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又被我们占领了?数据出炉!

puppy

是不是总感觉在英国校园里,走两步就能听到熟悉的中文?最新的官方数据出来啦,咱们中国留学生又又又创了新高!UCL、曼大、爱丁堡这些“老网红”校,中国学生占比到底有多夸张?商科还稳坐第一宝座吗?哪些新兴专业成了黑马?这份热乎乎的报告,不仅能让你看清申请趋势,还能帮你“定位”身边的小伙伴。快来看看你的梦校和专业上榜了没,顺便感受下咱们这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

小编悄悄话
这份报告看得人又骄傲又“瑟瑟发抖”。骄傲的是咱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抖的是这申请难度怕不是要上天了... 别光顾着看热闹,赶紧从数据里找找自己的定位,想想怎么才能在这场“神仙打架”里脱颖而出吧!

“同学,麻烦问一下,Main Library怎么走?”

上周五,我正坐在曼彻斯特大学Alan Gilbert Learning Commons外面的草坪上啃三明治,一个拖着行李箱、一脸迷茫的同胞过来问路。我俩用中文聊了十来分钟,他刚下飞机,来读语言班,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又有点不安。

送走他之后,我环顾四周,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左边长椅上,三个女生在用中文讨论着刚结束的presentation;右边草坪上,一群男生正用中文激烈地争论着昨晚的球赛;不远处咖啡店门口,排队的人里十个有八个是中国面孔。那一瞬间,我恍惚了,我到底是在英国曼城,还是在北京五道口?

这种“仿佛回国”的错觉,相信每个在英国的留学生都或多或少体验过。咱们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已经“占领”英国大学了?这个问题以前可能只是个段子,但现在,热乎乎的官方数据告诉我们:这事儿,越来越真了!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前不久发布了最新的2022/23学年全英学生数据。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把这份厚厚的报告翻了个底朝天,今天就带大家好好扒一扒,看看咱们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到底有多“横”!

数据炸弹:我们到底来了多少人?

先来看个最震撼的总数。根据HESA的官方数据,在2022/23学年,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的中国内地留学生总数达到了惊人的 158,195人

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比排名第二的印度(126,535人)和第三的尼日利亚(65,920人)加起来还要多。在所有非欧盟国际学生里,差不多每三个就有一个来自中国。这已经不是半壁江山了,这简直是撑起了一片天!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虽然比前一年(2021/22学年)的151,690人增幅有所放缓,但依旧是妥妥的正增长。想想看,每年有超过15万的同胞和你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奋斗、学习、偶尔也摸摸鱼,是不是感觉瞬间没那么孤单了?

我朋友Leo在南安普顿大学读电子工程,他跟我吐槽说,他们系有个大阶梯教室,上百号人一起上课。有一次教授提问,全场寂静,他只好硬着头皮举手回答。结果教授非常感动,用蹩脚的中文说了句“谢谢”。Leo回头一看,教室里乌泱泱一片全是亚洲面孔,那一刻他才明白教授的“良苦用心”。

这种庞大的基数,意味着无论你走到哪里,从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到爱丁堡的王子街,听到熟悉的乡音的概率都极高。它也意味着,中超、中餐馆、奶茶店这些“续命”的产业,在各大大学城里都能蓬勃发展,极大地抚慰了我们的中国胃和中国心。

“网红”校集结地:你的梦校有多少同胞?

总数看着爽,但更刺激的是具体到每个学校的数据。哪些大学是中国学生的最爱?答案可能跟你想的差不多,但具体的数字绝对会让你大吃一惊。我整理了一下HESA公布的、中国学生人数最多的几所“重灾区”,大家快来认领自己的学校!

第一梯队:万人俱乐部

没错,你没看错,有些学校的中国学生数量已经突破了一万大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区。

伦敦大学学院 (UCL):当之无愧的“中国城大学”

UCL以绝对优势登顶,2022/23学年拥有高达 13,935名 中国学生!这是什么概念?UCL的总学生数大概在5万左右,也就是说,校园里差不多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尤其是授课型硕士(Postgraduate Taught),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我的学妹Amy就在UCL读教育学硕士,她说她们班50个人,只有5个不是中国人。小组讨论默认语言是中文,只有在导师出现的时候,大家才心照不宣地切换成英语模式。她说有时候写完论文,想找个native speaker帮忙看看语法,都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真实反映了UCL的“盛况”。

曼彻斯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北境之王,名不虚传

紧随其后的是我们大名鼎鼎的曼大,拥有 11,940名 中国学生。曼城作为英国的“第二首都”,生活便利,学术实力强劲,一直都是中国学生的心头好。曼大的商学院(AMBS)和计算机学院,更是常年被中国学霸们“包围”。

走在曼大的牛津路上,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国内的某个大学城。路边的中餐馆、理发店、KTV,甚至连房产中介都配有中文服务。我曾经在曼大图书馆里见过一个告示,上面用中文写着“请不要用物品占座”,下方才配上小小的英文字母。这种“反向翻译”的场景,足以说明一切。

格拉斯哥大学 (University of Glasgow):苏格兰的“扛把子”

格拉斯哥大学以 11,530名 中国学生的数量,稳坐第三。作为苏格兰地区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大学,格大的亚当斯密商学院是绝对的申请大热门。古典的哥特式建筑里,充满了说着普通话的年轻面孔,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文化交融。

第二梯队:准万人规模,同样火爆

除了上面三个“巨头”,还有一批大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也极其庞大,走在校园里,安全感满满。

  • 爱丁堡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拥有 8,580名 中国学生。古老而浪漫的爱丁堡,配上强大的学术声誉,谁能不爱呢?

