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的梦校!拿下UCL电影研究硕士offer

puppy

天呐,UCL电影研究的offer终于来了!你是不是也觉得UCL这种神仙学校遥不可及?别怕,我其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跨专业申请生!这篇文章就把我从头到尾的心路历程和申请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从一开始怎么精准定位,到最让人头秃的个人陈述(PS)和写作范例(Writing Sample)到底怎么写才有亮点,再到如何突出自己的独特优势,里面全是我亲身踩过的坑和总结的超实用干货。如果你也热爱电影,正为申请发愁,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点勇气和方向,快来看看吧!

申请季心态自查清单
跨专业不是劣势,是特色:你独特的学术背景是宝藏,不是障碍,关键看你怎么挖掘和呈现。
PS不是简历,是情书:别再干巴巴地罗列成就了,招生官想看的是你对电影学术的热情和与他们项目的契合度。
WS不是炫技,是逻辑:一篇结构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写作,远比一部晦涩难懂的艺术电影分析更能打动人。
梦校不是神,是目标:别被排名吓倒,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

叮咚——

深夜十一点,电脑右下角弹出的邮件提醒,像一声心跳。我正窝在沙发里,怀里抱着笔记本,为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脚注愁得抓耳挠腮。那封邮件的标题很简单:“Your Application to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我的手心瞬间就湿了。这可是UCL啊!那个在QS世界大学排名里常年稳居前十,艺术与人文学科排名全球第五(2024年QS数据)的“神仙学校”。我,一个本科读着毫不相关的历史学、绩点普普通通、没有任何影视行业实习经历的“三无选手”,真的敢打开这封邮件吗?

我做了好几个深呼吸,点开了邮件。当“We are delighted to confirm your offer…”这行字映入眼帘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然后是巨大的、几乎要把我淹没的狂喜。我从沙发上跳起来,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又蹦又叫,像个疯子。

冷静下来后,我回看自己这大半年的申请路,充满了迷茫、自我怀疑和无数次想放弃的念头。但最终,我还是走到了这里。所以,我想把这段经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特别是写给那些和我一样,可能不是科班出身,但心里揣着一个电影梦,正对着梦校望而却步的你。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点“我也可以”的勇气。

我是谁?凭什么申请UCL?——精准定位与自我剖析

“你一个学历史的,去申什么电影研究?”

这是我告诉朋友我的申请计划时,收到最多的一个问题。说实话,我自己也问了自己无数遍。我的优势在哪里?我拿什么去和那些本科就是导演、编剧、戏剧影视文学的“正规军”竞争?

一开始,我陷入了巨大的焦虑。我疯狂地看电影,试图用数量弥补质量;我到处找实习,觉得简历上必须得有影视公司的logo才行。结果就是,我累得半死,却感觉离目标越来越远。因为我一直在“模仿”别人,而不是在“成为”自己。

一个转折点,是在我研究UCL电影研究(MA Film Studies)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发现它并不在传媒学院或者艺术学院,而是隶属于一个叫“多学科与跨文化探究中心”(Centre for Multidisciplinary and Intercultural Inquiry, CMII)的神奇机构。看到“Multidisciplinary”(多学科)这个词,我眼睛都亮了。这不就是为我这种跨专业学生量身定做的吗?

我立刻意识到,我的历史学背景不是短板,而是我的秘密武器!电影本身就是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的载体。我可以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去分析电影文本,探讨影像如何记录和重塑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比如,我可以从历史的视角去分析战争片如何构建国家认同,或者研究纪录片中的史料运用和伦理问题。这一下,思路就全打开了。

我开始把申请策略从“弥补短板”转为“放大优势”。我不再纠结于自己没拍过片子,而是开始思考:

1. 我的本科课程里,有哪些可以和电影研究挂钩?
我翻遍了我的成绩单,把“口述史研究”“20世纪世界史”“性别与社会”这些课程都圈了出来。这些课程训练了我分析文本、批判性思考和历史语境分析的能力,这些都是电影研究所需要的核心技能。

