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尽头是编制?硕士挤爆京沪体制内

puppy

嘿,是不是感觉身边越来越多的小伙伴,揣着海外硕士文凭,最终目标却变成了考公考编?这篇文章就聊了个大实话:曾经梦想去“大厂”和外企的我们,现在却在拼命挤京沪的“铁饭碗”。从投行精英到街道办职员,这背后的心态变化到底是什么?是单纯图个稳定,还是外面的世界真的卷不动了?文章深挖了这股热潮背后的原因,采访了一些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如果你也正在规划回国,或者对自己的职业路径有点迷茫,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特别真实、接地气的启发。

阅读前,咱们先对个暗号
这篇文章不劝你考编,也不劝你进大厂。它只是把正在发生的事实,掰开揉碎了给你看。如果你对回国后的路有点迷茫,或者被“上岸”这个词刷屏到焦虑,希望这篇大白话能让你心里稍微亮堂点。

海归的尽头是编制?硕士挤爆京沪体制内

上周六,我跟发小在五道口约了个饭。我们俩,一个英国G5经济学硕士,一个藤校公共管理硕士,回国前信誓旦旦,一个要去中环的投行指点江山,一个要去国贸的外企做顶流咨询。结果呢?饭桌上,我俩默默从包里掏出了同一本书——《行测终极冲刺1000题》。

空气突然安静,然后是我俩默契的苦笑。发小叹了口气:“我妈说,宇宙的尽头是考编,没想到我这海归的尽头,也是考编。”

这真不是段子。如果你也正在留学,或者刚刚回国,环顾四周,是不是发现越来越多和你我一样,曾经把“华尔街”“金丝雀码头”“硅谷”挂在嘴边的朋友,现在的朋友圈动态变成了“国考打卡Day 50”“求一份申论范文”“街道办的面试难吗?”

这股风,到底是怎么吹起来的?曾经象征着“国际视野”“高薪精英”的海归光环,为什么在“稳定”二字面前,显得有些暗淡了?今天,咱们就来深聊一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风向变了?当“不确定性”成为日常

还记得几年前吗?那时候回国,最优选似乎就是削尖了脑袋往互联网大厂和金融机构里钻。年薪百万的故事满天飞,仿佛只要拿到一个顶级海外院校的文凭,就能轻松踏上人生巅峰。

但现在,情况变了。

在纽约大学读金融工程的师兄Leo,去年毕业时手握好几个offer,最终选了一家国内头部的券商。他以为的剧本是“行业新贵,财富自由”,现实却是入职不到一年,就经历了部门裁员的恐慌。他说:“团队里人心惶惶,每天都在猜下一个‘被毕业’的是谁。所谓的几十万年终奖,不过是画在天边的大饼。那种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儿的感觉,太折磨人了。”

Leo的经历不是个例。近两年来,全球经济放缓,国内市场也面临压力。我们曾经趋之若鹜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频繁传出“优化”“降本增效”的消息。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企业性质选择上,国有企业以39.1%的占比继续位居海归求职首选,远高于外商独资企业(23.1%)和民营企业(17.4%)。

数据是冰冷的,但背后的逻辑很实在:当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人们会本能地寻求避风港。“铁饭碗”这个词,在以前听起来可能有点“土”,甚至有点“不思进取”,但现在,它代表的是一种稀缺的安全感。一份不会因为行业周期、经济波动就轻易消失的工作,一种能让你按时交房租、敢于规划未来的底气,这在当下,比任何画饼都来得实在。

996的尽头,是朝九晚五的“香”?

除了经济大环境,心态上的转变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出国前哪个不是“卷王”?刷GPA,考雅思托福,做实习,搞科研,一路拼杀过来,为的就是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更好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以前我们觉得是更高的薪水,更快的晋升。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为了这些,透支健康、放弃生活,真的值得吗?

