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抽H1B?这份神仙公司名单请收好

puppy

每年为H1B抽签操碎了心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感觉中签全靠“玄学”,投简历时也生怕公司不给sponsor白费力气?但你知道吗,选对公司,你的H1B之路能好走很多!有些“神仙公司”不仅sponsor政策超级友好,批准率高得惊人,甚至还有些是“免抽签”体质!我们为你深挖了一份压箱底的宝藏名单,里面不只有大家熟知的科技大厂,更有金融、咨询等各个行业里对留学生超Nice的隐藏大佬。别再盲目海投了,快拿着这份名单精准出击,让你的上岸几率直线飙升!

写在前面,请一定先看!

1. 数据时效性:H1B的政策和各家公司的招聘数据每年都在变。我们用的是截止到2023财年(Fiscal Year 2023)的最新公开数据,但申请时请务必把它当成一个“大方向”参考,具体情况可能会有变动。

2. Sponsor ≠ 100% 录用:公司愿意sponsor不代表进去就容易。你自身的实力、面试表现、项目经验才是敲门砖。这份名单是帮你筛选掉“此路不通”的选项,而不是上岸的捷径哦。

3. 职位和部门差异:即使是同一家公司,不同职位、不同部门的sponsor政策也可能不一样。比如,一个核心技术岗和一个行政岗的待遇可能天差地别。面试时一定要和HR确认清楚你这个职位的具体政策。

4.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参考美国劳工部(DOL)的LCA(Labor Condition Application)申请数据和美国移民局(USCIS)的H1B Data Hub,力求真实可信。

上周和朋友Leo吃饭,他整个人都蔫蔫的。一问才知道,他刚拒掉了两个给sponsor的小厂offer,满心欢喜接了自己女神公司的Dream Offer,签合同前才旁敲侧击地问了一句H1B的事。结果,对方HR小姐姐一脸抱歉地说:“不好意思啊,我们公司今年的政策是,只给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核心岗位sponsor H1B,你这个entry-level的岗位暂时不支持……”

Leo当时就懵了。为了这个offer,他熬了多少个夜刷题,改了多少遍简历,经历了多少轮面试,最后却因为一个“身份问题”被挡在了门外。最扎心的是,回头再去找之前那两家公司,HC(Headcount)早就已经关了。

这种感觉,相信很多留学生都懂。H1B抽签,就像一场玄学游戏,每年三月开奖,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其实在投简历的那一刻,博弈就已经开始了。你投的公司是不是H1B Sponsor大户?它的批准率高不高?它是不是传说中“免抽签”的神仙体质?这些信息差,可能直接决定了你毕业后是顺利上岸,还是打包回国。

别怕,今天小编就帮你把这些信息差全部抹平!我们花了大力气,深挖了美国移民局和劳工部的数据库,结合了无数前辈的血泪经验,整理出了这份压箱底的“H1B神仙公司名单”。这里不只有大家挤破头的科技大厂,还有金融、咨询、制造业里那些深藏不露的隐藏大佬。别再当无头苍蝇一样海投了,拿着这份地图,精准狙击,让你的H1B之路走得顺一点,再顺一点!

科技大厂:H1B申请的“定海神针”

说到sponsor H1B,科技大厂绝对是永远的TOP TIER。它们家大业大,对全球顶尖人才的需求就像无底洞,而且有最专业的法务团队帮你处理签证申请,全程一条龙服务,让你安心工作,不用为身份发愁。基本上,只要你能拿到它们的offer,H1B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Amazon(亚马逊)

亚马逊是当之无愧的“H1B航母”。根据2023财年的数据,亚马逊及其子公司提交的H1B申请数量(以LCA为准)超过了6万份,这个数字简直是碾压式的存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极其成熟和高效的H1B申请流水线。

我身边在亚麻工作的朋友,从拿到offer到提交H1B材料,全程都有专门的移民律师团队跟进,自己基本上就是个“签字机器”。而且亚麻的岗位种类非常丰富,不只是码农(SDE),还有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商业分析师(Business Analyst)、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市场专员(Marketing Specialist)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专业。对于商科的同学来说,亚麻也是一个非常友好的选择。

真实案例:我一个学供应链管理的朋友,毕业后进了亚麻做Operations Analyst。本以为这种非核心技术岗很难sponsor,结果公司不仅给抽了H1B,而且第一年没中,第二年、第三年都继续给抽,OPT期间从不含糊,稳定得让人羡慕。

Google(谷歌)

