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前必须抛弃的几个固有思维 |
|---|
| 1. EJU/语言成绩高 = 名校offer稳了。 |
| 2. 校内考就是再考一次EJU,疯狂刷题就行。 |
| 3. 面试嘛,日语说利索,随便聊聊就完事儿。 |
| 4. 选专业,哪个分高报哪个,哪个热门选哪个。 |
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我刚来日本那会儿,语言学校里有个学霸朋友小林。他脑子特好使,第一次参加日本留学生考试(EJU),日语加理科总分就飙到了710+,这分数,放哪儿都是个炸裂的存在。当时我们所有人都觉得,他申个早稻田大学的理工科,那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嘛。小林自己也信心爆棚,每天哼着小曲儿,就等着早大的合格通知书了。
结果,放榜那天,我们一群人围着电脑,刷新了半天,小林的名字就是没出现。我们都傻了,他自己更是当场石化。后来通过学校老师辗转打听才知道,问题出在了校内考的面试上。教授问他为什么选择早稻田,他说“因为早大是名校,很厉害”;问他对哪个教授的研究感兴趣,他支支吾吾半天,说还没来得及看。最后,教授又问了个关于AI伦理的开放性问题,他直接用刷题的思路,背了一段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
教授全程礼貌微笑,但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小林的高分,连一个让他解释的机会都没换来。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它让我彻彻底底明白了一个道理:用国内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思路来闯关日本留学,真的会输得很惨。这里的游戏规则,完全是另一码事。
EJU:高分只是入场券,不是VIP通行证
咱们先来说说EJU,也就是留考。很多同学和家长,都把它看作是“日本高考”,觉得分越高,胜算越大。这个想法,对,但只对了一半。
EJU成绩确实是块敲门砖。没有一个过得去的分数,你连心仪大学的报名资格(出願資格)都摸不到。比如,你想考个顶尖的国公立大学,像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那EJU日语没个340分以上(不含记述),理科或文科综合没个350分以上,基本第一轮就被筛掉了。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公布的2023年度EJU考试数据,日语科目的平均分大概在250-260分左右。你的分数如果只是平均线,那目标就不能定得太高。
但是!重点来了,一旦你过了这个门槛,EJU分数的重要性就开始急剧下降。它就像一张电影票,大家都有票,都能进场,但谁能坐到C位,看的就不是票价了。
我认识一个EJU考了680分的大佬,报考一桥大学的商学部,结果笔试的小论文没写好,挂了。也见过一个EJU刚过600分,分数平平无奇的女生,因为在面试时对自己想研究的社会学课题侃侃而谈,逻辑清晰,热情满满,最后竟然逆袭合格了庆应义塾大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日本教授眼里,EJU只能证明你的基础学习能力和日语水平。说白了,就是证明你“有能力听懂课,完成作业”。但大学不是高中,教授要招的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一个能跟他们一起做研究、能提出独立见解的“准研究者”。
所以,当你EJU分数出来后,别光顾着高兴或者沮丧。赶紧把这张“入场券”揣兜里,真正的战斗——校内考,才刚刚开始。
校内考:五花八门的“神仙打架”现场
如果说EJU是全国统一海选,那校内考就是各个大学自己办的“顶级对决”。它没有统一标准,每个大学、每个学部、甚至每年都可能不一样。这才是决定你命运的“总决赛”。
校内考通常分为两部分:笔试和面试。咱们分开揉碎了讲。
1. 笔试:别以为只是EJU的升级版
很多同学觉得,校内考的笔试不就是再考一次数学、物理、综合科目嘛,我EJU都复习那么久了,怕啥?你要是这么想,就太天真了。
大学的校内考笔试,难度和深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理科,考的是思维深度。比如东京工业大学的数学题,经常会出现一些EJU考纲里根本没见过的证明题,它不是考你会不会用公式,而是考你能不能理解这个公式背后的逻辑。京都大学的物理题,可能一个题目就有好几页的背景描述,你需要从复杂的实际情景中提取物理模型,这考的是你的分析和建模能力。
文科,考的是知识广度和思辨能力。最典型的就是“小论文”。这玩意儿简直是文科生的噩梦。它不是让你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抒情散文。它会给你一段材料,可能是一篇新闻报道、一段哲学思辨、一个社会调查数据图,然后让你在60-90分钟内,写一篇800-1200字的文章,要求有明确的观点、严谨的论证、清晰的结构。
举个真实的例子,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某年的小论文题目,是给出了几张关于日本不同年代年轻人消费习惯变化的图表,要求考生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并预测未来的趋势。这考的不仅是你的日语写作能力,更是你的社会洞察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你光会背书,肚子里没点真东西,根本写不出来。
还有一些学校会考英语。比如庆应义塾大学的很多学部,校内考都有独立的英语考试,难度对标托福90+甚至100+,词汇量和阅读速度要求非常高。
所以,准备校内考笔试,绝不能只刷EJU的过去问(真题)。你必须去大学官网,把你想考的学部过去几年的“过去问”全部下载下来,一道题一道题地啃。你会发现,每个学校的出题风格和侧重点都完全不同,这才是你真正需要“对症下药”的地方。
2. 面试:看透你“皮囊”之下的灵魂
如果说笔试是考察你的“硬实力”,那面试就是赤裸裸地审视你的“软实力”和“匹配度”。
日本大学的面试,尤其是好大学的面试,绝对不是走过场。面试官通常是2-3位你未来可能会跟的教授。他们一天要面试几十个学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你是不是真心想学这个专业,你有没有为之付出过努力,你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几句话就能探个底掉。
面试的问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就几个:
第一类:你是谁?(Why You?)
