友建立“安全同盟”:和你的室友好好沟通,建立共同的安防意识。比如,陌生人敲门不要随便开,确认好身份;如果有人要进宿舍找你的室友,而室友又不在,礼貌地请他在外面等。

财物安全这件事,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习惯。养成这些随手的小习惯,就能帮你避免掉99%的麻烦。

夜晚的兰桂坊很嗨,但回家的路也要亮堂堂

香港的夜生活丰富多彩,无论是维港的璀璨灯火,还是兰桂坊、诺士佛台的热闹喧嚣,都充满了诱惑。和朋友们嗨到半夜,是留学生活里很棒的调剂。但狂欢过后,如何安全地回到宿舍,是你必须提前规划好的事情。

整体来说,香港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根据最新的全球安全城市指数排名,香港一直名列前茅。这里的治安状况非常好,街头犯罪率很低。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完全放松警惕,尤其是在深夜独自一人时。

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可靠。港铁(MTR)的运营时间通常到凌晨一点左右,是深夜回家的首选。如果错过了末班车,还有通宵巴士(N字头线路)覆盖主要区域。出租车也是一个好选择,但一定要乘坐红、绿、蓝色的正规持牌出租车。在路边打车时,注意观察车辆是否有计价器和司机证。千万不要图便宜或方便,去坐那些主动上来揽客的“白牌车”,安全毫无保障。

走光明大道:从地铁站或巴士站走回宿舍的最后一段路,往往是最容易放松警惕的。请务必选择光线充足、人流较多的主干道,避免抄近路走那些阴暗狭窄的小巷。很多大学都提供校园穿梭巴士或者夜间安保护送服务(Campus Escort Service),比如香港科技大学的保安就会在夜间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陪行服务。开学时就去学校官网的保安处页面查清楚,把相关电话存下来。

保持警惕,随时联系:一个人走夜路时,别一直戴着耳机沉浸在音乐里,要对周围的环境保持敏感。把手机握在手里,设置好紧急联系人快捷键。在上车或者开始走路回家前,给家人或朋友发个消息,告诉他们你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可以使用微信的“共享实时位置”功能,让朋友能看到你的动态。

对于女同学,尤其要提醒一点:在酒吧或派对上,不要让你的饮料离开你的视线,也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递来的饮品。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对自己最基本的保护。

享受香港的夜,但也要安全地回到那个属于你的小窝。

999谁都会打,但学校的“隐藏款”求助热线你知道吗?

遇到紧急情况,拨打999报警,这是常识。但你知道吗,在校园里,有时候拨打学校内部的求助电话,比打999更快、更有效。

每个香港的大学都设有自己的校园保安处(Campus Security Office),他们24小时值班,对校园的每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无论是你在实验室做实验到深夜感到害怕,还是在宿舍遇到了紧急情况,甚至只是被锁在门外,他们都是你最及时的援助力量。

校园保安处24小时热线:

  • 香港大学 (HKU): (852) 3917 2882
  • 香港中文大学 (CUHK): (852) 3943 7999
  • 香港科技大学 (HKUST): (852) 2358 8999

(请注意,以上号码可能更新,请以你所在学校官网公布的最新信息为准。)

我强烈建议你,现在就停下来,打开手机通讯录,把你学校的这个号码用一个醒目的名字(比如“校园救命热线”)存进去。因为他们离你最近,反应速度最快。

除了应对突发状况的保安处,学校里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隐藏”支持系统——学生事务处(Student Affairs Office)下的心理健康与辅导服务(Counselling and Person Enrichment Section)。

留学生活,远不止学习这么简单。全新的环境、巨大的学业压力、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远离家人的孤独感……这些都可能像一块块巨石压在你的心上。根据香港青年协会在202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超过一半的香港中学生和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

感到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甚至怀疑自己,这些都不是“矫情”或“软弱”的表现,而是你的身心在发出求救信号。这时候,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就是你最安全、最专业的港湾。这里的服务通常是:

免费的:作为学校福利的一部分,你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

保密的:你的所有谈话内容都会被严格保密,除非涉及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风险。

专业的:辅导员都是持有专业执照的心理学家或社工,他们能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你疏导情绪、应对压力。

千万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去求助。就像感冒了要看医生一样,心理上的“不舒服”也需要专业的照料。提前去学校网站了解预约流程,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在背后支持你,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安全感。

保护好你的“心”,留学不止眼前的苟且

最后,我们来聊聊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安全——心理安全。

香港的学术氛围是出了名的“卷”。在这里,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霸,感受到前所未有的GPA压力。一门课拿不到A range,感觉整个世界都灰暗了。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很容易让人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

除了学业,还有生活。你可能第一次需要自己处理租房、水电、银行开户等所有琐事;你可能因为语言不通,在小组讨论中插不上话;你可能在某个万家灯火的节日夜晚,一个人在宿舍里吃着泡面,疯狂想家。

这些情绪,都是留学这枚硬币的一面,真实而普遍。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和处理它们。

建立你的支持系统:主动去认识新朋友,无论是课堂上的同学,还是社团里的伙伴。找到一两个能让你卸下防备、倾诉心事的朋友,这比什么都重要。多和家人视频通话,他们的支持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找到你的“充电”方式:学习再忙,也要给自己留出放松和娱乐的时间。可以是去健身房挥洒汗水,可以是沿着海滨长廊跑跑步,也可以是找个周末去长洲、南丫岛发发呆。找到那个能让你暂时忘记烦恼、重新充满电的方式。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请记住,你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留学生”。偶尔的失落、想家、成绩不理想,都是正常的。允许自己有脆弱的时刻,善待那个正在努力适应和成长的自己。

当这些方法都不足以让你走出困境时,请一定要求助。向你的导师(Tutor/Advisor)、向学生事务处、向心理辅导中心求助。他们见过太多和你情况类似的学生,知道如何帮助你。在香港,寻求心理支持是一件非常普遍和健康的事情。

好了,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给你制造焦虑,恰恰相反,是希望你能因为“有准备”而“不害怕”。

把这份指南存进收藏夹吧,但别只让它躺在里面。把那些重要的电话号码存进手机,把那些安全小贴士变成你的日常习惯。然后,就请你带上这份心底的踏实,去尽情拥抱香港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魅力,去攀登学术的高峰,去结交一生的挚友。

因为你的安全感,才是你在这座城市里,行稳致远、闪闪发光的最坚实底气。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11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