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霹雳!哈佛劝退国际生,在读生集体转学

puppy

最近留学生圈都炸了,听说哈佛居然劝退国际生?好多在读的学长学姐都开始找出路,准备转学了。这背后到底是签证政策又收紧,还是学校内部踩了什么雷,出了专门针对我们的新规矩?文章深挖了这次“劝退”风波的来龙去脉,还分析了可能对咱们所有留学生带来的连锁反应。情况有点复杂,不管你是不是藤校的,都赶紧点进来看看,提前了解情况,别稀里糊涂踩坑里!

这次“劝退”风波,你需要特别留意的几个雷区
签证身份(SEVIS Status):这是留学生的命根子,比你的GPA还重要。任何不符合F-1身份规定的行为,比如没注册满学分、偷偷打黑工,都可能导致你的SEVIS被终止,学校想保你都难。
学术表现(Academic Standing):别以为进了名校就万事大吉。GPA过低、连续挂科,学校的劝退信可不会跟你客气。这跟国籍无关,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资金证明(Financial Support):学费和生活费是笔巨款。如果学校发现你无法覆盖后续开销,或者资金来源不明,也可能会对你的在读资格提出疑问。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压力山大是留学的常态。如果因为心理问题导致长期无法正常上课,学校可能会建议你休学(Leave of Absence)。虽然不是直接劝退,但处理不好也会影响签证。

凌晨三点,我的手机在枕边“嗡”地振了一下。迷迷糊糊解锁,是一个留学新生群的@全体成员通知,紧接着一条消息弹了出来:“爆炸新闻!我刚听学长说,哈佛在劝退国际生,好多人已经开始找转学的学校了!政策又要变天了吗?”

瞬间,我睡意全无。群里炸开了锅,各种猜测和焦虑像病毒一样蔓延。有人说是因为最新的签证政策收紧,专门针对某些专业的中国学生;有人说哈佛内部出了财务问题,想“优化”掉一批拿高额奖学金的国际生;还有人言之凿凿,说自己的朋友的朋友就收到了“建议转学”的邮件。

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惊慌失措的文字,我想起了自己刚来美国时的样子。那时候,任何一点关于身份、签证的风吹草动,都能让我彻夜难眠。一张小小的I-20表格,承载的是整个家庭的期望和自己多年的努力。所谓“劝退”,对留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失学,更意味着梦想的坍塌和身份的瞬间失效。

这篇文章,就是想和大家一起,扒开这层层迷雾,搞清楚“哈佛劝退国际生”这事的真相。这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警惕的信号?

标题党背后的真相:所谓的“劝退”到底是什么?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哈佛大学,以及任何一所正规的美国大学,都没有、也不可能出台一个官方政策,叫做“劝退国际学生”。如果真有这样的歧视性政策,那它将面临的是巨额的法律诉讼和声誉的彻底崩盘。咱们留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几百亿美元,是各大高校重要的收入来源和人才储备,学校没理由跟钱和人才过不去。

那群里疯传的“劝退”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一番深挖和向在哈佛的朋友求证,所谓的“劝退”,其实是几个不同性质的事件被混淆、放大后,产生的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谣言。这些事件,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雷区。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学术劝退”(Academic Dismissal)。这事儿不分国籍,对所有学生都一样。比如,哈佛文理研究生院(GSAS)明确规定,研究生的成绩必须保持在B(相当于GPA 3.0)以上。如果连续两个学期成绩不达标,或者出现“不及格”(Incomplete)的课程,就会收到学校的警告信,进入“学术观察期”(Academic Probation)。如果观察期后还没有改善,学校就有权要求你退学。去年,我认识的一个读统计学的朋友,因为第一学期选课难度过大,加上不太适应,两门核心课都拿了C,GPA瞬间掉到了2.5。第二学期开学,他就收到了系里小米(Program Coordinator)的邮件,措辞非常严肃,明确告知他已处于学术观察期,如果春季学期无法把总GPA拉回3.0以上,将“不被允许继续注册”(not be permitted to register for the fall term)。这封邮件,就是很多人眼中的“劝退信”。

