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管理,毕业进大牌还是原地待业?

puppy

嘿,学时尚管理的你,是不是也一边为Prada、Dior的绚丽T台着迷,一边又为毕业后的求职路感到迷茫?交着昂贵的学费,读着这个听起来光鲜亮丽的专业,可现实却是简历石沉大海,想进“大牌”的门槛高得让人望而却步。难道梦想和现实之间真的隔着一道鸿沟吗?别焦虑!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点实在的:那些拿到顶级品牌offer的学长学姐,究竟做对了什么?从实习规划、人脉积累到面试技巧,我们将为你一一拆解,帮你精准避坑,少走弯路,把“时尚管理”的学历真正变成一张通往梦想岗位的入场券。

时尚管理求职避坑指南
认知误区:别以为“管理”就不用懂设计和面料,专业知识是硬通货,不懂产品你什么都“管理”不了。
实习规划:实习不是越多越好,质量和关联性远比数量重要。一份在大牌核心部门的深度实习,胜过三份打杂的。
人脉积累:Networking 不是在酒会上尬聊,更不是伸手要内推。它是建立在价值交换基础上的专业联系。
面试准备:别只反复说“我热爱时尚”,谁不爱呢?用数据和商业案例证明你的价值,告诉他们你能带来什么。
简历优化:别只写“我做了什么”(What I did),要突出“我做出了什么成果”(What I achieved),量化你的贡献。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今儿想跟你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题。

还记得你刚拿到时尚管理offer时的心情吗?我猜,大概就像抢到了LV的限量款包包,兴奋地在朋友圈昭告天下,脑海里已经开始上演《穿普拉达的女王》了。你想象着自己穿着最新款的By Far,穿梭在伦敦、巴黎或纽约的写字楼里,和同事们讨论着下一季的流行色,周末还能去品牌特卖会扫货……

然而,当毕业的钟声敲响,现实的冷水也“哗”一下泼了过来。你坐在深夜的图书馆,屏幕上是改了27遍的简历和Cover Letter,邮箱里却只有一封封冰冷的自动回复。你最好的朋友,学会计的那个,已经拿到了四大(PwC、Deloitte、EY、KPMG)的offer;学计算机的那个,更是手握好几个大厂的包裹(package)在纠结。而你,看着自己那份“时尚管理硕士”的文凭,和一学期动辄十几万人民币的学费账单,第一次开始怀疑:我这专业,是不是读了个寂寞?难道毕业真的等于原地待业?

这种感觉,我太懂了。前几天,我的小学妹 Chloe,在伦敦读完LCF(伦敦艺术大学)的Fashion Management,就给我打了个长长的语音电话,电话那头是掩饰不住的哭腔。她说,她投了LVMH集团旗下几乎所有的品牌,从Dior的管培生到Celine的市场助理,简历都石沉大海。唯一一个进入面试的,是某轻奢品牌的销售岗,面试官还一脸怀疑地问她:“你一个硕士,愿意站店吗?”

Chloe的困境,几乎是所有时尚管理留学生的缩影。我们怀揣着对时尚行业最炙热的梦想,却被求职这第一道门槛绊倒。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灌“坚持就是胜利”的鸡汤,只想扒开那些光鲜的表象,跟你聊点实在的:那些和你读着同样专业,最后却成功拿到顶级品牌offer的学长学姐,到底做对了什么?

你以为的“时尚管理”VS 现实中的“时尚管理”

咱们得先打破一个滤镜。很多人,包括当年的我,都以为时尚管理是教你怎么“管理”一个时尚品牌,听起来特别高大上。但现实是,这更像是一个“时尚商业”的大杂烩专业。你什么都学一点,市场营销、品牌战略、买手、供应链、公关……但什么都学得不深。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当你想应聘市场岗时,你可能拼不过那些学Marketing的;想应聘数据分析岗,你又拼不过学商科分析的;想应聘买手,你又缺乏足够的产品知识和经验。你就像一个拿着万能钥匙的人,但每把锁都只能捅开一半。

行业是怎么看我们的呢?根据《Business of Fashion》(BoF)在2023年对全球顶尖时尚公司HR的一项调查,超过60%的招聘经理认为,时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商业敏感度普遍不足”且“缺乏硬技能”。LVMH集团的一位招聘总监甚至直言不讳:“我们欢迎有热情的人,但我们雇佣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我需要一个能立即上手分析销售数据、优化广告投放的专员,而不是一个只会谈论品牌历史和美学的‘爱好者’。”

看到了吗?问题不在于专业本身,而在于我们对专业的“误解”,以及这种误解导致的“准备不足”。大家都在谈论热爱,但公司要的是价值。你的热爱,必须通过具体的技能和可量化的成绩表现出来,才能变成一张有分量的offer。

破局点一:实习,不是“盖章”而是“铺路”

聊到求职,每个人都会说“实习很重要”。但这三个字,其实藏着巨大的信息差。很多人把实习当成是给简历“盖章”,觉得只要实习经历够多,名字够响亮,就万事大吉。错!大错特错!

