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跑前,先看这里! |
|---|
| Hello未来的Terrier!在看这份清单之前,答应我三件事:第一,深呼吸,别焦虑,申请季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第二,打开你的日历App,把所有DDL(Deadline)用红色加粗标出来,这是你的生命线。第三,记住,你准备的不是一堆材料,而是向BU展示一个活生生、有故事的你。这篇不是官方指南,是我用无数个深夜和N杯咖啡换来的血泪经验,希望能帮你把这条路走得顺一点。 |
几个月前的一个清晨,我正顶着黑眼圈,机械地刷新着邮箱。突然,一封标题里带着“Congratulations”的邮件跳了出来,发件人是“Boston University Admissions”。我的心脏漏跳了一拍,颤抖着点开,屏幕上瞬间炸开BU标志性的红色虚拟礼花。那一刻,过去大半年里所有的迷茫、焦虑、自我怀疑,全都烟消云散。
我立马截图发给爸妈,然后冲出房间,在客厅里又叫又跳,像个傻子。冷静下来后,我回想起申请季里那些晕头转向的日子:对着空白的文书文档发呆,为了活动列表的150个字符抓狂,研究财产证明的要求研究到半夜……真的,太懂那种感觉了。BU在2023年收到了超过8万份申请,最终录取率只有10.7%左右,这背后是无数个像我们一样,努力想把自己最好一面展现出来的申请者。为了让学弟学妹们能少走点弯路,我决定把压箱底的申请材料清单掏出来,从头到尾,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们听。
一、万恶之源:Common Application系统里的那些事儿
Common App(简称CA)就是你的战场主阵地,这里面的每一个格子都不能掉以轻心。别以为这只是填填个人信息那么简单,魔鬼全在细节里。
个人信息(Profile)和家庭信息(Family)
这部分看似最简单,却最容易出错。你的名字拼音,一定要和护照上的一模一样,一个字母都不能错!姓(Family Name)和名(Given Name)千万别搞反了。我有个同学就是手滑填反了,后来为了改这个信息,跟CA官方和学校来来回回发了十几封邮件,人都麻了。家庭信息部分,父母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要如实填写。这不仅仅是个人口普查,学校会通过这些信息来构建你的个人背景,了解你成长的环境。一个来自普通工薪家庭但成绩优异、活动丰富的学生,和一个家庭资源优渥的学生,在招生官眼里展现出的坚韧和主动性是完全不同的。
教育背景(Education)
GPA绝对是重头戏。BU录取的学生平均GPA高得吓人,普遍在3.8-4.0之间(未加权)。所以,你的在校成绩是硬通货。在CA里填写课程和成绩时,一定要和你将要提交的官方成绩单对得上。课程名称最好用官方的英文翻译,不要自己“信达雅”。
关于标化成绩,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好消息是,BU目前(包括2024-2025申请季)依然是Test-Optional政策,也就是不强制要求提交SAT/ACT成绩。但“不强制”不等于“不看”。根据BU公布的数据,2027届录取的学生中,提交SAT成绩的中间50%分数段是1440-1540,ACT则是32-34。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如果你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标化成绩(比如SAT 1500+),它绝对会是你的加分项。如果你的分数在这个区间的下半段或者更低,那选择不提交,然后用其他方面(比如超高的GPA、有含金量的活动、惊艳的文书)来弥补,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决定提交与否前,一定要客观评估自己的分数在申请池里的竞争力。
荣誉奖项(Honors)
这里只有5个空位,所以你得精挑细选。原则是:学术性、高级别的优先。国际级/国家级的奖项(比如各种奥林匹克竞赛)> 省市级 > 校级。如果你参加了一个全球性的线上数学竞赛,拿了前10%,这绝对比校内的“三好学生”更有说服力。描述奖项时,要写清楚是“什么级别的比赛(e.g., National)”以及“你的获奖等级(e.g., Top 5% of 2000 participants)”,用数据让你的奖项“活”起来。
二、灵魂拷问:文书怎么写才能不被扔进“垃圾桶”?
