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韩语留学韩国,我后悔了吗?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脑子一热,觉得韩语零基础也能直接冲去韩国留学?我就是那个“勇士”本人啦!刚落地那会儿,生活简直是大型哑剧现场,点餐全靠图片,问路全靠比划,连去银行都差点急哭。身边朋友都好奇地问我,这么折腾,你后悔了吗?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一个韩语小白的留学生活,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我是怎么从手足无措到慢慢“活”下来的?以及,最重要的,回过头看,这段独特的经历带给我的到底是宝藏还是大坑。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冲动或疑虑,快进来听听我的大实话吧!

零韩语基础留学韩国 · 现实暴击清单
日常沟通:点餐靠手指,问路靠Body Language,90%的日常对话是“大型哑剧表演”。
行政办事:银行开户、办手机卡、续签,没朋友帮忙约等于地狱模式。
校园生活:全英文授课?别太天真。教授的“韩式英语”+专业词汇,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英语母语者。
社交圈子:初期很难融入纯韩国人圈子,国际生“抱团取暖”是常态。
心理状态:孤独感和挫败感会定期拜访,心态不够强大很容易emo。

嘿,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我刚到韩国的第三天,揣着护照和一堆看不懂的文件,走进学校附近那家友利银行(Woori Bank)想办一张银行卡。当时的我,韩语水平仅限于“阿尼哈塞哟”和“康桑哈密达”,自信满满地觉得靠着翻译软件和比划,没什么搞不定的。

结果呢?我对着叫号机一脸懵逼,被保安大叔用一连串听不懂的韩语指引到外国人窗口。柜员小姐姐微笑着问我问题,我把手机翻译递过去,她看完后又微笑着说了一串我依然听不懂的话。来回几个回合,我急得满头大汗,感觉身后排队的人都在看我这个“外星人”。那一瞬间,委屈、无助、尴尬的情绪一起涌上来,我真的差点就在异国他乡的银行大厅里哭出来。最后,还是旁边一位好心的中国留学生学姐看我可怜,过来帮我解了围。

拿着那张来之不易的银行卡走出大门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到底在干嘛?脑子一热就跑来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这种日子要怎么过?身边朋友后来也总是问我:“不懂韩语就去留学,你后悔了吗?”

这个问题,我问了自己无数遍。今天,我不灌鸡汤,只想把这段笑中带泪的经历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

刚落地那几个月,我是“活”在手机里的“哑巴”

说实话,刚到韩国的第一个学期,我的生活半径基本就是学校和宿舍。不是我宅,而是每一次出门都像是一次冒险。我的“嘴”就是我的手机,我的“手”就是万能的国际通用语言。

吃饭是最大的难题。韩国街边的小餐馆,菜单上通常只有韩文。一开始,我只敢去有图的店,或者麦当劳、赛百味这种全球连锁。后来学聪明了,点餐前先打开Naver Papago的拍照翻译功能,对着菜单一通扫射,虽然翻译出来的东西经常奇奇怪怪,比如把“部队锅”翻译成“军队汤”,但好歹能猜出个大概。有一次,我指着图片想点一份不辣的嫩豆腐汤,结果上来一锅红彤彤、飘着辣椒籽的“地狱豆腐汤”,辣得我眼泪直流,对面的韩国阿姨还以为我受了什么委屈,一个劲儿地关心我。那场面,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又心酸又好笑。

出行也是个技术活。首尔的地铁系统号称世界最复杂之一,根据首尔交通公社2023年的数据,整个首都圈的地铁线路超过23条,站点近800个。虽然大站都有中文报站和标识,但你要是想坐公交车,或者去一些小地方,那基本就是韩文的天下。我最常用的地图软件是Naver Map,但它的英文支持很有限。刚开始,我根本分不清哪个是上车点,哪个是下车点,只能靠记住公交站牌的形状和周围的便利店来定位。坐过站、上错车是家常便饭,好几次深夜迷路,最后只能打车回学校,看着计价器上飞涨的数字,心都在滴血。

更别提日常购物和办理各种手续了。去超市买瓶酱油,面对一排长得差不多的瓶瓶罐罐,我只能打开手机搜索图片,然后拿着图片一个个比对。去通信社办手机卡,套餐说明像天书一样,工作人员解释得口干舌燥,我听得云里雾里,最后只能选个最贵的,心想贵的一定不会错。根据韩国统计厅(KOSTAT)2023年发布的《国际人口流动统计》,在韩外国留学生人数已超过20万,但像银行、通信、政府机构这些地方,能提供流畅中文或英文服务的工作人员依然是少数,尤其是在非首尔地区。

那段时间,我的救命稻草就是各种手机APP:Papago负责翻译,Naver Map负责导航,Coupang和Gmarket负责网购(因为有英文界面),Yogiyo负责点外卖(靠截图翻译菜单)。我像一个赛博格,脱离了手机和网络,就寸步难行。

从开口都怕,到主动“找茬”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下雨的晚上。我和几个国际生朋友约好去吃烤肉,但因为沟通失误,我一个人跑错了店。站在陌生的街角,手机快没电了,雨越下越大,我看着身边路过的韩国人说说笑笑地走进温暖的店里,一股前所未有的孤独感瞬间将我淹没。我意识到,我不能再这样当一个“哑巴”了,我不想我的留学生活,就只是从一个“国际生安全区”移动到另一个“国际生安全区”。

从那天起,我开始逼自己学韩语。我的方法可能有点笨,但很实用。

首先是报了学校的语学堂(어학당)。这是最系统的方式。老师们经验丰富,从最基础的发音和字母教起。虽然进度不快,但能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别小看这个基础,它能让你在听韩国人说话时,至少能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学堂的费用不便宜,以首尔地区的大学为例,一个学期(通常10周)的学费大概在170万到19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9000-10000元)之间,但我觉得这笔投资非常值。

