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报到,学姐的几句悄悄话 |
|---|
| GPA不是全部,但认真对待总没错。别等到Final才开始预习,真的会哭。 |
| Hall life很精彩,但也可能消耗巨大。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别盲从,不“住hall”也一样可以拥有精彩的大学生活。 |
| 实习和社团,贵精不贵多。找到一两个真正热爱的,深耕下去,比走马观花收获更多。 |
| 香港不止有中环和维港。多去走走,爬山、看海、吃大排档,你会爱上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
| 感到迷茫和孤独是正常的。大胆求助,学校的心理支持服务(CEDARS-CoPE)和我们这群学长学姐都在。 |
Hi,我是你在lxs.net的老朋友,一个已经在港大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学姐。
还记得我大一刚来的第一个月,某个周四的凌晨两点,我独自一人坐在Main Lib(图书馆)的窗边。桌上摊着一本厚得能当枕头的经济学导论,密密麻麻的英文看得我眼冒金星。窗外是港岛璀璨的夜景,车流像金色的河,安静又喧嚣。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家,心里有个声音在问自己:“这就是我拼了命想来的地方吗?我真的能在这里生存下去吗?”
相信我,每一个即将踏入港大的你,心里都装着一个闪闪发光的梦。QS亚洲第一(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港大在亚洲位列第2,全球第26,但常年在亚洲顶尖行列),百年名校的光环,中环精英的未来……这些标签太耀眼了,耀眼到我们常常会忽略光环背后的东西——那些为GPA熬过的夜,那些在社团活动里受过的挫,那些在快节奏生活里偶尔的迷茫和自我怀疑。
所以今天,我不想跟你说那些官网上都能查到的漂亮话。我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滤镜之外,一个真实的港大。这篇不是劝退文,恰恰相反,是想帮你提前打好“预防针”,让你在面对挑战时,能更从容、更清醒,真正享受在这里的时光。
关于学习:“神仙打架”是真的,但别慌
你可能早就听过“港大神仙多”的传说。这是真的。你的同学里,可能有奥赛金牌得主,有SAT近乎满分的大神,有说着五国语言的国际友人,还有那种平时不见人影、期末轻松A+的“卷王”。
我刚来的时候,第一次小组pre就吓到了。我们组一个local同学,做PPT的逻辑和美工堪比专业咨询公司;一个内地来的同学,引经据典,文献综述做得滴水不漏;还有一个ABC,全程英文表达流利又地道,气场全开。而我,紧张得连手稿都快拿不稳。
在港大,压力首先来自这种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这里的课程大多采用“拉curve”的计分方式,意思是你的最终成绩取决于你在所有人中的相对排名。一个班里可能只有10%-15%的人能拿到A range(A+,A,A-),大部分人都在B和C的区间。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学懂,还要比大多数人学得更精通。
就拿商学院(FBE)来说,很多核心课程的平均GPA(Mean GPA)可能只有2.8-3.2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你想拿到传说中的“First Hon”(一等荣誉,毕业GPA要求通常在3.6以上),你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并且在绝大多数课程里都排名前15%。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窒息?别怕,学姐告诉你怎么破局。
第一,调整心态,和自己比。你来港大,不是为了在每件事上都赢过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要总盯着那些金字塔尖的学霸,关注自己的进步。这次比上次多懂了一个理论,这篇论文比上一篇写得更有逻辑,这就是胜利。
第二,善用资源,别单打独斗。港大的学习资源其实非常丰富。你的professor和tutor的office hour一定要去,他们真的很乐意解答你的问题。学校的学术支持中心,比如CAES(Centre for Applied English Studies),会提供免费的学术写作辅导,对内地学生写英文论文帮助巨大。还有,一定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组建一个靠谱的学习小组,互相监督、共享笔记,效果远比一个人埋头苦读要好。
第三,学会“策略性”选课。港大选课自由度很高,但也充满了“信息战”。有些课是出了名的“killer course”,任务重、给分差;有些课的教授则以教学清晰、评分公允而闻名。在选课前,可以去一些学生自发组织的评分网站(比如grade-dat.hku.hk的类似平台或一些非官方社群),看看往届学长学姐对课程和教授的评价,能帮你有效避雷。
