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留学,我发现它在偷偷拯救世界。

puppy

一开始来澳洲,我脑子里想的全是阳光、沙滩、考拉和那张毕业证。但待久了才发现,这片土地的“野心”可大多了!它不是在喊什么宏大口号,而是把环保和可持续的理念,悄悄融进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从课堂上热议的海洋保护,到超市里自觉使用环保袋的阿姨,再到周末去海滩做志愿者的同学,你会发现,一种“为地球做点什么”的责任感,在这里是空气和水一样的存在。原来留学不止是读书,更是亲眼见证一个国家如何用微小而持续的行动,去回应这个时代的大问题。不知不觉间,你也成了那个“偷偷拯救世界”的一份子。

小编悄悄话:这篇文章有点长,但保证干货满满!
来澳洲前,你可能只知道这里的“土特产”是阳光、沙滩和考拉。但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一个更酷的“隐藏特产”:一种全民参与的环保意识。它不宏大,不清高,就藏在你的每一次购物、每一次扔垃圾、甚至每一次抬头看屋顶的瞬间里。看完你可能会发现,原来留学生活还能这么有意义!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点不一样的。不是选课攻略,也不是租房避坑,而是一个我在澳洲待了几年后,才慢慢琢磨出来的“大发现”。

记得我刚到悉尼的第一个周末,兴冲冲地跑去Woolworths(澳洲两大超市巨头之一)大采购,想把空空如也的冰箱填满。结账时,我像在国内一样,等着收银员麻利地把东西装进塑料袋。结果,收银小哥一脸微笑地看着我,指了指旁边一排花花绿绿的布袋子,问:“Do you need a bag?” 我愣了一下,点点头,心想这服务还挺周到。直到他扫了一下那个布袋的条码,屏幕上跳出$0.99的字样,我才彻底懵了。一个袋子,要将近1块澳币?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太“抠”了吧!

我提着那个“天价”购物袋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还有点愤愤不平。但一路上,我发现几乎所有路人,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还是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手里都拎着各式各样的环保袋,有的甚至旧得都起了毛边。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那个小小的购物袋,就像一个开关,啪嗒一下,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我从未想过的,关于留学,关于澳洲,也关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这片土地上那些“奇怪”的细节。慢慢地,我拼凑出了一个惊人的图景:澳洲,这个看起来佛系又懒散的国家,其实在背地里,正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干着一件大事——偷偷拯救世界。而我们这些留学生,不知不觉就成了其中的一份子。

超市里的“战争”:一场从塑料袋开始的全民革命

那个让我心疼了$0.99的购物袋,其实是澳洲环保日常的冰山一角。后来我才知道,澳洲是全球人均废品产生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他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开始从最不起眼的地方下手——一次性塑料。

那场席卷全国的“限塑令”可不是闹着玩的。从2018年开始,Coles和Woolworths这两大超市巨头带头宣布,不再提供免费的一次性塑料袋。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还有个专有名词叫“bag rage”(袋子之怒),说的就是那些不习惯的顾客。但结果呢?根据官方数据,仅仅三个月内,全国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量就暴跌了80%,减少了大约15亿个塑料袋流入环境!这个数字太惊人了。

但这还没完。现在,澳洲各州政府正在逐步取缔更多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比如在新南威尔士州,从2022年底开始,塑料吸管、搅拌棒、餐具,甚至棉签杆都被禁了。你现在去咖啡馆,拿到的吸管要么是纸的,要么是可生物降解材料的。一开始你可能会抱怨纸吸管泡久了会软,但当你想到每年有数百万只海鸟和海洋生物因为误食塑料而死亡,你就会觉得,让吸管软掉这点小麻烦,真的不算什么。

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叫“Return and Earn”的计划。在新州,你喝完的饮料瓶、易拉罐,别急着扔。瓶身上有个10c的标志,就意味着你可以把它拿到指定的回收机器上,换取10澳分的回报。我有个同学,硬是靠着攒了一个学期的饮料瓶,给自己换了一顿豪华的海鲜大餐。这个计划的效果立竿见影,自2017年实施以来,已经回收了超过80亿个饮料容器。这不仅减少了垃圾填埋的压力,还把“环保”变成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它告诉你:你随手的一个行为,是有价值的。

所以你看,从一个购物袋开始,澳洲正在悄悄地改变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它没有喊口号,没有强制说教,而是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微调,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更环保的选择。久而久之,出门自带购物袋、水杯、咖啡杯,就成了像带钥匙和手机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

