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校PS写作避坑指南 |
|---|
| 别把PS写成CV的扩写版:招生官已经有你的简历了,不要在PS里重复“我做了A、B、C”,而是要讲“我为什么做A,从A中学到了什么,这如何引导我走向B,最终让我发现我需要你们的项目来帮助我实现D”。 |
| 拒绝空洞的赞美:“贵校历史悠久、声誉卓著”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具体点!是哪个教授的研究让你着迷?是哪个课程设置完美契合你的职业规划?是哪个校友的经历启发了你? |
| 展示思考,而非堆砌成就:GPA 3.8很棒,但招生官更想知道的是,你为了这个3.8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专业知识形成了哪些独特的见解。一个失败的项目经历,如果反思得当,价值远超一个成功的流水账。 |
| 匹配度是王道:通篇读下来,招生官必须能清晰地看到一条主线:你的过去(经历)+ 你的现在(申请)= 你的未来(职业目标)。而这个等式的催化剂,就是他们这个项目。 |
嗨,我是lxs.net的小编。又到了申请季,我猜你的电脑桌面可能和我去年这个时候一样,新建了一个名为“港校PS最终版ddl”的文件夹,里面躺着“v1、v2、v3...最终版、打死不改版”等一系列文档。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的朋友小A,一个211大学金融专业的学霸,GPA 3.7,两段券商实习,雅思7.0,配置可以说相当不错了。她信心满满地DIY申请港三的金融项目,结果却在第一轮就被拒了。我们复盘时打开她的PS,瞬间就明白了问题所在。
她的PS写得像一份工作报告:“第一段,我叫什么,申请什么专业。第二段,我的学术成绩很好,拿过什么奖。第三段,我在中信证券实习,负责了什么。第四段,我在国泰君安实习,做了什么。最后,贵校很好,请录取我。”
是不是很眼熟?这篇PS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只回答了“我做了什么”(What),却没有回答“我为什么做”(Why)和“这对我意味着什么”(So What)。它是一堆孤立的事件,而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招生官每天要看上百份申请材料,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义务去帮你把这些零散的珠子串成一条项链。而你的PS,就是要主动完成这个串联的工作。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怎么把你的经历串成一个让招生官无法拒绝的故事,让你的PS从“材料之一”变成“必读范本”。
一、破冰:告别“标准开场白”,用一个“钩子”抓住他
我们先来看两个申请港中文新媒体专业的开头:
版本A:“我叫李华,是XX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我一直对新媒体领域充满热情,并希望通过在香港中文大学新媒体理学硕士项目的学习,深化我的专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版本B:“2023年夏天,我主导了一个为本地一家老字号糕点铺做的社交媒体推广项目。当我们策划的#城市记忆的味道#话题在抖音上获得超过50万次播放时,我并没有感到纯粹的喜悦,反而陷入了深思:短暂的流量狂欢之后,如何让一个百年品牌在Z世代心中真正扎根?这个问题,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给我答案,却让我在贵项目‘用户中心内容策略’这门课的介绍中,看到了解答的曙光。”
如果你是招生官,你会对哪个申请者更感兴趣?