记住,在港大学习,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找到自己的节奏,稳扎稳打,远比一开始就猛冲结果把自己累垮要重要得多。
关于Hall Culture: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说到港大特色,一定绕不开“Hall Culture”(舍堂文化)。这可能是除了学术之外,对你大学生活影响最大的部分。
港大的Hall,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宿舍,它更像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传统、文化和社交体系的大家庭。这里有需要穿正装参加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有通宵达旦为舍堂荣誉而战的体育比赛,有数不清的“宵夜”吹水局,还有各种代代相传的神秘“function”。
我有个朋友,住在以体育和团结著称的Ricci Hall。他告诉我,住Hall的第一年,是他人生中最“燃”的一年。每天和“仙友”(hallmates)一起训练到半夜,在场上为了一声呐喊拼尽全力,赢得比赛后所有人抱在一起又哭又笑。那种归属感和兄弟情,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未曾体验过的。他说,Hall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听起来很美好,对吗?但Hall的另一面,也同样真实。
这种强凝聚力的文化,也意味着极高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你需要参加大量的强制性活动来赚取“分数”,以确保第二年能继续住宿。很多Hall都有“潜规则”,比如要求你必须参加某项运动队、必须在凌晨参加某些集体活动、必须在社交场合表现得合群。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希望有更多个人空间和时间专注于学习、实习的同学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而且,Hall的费用也并不便宜。根据2023-2024学年的数据,一个学年的住宿费大约在1.8万到3万港币不等。而如果你选择在校外合租,比如在坚尼地城或西营盘,一个单间的月租金可能就要6000-8000港币,一年下来开销会大很多。所以,住Hall在经济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也正因如此,宿位竞争非常激烈。
那么,到底要不要住Hall?
我的建议是:想清楚你想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活。如果你渴望热闹的集体生活,享受团队合作,不介意牺牲一些个人时间去换取深厚的友谊和独特的体验,那么传统的Hall非常适合你。你可以去参加O-week(迎新周)期间各个Hall的开放日,亲身感受一下氛围再做决定。
但如果你更看重个人自由,希望自己安排时间,或者你的精力主要想放在学术研究或校外实习上,那也不用强求。港大还有几所Residential College(住宿学院),比如信兴学院和立之学院,它们的文化更偏向国际化和学术性,活动没那么多,氛围相对自由。当然,选择校外租房,和几个朋友一起,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择,能让你更早地体验独立生活的滋味。
记住,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你的选择。你的大学生活,不应该被任何一种“文化”所绑架。
关于平衡:学业、社交和实习的“不可能三角”
在港大,你会经常听到一个词——“上庄”。这指的是加入某个学生社团的干事会,成为核心成员。港大的学生社团超过100个,从各个学院的学生会,到舞蹈、戏剧、投资等兴趣社团,琳琅满目。同时,作为身处国际金融中心的学生,找实习(Internship)的压力也来得格外早。
于是,每个港大学生都面临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学业(GPA)、社交(上庄/社团)和实习(Career)。想把三者都做到极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我大二那年,就曾陷入这样的困境。当时我“上”了一个挺大的庄,同时在一家投行做part-time实习,还要兼顾四门专业课。我清晰地记得,有一周,我周一到周三白天实习,晚上回学校开会到凌晨;周四通宵赶社团活动的策划案;周五考一门Mid-term(期中考),考完直接去公司交接工作。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睡眠不足五个小时,靠咖啡续命,整个人都处于一种紧绷和焦虑的状态。
