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酷首都惠灵顿读高中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对新西兰的高中生活充满好奇,又有点小紧张?来“世界最酷首都”惠灵顿就不一样啦!这里的学习不再是无穷无尽的刷题和排名,而是你可以真正去选修帆船、戏剧甚至木工这些脑洞大开的课程。课后,和朋友们在海边的咖啡馆聊聊天,或者去爬个山看日落,都是日常。这不只是一段留学经历,更是一场关于独立、自信和发现热爱的成长之旅。想知道老师是不是真的像朋友一样、当地人到底友不友好?快来看看在惠灵顿上学到底有多酷吧!

出发惠灵顿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小事
心态准备:这不是“换个地方刷题”,而是拥抱全新生活方式的开始。准备好主动开口、大胆尝试,脸皮厚一点,快乐多十倍!
预算概念:惠灵顿生活成本在新西兰不算最高,但也不低。除了学费,每年生活费大概需要20,000纽币左右(约合人民币8-9万)。提前做好规划,心里有底。
“风城”不是说说而已:准备一件好点的防风外套,真的!这里的风能教会你什么叫“凌乱美”,但也能吹走所有烦恼。
人际交往:Kiwi(新西兰人)普遍友好,但别指望他们像国内朋友一样秒回信息。他们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周末可能就“消失”去徒步了。学会享受独处,也主动发起邀约。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专门为你们这些准备远航的家伙们探路。今天,我想聊聊一个特别酷的地方——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

还记得我刚拿到惠灵顿一所高中的 Offer 时,兴奋地告诉了我的发小。他当时正埋在一堆模拟卷里,头也不抬地问我:“那边儿高考压力大吗?一天要上几节晚自习?”我愣了一下,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在我翻遍的资料里,出现最多的词是“帆船”、“戏剧”、“户外教育”,而不是“一本线”和“万人坑”。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趟旅程可能比我想象的还要颠覆。它不仅仅是换个国家读书,更是换一种活法,换一个评价体系,去重新定义“好学生”和“成功”。如果你也曾被分数和排名压得喘不过气,好奇地球另一端的高中生到底在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么,这篇关于“世界最酷首都”惠灵顿的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学习?更像一场大型游乐园冒险

在国内,我们的课程表可能从周一到周五都长得差不多。但在惠灵顿,你的课程表完全可以由你“私人订制”,而且选项多到让你眼花缭乱。

这里的教育体系叫 NCEA (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它跟我们熟悉的“一考定终身”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产物。NCEA 是一个学分系统,你的最终成绩由平时的作业(Internal Assessment)和期末考试(External Assessment)共同构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用再为了一次考试的失利而彻夜难眠,每一次小组作业、每一次课堂演讲、每一个你认真完成的项目,都在为你未来的大学之路添砖加瓦。

我认识一个叫 Leo 的上海男生,在国内是个标准的理科宅,觉得人生除了代码和公式就没别的了。到了惠灵顿,他选了一门叫“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的课。你猜他的期中作业是什么?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皮划艇漂流,并提交一份关于水域安全和团队协作的报告。他后来跟我说,当他第一次在冰凉的河水里学会如何控制皮划艇,抬头看到两岸翠绿的原始森林时,他感觉自己身体里某个尘封已久的开关被打开了。这种学习,是写再多物理题也感受不到的。

这绝不是个例。在惠灵顿的高中,你可以选修木工课,亲手打造一个书架;可以上烹饪课,学做地道的惠灵顿牛肉派;甚至可以加入戏剧社,在年底的大戏里扮演一个毛利勇士。根据新西兰学历认证局(NZQA)的官方数据,NCEA 体系下提供了超过60门科目供学生选择,其中不乏像旅游学、数字媒体技术、早期儿童教育这样与实际职业紧密相连的课程。

老师的角色也完全不同。在这里,你很少会听到“王老师”、“李老师”这样毕恭毕敬的称呼。开学第一天,我的历史老师,一个风趣的苏格兰大叔,就让我们直接叫他“John”。课堂上,他不像是在讲课,更像是在主持一场脱口秀,鼓励我们随时打断他、质疑他。有一次我们讨论到二战,一个德国同学提出了一个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观点,John 不但没有反驳,反而让全班同学就这个新观点进行辩论。那节课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每个人都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的理解。这种师生关系,更像是导师和朋友,平等、尊重,让你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下课后,整个城市都是你的“兴趣班”

