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985去了港校,我后悔了吗?

puppy

当初我顶着所有不解,一头扎进了这个“东方之珠”。这里有全英授课的压力,有让人咋舌的生活成本,也有深夜赶due的孤独。但这里更有国际化的视野、颠覆你思维的课堂,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有趣灵魂。所以,到底后悔了吗?这个问题远比“是”或“否”复杂。这篇文没那么多大道理,就是想把一个过来人踩过的坑和看过的风景都摊开给你看,希望能给同样站在十字路口的你一点实在的参考。

选择港校前,先问自己几个扎心问题
1. 钱够吗?一年学费+生活费奔着30万人民币去了,家里准备好了吗?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想清楚,别冲动。
2. 能“扛”吗?全英环境、小组作业、疯狂赶due是日常。你得是个能熬夜、能沟通、脸皮还得厚点儿的“多边形战士”。
3. 想要啥?是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履历,为了留港工作的机会,还是单纯觉得“高大上”?目标越清晰,你越不容易迷茫。
4. 孤独,怕吗?这里没有班主任,没有集体宿舍的卧谈会。你得学会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面对所有问题。

放弃985去了港校,我后悔了吗?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特别好,我妈把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来自上海的某所顶尖985,一份来自香港大学——并排放在我面前。亲戚们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七大姑八大姨的声音在电话那头交织:“去上海呀!离家近,又是咱们国内最好的学校!”“香港?那么远,一个小岛,人生地不熟的,一个女孩子多不安全?”

那感觉,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一边是平坦开阔、一眼能望到头的康庄大道,所有人都为你鼓掌;另一边是雾气蒙蒙、看不清前方的小径,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我妈看着我,眼神里全是担忧。最后,我指了指港大的那份offer,轻轻地说:“我想去看看。”

空气安静了几秒。那一刻,我几乎成了全家的“叛逆者”。

四年后的今天,我在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敲下这些字,窗外是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总有学弟学妹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小心翼翼地问我:“学姐,放弃985去港校,你后悔了吗?”这个问题,我问了自己无数遍。它远比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今天,我不灌鸡汤,也不讲什么大道理,就想把这几年踩过的坑、吹过的风、看过的风景,原原本本地摊开给你看。

第一盆冷水:当你的“哑巴英语”遇上全英课堂

来香港前,我雅思7.5,自认为英语底子还不错。高考英语140+,在国内绝对算得上是优等生。我天真地以为,全英授课嘛,不就是把中文教材换成英文版,小case啦。

现实很快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第一节课是社会学的导论,教授是个语速极快的英国老头。他说的每一个单词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我就像在听天书。PPT上闪过福柯、布迪厄这些社会学家的名字,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最要命的是Tutorial(导修课),十几个人围坐一圈,Tutor(助教)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就开始自由讨论。看着身边来自印度、韩国、美国的同学滔滔不绝地引用各种理论,我张了张嘴,发现自己除了“I agree”和“That's a good point”之外,什么也说不出来。

那种感觉,就是你明明有想法,却被语言的枷锁死死困住,像个十足的傻瓜。那段时间,我成了图书馆的“钉子户”,不是在预习,就是在复习。我把教授的lecture录下来,回去反复听,把所有不认识的学术词汇抄在本子上。为了练口语,我逼着自己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哪怕是去给活动搬桌子,只要能跟local(本地生)或者国际生多说几句话就行。

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大概半年后,我终于能在Tutorial上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还能跟别人辩论几句了。这种沉浸式的语言环境,是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给予的。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2022/23学年的数据显示,港八大(香港八所公立大学)的教学人员中,有超过60%来自香港以外的地区。你每天接触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口音,这逼着你打开耳朵,也打开思维。

所以,如果你想来香港,请务必把你的英语从“应试模式”切换到“生存模式”。这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你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钞能力”的考验: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当个“穷学生”

聊完学术,我们来聊点实在的——钱。这个问题,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在决定来香港之前,我爸妈帮我算了一笔账。当时港大给非本地生的学费是每年18.2万港币(HKD 182,000),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人民币大概16万多。而在内地的985,一年的学费大概是5000-6000人民币。光是学费,差距就是30倍。

这还只是开始。真正的“暴击”来自于生活成本,尤其是房租。

香港的大学,尤其是港岛区的学校(比如港大),宿位非常紧张,通常只有大一能保证住宿。大二开始,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自己出去租房。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跟中介去看房的场景。一个在坚尼地城(离港大很近)的“唐楼”(没有电梯的老房子),一个被分割出来的小单间,放下一张床和一个小桌子后,就几乎没有转身的空间了,窗户外面就是别人的墙壁。就这样一个“火柴盒”,月租要7000港币。

当时和我合租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我在香港住的不是房间,是寂寞。”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2023年的数据,一个40平米以下的小型私人住宅单位,港岛区的平均月租金超过了每平方米400港币。这意味着一个10平米的房间,月租就要4000港币起步,这还不算水电网媒的费用。

吃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学校食堂的一顿饭大概在30-40港币,虽然比外面便宜,但天天吃也会腻。偶尔想出去改善一下伙食,去茶餐厅吃个烧腊饭,动辄就是50-60港币。交通方面,好在有学生身份的八达通,可以享受半价优惠,但日积月累下来也不少。

我粗略算了一下,一个非本地学生在香港,比较节省的情况下,一年的总花费大概是: 学费(约18万港币)+ 房租(假设合租,每月5000港币 x 12 = 6万港币)+ 生活费(每月3000港币 x 12 = 3.6万港币)= 27.6万港币。这差不多是30万人民币一年。

四年下来,就是一笔超过百万的投资。这笔钱,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它意味着父母可能要节衣缩食,意味着你少了很多试错的资本。所以,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和家人开诚布公地谈一次,评估家庭的经济状况。当然,港校也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如果你足够优秀,完全可以覆盖大部分开销,但这毕竟是少数。

GPA是王道:图书馆的凌晨四点你见过吗?