  • 谢菲尔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拥有 8,105名 中国学生。作为老牌工业城市,谢大的工科和新闻系一直是中国学生的热门选择。

  • 伦敦国王学院 (KCL): 拥有 7,430名 中国学生。身处伦敦市中心,KCL的地理位置和综合排名都极具吸引力。

  • 利兹大学 (University of Leeds): 拥有 7,195名 中国学生。利兹的商学院和传媒学院,是每年申请季的“顶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学校,或者正在申请的梦校?这些庞大的数字,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得到了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你将面对极其激烈的同胞竞争,无论是在申请时,还是在未来找工作的时候。

商科还是YYDS?专业选择的新风向

聊完了学校,我们再来看看专业。一提到中国留学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学商科的”。这个刻板印象,在2023年还成立吗?

答案是:基本成立,但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商科:永远的“白月光”

HESA的数据显示,“Business and Management”(商业与管理)依然是招收中国学生最多的学科,没有之一。在2022/23学年,有超过 5万名 中国学生就读于这个大类下。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学……这些专业依旧是留学申请中的绝对C位。

这也不难理解。商科的知识体系相对普适,未来的就业路径也比较清晰,无论是回国进入金融行业、咨询公司,还是考公考编,商科背景都是一块不错的敲门砖。我身边十个朋友里,至少有六个是学会计、金融或者市场营销的。

朋友小A,本科在国内读的英语,但家里一直希望她学个“好找工作”的专业。于是她跨专业申请了英国大学的市场营销硕士。她说,班里超过80%都是中国学生,大家背景各异,有学新闻的,有学设计的,甚至还有学化学的,但最终都殊途同归,汇入了商科的海洋。

新兴黑马:这些专业正在悄悄崛起

不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趋势是,虽然商科的总量依然巨大,但其他专业的吸引力正在飞速上升。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了。

1. 计算机与数据科学 (Computing & Data Science)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科学的热度已经直逼商科。根据数据,选择“Computing”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非常迅猛。从编程、人工智能到数据分析,这些“硬核”技术专业,因其高就业率和高薪资,成为了新的风口。

在帝国理工、UCL、爱丁堡这些计算机强校,申请难度堪称地狱级别。我认识一个在IC读AI硕士的学霸,他说他们项目每年都在扩招,但申请人数是以几何倍数增长的,录取的学生背景一个比一个“卷”,清北复交是标配,还得有几段大厂的实习经历。

2. 创意艺术与设计 (Creative Arts & Design)

谁说我们只会数理化?选择来英国学习艺术和设计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伦敦艺术大学(UAL)这样的顶级艺术院校,校园里随处可见咱们有才华又时髦的同胞。

从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到电影制作、策展,英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前沿的创意产业,为艺术生们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我关注的一个时尚博主,就是从UAL的中央圣马丁学院毕业的,她的毕业设计还登上了伦敦时装周。这背后,是中国新生代对自我表达和个性追求的觉醒。

3. 传媒与社会科学 (Media & Social Sciences)

传媒专业一直是英国的传统优势学科,像LSE、KCL、利兹的传媒学院,常年被中国学生“挤爆”。而近年来,像教育学、社会学、公共政策这类社会科学专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这或许反映了大家择业观念的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赚钱”,而是更多地开始思考社会价值和个人兴趣。我一个学姐在LSE读完公共政策,回国后进入了一个国际NGO工作,虽然薪水不如进投行的同学,但她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数据背后,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好了,看了这么多惊人的数据,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这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对于正在英国的你,或者计划来英国的你,又有哪些实际的影响呢?

对申请者:内卷加剧,请拿出你的“杀手锏”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申请越来越难了。尤其是那些中国学生扎堆的学校和专业,竞争已经白热化。当你的竞争对手们都手握985/211的背景、85+的均分和7.0的雅思时,你怎么才能脱颖而出?

答案是:个性化和软实力。你的PS不能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必须真正展示你对专业的理解和热情。你的实习经历不能只是盖个章,要能讲出你具体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甚至,你有没有什么独特的个人项目、志愿者经历,都可能成为招生官pick你的理由。

对在读者:舒适圈还是成长阶梯?

对于已经身在英国的同学来说,庞大的中国学生群体是一把双刃剑。

好的一面是,你永远不会孤单。遇到困难时,总能找到可以倾诉和求助的同胞;过年过节,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包饺子、吃火锅,缓解思乡之情。这种强大的社交支持网络,是留学生活里非常宝贵的财富。

但坏的一面是,你太容易陷入舒适圈了。如果你的生活圈子、学习小组、娱乐活动全是中国人,那你练习英语、了解英国文化、结交国际朋友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很多人花了几十万,读了一年书,回国后发现自己的口语还是“哑巴英语”,对英国的了解也仅限于旅游景点和购物中心。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最后,想跟你说几句大白话

所以,当我们在惊叹“英国大学被我们占领了”的时候,不妨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漂洋过海,不仅仅是为了那一纸文凭,更是为了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看到这么多同胞在这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和亲切,但千万别让“同胞多”成为你偷懒的借口。

下次小组讨论,试着主动跟那个金发碧眼的同学聊几句,听听他的想法,你会发现思维碰撞的火花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

周末别总宅在宿舍打游戏或者去中超囤货,去报名参加一个学校的社团吧,无论是哈利波特魁地奇社,还是烘焙社,那些看似“无用”的社交,恰恰是留学最迷人的部分。

勇敢地走出那个由火锅、奶茶和中文构建起来的温暖“结界”,去探索、去交流、去犯错、去成长。毕竟,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我们15万同胞的身影,还有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梦想。你的英国故事,应该由你自己来书写,别让它淹没在庞大的数据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