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大学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其实啊,在这里读书,压力山大是真的,但绝不是只有死读书那么简单。为了“进振”分到心仪的专业,大家确实会“神仙打架”;可课后,同学们也和你我一样,会去下北泽逛古着店,会在社团活动里挥洒汗水,会为了省钱研究超市的打折时间。这里有顶级的学术资源,也有融入本地圈子的迷茫和喜悦。想知道在东大,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是如何一边被“虐”,一边闪闪发光的吗?这篇文章会带你看看最真实的校园日常。

给未来东大人的悄悄话
心态准备:东大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做好被各路大神“碾压”的心理准备,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和闪光点。这里的优秀不是唯一的标准,找到热爱并坚持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语言能力:日语N1真的只是张入场券。课堂上的发表、小组讨论、社团活动、甚至和教授的邮件往来,都需要极高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千万别放松,来了之后才是真正的挑战。
信息搜集:日本社会和大学都非常依赖官网发布信息。从选课、申请奖学金到参加活动,所有信息都得靠自己主动去官网“扒”。养成每天刷学校官网和学部通知的习惯,能救你于水火。

还记得那是驹场校区图书馆一个普普通通的周二晚上十点,我正埋在一堆社会学的文献里,感觉自己快被阿多诺的理论绕晕了。坐在我对面的日本小哥,正用五颜六色的荧光笔,把他微积分的笔记画得像一件艺术品。而我旁边的两个同胞,则压低声音,兴奋地讨论着周末要去下北泽哪家古着店“淘宝”。

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在东大的生活缩影。有被学术虐到头秃的深夜,有身边同学一丝不苟的较真,也有属于我们留学生自己的,在学习缝隙里寻找生活乐趣的小确幸。每次有人在lxs.net的论坛上问我:“学姐,在东京大学读书到底是种什么体验?”我都没法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好好聊聊,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在东大一边被“虐”,一边闪闪发光的真实日常。

一、初见东大:滤镜与现实的碰撞

来之前,我对东大的想象,基本都和“赤门”、“安田讲堂”、“诺贝尔奖”这些闪亮的标签挂钩。没错,作为日本的最高学府,它的光环确实耀眼。翻开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2024年),东大位列全球第28位,是当之无愧的顶尖名校。走在古朴的本乡校区,看着那些爬满常春藤的百年建筑,自豪感确实会油然而生。

可现实很快就把你从这种“朝圣者”的滤镜里拉出来。开学第一天,你就发现自己和成千上万的学生一样,只是个背着双肩包,在本乡或者驹场广阔的校园里,边看地图边找教室的普通人。根据东京大学2023年5月的数据,全校有超过4700名留学生,虽然听起来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学部和研究科,置身于日本学生中,我们依然是少数派。

我有个朋友,刚来的时候特别兴奋,拉着我去赤门前拍了无数张照片,发誓要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结果第一个月,他最大的“事业”就是在跟复杂的选课系统和各种手续作斗争。他开玩笑说:“以前觉得考上东大就赢了,现在发现,这只是新手村,真正的boss战才刚刚开始。”这种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学生”的心态转变,是我们每个东大留学生都要经历的第一课。光环是给外人看的,而校园里的柴米油盐和学业压力,才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现实。

二、“神仙打架”的进振:不只是拼分数的战场

如果你是东大教养学部(前期课程)的一员,那你一定对“进振”(進学選択,Shingaku Sentaku)这个词闻之色变。这是东大本科最独特的制度,也是压力最大的来源。简单来说,所有本科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前一年半到两年在驹场校区上通识教育课程,然后根据这两年的平均成绩(点数),来决定后两年能进入哪个学部深造。

这就意味着,从你踏入东大校门的第一天起,一场持续两年的“GPA战争”就打响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像法学部、经济学部、医学部这些热门专业,每年都是“神仙打架”的重灾区。想要成功“上岸”,你的平均分可能要达到85分甚至90分以上(满分100)。我认识一位一心想进法学部的同学,他两年里几乎没参加过几次社团活动,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预习、上课、复习,笔记记得比教科书还详细。他说:“每一次小测验都不能松懈,因为零点几分的差距,就可能让你和梦想的专业失之交臂。”

但“进振”也绝非只有残酷的竞争。它最大的魅力在于,给了你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发现兴趣的机会。很多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想过的领域,从而改变了最初的目标。比如我,来日本前一心想学商科,觉得毕业后进大企业才算成功。但在驹场,我选修了一门城市社会学的课,教授带着我们走访东京的旧街区,分析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最后“进振”时,我放弃了热门的经济学部,选择了文学部的社会学专业。虽然这个选择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傻”,但对我来说,能学习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远比一个光鲜的标签更重要。在这里,你会发现,学术的道路远比你想象的宽广。

三、学术资源到底有多香?图书馆只是冰山一角

说到东大的资源,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图书馆。没错,东大的图书馆系统确实是“宝藏”。整个大学系统藏书量超过990万册,位于本乡的综合图书馆更是气派非凡,挑高的穹顶,复古的吊灯,坐在这里看书,感觉自己都在发光。而且,这里的电子资源库也非常强大,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学术期刊和数据库,都可以免费访问和下载。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写论文、做研究的学生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堂。

但图书馆,真的只是冰山一角。东大最宝贵的资源,永远是“人”。在这里,给你上课的教授,可能就是你专业领域里世界级的权威。我曾经上过一门课,授课老师是某个重要理论的提出者之一,他会在课堂上分享最新的、还未发表的研究成果。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你不是在学习“二手知识”,而是在和知识的创造者直接对话。