垃圾桶的“哲学”:扔垃圾是门技术活

如果说超市是环保的第一课,那家门口的垃圾桶,就是留学生的“期中考试”。刚来的时候,我真的被房东家门口那三个颜色各异、功能不同的大桶给搞晕了。

通常澳洲家庭都会有三个垃圾桶:红盖子(或绿盖子,看地区)的是普通生活垃圾(General Waste),黄盖子的是可回收垃圾(Recycling),绿盖子(或酒红色盖子)的是花园和食物垃圾(Green/FOGO Waste)。每个桶该扔什么,不该扔什么,都有严格的规定,扔错了可能会被拒收,甚至罚款。

比如黄色的回收桶,你以为塑料瓶、纸盒子扔进去就完事了?Too young too simple!首先,所有容器必须是空的,而且最好稍微冲洗一下,不然会污染其他可回收物。其次,软塑料(比如保鲜膜、面包袋)是绝对不能扔进去的,它们会缠绕机器。这些软塑料需要你攒起来,送到大超市门口专门的REDcycle回收箱里。还有,披萨盒里有油渍的部分要撕掉,只回收干净的纸板……

一开始我觉得这简直是“反人类”的设计,太麻烦了!但当我看到邻居老爷爷,会耐心地把牛奶瓶盖和瓶身分开,把报纸捆得整整齐齐再放进回收桶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触动。这种深入骨髓的习惯,背后是一种对资源的珍视。根据澳洲政府最新的《国家废物报告》(National Waste Report),尽管面临挑战,澳洲的资源回收率依然在稳步提升,2020-21年度达到了63%,相当于回收了4800万吨的废物。

这个复杂的分类系统,其实是在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垃圾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资源的起点。它迫使你去思考,你丢掉的每一个东西,它的材质是什么?它将去向何方?能不能被再次利用?这种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环保教育。现在,每次扔垃圾前,我都会下意识地看一下包装上的“Australasian Recycling Label”(ARL),那个小小的图标会明确告诉我,这个包装的哪个部分可以回收,哪个部分必须扔掉。它就像一个随身环保小助手,让正确的选择变得更容易。

课堂内外的“呐喊”:守护那片深蓝色的国宝

在澳洲留学,你不可能绕开一个话题: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它不只是明信片上的风景,更是这个国家生态的“心脏”,是刻在每个澳洲人DNA里的骄傲与忧虑。

在我的海洋生物学课上,教授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专门讲大堡礁的珊瑚白化危机。他播放的纪录片里,曾经五彩斑斓的珊瑚,因为海水温度升高而变成一片惨白的坟场,那种视觉冲击力,远比任何教科书上的文字都来得震撼。这不是一个遥远的环境问题,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实时的悲剧。

但澳洲没有坐以待毙。课堂之外,你会看到整个国家都在为之努力。澳大利亚政府和昆士兰政府联合推出了“Reef 2050 Plan”,这是一项长达35年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投入了数十亿澳元用于改善水质、对抗天敌海星(棘冠海星)以及研究和培育耐热珊瑚。我参与过一个由大学组织的项目,就是去帮助科学家们监测珊瑚的健康状况。我们学习如何通过特定的水下摄影技术,来记录珊瑚的颜色变化,并将数据上传到全球共享的数据库。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手中的相机,不仅仅是在拍照,更是在为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自然奇迹之一,做一份病历记录。这种亲身参与感,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

更棒的是,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守护者。比如,一个叫做“Citizen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的组织,发起了一个叫“大堡礁普查”(Great Reef Census)的项目。无论你是潜水爱好者,还是乘船出海的游客,都可以用手机或相机拍下你看到的海底照片,上传到他们的网站。科学家们会利用这些由成千上万普通人提供的照片,来分析更大范围内的珊瑚礁健康状况。在2021年的普查中,他们收集到了来自全球各地游客和公民科学家的超过4万张图像。

在澳洲,保护环境不是少数科学家的专利,而是一场全民总动员。它告诉你,无论你的专业是什么,无论你来自哪里,你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保护这片蓝色星球贡献一份力量。这种理念的普及,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有效。

屋顶上的“阳光银行”:当绿色能源成为日常风景

你有没有发现,在澳洲的居民区里散步,抬头一看,几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铺着闪闪发光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景象太普遍了,以至于你会觉得它就是房子的一部分,就像窗户和门一样理所当然。

澳洲被称为“幸运之国”(The Lucky Country),不仅因为丰富的矿产,更因为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它是全球人均太阳辐射最强烈的国家之一。而澳洲人,也毫不客气地把这份“老天爷的赏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清洁能源。