在UCL读计算机科学的女孩Serena,毕业后进了北京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大厂。她形容自己的生活是“用命换钱”。“每天最早晚上十点下班,周末随时待命。我感觉自己不像个人,像个高速运转的零件。有一次凌晨三点,我还在改一个PPT,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突然就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半年后,她辞职了,开始备考北京市某区属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岗位。她说:“工资可能只有之前的一半,但起码我能有自己的生活。我能六点下班去健身,周末能跟朋友看展、逛公园。这种对生活的掌控感,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这种想法在留学生群体中非常有代表性。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在国外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感受过work-life balance的魅力。回国后,再让我们一头扎进“996”的福报里,心理上的落差会非常大。体制内的工作,虽然可能意味着天花板更低,节奏更慢,但它提供的“正常生活”,恰好成了治愈“内卷后遗症”的一剂良药。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数据,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了303.3万人,而计划招录人数仅为3.96万,平均竞争比高达77:1。在这些考生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逐年攀升。这背后,是无数个像Serena一样,用脚投票,重新定义“好工作”标准的年轻人。

北京户口与“上岸”的隐形价值

如果你打算在北京或上海长期发展,那“编制”背后捆绑的资源,就更具诱惑力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户口。

对于没有京沪户口的留学生来说,想留在这两个城市,通常需要通过积分落户或者走留学生落户政策。前者耗时漫长,后者则对工作单位、社保缴纳基数和时长有严格要求,而且政策时有变动,总让人感觉不太踏实。

而很多中央部委、北京市属/上海市属的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它们本身就自带“解决户口”的名额。一旦考上,户口问题基本就迎刃而解。这不仅仅是一个身份,它背后关联的是买房资格、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我的朋友小K,澳洲名校硕士,回国后在一家私企做市场。公司承诺帮他办落户,但流程走了快两年,中间因为公司资质问题还卡了一次。眼看着身边的同学通过考公早早拿到了北京户口,孩子上学都不愁了,他焦虑得不行。今年,他也毅然加入了考公大军,目标就是“一个能解决户口的稳定单位”。

他说:“这可能听起来很功利,但人总要面对现实。我不想我的下一代,还要因为户口问题输在起跑线上。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解决的是我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后顾之忧。”

这种“一步到位”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它把一个需要长期奋斗、充满变数的目标,变成了一个相对确定性的结果。对于习惯了做规划、厌恶风险的“学霸”型留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极具吸引力的路径。

挤进独木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聊了这么多,听起来好像考公考编就是海归回国的版本答案。但现实是,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要拥挤和艰难。

你以为你的竞争对手是国内的普通本科生?错了。打开一些热门岗位的报名统计表,你会看到一长串毕业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的硕博。去年,北京市朝阳区某街道的城管执法岗,拟录用名单里赫然出现了一位帝国理工学院的硕士,引发了全网热议。

这不是“学历贬值”,而是“人才内卷”的真实写照。当最优秀的一批大脑都涌向同一个赛道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很多岗位,看似门槛不高,实则报录比动辄达到几百比一,甚至上千比一。2024国考最热职位是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业务处室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竞争比接近3600:1。

这意味着,即便你手握海外名校的文凭,也得跟成千上万的优秀同龄人一起,从头开始学习行测、申论,一遍遍地刷题,参加可能比你申请留学时还复杂的笔试和面试。这条路,同样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所以,如果你也动了“上岸”的心思,千万别把它想得太简单。它不是避风港,而是另一片需要全力以赴去拼杀的战场。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很简单。

海归回国选择考公考编,不是一种“堕落”,也不是什么“想不开”,它只是在当前这个时代背景下,一群高学历年轻人经过理性权衡后做出的个人选择。这里面有对稳定性的渴望,有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有对未来规划的深思熟虑。

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不妨先别急着跟风。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充满挑战、高风险高回报的,还是安稳有序、能掌控自己时间的?

你性格里最看重的是什么?是成就感、金钱,还是家庭、健康和内心的平静?

想清楚这些,你选择的路,才不会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而轻易动摇。无论是去大厂改变世界,还是进体制内服务一方,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最重要的,是找到那条能让你觉得踏实、让你甘之如饴的路。

毕竟,留学的意义,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多选择的权利吗?你的未来,应该由你自己定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62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