如果说GPA和标化是你的硬件,那文书就是你的灵魂。招生官每天要看成百上千份材料,一篇平庸的文书,可能30秒内就会被划走。
Common App主文书(Personal Statement)
这篇650字的短文,是你唯一一次完全自由地向所有申请学校介绍自己的机会。请务必,务必,务必写真实的故事!不要写那些“高大上”但空洞的题材,比如“我从小就立志要改变世界”。招生官想看的是一个17、18岁少年/少女真实的样子。
我的主文书写的是我如何从一个讨厌吃苦瓜的“熊孩子”,到后来为了帮姥姥研究降血糖的食谱,自己学着种苦瓜、做苦瓜菜,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苦尽甘来”和对家人的爱。这件事很小,但它展现了我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对家人的情感以及我的成长弧光。这就是一个好的文书故事:从一件具体的小事切入,展现你的思考、行动和成长。记住“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说教)的黄金法则。不要说你很有毅力,而是讲一个你坚持了三年的故事。
BU补充文书(Supplemental Essays)
这才是真正考验你对BU是不是“真爱”的地方。BU通常会有一篇经典的“Why BU?”文书,问题可能是:“What about being a student at Boston University most excites you?”(作为BU的学生,最让你兴奋的是什么?)。这篇文书最忌讳的就是套模板,把BU的名字换成NYU、BC,文章照样读得通。
写好这篇文书,你需要做大量的功课:
1. 学术层面:精准狙击。不要只说“我对商科感兴趣,而Questrom商学院很棒”。你要具体到某个项目或某个教授。比如,你可以说:“我被Questrom的MSMS(Mathematical Finance & Financial Technology)项目深深吸引,特别是其中关于算法交易的课程。我读过Dr. John Smith关于高频交易风险控制的论文,这与我高中时参加的数学建模比赛中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不谋而合,我非常渴望能在他的指导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看,这样一说,你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和你的学术热情就立刻体现出来了。
2. 课外活动层面:找到你的“家”。BU有超过450个学生社团。去官网看看,有没有你特别感兴趣的?比如,你喜欢辩论,可以提BU Debate Society;你热衷于社区服务,可以提BU's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把你过去的经历和BU提供的机会连接起来。可以说:“我在高中时创办了环保社团,组织了多次校园回收活动。我了解到BU的Sustainability Office每年都会举办‘Green Week’,我希望能加入他们,把我组织活动的经验带到BU,为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
3. 地理位置和文化:爱上一座城。BU的口号是“In the city, of the city.” 波士顿本身就是BU教育的一部分。你可以提一提,你渴望在波士顿这个集历史、科技、文化于一体的城市里学习。比如,你可以说你期待周末去Museum of Fine Arts看展,或者去听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的音乐会,这些都能丰富你的艺术素养。或者,作为一个想学生物的学生,波士顿周边众多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比如Kendall Square),为你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习和研究机会。
把这三点结合起来,用你自己的语言串成一个故事,告诉招生官:你不是随便选了BU,你就是为BU而来的,BU也正是你梦寐以求的地方。
三、10个格子里的战争:活动列表(Activities List)的终极奥义
CA的活动列表只有10个空位,每个活动的描述只有150个字符(注意,是字符,不是单词)。这里是展现你“Doer”一面的地方,千万不能浪费。
1. 质量永远大于数量。与其填满10个“打酱油”的活动,不如重点突出3-5个你深度参与、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活动。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你的热情、领导力和影响力,而不是你参加了多少个无关痛痒的俱乐部。
2. 动词!动词!动词!用强有力的动词开头。忘掉“I was a member of...”这种被动的描述。用“Organized...”(组织了)、“Founded...”(创立了)、“Led...”(领导了)、“Researched...”(研究了)、“Analyzed...”(分析了)、“Coded...”(编程了)、“Tutored...”(辅导了)这样的词。
3. 量化你的成就。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对比一下:
