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是留英王牌还是天坑?

puppy

Hey准留学生们!聊到去英国读经济,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刷着小红书和知乎,感觉脑子都乱了?一边是G5、王爱曼华闪闪发光的光环,仿佛毕业就能进投行、做咨询,走向人生巅峰;另一边又是各种“劝退”帖,说课程太理论、就业市场太卷,一不小心就成了“海归韭菜”。那英国经济学到底值不值得读?咱们这篇文章就来好好扒一扒:从课程设置到底有多硬核,到毕业生的真实去向;从它和金融、商科的本质区别,到那些你不知道的申请和求职“潜规则”。别再自己瞎琢磨啦,这篇全是干货,帮你一文看透它究竟是你的黄金跳板,还是需要绕道走的坑!

文章阅读指南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咱们不搞虚的,直接上数据、讲案例。如果你还在为“英国经济学”这个选项纠结,或者已经拿到了offer但对未来一脸迷茫,那坐稳了,这篇就是为你准备的。咱们会从课程、就业、申请、求职四个角度,把这个专业扒个底朝天,帮你看看它到底是你的“王牌”还是需要绕行的“天坑”。

英国经济学,是留英王牌还是天坑?

“学姐,我拿到了UCL和华威的经济学offer,但我现在巨纠结!小红书上一半人说G5经济学毕业即投行,年薪百万不是梦;另一半人又说课程理论到爆炸,找不到工作只能灰溜溜回国,我到底该信谁啊?”

上周,我的留学交流群里,一个叫小A的学妹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我仿佛看到了去年的自己,揣着几封沉甸甸的offer,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疯狂刷着经验贴,结果越刷越焦虑。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好像懂得越来越多,但决策却越来越难。

一边是LSE、牛剑的光环,仿佛拿到offer就半只脚踏入了金融城的精英圈;另一边是“内卷”、“劝退”、“海归贬值”的字眼,像一盆盆冷水泼下来。英国经济学,这个曾经被誉为“最有价值”的专业之一,现在怎么就成了让人又爱又恨的“薛定谔的猫”?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拆弹专家”,不吹不黑,用数据和真实案例,帮你把英国经济学这颗“炸弹”拆开看看,它究竟是通往人生巅峰的王牌,还是一个需要你绕道走的深坑。

一、“硬核”的内核:英国经济学,到底在学个啥?

很多人对经济学的印象,还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或者觉得它就是教人怎么炒股赚钱。No, no, no!如果你抱着这个想法去读英国的经济学,尤其是顶尖大学的,那你可能会经历一场大型的“学术幻灭”。

英国的经济学,特别是本科阶段,与其说是商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应用数学。它的核心是训练你用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去分析和理解人类社会复杂的经济行为。忘掉那些“感觉”、“我觉得”,在这里,一切都要用模型和数据说话。

核心课程基本都是“三巨头”:

1.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研究个体(比如你、我、一个公司)如何做决策。比如,为什么涨价后有的商品没人买,有的却还是卖得很好?这里面全是数学,各种效用函数、成本曲线,求导、优化是家常便饭。

2.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研究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会通货膨胀?政府降息对经济有什么影响?这些也不是拍脑袋想的,背后是复杂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对数学的要求极高。

3.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这门课是很多人的“噩梦”,也是经济学最核心的工具。简单说,就是教你如何用统计方法去验证经济理论。比如,你想知道“多上一天学,未来工资能高多少?”,计量经济学就能帮你建立模型,用真实数据去估算这个效应。这里面充满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推断,编程(比如用Stata, R, Python)也是必不可少的。

举个真实的例子,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经济学本科,第一年的课程就是《经济学A/B》、《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你看,一半的课程都是纯数学和统计学。到了大二大三,课程会更深入,比如《高级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对抽象思维和数理能力的要求堪称“残暴”。根据LSE官网的课程介绍,其 BSc Economics 项目中,超过60%的必修课程是高度量化的。

所以,它和我们常说的金融、商科有啥区别?