谷歌作为无数程序员的“白月光”,在H1B政策上同样慷慨。2023财年,谷歌提交的H1B申请也达到了上万份的级别。虽然数量上不及“H1B狂魔”亚马逊,但谷歌的H1B批准率常年维持在99%以上,几乎不会因为公司材料问题被拒。

谷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福利。一位在Google做软件工程师的前辈告诉我,公司不仅会帮你搞定H1B,连后续的绿卡申请(PERM)也是入职后很快就可以启动,帮你彻底解决后顾之忧。他们追求的是长期留住人才,所以身份问题上从不吝啬。当然,门槛也是出了名的高,算法题得多刷刷。

Microsoft(微软)

微软是留学生圈子里公认的“最温暖大厂”。它的H1B政策和谷歌、亚马逊一样稳定,每年也是上万份的申请量。但相比之下,微软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文化做得更好,没那么“卷”。

一个在微软Azure部门工作的朋友说,他们组里国际员工比例非常高,老板们对于处理H1B、OPT延期这些事都习以为常。公司的律师团队会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材料,并且会给员工发各种Reminder邮件,生怕你错过了DDL。这种“保姆式”的服务,对于刚毕业、对美国签证流程一头雾水的留学生来说,真的太友好了。

Meta (Facebook) & Apple (苹果)

Meta和Apple同样是H1B申请的重镇。Meta的节奏快,给的薪资包也通常非常可观,尤其是在软件工程和AI研究领域,对顶尖人才求贤若渴。Apple则以其对产品细节的极致追求闻名,硬件工程师、工业设计师、软件工程师等岗位需求巨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家公司的招聘标准极高,面试流程也相对漫长。但一旦你过关斩将拿到了offer,H1B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根据USCIS的数据,这两家公司的H1B批准率也几乎是100%。

咨询/会计公司:H1B抽签的“人海战术”玩家

如果你觉得直接进科技大厂难度太大,那么咨询和会计公司可能是你“曲线救国”的绝佳跳板。这类公司,特别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一些印度外包咨询公司(IT Consulting),是H1B申请的另一大主力军,它们采用的是“人海战术”。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 Infosys, Cognizant

这几家印度IT咨询巨头,常年霸占H1B申请数量榜单的前几名。例如,TCS在2023财年就提交了超过2万份LCA申请。它们的商业模式就是在美国承接各大公司的IT外包项目,然后招聘大量STEM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咨询师派驻到客户公司工作。因为对人力需求极大,所以它们非常愿意为国际生提供H1B sponsorship。

优点:门槛相对科技大厂低一些,招聘量大,上岸机会多。对于一些背景不是特别顶尖,但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同学来说,是解决身份问题的一个好起点。

缺点:薪资水平通常低于科技大厂。工作地点不固定,可能需要根据项目随时relocate。另外,因为申请人数太多,网上也有一些关于它们H1B流程不透明的讨论。但无论如何,它们确实为成千上万的留学生提供了留美的第一张门票。

Deloitte (德勤), Ernst & Young (EY), PwC (普华永道), KPMG (毕马威)

“四大”不仅是会计专业学生的目标,现在也越来越多地招聘技术人才。它们的Advisory和Consulting部门有大量关于数据分析、网络安全、IT审计的业务,非常需要有技术背景的毕业生。根据数据显示,仅德勤一家,在2023财年就提交了近8000份H1B申请。

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个学信息系统专业的学姐,毕业后就加入了EY的技术咨询部门。她说公司内部对于国际员工的身份支持非常完善,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处理签证。虽然工作强度大,但作为职业生涯的开端,不仅解决了H1B,还积累了宝贵的项目经验,为以后跳槽到甲方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巨头:高薪稳定,技术人才新宠

华尔街也不再只是金融、经济专业学生的专属领地了。随着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各大投行和银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它们愿意为顶尖的软件工程师、量化分析师(Quant)、数据科学家支付极具竞争力的薪水,并且提供稳定的H1B支持。

JPMorgan Chase & Co. (摩根大通), Goldman Sachs (高盛), Bank of America (美国银行)

这些华尔街巨头每年都会提交数千份H1B申请。例如,JPMorgan Chase在2023财年就提交了超过2000份申请。它们招聘的岗位不仅限于传统的金融分析师,更多的是招收拥有强大编程和数学建模能力的STEM人才。

在投行做Tech,挑战和机遇并存。一位在高盛做Quant的朋友说,他们的工作节奏极快,压力巨大,但薪酬回报和职业成长也是惊人的。公司为他申请H1B和绿卡的流程都非常顺利,因为他们知道,能处理复杂金融模型的技术人才是公司的核心资产。

如果你是学CS、统计、数学或物理的,不妨把目光投向金融行业。这里的技术岗位不仅待遇优厚,而且H1B政策也非常友好。

隐藏大佬:这些行业和公司你也该看看!