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无数的机会让你参与到真正的科研中。比如,学校有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研究实习项目(UTRIP),让你可以提前进入顶尖实验室。我一个工科的朋友,大三就进入了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实验室,导师是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每天都在和各种高精尖的设备打交道,做的项目甚至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有合作。他说:“在这里,课本上的知识是活的,你能亲手把它变成现实。”这种经历,是在别处很难得到的。只要你足够主动,东大能为你提供的平台,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四、走出教室:我们的“不务正业”时间

你可能会以为东大的学生都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走出教室,我们的生活同样多姿多彩。东大的社团文化(サークル)异常发达,种类五花八门。从传统的剑道、弓道、茶道社,到各种体育竞技类的“运动会”(比如棒球、足球),再到动漫社、偶像应援团、各国料理研究会,总有一款适合你。

每年五月的“五月祭”和十一月的“驹场祭”是社团活动最集中的展示。届时,整个校园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游乐园,每个社团都会拿出看家本领,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比如模拟店、表演、展览等等。我参加的舞蹈社,每年都会在安田讲堂前的大广场上表演,台下人山人海,那种在汗水中收获掌声的感觉,是写多少篇论文都换不来的。社团不仅是培养兴趣的地方,更是结交日本朋友、融入本地圈子的最佳途径。

当然,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账单。和很多留学生一样,我们也会做兼职(アルバイト)来补贴生活。最常见的比如在便利店、居酒屋打工,或者利用语言优势做中文家教。在东京,目前的最低时薪是1113日元(约合55人民币),虽然不算高,但足以覆盖一部分生活开销。打工的过程虽然辛苦,却能让你学到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日本社会规则,比如敬语的使用、待人接物的细节等等。这也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社会实践课”。

课余时间,我们也会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去探索东京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去涩谷追赶最新的潮流,去下北泽淘独一无二的古着,去吉祥寺的井之头公园划船,或者找个周末去箱根泡温泉。学习时全力以赴,玩乐时尽情投入,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才是东大生活的完整面貌。

五、省钱大法:一个留学生的自我修养

在东京生活,成本确实不低。作为还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如何“省钱”就成了一门必修课。这门课没人教,全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摸索。

“吃”是开销的大头。外食一顿随随便便就要1000日元以上,所以自己做饭是基本技能。我们的乐趣之一,就是研究各大超市的打折规律。比如,Maruetsu、LIFE这些常见的超市,通常在晚上7、8点以后,便当、熟食、生鲜等都会开始贴“半額”(半价)或“割引”(折扣)标签。掐着点去超市,用一半的价钱买到第二天的午餐,那种满足感不亚于解出一道难题。对于想批量囤货的同学,业务超市(Gyomu Super)则是我们的最爱,里面的冷冻食品和调味品便宜又大碗。

“住”是另一个开销大头。学校的宿舍,比如三鹰国际学生宿舍,价格相对便宜,一个月可能只需要2-3万日元。但宿位有限,申请的人非常多,基本靠抽签,难度堪比中彩票。所以,大部分留学生还是选择在外面租房。在本乡或驹场校区附近,一个普通的单间公寓(1K),月租金普遍在8万到12万日元不等。而且日本租房还有独特的“礼金”、“押金”制度,初期费用非常高。所以,找房子时货比三家,或者选择离市中心稍远一点但交通方便的地区,是省钱的关键。

交通方面,一定要记得办理“通学定期券”(学生月票)。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可以享受非常大的折扣,能省下一大笔钱。这些看似琐碎的省钱技巧,是我们留学生活里充满烟火气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会独立生活的证明。

六、融入的迷茫与喜悦:在“我们”和“他们”之间

最后,想聊聊一个更内心的话题:融入。这也是很多留学生都会面临的困惑。即便你的日语已经很流利,但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有时还是会感觉到一层无形的隔阂。日本同学普遍比较内敛,小组讨论时可能不会直接反驳你的观点,但他们的沉默有时会让你不知所措。想要真正交到知心的日本朋友,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留学生舒适圈”,因为和同胞交流没有障碍,大家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更容易互相理解。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东大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如果只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未免有些可惜。

打破这层壁垒的过程,充满了迷茫,但也伴随着巨大的喜悦。我记得有一次,我鼓起勇气邀请社团的日本朋友一起吃饭,席间我努力地用还不太熟练的敬语和大家聊天,分享中国的趣事。虽然说得磕磕巴巴,但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教我很多地道的日语表达。那顿饭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明显亲近了很多。还有一次,写报告时遇到了一个很难的汉字用法,旁边的日本同学主动过来,不仅教我怎么写,还详细解释了它的语境和来源。那个瞬间,我感受到的善意和温暖,让我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学校也有很多支持系统,比如国际中心会定期举办交流活动,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生活上的帮助。关键在于,你要主动伸出手。融入不是要你变得和他们一模一样,而是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去理解和尊重差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这种跨文化的体验,本身就是留学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所以,别再问在东大读书是不是天天都在“卷”了。这里确实是一个需要你拼尽全力的地方,但它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大胆去选那门你完全不了解,但听起来很有趣的冷门课吧,说不定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勇敢地去敲你敬仰的教授办公室的门,他可能比你想象中更愿意倾听一个学生的想法。看到感兴趣的社团在招新,就算日语说得磕磕巴巴,也去报个名试试看。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这些你走出舒适区的瞬间。

在东大,我们可能被论文和考试虐得体无完肤,但回过头看,那些焦头烂额、咬牙坚持的日子,也正是我们闪闪发光的瞬间啊。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8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