2. 我研究过的教授里,谁的研究方向和我的兴趣点最匹配?
我把UCL官网上的导师名单翻了个底朝天。当我看到Lee Grieveson教授时,我感觉自己中奖了。他研究电影、媒体和现代性的历史,关注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作用。他的研究方向简直完美契合我想用历史学方法研究电影的想法!这让我对UCL的向往从一个模糊的“名校梦”,变成了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学术追求。

所以,如果你也是跨专业申请,千万别慌。先放下焦虑,去深入研究你感兴趣的项目。看看它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找到它和你的连接点。英国的电影研究(Film Studies)和美国的电影制作(Filmmaking)很不一样,它更偏重理论、学术和批判性分析。根据英国电影协会(BFI)2023年的报告,整个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电影电视)为经济贡献了超过1250亿英镑,学术研究和文化评论是这个庞大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你的社科、人文甚至理工科背景,都能为这个领域带来全新的视角。

最头秃的文书(一):PS不是流水账,是写给梦校的情书

如果说精准定位是找到了作战方向,那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就是你在这场战役中最核心的武器。我敢说,我80%的申请时间都花在了这短短一页纸上。我前前后后改了十几稿,从一开始的“优秀学生干部”式流水账,到最后那个让UCL招生官点头的版本,中间踩过的坑比我走过的路还多。

最大的坑:把PS写成了加长版简历。

我的第一稿PS是这样的:“我叫XXX,本科就读于XX大学历史系,GPA是3.X。我修过XX课程,参加过XX活动,获得过XX奖项。我对电影充满热情,希望能到贵校深造……”

现在回头看,这份PS简直是灾难。它充满了“我”,却没有“你”(UCL),更没有“我们”(我和UCL的结合)。它只告诉了招生官我做过什么,却没有告诉他们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我独特的学术兴趣,又为什么这个兴趣必须在UCL才能实现。

后来,我彻底推翻重来,把PS当成一封“学术情书”来写。你要追求的不是你自己有多牛,而是你和这个项目有多“配”。

我的“情书”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段:一个学术火花(The Spark)。
我没有用“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这种烂俗的开头。我写了一个具体的学术困惑。我的切入点是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我写到,在本科的历史课上学习台湾现代史时,课本上的文字是冰冷和线性的,但当我看到《悲情城市》里那个长镜头,梁朝伟饰演的文清在压抑的氛围中沉默地吃饭,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瞬间击中了我。这个经历让我开始思考:电影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历史叙事,是如何挑战、补充甚至颠覆主流历史文本的?这个具体的、由个人经验引出的学术问题,立刻就让我的形象立体了起来。

第二、三段:连接过去与现在(The Bridge)。
这两段,我没有罗列我上过的所有课。我只挑了2-3门最相关的课程和1个研究项目来详细阐述。比如,我详细写了我在“口述史研究”课上,如何采访一位老人并整理他的个人史,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个人记忆与宏大历史之间的张力,这与纪录片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息息相关。我把我本科的学术训练,一步步引向电影研究这个领域,证明我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思考和准备,具备了读研所需要的学术能力。

第四段:为什么必须是UCL?(The Destination)。
这是“表白”的核心。我直接点名道姓,提到了之前研究过的Lee Grieveson教授,并具体引用了他的一篇关于早期电影审查制度的论文,阐述了这篇论文如何启发了我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思考。我还提到了UCL的两个具体课程模块,比如“Film History and Theory”和“Moving Images, Technologies, and Cultures”,并说明这些课程将如何帮助我解答我在开头提出的那个关于《悲情城市》的学术困惑。我还提到了伦敦的地理优势,比如可以方便地去BFI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参加学术放映活动等。这一切都表明:我不是海投,我非你不可。

第五段:展望未来(The Future)。
最后,我简单清晰地描述了我的职业规划。我没有说空泛的“想为中国电影事业做贡献”,而是说我希望硕士毕业后,能先在电影资料馆或学术策展机构工作,长期目标是攻读博士,专门研究历史影像的数字化保存与呈现。这个规划既具体,又和项目的学术导向高度契合。

记住,好的PS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有起点(你的学术兴趣如何萌发),有发展(你如何通过努力去探索这个兴趣),有高潮(为什么UCL是实现你学术理想的唯一选择),还有未来(你将如何利用在这里所学的东西)。

