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科大读机械硕士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是不是也对传说中“卷出天际”的港科大机械硕士充满好奇和一点点小紧张?让我这个过来人给你交个底:这里确实硬核,课程干货满满,各种机器人、AI项目让你学到爽,当然due到头秃也是家常便饭。但最棒的是,你能跟着真正的行业大牛做研究,视野和动手能力都蹭蹭上涨。学习之外,每天推开窗就是清水湾的无敌海景,绝对是赶due间隙最好的治愈。毕业后到底是留港工作还是回内地发展?这篇文章里有我最真实的体验、踩过的坑和一些选课、找实习的私藏小技巧,希望能帮你拼凑出未来一年的真实模样!

学长掏心窝子给你提个醒

课程压力:真的很大,做好通宵赶due的心理准备。这里的“A range”不是那么好拿的,需要实打实的努力和一点点天赋。

英语环境:全英文授课,印度、欧洲、东南亚同学很多,小组合作项目是常态。口语和听力会被动式拉满,但也得主动去适应不同口音。

生活成本:香港寸土寸金,校内住宿便宜但难申请,校外租房(比如坑口、宝琳)合租单间至少也要5000-7000港币/月。吃饭交通开销也不小,丰俭由人。

时间规划:授课型硕士只有一年,时间非常紧张。想找实习、想申博、想找工作,都得从入学第一个月就开始规划,不然一晃就毕业了。

嘿,我是Alex,去年刚从港科大(HKUST)机械工程硕士项目毕业的“幸存者”。

还记得一年前的某个凌晨三点,我正坐在李兆基图书馆靠窗的位置,一边啃着晦涩的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课本,一边调试着一个死活跑不通的机器人运动学仿真代码。窗外,是清水湾墨蓝色的海面,远处零星的渔火和城市的灯光连成一片,安静又迷人。那一瞬间,疲惫、焦虑和眼前的美景交织在一起,我突然特别想知道,一年前还在为offer激动不已的自己,如果能看到这一幕,会是什么心情?是会吓得劝退,还是会觉得“这才对味儿”?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这一年最真实的体验、踩过的坑、看到的风景都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希望在你做决定或者即将踏上这段旅程时,能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底气。

硬核课程:痛并快乐着的学术“内卷”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学习。港科大的课,一个字:硬。两个字:超硬。

这真不是我瞎说。毕竟是QS世界大学排名中,工程与技术领域常年位居全球前30的学校,学术声誉是靠实打实的“虐”学生虐出来的。我们机械系(MAE)的研究生课程,几乎每一门都塞满了知识点。教授默认你有很强的本科基础,上课节奏飞快,一节三小时的课下来,信息量能撑爆你的大脑硬盘。

举个例子,我选修的一门叫MECH 5210《高等机器人学》的课。授课的教授是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大牛,上课不念PPT,全程白板手推公式,从雅可比矩阵、拉格朗日动力学一路推到卡尔曼滤波。每周的作业都是密密麻麻的推导题和编程仿真,期末一个大project,要求我们小组从零开始,设计并用MATLAB或Python实现一个机械臂的轨迹规划和控制算法。那段时间,我和组员几乎天天泡在机房,为了一个逆运动学的解法吵得面红耳赤,代码改了不下五十个版本。最后当仿真视频里那个虚拟机械臂真的能流畅地抓取、放置物体时,那种成就感,真的能让你忘记之前所有熬过的夜。

这里的数据不会骗人。港科大官方公布的研究生毕业要求里,绩点(GPA)需要达到2.85/4.3才能毕业。但实际上,几乎所有想继续深造或找个好工作的同学,都会拼命把GPA刷到3.5以上。这意味着你不能有任何一门课划水,每门课都得全力以赴。一学期三到四门课,就意味着你同时要应对三到四个高强度的project和无数个quiz、midterm、final。我身边有同学因为压力太大,在校园里边走边哭,也有同学为了一个project连续72小时没怎么合眼。听起来很夸张,但这就是港科大的日常。

但这种“痛”是有价值的。一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理论基础、编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提升。那些曾经让你头秃的公式和代码,都变成了你简历上闪闪发光的技能点。

项目与视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研究

如果说课程是“基本功”,那项目和研究就是港科大真正让你“开眼界”的地方。

港科大的教授们,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手里不缺经费,更不缺前沿的项目。作为硕士生,虽然不像博士生那样深度参与,但你依然有大把的机会接触到最酷的东西。比如,你可以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大疆创新联合实验室,亲手调试最新的无人机飞行控制算法;也可以在先进制造与材料实验室里,用顶级的3D打印设备制造超材料结构;或者在空气动力学与声学实验室里,看着风洞吹出震撼的数据。

我当时选择跟了一位做软体机器人方向的教授做毕业设计(MSc aergospace engineering/project)。我的课题是设计一种基于电流变液的柔性夹爪。从文献调研、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到最后自己动手制作原型、测试性能,整个过程虽然繁琐,但教授给了我极大的自由度和悉心的指导。他会每周和我开一次组会,帮我理清思路,也会在我实验失败时,分享他自己当年读博时“炸”掉一台昂贵设备的糗事来鼓励我。最后,我的项目成果还算不错,夹爪成功抓起了一颗生鸡蛋而没有捏碎它。

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它让我第一次完整地走了一遍科研流程,也让我明白了做研究不仅仅是推公式,更是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综合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学术和工业界是如何紧密结合的。我的很多同学,他们的项目直接就是和华为、腾讯、或者香港本地的工程公司合作的,项目成果直接解决了实际的工业难题。根据学校就业中心2022-2023年的报告,超过35%的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或实习,是他们获得第一份工作的关键因素。

