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是我做过最酷的决定

puppy

以为就是下午茶、大本钟和哈利波特?哈哈,当然不止!这趟旅程里,有赶due到深夜的头秃时刻,也有初来乍到、一个人面对空荡荡房间的不知所措。但更酷的是,你会在一次次挑战中,发现一个超厉害的自己:不仅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厨艺也突飞猛进;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小酒馆里聊到深夜,也会在某个周末心血来潮,跳上火车去探索一座陌生的小镇。这不只是一段求学经历,更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冒险。它塑造了今天的我,也可能成为你人生中最棒的篇章。

留学英国前,你最好知道的几件“酷”事
学术上:别以为上课听讲就完事儿了,这里的“批判性思维”开关需要你24/7在线,每篇论文都是一场思辨的冒险。
生活上:恭喜你即将解锁“全能求生”模式,从跟房东斗智斗勇到闭着眼做出一桌四菜一汤,你比想象中能干得多。
社交上:千万别宅着!鼓起勇气去Pub聊聊天,参加社团活动,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比朋友圈精彩一万倍。
省钱上:16-25 Railcard是当之无愧的省钱神器,三分之一的火车票折扣能让你用更少的钱浪遍整个大不列颠。
心态上:孤独是门必修课,刚开始会有点难熬,但它也是让你学会和自己独处,并最终变得强大的最好时机。

还记得我刚到英国的第一个晚上吗?那是在考文垂一个学生宿舍里,窗外是九月底典型的阴雨天,房间里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桌和一股怎么也散不掉的、属于“前任住户”的混合气味。我拖着两个30公斤的行李箱,瘫坐在冰凉的地板上,啃着从机场Tesco Express买的、已经有点被压扁的三明治。那一刻,巨大的孤独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我是不是做了个超级愚蠢的决定?”

那个瞬间的无助和迷茫,我猜每一个留学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它真实、刺骨,也正是这篇文章的起点。因为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回看那段经历,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不是一个愚蠢的决定,恰恰相反,那是我为自己做过的,最酷的一个决定。

这趟旅程,远不止下午茶、大本钟和哈利波特。它是一场关于“打怪升级”的真实游戏,有深夜赶due的头秃时刻,也有面对一堆账单手足无措的窘迫。但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连自己都感到惊讶的、超厉害的自己。

学术“虐我千百遍”,我待它如“初恋”

来英国前,我以为我的学术生涯就是泡图书馆、写论文、考试。哈哈,我真是太天真了。英国的教育体系,给我上的第一课叫做“请说出你的看法,并证明它”。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节Seminar(研讨会)。那是一门关于媒体研究的课,我提前花了两天时间,把导师列出的阅读材料翻来覆去看了三遍,把重点画得花花绿绿。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觉得已经准备万全。结果,导师一开口就问:“So, what’s your critical take on this article?”(那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批判性的见解?)

我当场就懵了。什么是“批判性见解”?难道是让我找茬吗?我看到周围来自欧洲的同学开始滔滔不绝,从作者的理论框架漏洞,聊到案例选择的局限性,再到这篇文章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而我,只能尴尬地坐在那里,脑子里一片空白。

那一刻的挫败感,是留学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里的“Critical Thinking”不是让你去“批评”,而是要求你带着审视的眼光去阅读,去质疑,去分析,然后建立属于你自己的、有理有据的观点。它不看重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看重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

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为了写好一篇2000字的论文,我可能要阅读超过20篇学术期刊,光是reference list(参考文献列表)就能列好几页。英国大学对学术诚信的要求极高,Turnitin的查重率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逼着你必须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和分析。有无数个夜晚,我都是在图书馆里,一边喝着速溶咖啡,一边跟几十篇晦涩的文献作斗争,感觉自己的头发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但这个“被虐”的过程,收获也是巨大的。根据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的调查,英国全日制本科生平均每周的课程时间大约为14-15小时,但独立学习时间却高达16小时以上。这意味着,老师只是你的引路人,大部分的学习和探索需要你自己完成。这种模式逼着我从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海绵,变成一个主动探寻答案的猎人。我学会了如何快速筛选信息、如何构建逻辑严密的论点、如何在课堂上勇敢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当我第一次在Seminar上,因为一个独特的观点被导师点名表扬时,那种成就感,比考一百分还要酷。

从“厨房小白”到“中华小当家”的进化之路

如果说学术上的挑战是脑力活,那生活上的独立绝对是体力和心力的双重考验。在国内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在英国被迫迅速成长为一个“全能选手”。

第一次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蔬菜沙拉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奶酪,我感觉自己像个误入异世界的土拨鼠。想吃一顿中餐?打开外卖软件一看,一份宫保鸡丁盖饭要12英镑,换算成人民币,心都在滴血。贫穷,是最好的烹饪老师。我的厨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硬生生逼出来的。

我的下厨之路,是从把厨房弄得浓烟滚滚、引来整栋宿舍楼的火警开始的。我还记得当时整栋楼的同学都疏散到楼下,消防车呼啸而至,而我只能尴尬地站在人群里,接受邻居们“关爱”的目光。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研究YouTube上的烹饪视频,从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到后来的红烧肉、麻婆豆腐,甚至学会了包饺子和做火锅底料。

当我的厨房里开始飘出熟悉的家乡味道时,那种治愈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后来,我的公寓成了朋友们的“深夜食堂”。我们一起包饺子、涮火锅,用一顿热气腾腾的中餐,慰藉彼此的“中国胃”和思乡情。厨艺的进步,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链接,让我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归属感。