答案显而易见。版本A是典型的“安全但无效”的写法,说了等于没说,招生官看完毫无波澜。而版本B,只用了100多个字,就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行动力、有反思精神、并且对申请项目有深入了解的申请者形象。它用一个具体的场景(推广项目)和一个数据(50万播放)作为“钩子”,引出了一个深刻的行业问题,然后顺理成章地将问题与港中文的具体课程联系起来,展现了强烈的申请动机和匹配度。
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头该做的事:用一个具体的、带有个人印记的故事片段,迅速建立你的专业形象,激发招生官的好奇心,让他想继续读下去,看看你接下来会如何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寻找你的“钩子”:
- 一次实习中遇到的具体挑战。
- 一个课程项目中让你困惑的技术难题。
- 一次社会实践中观察到的独特现象。
- 一本专业书籍或一篇学术论文引发的深度思考。
关键在于,这个“钩子”必须是具体的、真实的,并且能够自然地引向你对这个专业领域的探索和对申请项目的渴望。
二、核心逻辑:你的经历不是孤岛,串起来才是宝藏
这是PS写作最核心,也是最难的部分。很多同学的经历其实很丰富,但写出来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小A一样,是“实习A+实习B+项目C”的简单罗列。这样的写法,无法体现你的成长和思考的连贯性。
真正高级的PS,是把这些经历当作一个个“点”,然后用一条逻辑主线把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成长故事。这条主线就是:发现问题 → 采取行动 → 获得成长/新的困惑 → 寻求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即申请该项目)。
我们来模拟一个申请港科大(HKUST)大数据技术(MSc Big Data Technology)专业的同学小明的写作过程。
小明的背景:
- 计算机专业,GPA不错。
- 做过一个电商网站的课程设计。
- 在一家小公司实习,做过用户数据分析。
流水账写法: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搭建了一个电商网站。之后,我在ABC公司实习,负责用SQL提取用户数据,并用Excel制作报表,帮助公司了解用户画像。这些经历让我对数据分析产生了兴趣,所以我申请贵校的大数据技术专业。”
这样的写法,平淡无奇,完全没有亮点。现在我们用“串联”的思路来改造它。
故事线写法:
第一步:从一个具体问题开始。
“在我搭建校园二手书电商平台的课程项目中,我遇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挑战:尽管网站功能齐全,但用户留存率极低。起初我以为是UI设计问题,但多次修改后效果甚微。为了找到根源,我开始自学SQL,对后台数据库中仅有的几千条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我发现,超过70%的用户在搜索不到想要的书籍后便立刻流失。这个发现,让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数据驱动决策的力量。”
看,这里没有干巴巴地说“我学了SQL”,而是把学习SQL这个行为,放在了“解决网站留存率低”这个具体问题的背景下,让这个技能点变得有血有肉。
第二步: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并发现新的瓶颈。
“带着对数据的好奇,我加入了ABC公司实习,负责用户行为分析。在这里,我处理的数据量从几千条跃升至数百万条。我学会了使用Python的Pandas和Matplotlib库进行更复杂的数据清洗和可视化,并成功通过用户分群,帮助运营团队将优惠券的转化率提升了15%。然而,当我想进一步构建一个个性化推荐系统来解决我在课程项目中遇到的‘搜索即流失’问题时,我发现自己力不从心了。我掌握的传统统计学方法,在处理如此高维度、非结构化的用户行为数据时显得捉襟见肘。我意识到,我需要更系统、更前沿的知识,比如机器学习和分布式计算。”
这一段,完美地展示了小明的成长轨迹。他从简单的SQL查询,进阶到用Python做分析,并且取得了量化的成果(转化率提升15%)。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主动去挑战更复杂的问题(个性化推荐),并在这个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知识短板。这个“短板”,就是他申请研究生项目最强的动机。
第三步:将个人需求与项目供给精准匹配。
“正是这个瓶颈,让我将目光投向了港科大的大数据技术项目。我兴奋地发现,贵项目的课程设置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例如,由某某教授主讲的COMP 5212(机器学习)课程,可以直接弥补我在算法模型上的不足;而COMP 5331(大数据计算基础)则能教会我如何使用Hadoop和Spark处理海量数据,这正是我在实习中渴望掌握却无从学起的技能。我特别关注了某某教授在可解释性AI领域的研究,这对于解决推荐系统中的‘黑箱’问题至关重要。我渴望能在港科大这个顶尖的平台上,将我过去零散的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真正掌握解决复杂数据问题的能力。”
看到吗?这已经不是在“夸学校”,而是在“用学校”。他明确指出了具体的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和教授研究方向,这表明他做了非常深入的功课。他告诉招生官:“我清楚地知道我缺什么,我也清楚地知道你们有什么,而且你们有的,正好是我缺的。”
这种“问题-行动-反思-匹配”的链条,能让你的PS逻辑严密,说服力极强。招生官读完后,会觉得录取你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决定。
