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校JHU上岸!我的申请经验全公开

puppy

终于等到梦校JHU的录取信,真的激动到不行!回想申请季,我也曾是个GPA不算顶尖、背景普普通通的“小透明”,焦虑得天天刷论坛。所以想把我的全部经验都分享出来,从标化准备、文书怎么挖掘亮点,到如何把一段不起眼的实习写出彩,还有我踩过的那些坑和时间规划的小技巧,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你。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没有神仙背景,但对梦校满怀期待,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点点帮助和信心。快来看看我是如何一步步逆袭,成功上岸的吧!

申请季真心话速览
关于定位:别被“平均分”绑架。JHU官网公布的2023年工程学院硕士录取者平均GPA是3.7,但这只是平均数。我的3.6也能上岸,重点是展示你的独特性和上升趋势。
关于文书:扔掉模板!文书是你和招生官唯一一次“面对面”的机会。讲一个只属于你的故事,把你的动机、热情和学校的某个项目、某个教授死死地联系起来。
关于实习:公司大小不重要,你做了什么才重要。把一个“打杂”的活儿,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包装成一个体现你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量化你的贡献,比如“效率提升了30%”。
关于推荐信:一个真正了解你、欣赏你的任课老师,远比一个只给你打了A、却记不住你名字的“大牛”教授更有用。提前准备好你的“Brag Sheet”喂给教授。
关于心态: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心理战。远离贩卖焦虑的论坛帖子,专注于提升自己。你最大的竞争对手,只有昨天的你。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电脑屏幕上这行小小的黑字,我来来回回读了不下二十遍。窗外天已经蒙蒙亮,我握着鼠标的手甚至还有点抖。是的,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我做梦都在想的JHU。那一瞬间,过去一年多通宵赶文书、刷GRE、焦虑到失眠的日日夜夜,全都变成了电影快放,最后定格在了这个金光闪闪的“Congratulation”上。

我哭得稀里哗啦,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有多牛,恰恰相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太普通了。我不是GPA 3.9的大神,没有顶会论文,实习也只是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申请季的洪流里,我就是那种最容易被淹没的“小透明”。我太懂那种感觉了:一边幻想着梦校的校园,一边又在论坛上看到各种神仙背景,然后默默关掉网页,叹一口气,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痴人说梦。

所以,我今天想把我的“底牌”全部翻出来,把这条普通人的逆袭之路,原原本本地铺开给你看。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背景平平但心怀猛虎,那请一定花几分钟,听听我的故事。

我的“平平无奇”三维,和JHU的不解之缘

先来自报家门,让大家有个底。我本科是国内一所中上游985,计算机科学专业。硬件条件真的不算突出:

GPA:3.65/4.0(专业GPA 3.8,这是我后来强调的重点)
TOEFL:108 (S23)
GRE:160V + 170Q + 3.5AW

这个成绩,说实话,放在申请JHU计算机科学硕士(MSE in CS)的池子里,真的没有任何优势。根据一些第三方机构的数据,JHU CS硕士录取者的平均GPA通常在3.7以上,GRE数学满分是标配,但我的Verbal和写作就显得有些拖后腿了。

那我为什么非JHU不可呢?这就要从我的一个课程项目说起了。大三时,我上了一门“医学影像处理”的选修课,期末项目是做一个肺结节的初步筛查算法。就是这个项目,让我一头扎进了“AI for Healthcare”这个领域。我泡在图书馆,翻遍了相关的论文,发现很多开创性的研究都指向一个地方——JHU。尤其是他们的LCSR(Language and Speech Processing)和I-STAR(Imaging, Surgery, and Therapy Technology and Research)实验室,简直就是我心中的麦加。我甚至把我最崇拜的一位教授Dr. Russell Taylor的几篇论文都打印下来,翻来覆去地读。那一刻我就知道,我的申请不再是广撒网,而是有了一个无比清晰的目标。