我给你讲个真实案例。我认识的学长Leo, Parsons毕业,现在在Gucci纽约办公室做商品规划(Merchandising)。他的实习履历,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没有一上来就猛投大牌,而是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升级打怪”路线。

第一步:大一暑假,他在一家快时尚品牌(比如ZARA)做销售。很多人不理解,觉得站店很low。但Leo告诉我,这是他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他亲身了解了一线消费者是谁,他们喜欢什么,抱怨什么,什么样的陈列能促进销售。这些“体感”,是你在办公室里看多少份报告都得不到的。

第二步:大二,他去了一家知名的PR Agency实习。在这里,他接触的不再是单个品牌,而是整个行业的媒体、KOL和活动生态。他学会了如何写新闻稿,如何跟进样品,如何为一场时装秀做准备。他看到了一个品牌光鲜背后,是由多少琐碎但执行力极强的工作支撑起来的。

第三步:大三,他才开始精准狙击。凭借前两份实习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他拿到了 Alexander McQueen 的买手助理实习offer。这份实习含金量极高,他不再是打杂,而是真正参与到数据分析、订单整理和Showroom的工作中。他每周需要整理前一周的销售数据,用Excel做出报表,分析哪些单品是“Best Seller”,哪些是“Slow Mover”,并给出自己的初步判断。

毕业时,他面试Gucci,面试官对他前两份实习几乎没怎么问,但揪着他在McQueen的经历问了半个多小时。他把当时做的数据报告、分析思路,清晰地阐述了一遍。面试官当场就说:“You know the business.”

Leo的故事告诉我们,实习规划的核心是“逻辑性”和“深度”。你的每一份实习,都应该是下一份实习的敲门砖,并且最终指向你心仪的岗位。根据LinkedIn 2023年的全球就业报告,有过相关实习经历的学生,获得全职工作的概率比没有实习的学生高出70%。而其中,能够在实习期间拿到“Return Offer”(返聘录取)的,更是求职路上的赢家。

怎么才能做到?别再海投了!坐下来,画一个职业路径图。如果你想做市场,你的实习路径可以是:品牌社媒运营 -> 广告公司客户执行 -> 奢侈品市场部助理。如果你想做买手,路径可以是:品牌销售 -> Showroom助理 -> 买手助理。每一步,都让你离核心职能更近一点。

破局点二:Networking,从“尬聊”到“有效连接”

“在时尚圈,It's not what you know, it's who you know.” 这句话你肯定听过无数遍。但怎么“know people”?很多人一想到Networking就头大,觉得像是要去酒会上端着杯香槟,跟陌生人尬聊,尴尬又没用。

我们又得打破一个滤镜了。有效的Networking,从来不是关于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关于有多少“有价值”的人认识你,并且认可你。

再分享一个故事。学妹Sophie,LCF毕业后进了Chanel的公关部。她家境普通,没有任何行业背景。她的秘诀就是把LinkedIn用到了极致。

她从大一就开始,每天花半小时在LinkedIn上。她不是简单地加人,而是做“主题研究”。比如,她想了解Chanel的公关策略,她就会搜索在Chanel做PR的人,看他们的职业履历,分析他们是从什么公司、什么岗位跳槽过去的。她会关注这些人分享的文章,点的赞,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业洞察。

当她准备找实习时,她会给这些已经“默默观察”了很久的校友或行业前辈发私信。她的信息模板是这样的(我帮她润色过):

“Hi [前辈姓名], 您好!我叫Sophie,是您LCF的学妹,目前在读时尚管理专业。我通过LinkedIn关注您很久了,您在Chanel领导的[某个具体的项目,比如No.5香水的新媒体战役]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提到一个具体的细节,比如和某位艺术家的合作]。我对品牌公关领域非常向往,也一直在通过实习和课程积累相关经验。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在未来几周,占用您15分钟的宝贵时间,通过一个简短的线上交流,给我分享一些职业建议呢?非常感谢!”