这种经历带来的视野提升,是你看多少书都换不来的。

校园生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聊完了硬核的学习,我们来聊点轻松的。

港科大最治愈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风景。我们的校园建在清水湾半岛上,三面环海,被戏称为“学术半岛”或“清水湾职业技术学院”。每天,无论你是去上课、去图书馆还是回宿舍,总能看到那片湛蓝的大海。天气好的时候,海面波光粼粼,远处的岛屿清晰可见。赶due到深夜,从图书馆走出来,吹着咸咸的海风,看着天上的星星,所有的疲惫好像都能被吹散一些。

校园里最著名的地标就是那个红色的大日晷,我们叫它“火鸟”。从“火鸟”广场往下看,整个校园和海湾尽收眼底,是每个毕业生必拍的打卡点。校园里还有一条海边步道,很多人会在傍晚去那里跑步、散步。我最喜欢的就是在压力最大的时候,带上耳机,沿着海边走到尽头,坐在礁石上发呆。那种感觉,就像是给紧绷的神经做了一次SPA。

当然,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港科大的山路非常陡峭,每天上课下课就像在爬山,非常锻炼身体。学校食堂的种类很多,从港式烧腊、东南亚咖喱到西式披萨应有尽有,价格也相对亲民,一顿饭大概在40-60港币。不过说实话,吃久了还是会想念家乡的味道。好在学校交通方便,坐小巴十几分钟就能到坑口、宝琳的商场,那里有更多美食选择,也能满足你的一切购物需求。

在这里,你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我的项目组里就有来自印度、韩国和巴基斯坦的同学。大家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各异,一开始沟通起来确实需要磨合,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体验。你会学会如何更高效地跨文化协作,也会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毕业去向:留港还是回内地?一道现实的选择题

这一年的终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毕业后,何去何从?

选择留港:

香港政府对于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工作的政策非常友好。毕业后可以无条件申请IANG签证,这个签证在2023年最新的政策下,首次获批的逗留期限从1年延长到了24个月。也就是说,你有足足两年的时间在香港找工作,这个缓冲期相当充裕。

对于我们机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香港的出路主要有几个方向。一是楼宇工程(Building Services),香港的建筑业非常发达,像奥雅纳(ARUP)、WSP这样的大型工程顾问公司每年都会招聘很多机械背景的毕业生去做暖通、消防、给排水设计。二是航空业,香港是国际航空枢纽,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HAECO)、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等都需要机械工程师进行飞机维修和管理。三是进入一些科技公司或初创企业,比如香港科学园里就有不少从事机器人、智能硬件开发的公司。当然,也有少数数学和编程能力极强的同学,会转行去做金融量化分析师,那收入就完全是另一个level了。

薪资方面,对于硕士毕业生,起薪普遍在每月25,000至35,000港币之间。这个薪水在香港高昂的物价和房租面前,可能不算特别高,但足以让你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留港的好处是国际化的平台、相对简单的职场人际关系和健全的法制。缺点则是生活成本高,晋升通道相对内地可能窄一些,以及需要适应粤语环境。

选择回内地:

回内地发展也是大多数同学的主流选择。港科大的金字招牌,在内地的就业市场上认可度非常高,尤其是在大湾区。

深圳是很多港科大毕业生的首选地,距离香港近,而且充满了机会。像大疆(DJI)、华为、中兴、比亚迪这些顶尖的科技和制造业公司,每年都会来港科大开宣讲会,招揽人才。我身边就有好几个同学去了大疆做无人机结构设计或算法工程师。除了深圳,长三角、北京的互联网大厂、新能源汽车企业(如蔚来、理想)、高端制造业公司也是热门选择。这些企业能提供的平台更大,技术迭代更快,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也更高。

薪资上,内地头部企业的起薪总包(package)现在已经很有竞争力,算上各种补贴和年终奖,年薪30-40万人民币是很常见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内地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快的产业发展速度,这意味着你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去独当一面,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内地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离家更近,文化上也更有归属感。

这道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我的建议是,在读期间就多去参加两边的招聘会,多和已经工作的学长学姐交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最后,给你一些可能会用得上的私藏小技巧:

选课时:别光看课程名字酷不酷。开学前去课程目录网站上查一下授课教授是谁,搜搜他的主页和学生对他的评价。一个好的教授能让最枯燥的课变得有趣。同时,注意课程搭配,别一学期全选硬核的理论推导课,最好搭配一两门项目导向(Project-based)或者编程实践性强的课,这样学起来不至于太痛苦,简历内容也更丰富。

找实习/工作:一定要趁早!一年时间过得飞快。从入学第二个月起,就要开始修改简历,关注学校就业中心(Career Center)发布的招聘信息和举办的各种求职工作坊。香港的招聘季通常在每年的9-11月(秋招)和次年的2-4月(春招),千万别等快毕业了才开始着急。

利用资源:港科大的资源非常丰富。图书馆有海量的数据库和文献,工程学院有各种工作坊(比如教你用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一定要多去利用。别只把自己埋在宿舍和教室里。

在港科大读机械硕士的这一年,你会累到怀疑人生,但也会在看到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动起来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了;你会被无尽的due追着跑,但也会在清水湾的海风里,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治愈。它会把你打磨得更坚韧,也让你看得更远。

如果你已经拿到了offer,那么恭喜你,准备好迎接这趟“痛并快乐着”的旅程吧。如果你还在犹豫,希望我的分享,能帮你拼凑出未来一年更清晰的模样,让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