这个“源动力”后来也成为了我整个申请材料的核心。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我不是为了JHU的名气而来,我是为了它在交叉学科领域的灵魂而来,我就是那个最适合这个项目的人。

标化考试:笨鸟先飞,策略取胜

我的英语底子一般,六级都是擦线飘过。所以备考TOEFL和GRE,我没走什么捷径,就是靠“笨功夫”。

我的时间线拉得很长,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背单词。我用的是最传统的《红宝书》,每天雷打不动背1个新list,复习3个旧list。过程极其枯燥,但我告诉自己,这是申请的“基建工程”,地基不牢,后面都是空谈。

TOEFL我考了三次。第一次92,第二次101,最后一次才上了108。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因为一次没考好就否定自己。我发现我的主要问题是口语,面对机器说中文都磕巴,别说英文了。后来我找到一个“笨办法”:每天对着TPO(托福在线练习)的口语题,自己说完一遍,用手机录下来,然后回听。一开始听自己的录音简直是“公开处刑”,各种语法错误、嗯嗯啊啊。但坚持一个月后,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流利度和逻辑性上来了。至少,我不再害怕开口了。

GRE的备考,我把重点放在了数学。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Q拿到170是基本操作。我把官方的OG和150题仔仔细细刷了两遍,错题全都整理到错题本里,考前就只看错题。Verbal部分,因为时间有限,我的策略是保填空,放阅读。我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填空题都刷了,重点是理解题目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虽然最后V只有160,但对于一个工程类申请,这个分数已经足够,不会成为硬伤。

你看,我不是学霸,我的标化成绩也不是一天就考出来的。它是我用半年的“笨功夫”和一次次的试错换来的。所以,如果你的标化还没达标,别慌,找对方法,留足时间,你也可以的。

文书(PS):如何让招生官记住一个普通人?

这是整个申请的灵魂,也是我翻盘的关键。

我的初稿,现在回头看简直是一场灾难。第一段介绍我的学术背景,第二段罗列我做过的项目,第三段吹捧JHU有多牛,最后一段表达我的渴望。平铺直叙,毫无亮点,就像一份无聊的说明书。

我的学姐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PS里没有‘你’。我只看到了一个履历的堆砌,但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为什么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

我删掉了所有稿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只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最初为什么会对CS+医疗这个方向感兴趣?(动机)
  2. 我为了这个兴趣,具体做了哪些努力?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行动与成长)
  3. 为什么非JHU不可?JHU的什么资源能帮助我实现目标?(匹配度)

围绕这三个问题,我重新构建了我的故事线。我没有从“我叫XXX,来自XX大学”开始,而是选择了一个场景作为开头:

“实验室的服务器风扇在嗡嗡作响,已经是凌晨三点。我紧盯着屏幕上那张CT图像,我的算法刚刚将一个只有3毫米的微小结节用红框标记了出来。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编程的枯燥,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代码,原来真的可以拯救生命。”

这个开头,直接把我对这个领域的热情和那个肺结节筛查项目联系在了一起。接着,我没有简单地说我“参与”了这个项目,而是详细描述了我遇到的一个具体技术难题——如何处理医学影像中的噪声,以及我是如何通过阅读论文、请教老师、尝试不同滤波算法最终解决它的。这个过程,展现了我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毅力。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JHU时,我更是做足了功课。我没有空泛地说“JHU的学术氛围浓厚”,而是具体到了我想加入的I-STAR实验室,提到了Dr. Taylor团队正在进行的关于手术机器人导航的研究,并说明了我的背景和技能(比如我的计算机视觉知识和Python编程能力)如何能为这个研究做出贡献。我还提到了我想选修的两门具体课程,以及它们将如何弥补我现有知识体系的不足。

这篇PS写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掏空了,但它是有血有肉的。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学生,如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点燃了对一个领域的激情,如何笨拙但坚定地去探索,以及他为什么迫切地需要JHU这个平台去实现他那个“用代码拯救生命”的、有点天真的梦想。

这就是我的秘诀:别写说明文,要讲故事。一个好的故事,能让招生官在几百份申请中记住你的名字。

实习:把“打杂”的经历写成“打天下”的资本

我的实习经历是很多同学的“同款”——在一家刚起步的小型科技公司,做软件测试。说白了,很多时候就是“点点点”,执行测试用例,找bug,然后提交报告。这种经历怎么写进简历和文书里?

