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 vs. THE 核心差异速览 | QS 世界大学排名 | THE 世界大学排名 |
|---|---|---|
| 核心关注点 | 声誉(学术圈+雇主怎么看你) | 研究(教学环境+论文影响力) |
| 最大权重指标 | 学术声誉 (30%) + 雇主声誉 (15%) = 45% | 研究环境 (29%) + 研究质量 (30%) = 59% |
| 数据来源特点 | 主观问卷调查占大头,比较看“名气” | 客观数据(如论文引用)占比极高,硬核“学术派” |
| 适合哪类同学 | 毕业后想直接就业,看重学校品牌和校友网络 | 计划读博深造,追求顶级科研环境和导师资源 |
| 一句话总结 | “名气担当”,更像个社交红人榜 | “实力学霸”,更像个科研成果展 |
哈喽,各位lxs.net的小伙伴们!又到了一年一度最让人抓狂的选校季。我猜你的浏览器收藏夹里,是不是已经塞满了各种大学排名网站,每天就在QS、THE、U.S. News之间反复横跳?
上周我还在跟学妹Lucy视频,她就快被这事儿逼疯了。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跟我控诉:“学姐,我真的要裂开了!我想申的A大学,在QS上排全球前50,感觉自己努努力就能冲个梦校。结果我妈非让我看THE,那上面A大学直接掉到100开外,她就觉得这学校‘不行’,还说我是不是被中介骗了……这俩排名到底谁在说谎啊?”
我太懂这种感受了。这感觉就像你喜欢的爱豆,在一个榜单上是顶流,在另一个榜单上查无此人,你都不知道该信谁的。别急,今天我就带大家好好扒一扒QS和THE这两个“相爱相杀”的排名巨头,让你彻底搞懂它们各自的“小九九”,选校不再当无头苍蝇。
先聊聊大家最熟的QS:名校光环的“制造机”?
QS(Quacquarelli Symonds)绝对是咱们中国留学生最熟悉的排名,没有之一。很多国内的落户政策、人才引进计划,甚至是一些大公司的招聘门槛,都会直接参考QS排名。所以,它在国内的“群众基础”特别好。
那QS到底看重什么呢?一句话:声誉,声誉,还是声誉!
我们来看看它最新的2025年评分标准,你就秒懂了:
1. 学术声誉 (Academic Reputation) - 30%
这是QS占比最大的一块。它是怎么来的呢?简单粗暴,就是广发问卷,问全球十几万的专家学者:“嘿,哥们儿,你觉得在你的研究领域,哪些大学最牛?” 这就意味着,那些历史悠久、名声在外的老牌名校,比如牛津、剑桥、哈佛,天生就占有巨大优势。因为提起“好大学”,大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它们。
2. 雇主声誉 (Employer Reputation) - 15%
这个也很有意思。QS会去问全球各大公司的HR:“你们最喜欢招哪个学校的毕业生?” 这项指标对我们想毕业就找工作的同学来说,参考价值就非常大了。那些校友网络强大、地处金融或科技中心、和业界联系紧密的学校,在这一项上会特别吃香。
你看,光这两项“印象分”,就占了QS总评分的45%!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QS是个“名气场”。
我们来看个活生生的例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LSE高居全球第50位。但在2024年的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它排在第46位。虽然排名看起来差距不大,但LSE在QS体系里常年比在THE里更“显眼”。为什么?LSE的招牌就是社科、金融和政商,它的毕业生遍布全球顶级的投行、咨询公司和政府机构。这些雇主在填写QS问卷时,自然会给LSE打上超高的分数。它的“雇主声誉”这一项常年是顶尖水平,直接把它整个排名往上拉了一大截。
再看看其他指标:
- 师生比 (Faculty Student Ratio) - 10%:理论上师生比越高,每个学生能获得老师的关注就越多。
- 单位教员论文引用数 (Citations per Faculty) - 20%:衡量研究影响力的硬指标。
- 国际教师比例 (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 - 5% & 国际学生比例 (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 - 5%:体现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 国际研究网络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 - 5%:衡量学校跨国研究合作的能力。
- 就业成果 (Employment Outcomes) - 5%: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成功率。
- 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 5%:这是个新指标,看学校在环境和社会影响方面的贡献。
虽然QS也在努力加入更多客观数据,但它的核心基因——“声誉为王”——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如果你未来的规划非常明确,就是读个好学校,拿个响当当的文凭,然后进入名企工作,那QS排名对你的参考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再来看看THE:学术圈的“老干部”
说完了“社交达人”QS,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技术宅”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如果说QS关心的是“别人觉得你牛不牛”,那THE关心的就是“你到底有多牛”。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术派”,更像是一位严谨的治学老教授,对花里胡哨的名气不感冒,就认实打实的科研成果。
不信?我们直接上它的评分体系(2024版):
1. 教学 (Teaching) - 29.5%
这部分衡量的是学校的学习环境,里面又包含了好几项,比如声誉调查(占15%)、师生比、博士学位授予比例、师资收入等。虽然也有声誉调查,但占比远低于QS。
2. 研究环境 (Research Environment) - 29%
这块看的是学校的研究体量、收入和声誉。简单说,就是学校搞科研的“家底”厚不厚,能不能拉来经费,以及在学术圈内部的口碑如何。
3. 研究质量 (Research Quality) - 30%
这是THE的王牌指标,也是它和QS最大的区别所在!它主要看的是“单位论文引用影响力”,即你的论文被全球其他学者引用的频率和重要性。这个数据非常硬核,直接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否在引领学术前沿。一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它的影响力越大,越被学术界认可。
看到了吗?光是“研究环境”和“研究质量”这两项,加起来就占了整整59%!可以说,THE的排名基本上是由一所大学的科研实力决定的。
举个例子,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这是一所规模很小但极其精锐的大学。在2024年的THE排名中,它高居全球第7位。但在2025年的QS排名中,它排在第15位。为什么THE对它如此偏爱?因为Caltech的师生比极低,科研效率惊人,教授和学生们产出的论文质量极高,人均引用数常年霸榜。THE的评价体系,简直就是为这类“小而精”的科研巨兽量身定做的。但在QS那边,由于学校规模小,参与“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调查的校友和教职工总数相对较少,在“刷脸”环节就稍微吃了点亏。
THE的其他指标:
- 国际展望 (International Outlook) - 7.5%:和QS类似,看国际师生和国际合作。
- 产业收入 (Industry Income) - 4%:衡量大学从产业界获得研究收入的能力,也就是“知识转化”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是个“科研预备役”,目标是读完硕士接着读博,未来想在学术圈发光发热,那么THE排名对你来说就更有指导意义。它能帮你找到那些真正的研究重镇,那里的教授可能不是媒体上的明星,但绝对是领域内的大牛。
所以,QS和THE到底在“吵”什么?