根据澳大利亚清洁能源监管机构(Clean Energy Regulator)的数据,截至2023年初,全澳洲已经有超过330万户家庭安装了屋顶太阳能系统。这意味着,大约每三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在用太阳自己发电!这个比例是全球最高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许多州份的电力系统中,有超过一半的电力都来自屋顶太阳能。

这背后,是政府的大力补贴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安装太阳能板不仅能减少电费(多余的电还可以卖回给电网),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了一个微型的“绿色发电站”。这种感觉很奇妙,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能源消费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能源生产者。你每天用的电,可能就来自你头顶的那片天空,干净、免费、源源不断。

这种能源转型的景象是具体而微的。它不像新闻里那些关于气候变化大会的宏大叙事,而是真切地发生在你身边。你的邻居,你的房东,甚至你自己租住的公寓楼顶,都在为这个国家的能源结构,贡献着一份小而确定的力量。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目标,而是一个正在进行、并且触手可及的现实。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志愿服务里的“澳式”环保

在澳洲,环保从来不是一件孤独的事。相反,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是融入社区、结交朋友的绝佳途径。

每个留学生可能都听说过“Clean Up Australia Day”(清洁澳大利亚日)。这是澳洲最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始于1990年。每年3月的第一个周日,成千上万的澳洲人会自发地走出家门,组成小分队,去清洁他们社区的公园、海滩、河流。学校、公司、社区团体都会组织参与。

我第一次参加是在学校社团的号召下,去清理一个附近的海滩。那天早上,我们领了手套和垃圾袋,跟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一起,在沙滩上捡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烟头、塑料瓶和各种奇怪的垃圾。说实话,过程挺累的,太阳也很晒。但当你看到原本散落着垃圾的沙滩,变得干净整洁,那种成就感真的难以言喻。

更重要的是,我在那里认识了新朋友。我们一边捡垃圾,一边聊天,从各自的专业聊到喜欢的乐队。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去旁边的咖啡馆喝了杯冰咖啡。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做公益可以这么轻松、这么“好玩”。根据Clean Up Australia的统计,在过去30多年里,有超过2000万志愿者参与了这个活动,清理了超过40万吨的垃圾。每一个参与者,都是这个庞大数字里微小而关键的一份子。

除了这种大型活动,还有很多小而美的社区项目。比如社区花园(Community Garden),居民们可以一起申请一块空地,共同种植蔬菜水果。还有各种“丛林保护”(Bushcare)小组,定期去维护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清除入侵物种,种植本土植物。这些活动不仅美化了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把邻里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共同守护家园的社区文化。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参加这些志愿活动,是走出华人圈、真正了解澳洲社会的一个绝佳窗口。你会发现,你的澳洲同学、邻居,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弯腰捡起垃圾、每一次用心浇灌植物的行动里。在这样的氛围中,你也会被感染,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为这个你暂时称之为“家”的地方,做点什么。

所以,如果你问我,来澳洲留学到底值不值?我可能会先跳过那些关于排名、就业和移民的宏大问题。

我会告诉你,不如先试试这几件小事:

去咖啡馆的时候,带上自己的KeepCup(这个风靡全球的随行杯品牌,就是墨尔本的本土发明哦!),很多店还能给你打折。看到自己喜欢的杯子,一天的心情都会变好。

去逛逛周末的农夫市场(Farmers' Market),直接从农场主手里买最新鲜的蔬果。不仅能减少食物里程和塑料包装,还能跟热情的摊主聊聊天,感受最地道的澳洲生活。

下次小组讨论或者写论文,需要查资料的时候,先去学校图书馆的网站看看有没有电子版。或者去学生论坛上找找看,有没有学长学姐在出二手教科书。省钱又环保,何乐而不为?

你当初选择来到这里,也许只是为了那张毕业证,为了一个更广阔的未来。但澳洲会不动声色地,在你心里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它让你看到,一个国家,可以如何用无数微小而持续的行动,去回应这个时代最宏大的命题。

最终,你带走的,可能不只是一纸文凭和几张风景照。你带走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一种“我与世界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你会发现,原来“拯救世界”并不需要你成为超级英雄。只要从带上一个购物袋,正确地扔一次垃圾开始,你就已经是那个“偷偷拯救世界”的酷小孩了。而这份宝贵的经历和意识,无论你将来身在何方,都会是你留学路上,最意想不到、也最闪闪发光的勋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04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