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悉大媒体硕士就读体验,学姐的干货指南

悉大媒体硕士就读体验,学姐的干货指南

还在纠结悉大媒体硕士值不值得读?或者已经拿到offer,对未来的学习一脸迷茫?别慌,刚毕业的学姐来给你掏心窝子了!这篇文章不讲虚的,全是我的亲身经历和踩过的坑。从劝退到真香的核心课、神仙选修怎么挑、搞定小组作业的保命技巧,再到悉尼找实习和融入当地生活的小窍门,我都给你全盘托出。希望能用我的经验,帮你提前规划,少走弯路,把研究生的每一天都过得明明白白,不留遗憾!快点开看看,保证干货满满!

本文食用指南(学姐的悄悄话)
- 真实吐槽:我会说实话,哪些课很水,哪些作业很坑,不吹不黑。
- 干货密集:从选课代码到找实习的网站,具体到让你能直接上手操作。
- 拒绝焦虑:留学不是竞赛,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帮你避坑,不是给你徒增压力。放轻松,我们聊聊天。
- 互动时间:这只是我的个人经验,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把这篇指南变得更完美!

悉大媒体硕士就读体验,学姐的干货指南

哈喽,各位准悉大的小学弟学妹们!我是刚从Master of Media Practice项目毕业的学姐。

还记得一年半前,我拖着两个28寸的巨大行李箱,站在悉尼大学标志性的哈利波特楼(Quadrangle)前,心情复杂得像一碗加了所有料的麻辣烫。一边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一边是面对未知课程和陌生环境的巨大恐慌。我手机里存满了各种“留学必看”的攻略,但没有一篇能真正告诉我,悉大的媒体硕士读起来到底是什么感觉。

我当时最想知道的是:那些课程介绍里看起来高大上的理论,到底对找工作有没有用?小组作业里遇到“神坑”队友怎么办?在悉尼这个生活成本堪比天价的城市,我一个媒体生要去哪里找实习?

现在,我终于读完了这个项目,踩过了所有能踩的坑,也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成长。所以,我决定把我这一年半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不讲官话,不说虚的,全是掏心窝子的大白话。希望这篇“非官方”就读指南,能解答你心里那些最真实的疑惑,让你在踏上这条路之前,心里能多一份底气。

核心课:从“这是啥玩意儿”到“原来如此”的真香之旅

说到悉大媒体硕士的核心课,我必须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理论性超——级——强!刚开学那会儿,我看着reading list上每周上百页的学术论文,真的有过无数次“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花几十万来读哲学”的灵魂拷问。

咱们的核心课主要有几门,比如MECO6900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s,MECO6901 Media Practice Research,还有MECO6903 Understanding Audiences。听名字就感觉很硬核对不对?

就拿MECO6900来说,这门课简直就是传播学理论大杂烩。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到后现代主义的鲍德里亚,各种“主义”和“学派”能把你绕晕。第一篇3000字的论文,我写得痛不欲生,感觉自己憋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在挑战我的智商极限。当时我们私下里都把这门课叫做“劝退第一课”。

但是,神奇的事情发生在第二学期。当我在做具体的项目,比如策划一个社交媒体活动时,脑子里会突然蹦出MECO6900里学到的某个理论。比如,在分析Z世代用户为什么痴迷于TikTok的短视频时,我用上了“媒介奇观”的理论;在为一个小众品牌做市场定位时,我又想起了“文化资本”和“身份认同”的概念。那一刻,我才明白,这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和视角。它不会直接教你怎么剪视频、怎么写推文,但它能让你比别人看得更深、想得更远。

再说说MECO6903 Understanding Audiences,这门课相对就实用很多。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项目,是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一个新播客节目做受众调研。我们真的要去设计问卷,找人做焦点小组(Focus Group),然后分析收集来的数据,最后写一份像模像样的行业报告。这个过程让我第一次体验了从0到1完整的市场调研流程。你知道吗,悉尼的年轻人其实很关心环保议题,但他们讨厌说教式的内容,更喜欢通过轻松、幽默的故事来了解。这个发现,就是我们通过几十份问卷和两场焦点小组访谈得出的,后来还被ABC的制作人采纳了。这份报告也成了我后来找实习时简历上最有分量的一笔。

所以,对于核心课,我的建议是:前期稳住心态,别被理论吓跑。上课认真听,reading读不完就抓重点读摘要和结论。写论文的时候,多跟tutor沟通,他们的工作就是帮你理清思路。等到后面你接触到更实践的项目时,你就会发现,这些理论知识就是你的“内功”,能让你的作品更有深度和说服力。

选修课:别在“媒体”一棵树上吊死

如果说核心课是学校规定好的“官方套餐”,那选修课就是你可以自由发挥的“自助餐”。这绝对是整个硕士期间最爽的部分!千万别只盯着媒体学院(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的课选,格局要打开!