如果说课堂内的学习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那么惠灵顿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惠灵顿被《孤独星球》评为“世界最酷的小首都”(The Coolest Little Capital in the World),这个称号真不是盖的。它小巧、精致,步行就能探索大部分区域。这意味着你的课后生活极其丰富且触手可及。

下午三点放学,你和朋友们最常做的事,可能就是沿着海滨大道(Waterfront)散步,在街边的咖啡馆买一杯Flat White,坐在港口边看来来往往的轮渡和帆船。惠灵顿的人均咖啡馆拥有量据说比纽约还多,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里,咖啡馆不仅是喝东西的地方,更是社交中心、移动办公室和灵感发源地。

如果你热爱自然,那简直是掉进了米缸。从市中心坐十几分钟的公交车,就能到达维多利亚山(Mount Victoria)的山脚。爬上去,整个惠灵顿港湾和城市的景色尽收眼底,尤其是在日落时分,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根据惠灵顿市政府的数据,城市拥有超过100个公园和保留地,绿地覆盖率极高。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远足、去海边烧烤,是这里高中生的日常。

别忘了,这里还是世界电影特效的中心。鼎鼎大名的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就是《指环王》、《阿凡达》这些大片的幕后功臣。你可以去参加工作室的游览,亲眼看看那些以假乱真的电影道具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这种浸入式的文化体验,会让你对“创意产业”有最直观的认识。我的一个朋友就因为深受感染,在大学毅然选择了电影特效专业。

这里的文化生活也极其丰富。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 Papa Tongarewa)就在市中心,而且是免费的!里面不仅有关于新西兰自然历史和毛利文化的珍贵展品,还有各种有趣的互动装置。每个月,城里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市集、音乐节和艺术展。生活在这里,你永远不会觉得无聊,只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融入?比你想象的要容易

我知道,对于留学生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孤独”和“融入”。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能不能交到朋友?当地人友不友好?

先给你一颗定心丸:惠灵顿是一个非常多元和包容的城市。根据新西兰2018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惠灵顿地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居民出生在海外。走在街上,你会听到各种语言,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这种多元化的环境,让“外国人”这个标签变得很淡,大家都是“惠灵顿人”。

学校里通常有专门的国际学生部,老师们经验丰富,会像家人一样关心你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校还会实行“伙伴计划”(Buddy Programme),为你匹配一个本地学生,帮助你快速熟悉校园。我的第一个 Kiwi 朋友就是我的“伙伴”——一个叫 Chloe 的金发女孩。她带我逛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教我怎么在食堂点餐,还邀请我去看她参加的无网篮球(Netball)比赛。通过她,我认识了更多当地的朋友。

寄宿家庭(Homestay)是大多数小留学生的首选。这不仅仅是解决住宿问题,更是深入了解新西兰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我的寄宿家庭妈妈是一位退休护士,她会耐心地纠正我的发音,在周末带我参加家庭聚会,教我做新西兰的传统甜点——奶油蛋白饼(Pavlova)。有一次我生病了,她半夜开车送我去医院,忙前忙后。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当然,主动出击也很重要。新西兰的高中非常鼓励学生参加体育和社团活动。无论是加入学校的橄榄球队、合唱团,还是去社区做志愿者,都是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绝佳机会。别怕自己英语不好,也别怕自己什么都不会。Kiwi 们欣赏的是你的参与和尝试精神,而不是你有多专业。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告诉你惠灵顿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天堂。你依然会遇到挑战:刚开始时上课听不懂的窘迫、对家乡美食的疯狂思念、文化差异带来的小小误会……这些都是留学经历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但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为自己建立一个舒适的角落。这段经历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纸文凭,或是几句流利的英语。

它是在你16、17岁,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年纪,给了你一个机会去看到:原来学习可以不只是为了考试,生活可以有那么多可能性,成功也不只有一条路可走。

所以,别再问那里的晚自习上到几点了。不如问问自己,你准备好扬起风帆,在这座“风城”里,开始一场属于你自己的冒险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40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