修改前:“在学生会担任宣传部长,负责社团宣传工作。”(平平无奇)
修改后:“Led a 5-person team to manage school's social media; increased Instagram followers by 300% (to 2000+) in one year by launching 3 new campaigns.”(领导5人团队管理学校社媒;通过3个新活动,一年内将IG粉丝数提升300%至2000+。)
哪个更有冲击力?一目了然。
4. 打造你的“人设”。好的活动列表会呈现一个清晰的画像,我们管这个叫“Spike”(个人亮点)。如果你想申请计算机专业,你的活动列表里最好有编程项目、数学竞赛、科技社团、线上课程等。如果你想学新闻,那么校报编辑、个人博客、采访经历、辩论赛就应该是你的主线。这能让招生官迅速抓住你的兴趣点和你的热情所在。
四、“硬通货”也不能少:成绩单、推荐信和语言成绩
这些材料虽然不像文书那样需要创意,但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是致命的。
官方成绩单(Official Transcript)
这是由你的高中直接发送给BU的。你需要提前跟学校的Counselor(升学指导老师)沟通好,确保他们知道申请截止日期,并能按时通过CA系统或Parchment等第三方平台提交。成绩单上要包含你高中期间所有课程的成绩。
推荐信(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BU通常要求一封来自Counselor的推荐信和两封来自主要学科老师的推荐信。选谁给你写?标准只有一个:选最了解你的老师,而不是头衔最高的老师。一个真心欣赏你、能讲出你课堂内外具体故事的英语老师,写的推荐信,远比一个只知道你名字的校长写的推荐信要有分量得多。
为了让老师写出更好的推荐信,一定要提前准备一份“Brag Sheet”(个人亮点说明)。里面可以包括:你的个人简介、你想申请的专业、你在这位老师课上的突出表现(比如某个项目或某次课堂发言)、你参与的课外活动、你的梦想,甚至是你希望老师在推荐信里着重强调的品质。这不仅是礼貌,更是对自己负责。
语言成绩(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对于国际生来说,这是硬性要求。BU接受托福(TOEFL)、雅思(IELTS)和多邻国(Duolingo)。BU官方强烈建议托福总分在90-100分以上,且听说读写各单项不低于20分。雅思建议在7.0分以上。多邻国建议在120-130分以上。我的建议是,尽早开始准备,多考几次,取最高分提交。成绩单需要通过考试机构(比如ETS)官方送分到学校,这需要几天时间,所以千万别拖到最后一刻。
五、被90%的人忽略的细节:财产证明和其他杂项
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学术材料准备好了就万事大吉了,但对于需要F-1签证的国际生来说,财务材料同样重要。
财产证明(Financial Documentation)
你需要向BU证明,你的家庭有足够的资金支付至少一年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根据BU官网2023-2024学年的数据,国际生一年的预估花费大约在$86,370美元左右。所以,你需要准备一份银行存款证明,金额最好能覆盖这个数字,甚至稍高一些。这份证明需要是中英文双语的,并且有银行的官方盖章。
同时,你还需要填写一份《Confidential Statement for Financing Studies &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表格,这个表格可以在BU的申请要求页面找到。你需要和你的资助人(通常是父母)一起填写,并签字。这份材料通常不是在申请时就必须提交,但在录取后、申请I-20表格时是必需的。但我的建议是,提前准备好,做到心中有数。
面试(Interview)
BU不提供校友面试或校园面试,但他们接受第三方面试,比如InitialView和Vericant。这不是强制的,但对于口语很好,希望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补充。面试官会将你的面试视频和一份报告发给你申请的大学。这能让招生官看到一个比文书和表格更立体的你。
作品集(Portfolio)
如果你申请的是艺术、音乐、戏剧等需要展示专业技能的学院(比如College of Fine Arts),那么作品集就是你申请材料里最重要的一环。具体要求一定要去学院的官网上仔仔细细地看,每个专业的要求都千差万别。
呼——写到这里,感觉又重新经历了一遍申请季。这份清单很长,甚至有点吓人,但别怕。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每天完成一点点,你会发现,你离查尔斯河畔的校园又近了一步。申请季是一场修行,它会逼着你回望过去,思考你是谁,你想去向何方。这个过程本身,就比一封Offer更有价值。
最后,别忘了在截止日期前,反复检查,点击那个“Submit”按钮。然后,就去好好睡一觉,吃顿好的。你已经为你想要的生活,付出了最真诚的努力。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祝你好运,希望明年秋天,能在BU Beach看到晒太阳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