一开始,我的简历上是这么写的:“- 负责XX产品的软件测试工作;- 提交bug报告。”

是不是感觉毫无吸引力?后来,我运用了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对它进行了“整容手术”。

Situation(情景):我所在的测试团队人手紧张,大量的回归测试需要手动执行,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

Task(任务):我的目标是找到一种方法,提高测试效率,减少人为失误。

Action(行动):我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学了Python的Selenium自动化测试框架。我主动向leader提出想法,并获准用一周的时间,针对产品最核心的登录和支付模块,编写自动化测试脚本。

Result(结果):我成功开发了这两个模块的自动化测试脚本,将原本需要2人/天的回归测试时间缩短到了2小时,测试覆盖率提升了15%,并且脚本在后续的版本迭代中被团队持续使用。我还因此受到了leader的表扬,并在团队内部分享了我的学习经验。

经过这样一番改造,简历上的描述变成了:

“- 主动引入并应用Python Selenium框架,为核心的登录与支付模块开发自动化测试脚本。
- 成果:将回归测试效率提升了近80%(从16人/小时降至2小时),并帮助团队在早期发现3个潜在的关键bug。”

你看,同样一件事,换个说法,天差地别。前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后者则是一个主动发现问题、学习新技术、并最终为团队创造价值的贡献者。招生官想看到的,正是后者。

所以,不要嫌弃自己的实习“水”。再“水”的实习,都有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关键在于,你要有意识地去寻找问题,并尝试解决它,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改进。然后,一定要学会用数据去量化你的成果。

一些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申请季像一场漫长的隧道穿行,周围一片漆黑,你不知道出口在哪,只能摸索着往前走。路上,我踩过不少坑,也总结了一些小技巧,希望能帮你点亮一盏小灯。

别让焦虑吞噬你。少刷论坛上那些“人均顶会,GPA 4.0”的帖子。比较是无止境的,只会让你内耗。把这些时间用来多背几个单词,多改一遍文书,都比在焦虑中空转要好。

推荐信,请务必“管理”好。不要等到截止日期前一周才去联系教授。我提前一个半月就和三位老师发了邮件,预约了线下的沟通。我为每一位老师都准备了一个“大礼包”,里面包括:我的简历、成绩单、PS初稿,以及一张最重要的“Brag Sheet”。这张纸上,我详细列出了我上过这位老师的哪门课,取得了什么成绩,课堂上问过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课后做过什么相关的项目。这极大地帮助老师回忆起我,并为我写出了一封有血有肉、充满细节的推荐信。

选校,冷热结合,拉开梯度。不要只盯着那几个烫手的项目。JHU的CS项目竞争激烈,但我同时也申请了它家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 Institute)和数据科学(Data Science)方向的项目作为备选。虽然最后录的是第一志愿,但这种策略让我的心态更稳健。

细节是魔鬼。提交申请前,把所有材料打印出来,从头到尾读一遍。我当时就发现自己PS里有个愚蠢的拼写错误。想象一下,招生官看到这样的低级失误,会对你的严谨性作何感想?

写到这里,好像该收尾了。但我不想说什么“祝你成功”之类的客套话。

我想说,申请季,与其说是一场选拔,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自我认知。它逼着你去回顾过去二十年的人生,去思考你到底热爱什么,你未来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比那封offer更有价值。

别怕自己普通。正是那些看似普通的经历,那些你为了一个小目标而笨拙努力的瞬间,才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找到它,然后,把它讲给世界听。

加油,未来的Hopkins人!我在巴尔的摩的春天里等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7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