除了做饭,你需要面对的还有一大堆琐事:怎么开银行账户、怎么注册GP(家庭医生)、怎么看懂水电煤气账单、怎么跟不靠谱的房东沟通修理漏水的马桶……这些事情听起来不起眼,但每一件都需要你亲力亲为。根据英国政府对学生签证的财务要求,在伦敦地区生活的学生,每月需要至少1334英镑的生活费,而在非伦敦地区则是1023英镑。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来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你需要管理的开销。你得学会精打细算,知道哪家超市的牛奶更便宜,什么时候买火车票最划算,如何利用学生折扣省下一笔钱。这个过程,让你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责任”。你不再是那个可以躲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你成了自己生活的第一责任人。

在小酒馆里,遇见全世界

来英国之前,我对社交的想象可能还停留在跟中国同学一起逛街、吃饭。但我很快发现,如果把自己封闭在舒适圈里,那留学的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

英国的社交文化,很多时候是从一句“Fancy a pint?”(来一杯吗?)开始的。Pub(小酒馆)不是单纯喝酒的地方,它是英国人的第二个客厅,是社交的中心。一开始我很不习惯那种吵闹的环境,大家站着聊天,手里拿着一杯啤酒。但鼓起勇气去了几次后,我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了解当地文化和认识新朋友的窗口。

我就是在一次学院组织的Pub Night上,认识了我的朋友们:来自德国的工程学霸、来自意大利的热情女孩、还有来自尼日利亚的法律系高材生。我们聊各自国家的文化差异,聊对英国天气的吐槽,聊未来的梦想。我发现,原来德国人并不都像传说中那么严肃刻板,意大利人除了美食和时尚也关心国际政治。这些鲜活的交流,打破了我脑海中很多刻板印象。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在2021/2022学年,有超过67万名国际学生在英国学习,其中非欧盟学生超过55万。这意味着,你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你的教室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跨文化交流环境。抓住这个机会,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Societies)。英国大学的社团五花八门,从辩论社、戏剧社这种常规的,到泰迪熊社、巧克力品鉴社这种有趣的,总有一款适合你。我在徒步社团里,跟着一群不同肤色的朋友翻山越岭,看到了英国最美的乡村风光;在电影社团里,我欣赏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小众电影,听到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解读。

这种多元化的社交,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变得更加包容和开放。我学会了尊重不同的观点,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我交到了一群可以一辈子珍惜的朋友。我们或许有着不同的肤色和信仰,但我们分享过相似的赶due压力,品尝过对方家乡的食物,也曾在深夜的泰晤士河边,一起畅想过未来。这种情谊,是留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一张火车票,解锁整个欧洲

英国的“小”,在旅行这件事上,成了一个巨大的优势。它意味着,你可以在一个周末,轻松地从一个充满现代感的都市,穿越到宁静的田园乡村。

对我来说,留学期间最酷的事情之一,就是心血来潮时,跳上一趟火车,去探索一座陌生的城市。而这一切的底气,来源于一张叫做“16-25 Railcard”的神奇卡片。你只需要花30英镑办一张年卡,就可以享受所有火车票价三分之一的折扣。这意味着,去约克看古老的教堂,去巴斯感受罗马时期的温泉,去布莱顿吹咸咸的海风,都变得触手可及。

我曾一个人去苏格兰高地,在苍茫壮阔的风景中感受世界的尽头;也曾和朋友们一起去康沃尔,在蓝得像果冻一样的海水里冲浪。每一次旅行,都是对这个国家更深一层的理解。你会发现,英国不只有伦敦的繁华,还有科茨沃尔德地区蜂蜜色石屋的童话感,有湖区国家公园里诗意的湖光山色,也有威尔士山间古堡的神秘传说。

更棒的是,英国是通往欧洲大陆的绝佳跳板。廉价航空(如Ryanair, EasyJet)的存在,让去欧洲旅行变得像坐大巴一样方便。我曾经花不到40英镑,就买到了往返巴黎的机票。在复活节假期,我用一周的时间,走过了罗马的斗兽场,感受了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气息,也在威尼斯的水巷中迷失。这些经历,是我留学生活中最闪亮的记忆碎片。

旅行的意义,不只是打卡景点和发朋友圈。它是在陌生的环境中,锻炼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看遍了不同的风景后,找到自己内心的方向;是在与不同的人相遇时,不断刷新对世界的认知。它告诉你,世界很大,人生有无限可能。

写到这里,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初到英国的夜晚。如果现在的我,能穿越回去和那个蜷缩在地板上、不知所措的女孩说几句话,我想我会告诉她:

别怕,那些让你感到笨拙和尴尬的时刻,都是成长的勋章。第一次开口说英语磕磕巴巴,第一次独自去银行办事手忙脚乱,都没关系,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请一定学会做几道能慰藉自己的家乡菜。当你想家的时候,当论文写不下去的时候,当外面阴雨连绵的时候,厨房里升腾起的热气,会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去找一个属于你的“第三空间”。它不是宿舍,也不是图书馆。可以是一家街角的咖啡馆,是公园里的一张长椅,是你常去跑步的那条小路。在你觉得压力大的时候,去那里待一会儿,什么都不想,就静静地坐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当你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开口求助。感到孤独、焦虑、压力大,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根据英国学生心理健康慈善机构Student Minds的报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正视并寻求心理健康支持。英国的大学都配有非常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和支持系统,他们专业、友好,并且完全免费。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敢表现。

留学英国,就像打开一个巨大的盲盒。里面有挑战,有泪水,有数不清的困难。但当你勇敢地把它打开,你会发现里面藏着更多的惊喜:一个更独立、更强大、更有趣的自己,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挚友,以及一个无比宽广的世界。这趟冒险,塑造了今天的我,也可能成为你人生中最棒的篇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04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