除了上面这些“老面孔”,还有很多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对留学生非常友好的H1B Sponsor,但常常被大家忽略。

半导体/硬件行业: Intel, Qualcomm, NVIDIA, Micron Technology

芯片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这个行业技术壁垒极高,极度依赖全球顶尖的硕博士研究人才。如果你是学电子工程(EE)、计算机工程(CE)、材料科学等专业的,这些公司绝对是你的宝藏。以Intel为例,2023财年提交了近3000份H1B申请。这些公司提供的岗位专业性极强,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都非常清晰。

汽车制造业: Ford, General Motors, Tesla

你没看错,传统车企也在大力拥抱科技转型。随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技术的发展,福特、通用这些老牌车企内部设立了庞大的技术研发部门,疯狂招募软件工程师、AI专家和数据科学家。特斯拉就更不用说了,它本质上就是一家科技公司。这些公司每年也会提交上百到上千份H1B申请,对于想把代码写进汽车里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生物医药行业: Johnson & Johnson, Pfizer, Merck

如果你是生物、化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或硕士,那么大型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就是你的主战场。这些公司在研发岗位上极度依赖高学历人才,因此在H1B和绿卡政策上向来非常大方。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决定了它们必须想方设法留住核心科研人员。

终极秘籍:免抽签的“上上签” (Cap-Exempt Employers)

如果说上面这些公司是帮你提高中签率,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类雇主,就是直接帮你跳过“抽签”这个最令人煎熬的环节。它们就是不受H1B年度名额限制的“Cap-Exempt”雇主。

它们是谁?

主要包括三类:
1. 高等教育机构(比如各大高校)
2. 与高等教育机构关联或附属的非营利组织
3. 非营利研究组织或政府研究组织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能拿到一所大学的Offer,无论是做研究员(Researcher)、博士后(Postdoc),还是一些技术或行政岗位(比如学校IT部门的程序员),学校都可以随时为你提交H1B申请,不需要参加每年三月的“生死大抽签”,批准了就能立刻开始工作。

真实案例:一个学统计的朋友,毕业后没找到心仪的业界工作,就申请了母校一个研究中心的数据分析师岗位。虽然薪水比不上去大厂,但胜在稳定。学校很快就帮她递交了Cap-Exempt H1B申请,几个月后就批准了。她计划先在学校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同时让学校帮忙申请绿卡。等绿卡排期到了或者身份问题解决了,再跳槽去业界,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

优点
- 100%免抽签:这是最大的优势,给你一颗定心丸。
- 工作稳定:学术界环境相对单纯,工作压力通常小于业界。

缺点
- 薪资普遍偏低:与私营企业相比,学术和非营利机构的薪资没有竞争力。
- H1B转换问题:如果你未来想从Cap-Exempt的岗位跳槽到需要抽签的Cap-Subject公司(比如上面提到的所有科技、金融公司),你仍然需要重新参加H1B抽签。除非你在持有Cap-Exempt H1B期间,你的雇主已经为你提交了绿卡申请并且I-140获批。

所以,这条路更适合那些对学术研究有热情,或者不追求短期高薪,希望用一个稳妥的方式先解决身份问题的同学。

好了,这份长长的名单就先列到这里。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眼花缭乱了。

别慌,这根本不是让你去把所有公司都投一遍。它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你提供一个求职的“坐标系”。在你打开LinkedIn、Indeed开始搜索职位之前,先想想:我的专业和技能,最匹配哪个行业里的哪些“H1B友好型”公司?

找到目标后,就去它们的招聘官网,去研究它们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去修改你的简历,去领英上联系在里面工作的校友(Networking)。这叫“精准打击”,远比你闭着眼睛海投1000份简历要有效得多。

H1B这条路,确实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努力了半天,最后还是得看运气。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运气到来之前,把所有能掌控的事情做到极致。选对方向,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一个为H1B焦虑、刷题、面试的夜晚,都有成千上万的留学生陪着你。这条路很难,但走过去,前面就是一片坦途。祝大家都能拿到Dream Offer,顺利上岸,把“玄学”变成“科学”!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90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