结果呢?社团活动办得不错,但期中考成绩一塌糊涂;实习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因为精力不济,犯了几个不该犯的错。我才意识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试图抓住所有,最终可能什么都抓不住。
这段“血泪史”给我的教训是:你必须做出取舍,并进行优先级排序。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我建议的优先级是:学业 > 实习 > 社交。学业是你作为学生最根本的任务,一个好的GPA是你未来申请研究生或求职的敲门砖,无论如何不能本末倒置。香港的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金融、咨询等行业,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有明确的GPA门槛(比如要求Second-hon up,即GPA 3.0以上)。
实习的重要性紧随其后。香港的求职战线拉得非常长,很多大公司在大二、大三的暑假就会通过实习项目锁定未来的员工。所以,尽早规划你的职业路径,利用寒暑假去积累相关的实习经验至关重要。学校的CEDARS(就业指导中心)会提供大量的招聘信息和求职辅导,一定要好好利用。
至于社团和社交,我的建议是“贵精不贵多”。不要为了让自己的CV好看而去“上”三四个庄。选择一两个你真正感兴趣、能给你带来价值和快乐的社团,深入地参与进去。在这里,你不仅能锻炼能力,更能交到一群志同道合、可以相伴一生的朋友。这份收获,远比CV上多一行描述要珍贵得多。
关于这座城:在迷茫中学会成长
最后,我们来聊聊香港这座城市。
它繁华、高效、便利,但也拥挤、昂贵、快节奏。根据美世咨询(Mercer)2023年的生活成本调查,香港再次成为全球外派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你每天挤着世界上最拥挤的地铁之一去上课,吃一顿最简单的午餐可能都要50-60港币。身边的人行色匆匆,每个人都好像有明确的目标,在为自己的前途奔波。
在这种环境里,感到孤独和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你会发现,离开了家人和熟悉的环境,你需要独自面对很多事情:第一次去银行开户,第一次自己办理签证,第一次生病了自己去学校诊所看病……当周围的同学都在讨论着去中环的哪家“大摩”“高盛”实习时,你可能还在为自己未来的方向感到困惑。这种感觉,不好受。
但我想告诉你,这正是成长的一部分。港大和香港这座城市,提供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机会,更是一个让你快速学会独立、学会思考的“修炼场”。
当你感到迷茫时,别把自己关起来。走出去,去探索这座城市的B面。香港有超过40%的土地是郊野公园,这里的行山径和海滩美得惊人。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龙脊徒步,去西贡看海,去长洲岛吃海鲜。你会发现,在离中环不到一小时车程的地方,藏着一个完全不同的、宁静而治愈的香港。
去探索本地的文化。别只在游客区打卡,去深水埗逛逛鸭寮街,尝尝地道的车仔面和碗仔翅;去旺角的花园街、通菜街,感受最市井的烟火气。学几句简单的广东话,试着和餐厅的阿叔阿婶聊聊天,你会发现这座城市冷漠外表下的温情。
更重要的是,当你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主动求助。学校的心理辅导服务(CEDARS-CoPE)非常专业且注重隐私,预约一位咨询师聊一聊,他们会给你专业的支持。别忘了,还有我们这群学长学姐,我们走过你正在走的路,踩过你可能遇到的坑,随时都乐意为你答疑解惑。
好了,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希望没有吓到你。
其实,说了这么多港大的“不好”,我依然深深地爱着这个地方。爱它提供的无限可能性,爱它逼着你不断跳出舒适圈,爱它让你在一次次的挑战中,看到一个更强大、更坚韧的自己。
你的港大故事,才刚刚开始。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唯一的成功路径。别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也别被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所迷惑。去上你喜欢的课,去交真心的朋友,去尝试你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几年后,让你念念不忘的,可能不是某个课程拿了多高的分数,而是和朋友在中山广场草坪上看过的那场日落,是第一次在维港边拿到实习offer时的激动,是在图书馆里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奋斗过的夜晚。
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港大记忆吧。祝你好运,也欢迎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