聊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有点感觉了。这两个榜单的根本分歧,在于它们回答了两个不同的问题:
QS问的是:“哪所大学的品牌最响亮?”
THE问的是:“哪所大学的科研最强大?”
这就导致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
现象一:综合性大学 vs. 专精类院校
像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这样的巨无霸综合性大学,在QS排名里通常表现优异(2025年QS排名34)。因为它学科齐全,校友和教职工遍布全球,在声誉调查中能获得很高的曝光度。但在THE排名里(2024年排名51),它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因为THE更看重顶尖的、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不仅仅是规模。
现象二:英美澳加 vs. 欧亚非英语国家
QS的声誉调查基于英语,这使得英美澳加这些英语系国家的大学天生就更容易被全球学者和雇主认知。而一些在非英语国家,比如德国、瑞士、日本的顶尖理工大学,虽然科研实力爆表,但在全球“知名度”上可能稍逊一筹。比如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在2025年QS排名中位列28,已经非常出色了,但在2024年THE排名中,它高居第30位,其强大的研究实力在THE的体系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现象三:人文社科 vs. 自然科学
一般来说,人文社科的学术成果(比如出书)很难像自然科学的论文那样被量化引用,所以纯文科强校在THE这种极度依赖论文引用的排名中,可能会稍微吃亏。而QS的声-誉导向,则能更好地反映出像LSE这类社科殿堂在全球的影响力。
所以你看,不是排名在“骗人”,而是它们的“价值观”不同。QS像个阅人无数的HR,看重你的背景、品牌和口碑。THE则像个技术面试官,只关心你的硬核实力和项目成果。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你的需求。
别让排名绑架你,你才是选校的主角
说了这么多,我知道你最关心的问题是:那我到底该听谁的?
别急,这里给你几个大白话建议,保证你思路清晰:
如果你是“就业导向党”:
你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那QS绝对是你的首要参考。尤其是它的“雇主声誉”排名和“就业成果”排名,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求职风向标。同时,千万别只看综合排名!一定要去看QS的学科排名。比如你想学传媒,谢菲尔德大学的综合排名可能没那么靠前,但它的传媒专业在英国乃至世界都名列前茅。这种信息远比一个笼统的综合排名有用得多。去LinkedIn上搜搜心仪公司的员工都毕业于哪些学校,这比任何排名都来得真实。
如果你是“学术深造党”:
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和读不完的paper),那么THE会是你的好朋友。多看看它的“研究质量”和“研究环境”得分高的学校。这些地方往往意味着有更多的科研经费、更好的实验设备和更牛的导师。同样,不要迷信综合排名!去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上查查你感兴趣领域的大牛教授都在哪个学校,看看他们的实验室主页,了解他们正在做的项目。跟着一个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导师,比去一个排名高但专业领域一般的学校重要得多。
如果你是“选择困难党”:
很简单,两个都看,交叉对比!把两个榜单都排在世界前100或前200的学校拉个清单,这些学校通常是既有“面子”(声誉)又有“里子”(科研)的实力派。然后,再从这个清单里,根据你的专业、预算、地理位置偏好、气候喜好(别笑,在英国待一年你就知道阳光多重要了)等因素,一步步筛选。
说到底,QS和THE都只是工具,是帮你从成千上万所大学里快速筛选出候选名单的“筛子”。它们可以给你一个起点,但绝不应该是你选校的终点。
你的未来,远比一个数字排名要丰富多彩。是去大城市感受繁华,还是在宁静的大学城里专心学术?是选择一个课程设置更贴近业界,还是一个理论基础更扎实的专业?这些,都是排名无法告诉你的。
别再为那几个数字的上下浮动而焦虑了。排名只是地图,帮你指明了大致方向,但沿途的风景和最终的目的地,得由你自己来决定。去看看学校的官网,翻翻学长学姐的Vlog,甚至给小米(招生办公室)发封邮件问问你关心的问题。当你真正开始了解一所学校的灵魂时,你会发现,那个最适合你的地方,排名根本就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