光靠上课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是在“用”中学会的。我给自己定下了几个规矩。去咖啡店,再也不用手指,而是用我蹩脚的韩语说:“아이스 아메리카노 한 잔 주세요.”(请给我一杯冰美式)。哪怕说得结结巴巴,店员通常都会耐心地听,或者笑着帮你纠正。每一次成功沟通,都能给我巨大的信心。

我还下载了语言交换App,比如HelloTalk。这个App在全球拥有超过3000万用户,在韩国年轻人中也非常流行。我在上面认识了一个正在学中文的韩国朋友,我们每周会见一次面,一个小时说中文,一个小时说韩语。这对我口语的提升帮助巨大,因为她会告诉我韩国人真正常用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书本上生硬的句子。比如,书上教“没关系”是“괜찮습니다”,但朋友告诉我,日常和同龄人说“괜찮아”更自然。这些地道的知识,是课堂上学不到的。

我还厚着脸皮去“骚扰”我的韩国同学。小组作业时,就算我的专业课是英文授课,我也主动要求加入有韩国人的小组。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因为沟通不便有点犹豫,但当我展示出我的诚意和努力时,大部分人都很友好。我会抓住一切机会问他们:“这个词用韩语怎么说?”“刚刚教授说的那个概念我没太懂,你能用简单的韩语再解释一下吗?”是的,过程很痛苦,常常感觉自己像个累赘,但一个学期下来,我的听力和专业词汇量突飞猛进。

所以,我后悔了吗?这到底是宝藏还是大坑?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我后悔吗?

我的答案是:我不后悔这段经历,但我后悔当初那个“无知者无畏”的自己。

说它是个“大坑”,一点也不为过。

语言障碍给我带来的学业压力是实实在在的。虽然我申请的是英文授课项目,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根据韩国教育部的一项调查,即使在顶尖大学,所谓的“全英文授课”也常常掺水。有些教授上课时,讲着讲着就会不自觉地切换回韩语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或者在回答韩国学生提问时直接用韩语。小组讨论时,韩国同学们为了效率,私下也常常用韩语沟通。这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也错失了很多深入探讨学术问题的机会。

社交上的孤立感更是刻骨铭心。语言不通,意味着你很难真正理解他们的笑点,无法参与到他们的日常闲聊中。你可能会被邀请参加聚会,但当大家用飞快的韩语热聊时,你只能坐在旁边尴尬地微笑,假装自己听得懂。那种感觉,就像看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热闹是他们的,而你什么都没有。

但是,从这个“大坑”里爬出来的过程,也让我挖到了意想不到的“宝藏”。

我get了超强的“生存技能”。在国内时,我是个遇到问题就想找人帮忙的“伸手党”。但在韩国,我被迫成了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专家。从研究复杂的垃圾分类规则,到自己摸索如何在网上办理外国人登陆证延期,再到跟房东斗智斗勇沟通房屋维修问题,每一次挑战都让我变得更强大。我现在看各种韩文文件和网站,连猜带蒙也能懂个七七八八,这种解决未知难题的能力,是任何课堂都教不会的。

我的同理心和抗压能力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level。我深刻体会到在一个陌生环境里,作为少数群体的无助和脆弱。所以现在,我看到路上有迷茫的外国人,都会主动上前问一句“May I help you?”。因为我知道,一句简单的问候,可能会是他们那一天里最大的温暖。同时,无数次的碰壁和失败,也让我的脸皮变厚了,心脏变强了。被拒绝、被误解,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擦干眼泪,明天继续。

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深度体验了韩国。因为听不懂,我学会了更仔细地观察。我观察街上行人的表情,观察店家待客的细节,观察朋友之间非语言的互动。当我慢慢学会韩语,这个曾经无声的世界开始变得鲜活起来,每一个新学会的词,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那种从模糊到清晰,从隔绝到融入的体验,是那些韩语流利、一路顺风的同学可能无法体会的。这是一种破茧成蝶般的成长。

所以,我没有后悔。这段经历的痛苦是真实的,但它带给我的成长也是加倍的。它把我打碎,然后重塑了一个更好的我。

好啦,故事讲完了。如果你也站在当年我的那个岔路口,揣着一颗想冲去韩国的心,却又因为语言问题犹豫不决,我想对你说几句大白话:

第一,别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鬼话。来之前,请你至少,至少把韩语字母(Hangul)给我背熟了!再学几句救命的句子,比如“这个多少钱?”“厕所在哪里?”“请帮帮我”。这花不了你多少时间,但能让你在落地初期,活得更有尊严一点。

第二,把你的期待值调到最低。忘了韩剧里那些美好的滤镜。你来的第一个学期,目标不是“融入”,不是“精彩”,而是“活下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哭,允许自己暂时只跟同胞待在一起。先找到能给你安全感的圈子,站稳脚跟,再图发展。

最后,请拥抱那些尴尬到想钻地缝的瞬间。用蹩脚的韩语点错餐、跟大叔大妈比划半天、在便利店闹出笑话……这些都不是你的黑历史,而是你日后最宝贵的谈资。每一次出糗,都是一次学习。韩国人对于努力讲韩语的外国人,其实远比你想象的要宽容和友好。

说到底,不懂韩语来韩国留学,行不行?当然行,你看我不就活下来了。但关键是,你想获得一段什么样的留学经历?是只想隔着一层玻璃看看这个国家,还是想真正地走进去,触摸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温度?

想清楚这个问题,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62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