如果你以为港校的学习生活是像港剧里演的那样,每天谈谈恋爱、参加参加party,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学术氛围,卷到你无法想象。

“GPA is King” (绩点为王) 是这里颠扑不破的真理。你的GPA,直接决定了你未来是能申请到好的研究生,还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港校的GPA计算方式通常是“拉curve”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正态分布。你的分数不是取决于你考了多少分,而是取决于你在所有人中的排名。A range(最高等级的成绩)的名额是有限的,你身边坐着的,可能就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学霸。为了一个好成绩,大家真的都很拼。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三的一门金融课。期末考试前,港大的“智华学习共享空间”(一个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凌晨三四点,你还能看到无数个年轻的脸庞,对着电脑和厚厚的课本奋战。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deadline”混合的紧张味道。我旁边的本地小哥,桌上摆了五六罐红牛,已经连续熬了两天了。

除了考试,无穷无尽的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也是一大特色。几乎每门课都有小组作业,你需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这听起来很酷,但实际操作起来挑战巨大。我曾经和一个德国同学、一个韩国同学、一个本地同学一组。我们对“效率”的理解完全不同:德国同学严谨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抠;韩国同学执行力超强,但不太喜欢发表意见;本地同学则非常擅长展示和演讲。

开会时,文化冲突、语言障碍、思维方式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引爆点。我们有过激烈的争吵,也有过因为误解而导致的冷战。但最终,当我们一起完成一个出色的项目,在全班面前做presentation并获得高分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你学会了如何跨文化沟通,如何求同存异,如何领导一个多元化的团队。这种“软实力”,是你在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

走出象牙塔:那些“无法标价”的收获

说了那么多苦,现在该说说那些“甜”了。

香港最吸引我的,是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视野和机遇。在这里,你接触到的信息是全球同步的。学校会经常邀请诺贝尔奖得主、跨国公司CEO、政界要人来开讲座。我听过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分析全球经济,也见过前任港督彭定康分享他的政治见解。这些经历,像一扇扇窗,让你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

就业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香港的“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签证政策,允许非本地毕业生在毕业后无条件留港24个月找工作。这意味着你拥有一个长达两年的缓冲期,可以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尝试各种可能性。中环的那些顶级投行、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每年都会在港校举办招聘会。只要你足够优秀,就有机会和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同台竞技。

我的一个学长,内地普通家庭出身,靠着在港科大出色的GPA和丰富的实习经历,毕业后直接进入了高盛(Goldman Sachs)的香港办公室。他说,如果当年他留在内地的985,可能很难有这样的机会直接进入顶尖外资投行。香港这个平台,确实为他的人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根据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17位,香港中文大学36位,香港科技大学47位。这些排名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它们确实是一块有分量的敲门砖。当你拿着港校的毕业证去申请国外的研究生,或者去应聘跨国公司时,它的认可度是实实在在的。

但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思维方式的颠覆。我上过一门叫做“批判性思维”的课。教授在第一节课就告诉我们:“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我的任务不是告诉你们‘是什么’,而是教你们如何去质疑‘为什么’。”我们讨论的议题从死刑的存废,到社交媒体对民主的影响,每一个都极具挑战性。你被鼓励去挑战权威,去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用严谨的逻辑和证据去捍卫它。这种思维训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深刻、更全面地看待这个世界。

所以,我到底后悔了吗?

写到这里,该回答那个最初的问题了。

如果说“后悔”,确实有过。在我一个人过中秋节,看着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家庭聚餐时;在我为了一个项目熬到凌晨五点,第二天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早八的课时;在我交完房租,发现银行卡余额只剩下三位数,连杯奶茶都舍不得买时……我无数次地问自己:如果当初去了上海,是不是会轻松很多?是不是会更快乐?

但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答案是,会。一万次,我都会。

因为那些“后悔”的瞬间,最终都变成了我成长的勋章。是那些孤独的夜晚,让我学会了与自己相处;是那些烧钱的日子,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独立;是那些艰难的挑战,让我变得比同龄人更坚韧,也更从容。

我后悔的,从来都不是选择了这条更难走的路。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从未有过选择的勇气。

好了,故事讲完了,最后给你几句大白话吧,希望能帮到同样站在十字路口的你:

别光看排名,多去问问在读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学校的宣传册上,永远只有阳光灿烂的那一面。

想清楚你来香港到底图什么。是为了那张文凭的光环?是为了留港工作的机会?还是为了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你的目标越具体,你付出的辛苦才越有价值。

跟家里人好好聊聊钱的事。这不是丢人的事,而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确保你的求学之路,不会给整个家庭带来过度的负担。

最后,无论你选择985还是港校,都请记住,学校只是一个平台,真正决定你未来高度的,永远是你自己。那条路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你是否准备好,为自己的选择,负起全部的责任。

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5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