你看,这封信没有一句是“求内推”,而是充满了真诚的赞美、深入的思考和谦逊的求教。成功率非常高。很多人都愿意给这样做了功课的后辈一个机会。而通过这15分钟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Sophie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让一个行业内的人认识了她,记住了她。当Chanel有实习岗位空缺时,这位前辈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那个“做过功课的小姑娘”。

根据全球最大的招聘平台之一Jobvite的2023年报告,通过推荐入职的员工,成功率比通过招聘网站申请的高出近10倍,并且入职后留存率也更高。你的校友、你实习时的导师、你在行业活动上认识的演讲嘉宾……这些人都是你宝贵的人脉资源。

别再把Networking想得那么功利。把它当成一个学习和交朋友的过程。真诚地对别人的经历和见解感到好奇,建立起有温度的连接。当你不再只想着“索取”,而是思考“我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哪怕只是一个有趣的观点),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破局点三:面试,从“我爱迪奥”到“我能为迪奥做什么”

终于,你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Dior的终面机会。坐在对面的面试官问你:“为什么想加入我们?”

如果你的回答还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Dior,New Look的经典设计深深吸引了我,我热爱这个品牌的优雅和历史……” 那么,恭喜你,你大概率已经凉了一半。

记住,面试官不是你的朋友,他/她是在为公司筛选能创造价值的“资产”。你对品牌的热爱,是基础分,而不是加分项。在场的每个候选人,都爱Dior。你需要展示的,是你的商业头脑。

怎么展示?用“数据”和“洞察”武装你的“热爱”。

看看成功的候选人是怎么回答的。Alex,从ESSEC商学院毕业,拿到了Net-a-Porter的买手offer。面试时,他准备了一个简单的PPT。

当被问到“你对我们平台的选品有什么看法?”时,他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打开PPT,展示了三页内容:

第一页,数据分析。他对比了Net-a-Porter和其主要竞争对手Mytheresa、Matchesfashion上,近三个月排名前20的畅销品牌和单品,并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差异。他指出,Net-a-Porter在“Quiet Luxury”(静奢风)品牌的布局上,似乎比对手慢了半拍。

第二页,机会洞察。他列举了三个在社交媒体上已经展露头角,但Net-a-Porter尚未引入的小众设计师品牌。他分析了这三个品牌的风格、定价、目标客群,以及它们如何能补充平台现有的品牌矩阵。

第三页,行动建议。他提出了一个初步的采购预算和销售预估,并建议可以先通过一个线上快闪(pop-up)的形式测试市场反应。

整个阐述不到10分钟,但信息量巨大。他展示的不仅仅是对时尚的品味,更是市场分析能力、数据解读能力和商业规划能力。面试结束后,部门总监直接进来和他聊了半小时。Offer,稳了。

这才是奢侈品公司想看到的“人才”。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时尚状况报告》,数字化、数据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三大核心动力。你在面试中,需要证明你具备跟上,甚至引领这些变革的能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养成看财报、读行业报告的习惯。WWD, BoF, Vogue Business 这些网站,每天花一小时去读。研究你心仪品牌的股价、季度营收、CEO在分析师会议上的发言。把对一个包包的喜爱,转化为对它背后那套商业逻辑的理解。

当你能和面试官聊“LVMH集团时装皮具部门上个季度的有机增长率”,而不是“DIOR今年新出的戴妃包是什么颜色”时,你就已经赢了90%的竞争者。

这条路,说真的,一点也不好走。它有点像你想买爱马仕的Birkin包,光有钱不够,你得“配货”,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买那些你不一定那么喜欢的东西,才能最终拿到你的梦想之包。

你的每一份实习,每一次networking,每一次为了面试做的深度研究,都是在为你的梦想“配货”。这个过程很苦,很累,甚至会让你无数次想要放弃。

但别忘了,你当初选择这条路,不就是因为它光芒万丈吗?你交的那些昂贵的学费,买的也不仅仅是几本理论书,更是进入这个圈子的门票、视野和平台。

别再只盯着T台上的绚丽灯光,也别再为邮箱里的拒信唉声叹气了。低头看看脚下的路,一步一个实习的脚印,一次一个有价值的连接,把你的简历和大脑,都打磨成一份无可挑剔的商业计划书。

那个你梦寐以求的offer,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它可能,就在你走好下一步的那个转角。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