三、埋下伏笔:让招生官对你“意犹未尽”
一篇优秀的PS,除了清晰地展示过去,还应该巧妙地指向未来。它不应该是一个句号,而应该是一个问号,或者一个省略号,让招生官在读完后,产生想和你当面聊一聊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埋伏笔”。
怎么埋?核心是在PS中提出一个开放性的、体现你思考深度的“真问题”,或者展示一个你正在进行中的、与申请方向相关的探索。
案例:申请港大(HKU)金融科技(MSc in FinTech)
一位同学在PS中描述了自己参与的关于数字货币的学术竞赛经历。在描述完自己如何搭建模型分析市场情绪后,他可以这样“埋伏笔”:
“通过这次竞赛,我们团队的模型在回测中取得了不错的收益率。但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在现有技术框架下,我们更多的是在利用市场情绪的波动进行套利,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甚至可能加剧波动性。我开始思考,区块链和AI的结合,是否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更具韧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例如,利用智能合约实现去中心化的风险管理。我带着这个初步的想法,阅读了贵项目客座教授、前香港金管局(HKMA)官员某某先生关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演讲稿,并渴望能在‘FINI7008 区块链与加密货币’课程中,与教授和同学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这个结尾,就成功地把话题从一个“已经完成的比赛”引向了一个“对未来的宏大思考”。他没有给出最终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并把它和项目的教授、课程联系起来。招生官看到这里,很可能会在面试中直接问他:“关于你提到的去中心化风险管理,能再具体谈谈你的想法吗?”
你看,面试的机会,就是这样自己创造出来的。
四、完美收尾:不是总结,而是宣告“我们是天作之合”
PS的结尾,最忌讳的就是简单重复和空喊口号。不要写“综上所述,我的学术背景和实习经历使我成为该项目的合格人选”这种废话。
结尾段落的功能是“升华”和“展望”。你需要将个人的职业目标与项目的资源、地理优势和价值观进行绑定,向招生官描绘一幅“我加入你们,我们共同成功”的美好蓝图。
关键三要素:短期目标 + 长期愿景 + 为社群贡献
案例:申请港大(HKU)商学院市场营销(MSc in Marketing)
平庸的结尾:
“我相信港大的市场营销项目能为我提供最好的教育,帮助我实现成为一名市场营销专家的梦想。我期待收到你们的回复。”
有力的结尾:
“我的短期职业目标是在毕业后三年内,加入一家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消费品公司,担任品牌经理,利用数据驱动的策略帮助国货品牌走向世界。港大商学院与腾讯、宝洁等行业巨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丰富的校友网络,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平台。根据学院发布的2022-2023年度就业报告,超过98%的毕业生在三个月内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其中65%留在了大湾区,这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长期来看,我希望能成为一名连接技术与品牌的营销思想领袖。在港大学习期间,我希望能将我在内地新消费市场的洞察带入课堂讨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交流碰撞,为港大营销社群的多元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坚信,在港大的学习将是我职业生涯的决定性一步。”
这个结尾为什么好?
- 目标具体:不是模糊的“专家”,而是“三年内”、“大湾区”、“消费品公司”、“品牌经理”。
- 论据充分:提到了学校的行业合作、校友网络,甚至引用了就业报告的真实数据(请注意,数据需自行查证最新版本),极具说服力。
- 双向奔赴:不仅强调了项目能为“我”带来什么,也提出了“我”能为项目社群带来什么(内地市场洞察),体现了申请者的贡献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样的结尾,传递出的信息是:我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目标明确、能为社群创造价值的未来合作伙伴。
写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一篇好的PS,其实就是一场纸上的自我营销。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你的文笔,更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自我认知深度。
别再对着空白文档发愁了。你的经历,哪怕只是一次普通的课程作业,一次不那么光鲜的实习,只要你用心挖掘,总能找到它独特的闪光点。PS的真正魔力,不在于你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你如何理解和讲述你所做的每一件小事。
现在,关掉这篇文章,打开你的文档。试着写下那个最初让你对这个领域心动的瞬间,那个让你彻夜难眠的技术难题,那个你渴望在香港这座城市实现的梦想。把它们串起来,用你的真诚和思考,去打动那个屏幕对面的招生官。
你的故事,该由你亲自来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