还有一种情况,比学术劝退更凶险,也更具迷惑性,那就是“身份劝退”。这才是悬在咱们国际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的合法逗留身份,是和你的学生签证(F-1)以及SEVIS记录紧紧绑定的。一旦你的SEVIS被学校终止(Terminated),你就“黑”了,必须立刻离境。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DSO)不是你的保姆,他们是法律的执行者。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规定,如果你违反了F-1学生身份的规定,DSO有法律义务终止你的SEVIS记录。

比如,最常见的作死行为就是“打黑工”。前阵子,东海岸一所名校就爆出,几个中国留学生合开了一个私厨外卖,在微信群里接单,生意火爆。他们以为用人民币结算,现金交易,神不知鬼不觉。结果被校内某个“热心同学”举报,学校DSO介入调查,证据确凿。结果就是,SEVIS立刻被终止,几天之内必须离境,几年的努力瞬间归零。这种就不是“劝”,而是“退”,没得商量。

签证身份的红线:一步踩错,万劫不复

聊到身份问题,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只要我好好上课,不惹事,就没问题。但实际上,这里的“坑”比你想象的多得多,而且很多都是我们不经意间就会踩进去的。

头号红线,就是必须保持“全日制学生”(Full-time Student)的身份。这听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有讲究。根据美国联邦法规,本科生每学期通常需要注册至少12个学分。研究生的标准则由各个学校自己定义,通常是9个学分或者3门课。问题出在最后一个学期。比如你最后一个学期只剩下6个学分就能毕业,那你还能只注册6个学分吗?答案是:可以,但必须提前向你的DSO申请“减免课程许可”(Reduced Course Load, RCL)。如果你自己觉得“我就差这点学分了,少选点课没关系”,然后自作主张注册了少于标准的学分,那么从移民局的系统来看,你已经不是全日制学生了。你的SEVIS状态就会自动变成“终止”,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真实的案例:宾州州立大学的一位同学,在最后一个学期只注册了8个学分(学校要求9分),并且没有申请RCL。他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在申请OPT时,被移民局发现他有一个学期的学分不满足全日制要求。移民局直接拒绝了他的OPT申请,并要求他立刻离境。他申诉、找律师,花了上万美金,最后还是没能挽回。这个教训太惨痛了。

第二条红线,是关于工作许可。咱们F-1学生能合法工作的机会只有三种:校内工作(On-campus Employment)、课程实习训练(CPT)和毕业实习训练(OPT)。

校内工作,比如在图书馆、食堂打工,每周不能超过20小时。这20小时是所有校内工作的总和,不是一份工作20小时。假期时可以全职工作(最多40小时)。

CPT是你课程的一部分,必须和你专业高度相关,而且必须在毕业前完成。很多同学对CPT有个误解,以为只要是实习就能申请。错!你的实习必须是课程要求,或者可以转换成学分。比如,很多商学院的项目会有一个“实践课”(Practicum),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段实习才能拿到学分。这种实习才能申请CPT。如果你读的是纯理论的专业,课程设置里根本没有实习要求,那你一天CPT都拿不到。

OPT是毕业后的“金牌”,允许你在美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一年(STEM专业可延长24个月)。但OPT的申请时间和规定也非常严格。比如,你必须在毕业前90天到毕业后60天这个窗口期内提交申请。一旦毕业超过60天还没提交,你就永远失去了申请资格,必须打包回国。此外,OPT期间累计失业天数不能超过90天(STEM延期期间是150天)。这个失业天数是从你OPT卡生效的那天开始算的,不是从你找到第一份工作开始算。之前就有同学,OPT生效后觉得自己不着急,慢慢悠悠玩了三个月才开始找工作,结果发现自己的90天失业期已经用完了,身份瞬间作废。