最头秃的文书(二):Writing Sample,跨专业选手的逆袭神器

如果说PS是敲门砖,那写作范例(Writing Sample, WS)就是决定你能不能登堂入室的关键。对于我们跨专业的学生来说,WS更是我们证明自己学术能力的最佳舞台,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逆袭神器。

UCL要求提交一篇2000-3000字的英文学术论文。这篇论文,招生官最看重的是什么?不是你用的词汇有多华丽,也不是你分析的电影有多小众,而是你的学术逻辑和研究潜力

关于选材:熟悉比冷门更重要。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一定要选一部特别高冷的艺术片,比如戈达尔或者塔可夫斯基,才能显得自己品味高。千万不要!选择你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电影或主题才是王道。一篇对《寄生虫》的精彩社会学分析,绝对比一篇对《乡愁》的平庸哲学解读要强一百倍。我最终选择的,是我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因为那是我花了近半年时间打磨的,论点、论据、文献都了然于心。

关于内容:亮出你的“跨专业”王牌。

这正是我们发挥优势的地方!不要试图去模仿电影系学生的写作范式,那不是你的主场。你应该把你本专业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带入电影研究。

举个例子:
* 如果你是学社会学的,你可以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去分析电影节的运作机制。
* 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你可以分析CGI技术如何改变了电影的叙事语法和观众的感知。
* 如果你是学经济学的,你可以分析流媒体平台(如Netflix)的订阅模式如何影响了当代剧集的创作生态。

我当时提交的WS,就是一篇关于中国第五代导演电影中“历史记忆”的重构。我大量运用了我在历史系学到的史学理论,比如后现代史学对“客观性”的批判,以及记忆研究中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等概念,来分析《霸王别姬》和《活着》这样的电影。这篇WS不仅展示了我的电影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向招生官展示了我能为这个项目带来一种独特的、基于历史学训练的学术视角。

关于结构:像个学者一样思考和写作。

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1. 引言(Introduction):开门见山,提出你的核心论点(Thesis Statement)。比如:“本文认为,张艺谋的电影《活着》通过对个人记忆的碎片化呈现,挑战了官方历史叙事的宏大与连贯。”
2.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简要梳理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指出他们的不足,并说明你的研究将填补哪一块空白。这能体现你的学术视野。
3. 正文(Body Paragraphs):分成几个小节,每一节集中论证一个分论点。用具体的电影镜头、场景、对话作为证据,并结合你引用的理论进行分析。切记,是分析,不是剧情复述!
4. 结论(Conclusion):总结你的论点,并可以适当延伸,指出这个研究的意义或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5.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格式一定要规范!MRA、芝加哥格式都可以,保持统一。这体现了你的学术严谨性。

写WS的过程非常痛苦,但它也是一个让你提前体验研究生学习的过程。当你能独立完成一篇逻辑严谨、论证充分的学术论文时,你其实已经证明了自己具备了读研的能力。

最后,想对你说的一些话

写到这里,好像已经把所有的“干货”都掏给你了。但其实申请季里,最折磨人的往往不是写不出文书,而是那种无处不在的自我怀疑。

你会看到论坛上各种“大神”的背景:海本高GPA、手握国际大奖、实习经历丰富到一行写不下……然后你再看看自己,好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你会一遍遍地问自己:“我真的可以吗?”

我当然也经历过这一切。在提交申请前的最后一晚,我还在纠结我的PS里有一个词用得是不是不够“学术”。我甚至想过,要不就算了吧,UCL这种学校,怎么会看得上我呢?

但现在我想告诉你,千万别让这种想法困住你。申请不是一场PK,你不需要比所有人都优秀才能被录取。招生官在寻找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毫无瑕疵的申请者,而是一个独特的、有潜力的、和他们项目气场相合的未来学者。

你的跨专业背景、你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你看电影时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这些看似“不标准”的东西,恰恰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它们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

所以,别再盯着自己的短板唉声叹气了。去找到那部让你深夜里反复思考的电影,去梳理清楚那个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学术问题,然后,把你的热情、你的思考、你的故事,真诚地写下来,讲给他们听。

你的独特,远比你想象的更有力量。祝你,也祝我,在光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44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