经济学 vs. 金融学 (Finance): 经济学是“道”,研究的是底层逻辑和框架,更宏大、更理论。金融学是“术”,更具体、更应用,聚焦于金融市场、公司财务、投资分析。打个比方,经济学家在研究为什么会下雨(建立气象模型),而金融从业者则在研究下雨天怎么把伞卖出高价。

经济学 vs. 商科/管理学 (Business/Management): 这个区别就更大了。商科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学点,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会计、战略管理……它更偏向于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教你如何运营一个公司。而经济学,则专注于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如果你数学不好但沟通能力强,喜欢和人打交道,商科可能更适合你;反之,如果你享受在数字和模型中寻找规律的快感,那经济学才是你的菜。

所以,第一个“坑”就在这里:如果你只是看中了“经济学”这个名字听起来高大上,但本身对数学和理论研究毫无兴趣,那这三四年的学习过程绝对会让你痛不欲生。

二、G5光环 vs. 现实骨感:毕业生们都去哪儿了?

聊完学习的苦,我们来聊聊毕业的“甜”。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部分。英国顶尖大学的经济学学位,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咱们先看“王牌”的一面。说它是进入顶尖行业的“敲门砖”,这话不算夸张。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进入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对冲基金等高薪行业的同学来说,一个Target School(目标院校)的经济学学位,几乎是简历筛选的硬性门槛。

我们用数据说话。根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发布的《2020/21届毕业生去向报告》,其经济学系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15个月后,平均年薪高达£55,000,是全校最高的之一。其中,高达41%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和专业服务领域。像高盛、摩根大通、麦肯锡、贝恩这些公司的“新员工名单”里,每年都有大批来自LSE、牛剑、UCL、华威等校经济系的学生。

我认识的一位从华威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学长,他本科期间就规划清晰。大一参加投行的Spring Week(春季实习周),大二拿到Summer Analyst(暑期分析师)的实习offer,毕业后顺利拿到了某家顶级美资投行的Return Offer,起薪加奖金接近10万英镑。他的故事,就是小红书上那种最典型的“成功模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实“骨感”的一面。这个“成功模板”的背后,是凤毛麟角的竞争。

首先,能进入这些顶尖项目的学生,本身就是百里挑一的学霸。以UCL的经济学本科为例,2023年的录取比例大约是16:1,申请者大都手握A-Level全A*的成绩和闪亮的竞赛背景。

其次,毕业后的求职竞争更是白热化。一个投资银行的暑期实习岗位,可能会收到来自全球上万份简历,录取率甚至低于1%。你周围的同学,不仅成绩比你好,实习经历比你丰富,可能家庭背景都比你强大。我的一位朋友,同样是G5经济学硕士毕业,海投了上百份简历,面试了十几家公司,最终进入了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咨询部门。虽然工作也很体面,年薪在£40,000左右,但和他当初“非投行不去”的梦想相比,还是有不小的落差。

更普遍的情况是,很多经济学毕业生会进入更广泛的领域。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经济学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非常多元,除了金融和咨询,还有很多人进入了公共部门(如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科技公司(担任数据分析师、商业分析师)、快消行业、教育行业等。这些工作的薪资和发展虽然不像投行那么耀眼,但胜在稳定和工作生活平衡。

所以,第二个“坑”来了: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英国经济学学位确实能给你一个很高的起点和一张漂亮的“入场券”,但它不是“保送卡”。它能保证你的下限不会太低,但你的上限在哪里,完全取决于你大学期间的个人努力、实习规划和一点点运气。

三、申请的“潜规则”:你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

聊到这里,可能很多同学还是觉得“我可以”。但通往王牌的路上,第一个关卡就是申请。这里的“潜规则”和“雷区”非常多,一不小心就可能与梦校失之交臂。

对于本科申请者:

数学!数学!还是数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英国大学的招生官在看经济学的申请时,最看重的就是你的数学能力。A-Level体系的学生,数学A*是最低门槛,强烈建议再选修一门进阶数学(Further Maths),这几乎是申请牛剑、LSE经济学的“标配”。

为什么?因为大学的经济学课程是建立在高等数学之上的。招生官需要确保你有足够的能力跟上课程进度。如果你没有进阶数学的成绩,即使其他科目再好,也很难在第一轮筛选中脱颖而出。

个人陈述(PS)要体现“经济学思维”。不要空喊口号说“我从小就对经济感兴趣”。招生官想看的是你如何像一个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你可以写你读过的经济学书籍(比如《国富论》或者更现代的《思考,快与慢》),但不要只是复述内容,要写出你的批判性思考。你也可以分析一个社会热点新闻(比如英国的通货膨胀),尝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它。这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用。

对于硕士申请者:

本科背景的“量化”程度是关键。申请英国顶尖经济学硕士,招生官会拿着放大镜看你的本科成绩单。他们不仅看你的总分,更看重你修了多少数学、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相关的课程,以及这些课程的分数。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即使均分95,想申请LSE的MSc Economics,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一个数学或物理专业的学生,即使没怎么学过经济学,反而更有可能被录取。

国内本科的同学还要注意“院校list”。英国大学,特别是商学院和经济系,很多都有内部认可的中国大学名单。如果你的本科院校不在这份名单上,那么即使你的均分再高,也可能在第一轮就被系统筛掉。这不是歧视,而是因为申请人数太多,招生官用这种方式来提高筛选效率。

我认识一个学妹,本科是国内一所普通一本,学会计的,均分88,雅思7.5。她想申请华威的经济学硕士,结果被秒拒。后来我们帮她分析,发现她的本科课程里,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成绩只有70多分,而且没有修过计量经济学,这就是硬伤。

所以,第三个“坑”就是:不了解申请要求,盲目自信。申请是一场信息战,一定要提前去学校官网仔细研究课程要求,评估自己的背景是否匹配,不要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不可能成功的申请上。

四、求职的“第二战场”:光有学历,远远不够

假设你已经过关斩将,拿到了梦校的offer,并且顺利毕业了。恭喜你,但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在英国求职,尤其是想进顶尖行业,完全是另一场“战争”。

实习是命脉,越早开始越好。英国的求职文化和国内不同,非常看重实习经历。对于想进投行的同学来说,甚至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大一申请Spring Week -> 大二靠Spring Week的内推拿到Summer Internship -> 大三毕业前靠暑期实习表现拿到Return Offer。如果你等到硕士毕业才开始找第一份实习,那基本已经晚了。

很多国际学生,因为不了解这个“游戏规则”,或者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错过了最佳的申请时机。等你反应过来时,发现身边的本地同学或者早有规划的国际生,简历上已经有了两三段高质量的实习了。

硬技能是你的武器。课堂上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很重要,但公司更关心你能不能上手干活。数据分析是经济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熟练掌握一两种数据处理工具至关重要。Python和R是目前最主流的,SQL用来提取数据也是必备技能。你可以在简历上写你会用Stata做回归分析,这很好,但如果旁边一个候选人写着他会用Python做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用户行为,你说HR会选谁?

Networking(人脉)不是客套,是必需品。英国的求职非常讲究“圈子”和“推荐”。多参加学校的Career Fair(招聘会),主动和公司的招聘官交流,在LinkedIn上和你感兴趣的公司的校友建立联系,礼貌地请求一次15分钟的Coffee Chat(线上聊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可能会在关键时刻给你带来一个内推机会,让你绕过残酷的简历筛选。

我辅导过一个LSE经济学硕士的男生,成绩顶尖,但性格内向,求职初期屡屡碰壁。后来我逼着他每周至少参加两场求职活动,主动去和人聊天。一开始他非常不适应,但慢慢地,他不仅锻炼了口语和沟通能力,还通过一次活动认识了一位在摩根士丹利工作的校友。正是这位校友的内推,让他的简历被HR看到,最终拿到面试并成功上岸。

第四个“坑”,也是最大的一个“坑”,就是“学生思维”。以为只要我成绩好,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在职场,成绩只是敲门砖之一,你的实习经历、硬技能、沟通能力、商业意识,共同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聊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英国经济学,到底是王牌还是天坑?

其实,它既不是能让你躺赢的王牌,也不是一个谁进谁后悔的天坑。它更像一个高门槛、高回报的“高级竞技场”。

在你把“经济学”填入申请表之前,别光盯着那些年薪百万的成功故事,先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你真的喜欢和数学、模型、数据打交道吗?你能忍受为了一个证明题熬到深夜三点的痛苦吗?

你对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规划吗?你愿意从大一就开始泡图书馆、找实习、参加社交活动,把大学生活过得像打仗一样吗?

你的心脏够强大吗?能接受身边全是比你更聪明、更努力的“神仙”,并且在一次次被拒后还能笑着站起来继续投下一份简历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Yes”,那么,欢迎来到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英国顶尖大学的经济学教育,会赋予你无与伦比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框架,这张“门票”的价值,绝对值得你为之奋斗。

但如果你的答案有一丝犹豫,那也不必强求。留学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路,选择一个你真正热爱并且适合你的专业,远比追逐一个看似光鲜的标签要重要得多。毕竟,留学的终点,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卷的机器。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48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