悉大的一大优势就是允许跨学院选课。我当时就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一门选了商学院的MKTG6007 Consumer Behaviour(消费者行为学),另一门选了设计学院的DECO7250 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

商学院的课简直是为媒体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我们做内容,总是凭感觉,觉得“这样用户可能会喜欢”。但学了消费者行为学之后,我才知道用户的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复杂的心理动机、社会影响和文化因素。我们学了“决策模型”“感知图”“动机理论”,还分析了大量真实的商业案例,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营销大战,苹果如何塑造品牌忠诚度等等。这门课的期末作业是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澳洲品牌制定营销策略。我当时选的是澳洲国民护肤品牌Aesop,从它的店面设计、产品包装到社交媒体语言,用学到的理论分析了一遍,最后拿到了HD(High Distinction)的好成绩。这个经历,让我面试市场营销相关的实习时,特别有话聊。

设计学院的交互设计课就更有趣了。我们学习了UX/UI的基础知识,用了Figma这样的专业软件,小组合作设计了一个帮助留学生解决租房难题的APP原型。从用户访谈、绘制用户画像(Persona),到设计线框图(Wireframe)和可交互原型(Prototype),整个流程走下来,我感觉自己半只脚踏进了互联网大厂。现在媒体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懂一点产品和设计的逻辑,绝对是超级加分的技能。根据Payscale的数据,悉尼一个UX/UI设计师的平均年薪能达到8万澳元以上,比很多纯媒体岗位的起薪要高不少。

如何挑选神仙选修课?给你们几个小窍门:

  1. 看课程大纲(Unit of Study Outline):开学前就能在学校官网找到。重点看这门课的考核方式(Assessment)。如果一门课100%都是考试,那就要慎重考虑。如果考核方式是项目(Project)、报告(Report)或者作品集(Portfolio),那通常意味着这门课更偏实践,能学到实打实的技能。

  2. 利用学生评价网站:可以去Reddit的r/usyd板块,或者一些中文留学生论坛搜搜课程代码,看看往届学长学姐的评价。他们会告诉你哪个老师给分好,哪个课作业量大,信息非常真实。

  3. 结合职业规划:想想你毕业后想做什么。想去广告公司?那就选点市场营销、广告学的课。想做数据分析?可以看看信息技术学院有没有数据可视化的入门课。想做独立制片人?电影学院的课程也可以去旁听一下。

记住,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一定要主动出击,把学校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你的学费这么贵,不多学点东西真的亏大了!

小组作业:抱对大腿,不如建好规则

啊,小组作业,这个让无数留学生闻风丧胆的存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在悉大读媒体,你至少有一半的成绩是和小组作业挂钩的。所以,如何搞定group work,是你留学期间的必修生存技能。

大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为了图方便,只找中国学生组队。一开始沟通确实顺畅,但也很容易陷入“集体拖延”和“人情社会”的怪圈。比如,大家都不好意思催别人,最后deadline前一天通宵赶工,质量可想而知。或者,遇到意见不合,碍于面子谁也不愿意直接指出来,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是个四不像。

我最成功的一次小组作业,组里有我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小哥,一个澳洲本地白人女孩,还有一个来自巴西的男生。刚开始,我们连开会时间都很难统一,因为大家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完全不同。但是,我们第一次会议就定下了几条“铁律”:

  • 明确分工和DDL:我们用了一个共享的Google Doc,把整个项目拆分成非常细小的任务,每个人认领自己的部分,并且标注明确的完成日期。谁负责什么,一目了然。

  • 固定例会时间:每周三下午4点,雷打不动线上开会。每个人汇报自己的进度,提出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这避免了信息不同步的问题。

  • 建立反馈机制:我们约定,所有成员完成初稿后,都要发到共享文件夹里,其他人必须在24小时内提出修改意见。意见可以不客气,但必须对事不对人。

  • 指定一个“领导者”:我们选了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最强的澳洲女孩做leader,她不负责具体的执行内容,只负责统筹进度、安排会议和最后整合所有人的成果。这避免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

过程中当然也有摩擦。印度小哥写的文献综述逻辑有点乱,巴西男生的设计图颜色搭配有点奇怪。但因为我们有言在先的规则,大家可以直接在文档里评论,或者在会议上提出来,对方也不会觉得是针对他个人。最后,我们的项目拿到了整个年级最高分。更重要的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澳洲同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印度同学强大的资料搜集能力,巴西同学天马行空的创意。