这部分问题围绕你的个人经历和背景。比如“请做个自我介绍”“你高中的时候对什么事情最投入?”“你的优缺点是什么?”。千万别以为这是在拉家常。教授是想通过这些问题,构建一个对你的初步印象,看你是不是一个积极、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
第二类:为什么是我们?(Why Us?)
这是面试的绝对核心,也是小林当年摔得最惨的地方。几乎100%会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选择我们大学?为什么选择我们学部?”
如果你回答“因为贵校是名校”“这个专业好就业”,那基本就凉了一半。这是最敷衍、最没有诚意的答案。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是展示你做过深入的研究。
你需要去读这个学部的官网,了解他们的课程设置有什么特色,有哪些知名的教授,这些教授最近在研究什么。然后,把这些信息和你的个人兴趣、未来规划结合起来。
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选择贵校的社会学研究科,是因为我对A教授关于‘孤独社会’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我读过他发表的《XXX》论文,他提出的‘被动式孤独’理论给了我很大启发。我高中时也做过关于社区空巢老人的调查,希望能进入大学后,在A教授的指导下,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看到没?这样的回答,信息量巨大。它不仅说明了你“非他不可”的理由,还展示了你的主动性、研究能力和学术热情。教授一听,就知道你是有备而来,是个可塑之才。
第三类:你未来想干什么?(Why this Field?)
这类问题会考察你的学术潜力和职业规划。比如“进入大学后,你想学习什么?”“你对我们专业的哪个领域最感兴趣?”“你的毕业论文打算写什么方向?”“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即使是考学部(本科),教授也希望你对未来有一个大致的规划。他们想找的,是一个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学生,而不是一个进来以后浑浑噩噩、混四年文凭的人。
所以,在面试前,请务必准备好一份逻辑自洽的“志望理由书”的口头版。从你的兴趣原点,到你对该领域的了解,再到你进入大学的学习计划,最后延伸到未来的职业梦想,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面试的氛围可庄重可轻松,但考察的内核永远不变:你究竟是不是我们想要的人?
教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聊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透过EJU、校内考、面试这三层滤网,日本大学的教授们,到底想筛出什么样的留学生?
他们不想要一个只会背诵标准答案的“高考状元”。
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和“未来的伙伴”。
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底线,EJU和校内考笔试就是用来检验这个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什么都别谈。
其次,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日本教育非常看重的一点。面对一个问题,你能不能不人云亦云,提出自己独特的、有逻辑支撑的见解?小论文和面试里的开放性问题,就是对此的考验。
再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授希望你对你所选的专业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而不是功利性的选择。这种热爱会驱动你在未来的四年里,主动去学习、去探索,而不是等着老师喂饭吃。
最后,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日本大学,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非常强调“ゼミ”(Seminar,研讨会)的学习形式。你需要和教授、同学们一起阅读文献、发表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一个表达不清、性格孤僻的学生,是很难融入这种环境的。
说白了,教授招你,某种程度上像是在为自己的研究室招一个“徒弟”和“同事”。他希望你聪明、勤奋,更希望你有趣、有想法,能给整个团队带来新的活力,能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与他同行一段。
所以,别再把留学备考当成一场冰冷的应试了。它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相亲”。你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展示自己有多高的“分数”和多亮的“证书”,更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真诚地告诉对方:我了解你,我欣赏你,我就是最适合你的那个人。
从现在开始,忘掉“唯分数论”吧。多读点你想学的专业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多关注一下日本的社会新闻,多思考一下“为什么”,然后学着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把这些思考表达出来。这个过程,远比你多刷两套模拟题要重要得多。
你的独特,你的思考,才是你在这场复杂游戏中,最无可替代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