这些规定,每一个字背后都是血泪教训。学校的DSO每年都会举办无数次讲座,发无数封邮件强调这些,但总有人不当回事,最后追悔莫及。

压垮骆驼的,不止是GPA和签证

除了学术和身份这两座大山,还有两根稻草,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压垮留学生,那就是“钱”和“情绪”。

我们先谈钱。留学就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以哈佛大学为例,根据其官网公布的2023-2024学年数据,光是学费就高达54,768美元,加上食宿、保险、书本费等,一年总开销奔着9万美元去了。这还是保守估计。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很多中产家庭其实是咬着牙在支撑。这种经济压力,会直接传导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

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一个学CS的同学,家里为了供他读书,几乎掏空了积蓄。他总想着要尽快毕业,找到工作,回报父母。于是他每学期都超额选课,除了上课就是刷题,根本没有时间社交和休息。巨大的压力让他开始失眠、脱发,上课无法集中精力,作业质量也直线下滑。一个学期下来,GPA惨不忍睹,收到了学术警告。他不敢和家里说,怕父母担心,自己又扛不住,最后得了中度抑郁症,不得不申请休学回国调整。这就是典型的被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双重夹击的案例。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学生群体中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隐形杀手”。根据2022年《世界精神病学》上的一项研究,国际学生患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远高于本地学生。语言障碍、文化冲击、社交孤立、学业压力,每一项都像一座小山。很多同学奉行“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所有的苦都自己扛。但人的精神就像一根橡皮筋,绷得太紧,总有断掉的一天。

当你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你的正常学习时,学校会介入。他们通常不会直接劝退你,而是会建议你申请“医疗休学”(Medical Leave of Absence)。这听起来很人性化,但对国际生来说,又是一个身份难题。休学意味着你暂时不是“全日制学生”了,你的F-1身份会中断,通常需要离境。等你想复学时,还需要重新申请签证。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很多同学即使心理上已经撑不住了,也不敢去寻求帮助,害怕面对这一连串的麻烦。

风波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贩卖焦虑。恰恰相反,是希望大家能透过“哈佛劝退”这个耸人听闻的标题,看到背后那些真正关系到我们留学命运的规则和现实。风暴的中心往往是最平静的,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底线,做好该做的事,就没什么好怕的。

如果你现在正身处海外,或者即将踏上留学的旅程,下面这些话,希望能像救生圈一样,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点力量。

忘了你的中介,忘了那些论坛上的“大神”,你唯一、绝对、百分之百应该信任的官方信息来源,是你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DSO或OISS)。把他们的邮箱置顶,把他们的电话存进通讯录。任何关于选课、实习、工作、签证、旅行签字的问题,第一时间问他们。不要自己瞎猜,不要听同学说,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不一样。DSO的老师见过的“作死”案例比你吃过的盐都多,他们给出的建议,是能救命的。

把你的I-20、护照、签证这些文件,像宝贝一样保管好。每次出入境,都检查一下文件有效期和旅行签字(Travel Signature)。这个签字通常一年有效,过期了就回不来美国。别笑,每年都有人因为这个小小的签字被卡在海关,上演机场惊魂。

永远不要碰“打黑工”这条高压线。我知道生活不易,想赚点零花钱,想给家里减轻负担。但请你记住,任何一份需要你提供SSN(社会安全号)却没有相应工作许可的工作,都是非法的。任何给你发现金,不报税的工作,都是在给你挖坑。一时的几百几千美金,赌上的可能是你几十万的学费和整个未来,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请一定一定照顾好自己。你的身心健康,比任何一张成绩单都重要。觉得压力大,就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APS)。这在美国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而且通常是免费和绝对保密的。别觉得这是什么丢人的事,能正视自己的脆弱,主动求助,才是真正的强者。多跟家人朋友视频聊天,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找一两个能说真心话的朋友。留学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但你不必一个人走完。

所谓的“晴天霹雳”,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们对规则一无所知,对自己保护不足。当你知道雷区在哪里,并且绕着它走的时候,你会发现,头顶的天,其实一直都是晴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90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