所以,面对小组作业,别害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这正是留学最宝贵的经历之一。与其费尽心思“抱大腿”,不如从一开始就建立一个清晰、公平的合作规则。工具可以用Trello、Asana来管理项目,沟通可以用Slack或者WhatsApp。把丑话说在前面,把规则定在实处,你的小组作业就不会变成一场灾难。

实习和生活:悉尼不止有歌剧院和海港大桥

学习之余,大家最关心的肯定就是实习和融入当地生活了。悉尼是个充满机会的城市,但机会不会主动来敲门。

关于找实习:

媒体行业的实习,很多时候确实要求本地经验和流利的英语。但别灰心,路是人走出来的。

  1. 学校资源是金矿:一定要盯紧学校的Careers & Employability Office。他们会定期举办招聘会,发布实习信息。我当时就通过学校的内推系统,拿到了一个本地社区电台的实习机会。虽然是无薪的,但三个月的经历让我的简历好看了很多。他们还会提供免费的简历修改和模拟面试服务,一定要去!

  2. LinkedIn是主战场:把你的LinkedIn profile当成门面来经营。头像要专业,简介要突出你的技能和项目经历。把你做的每一个项目,不管是课程作业还是个人作品,都整理好放上去。主动去connect你想进入的公司的HR或者校友,礼貌地发信息介绍自己,询问有没有实习机会或者喝杯咖啡聊聊(Coffee Chat)。我当时给50多个人发了信息,大概有10个人回复了,最后有2个人给了我面试机会。虽然失败了,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3. 关注行业网站:除了Seek、Indeed这些综合招聘网站,媒体行业还有一些垂直领域的平台。比如The Loop是专门针对创意设计行业的,Pedestrian.TV经常会发布一些媒体、公关类的初级岗位。把这些网站都收藏起来,每天刷一刷。

  4. 从志愿者做起:悉尼每年有大量的文化活动和电影节,比如Vivid Sydney灯光节、Sydney Film Festival。这些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去做志愿者,不仅能近距离接触行业,还能在你的简历上加上一段宝贵的“本地经验”,并且认识很多人脉。

根据澳洲公平工作(Fair Work)的规定,留学生签证在上学期间每两周的工作时间上限是48小时,假期则没有限制。找实习的时候要注意遵守这个规定。实习薪资方面,如果是正规的实习项目,时薪通常不会低于澳洲的最低工资标准(2023年7月起为每小时23.23澳元)。

关于融入生活:

千万别只待在华人圈里。悉尼是一个如此多元和有趣的城市,不去体验真的太可惜了。

  • 住:学校宿舍虽然方便,但价格偏高。可以考虑在周边的区比如Newtown、Glebe或者Redfern租房。这些区生活气息浓厚,有很多超棒的咖啡馆、二手书店和周末市集。在Flatmates.com.au上可以找到很多招租信息,一个单间的价格大约在每周350-450澳元。记得一定要实地看房,签正规合同。

  • 行:办一张Opal Card,悉尼的公交、火车、轮渡和轻轨都能用。周五、周六和周日的出行费用有上限,非常适合周末出去玩。从Central火车站坐火车去蓝山,或者在Circular Quay坐轮渡去Manly海滩,都是一天可以来回的经典路线。

  • 玩:别只知道打卡歌剧院。去Glebe的周末市集淘淘宝,去Newtown看一场独立乐队的演出,去Surry Hills的画廊逛一逛,或者沿着Bondi to Coogee的海岸线徒步。加入学校的社团,不管是徒步社、摄影社还是美食社,是认识新朋友最快的方式。悉尼大学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总有一个适合你。

我知道,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要学习、要社交、要找工作,压力真的很大。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孤独,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情绪。

累了就给自己放个假,去皇家植物园的草坪上躺一下午,看看海鸥和来来往往的轮船。迷茫的时候,就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聊一聊,他们非常专业,而且是免费的。

悉大的媒体硕士项目,它可能不会把你培养成一个技术大神,但它会给你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一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一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解决问题的勇气。这些,可能比任何软件技能都更重要。

你的研究生生活,不只是为了那一纸文凭。它是你人生中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去犯错,去尝试,去认识那些和你完全不同的人,去感受一个城市的呼吸和脉搏。希望我的这点经验,能让你在这段旅程的开端,少一些迷茫,多一些期待。加油吧,未来的路,会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留学生新鲜事

留学生新鲜事

337591 Blog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