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姐的核心悄悄话 |
|---|
| 心态第一:别等到大三大四才焦虑,求职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早点开始,哪怕每天只花半小时,都能让你遥遥领先。 |
| 学校资源是金矿:Career Center的老师、学校的招聘会、校友网络……这些免费的资源不用白不用,它们比你海投100份简历有效得多。 |
| 实习大于天:一份高质量的实习是简历上最亮的星。它不仅能帮你提前了解行业,更是你向HR证明“我能行”的最强证据。 |
| IANG是神助攻:香港的IANG签证政策对留学生超友好,但别把它当成拖延的借口。提前搞定工作,签证就只是个流程,你会轻松很多。 |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学姐Sarah,毕业于香港教育大学。今天想跟大家唠唠嗑,聊一个可能让很多人头大的话题——毕业找工作。
还记得去年五月,我的毕业论文刚刚提交,整个宿舍楼都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氛围——一半是解放的狂欢,一半是未来的焦虑。我的室友小A,一个平日里超淡定的学霸,那段时间每天的固定动作就是抱着电脑刷各大招聘网站,从JobsDB刷到LinkedIn,眉头锁得能夹死一只苍蝇。她的桌上堆满了打印出来的公司资料,每天都在念叨:“这个公司笔试好难”、“那个面试又没下文了”、“我的IANG签证时间够用吗?”。
而当时的我呢?我正在看去泰国普吉岛的机票,悠哉地计划着我的毕业旅行。小A总会羡慕地锤我一下:“Sarah你这个‘凡尔赛’!我们还在苦海里挣扎,你已经上岸了!”
说实话,这种感觉确实很爽。当身边所有人都被求职的压力裹挟时,你已经手握一份心仪的offer,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可以安心地享受大学最后的时光。这不是因为我运气好,也不是因为我是什么超级大神。只是因为,我比别人早走了一两步。今天,我就把我的这点“心机”和“套路”全都扒给你看,希望能帮学弟学妹们少走点弯路,一起体验“毕业即上岸”的快乐!
大一的“人间清醒”:当别人在O-Camp,我在干嘛?
刚进港教大的时候,跟所有人一样,我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鲜感。参加迎新营(O-Camp),认识新朋友,探索香港的美食……每天都过得新鲜又刺激。但这种兴奋感过去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一个内地生,毕业后想留在香港,我该怎么做?
我没想得太复杂,就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去找一位已经毕业留港的直系学长聊天。那次聊天,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我大学生涯的“黄金一小时”。
学长告诉我:“Sarah,你千万别觉得大一谈求职太早。香港这个地方,节奏快,竞争激烈。很多本地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为自己的履历铺路。你想想,一份简历,HR可能就看30秒,凭什么你的能脱颖而出?就凭你那几段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
他还给我看了一份数据,是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就拿我们教育大学来说,2022/23学年的数据显示,学士学位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接近37万港币,就业率高达95%以上。这个数据看起来很美好,对吧?但学长点醒了我:“这个数据是‘平均数’。你想成为拉高平均线的那个人,还是被平均的那个人?那些高薪、进入顶尖机构的人,没有一个是等到大四才开始准备的。”
那次聊天像一盆冷水,也像一针强心剂。我意识到,大学四年,不只是一张文凭,更是一场关于自我投资和规划的竞赛。于是,当很多同学还在享受“hea”(粤语,指无所事事地打发时间)的大学生活时,我开始了自己的“笨鸟先飞”计划。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学校官网,把我们学院未来四年的课程设置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我不仅看必修课,更关注那些可以提供实习机会、项目实践的选修课。比如我们学校特色的“体验式学习”课程,它包含了很多与外界机构合作的项目。我当时就想,这些课程不就是最好的“官方”实习机会吗?既能拿学分,又能丰富简历,一举两得。
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跟职业发展相关的讲座或工作坊,认识一位不同领域的职场人。这个目标看似微不足道,但四年下来,它帮我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资源库,也让我对香港的职场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早期的这些“小动作”,并没有占用我太多时间,却让我在后来的求职路上,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更稳、更从容。
学校就是座宝藏!你不知道的港教大“隐藏菜单”
很多留学生都有个误区,觉得找工作就是自己上网投简历。其实,我们每年交那么多学费,学校提供的职业发展服务,就是最该“薅”的羊毛!港教大的学生事务处(Student Affairs Office, SAO)就是我眼中的“宝藏男孩”,尤其是里面的“事业发展服务”(Career Development Service, CDS)。
我敢说,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大学四年都没把这个部门的资源用明白。这真的太可惜了!
我的第一份简历,就是在CDS的“CV Clinic”(简历诊所)里改出来的。大二上学期,我拿着自己写的初版简历去找career advisor。那份简历现在看来简直惨不忍睹,堆砌了很多形容词,比如“勤奋努力”、“有责任心”,但没有任何实例支撑。Advisor是一位经验很丰富的HR出身的老师,她一针见血地指出:“Sarah,公司招人不是招‘好人’,是招能干活的人。你要用动词,用数字,告诉他们你做成了什么。”
她教我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重构我的经历。比如,我只是在学生会里负责过一次迎新活动,改写后就变成了:“在年度迎新活动中,作为项目协调人(Situation & Task),独立设计并执行了三项破冰游戏,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反馈并优化流程(Action),最终活动参与度提高了20%,新生满意度达到95%(Result)。”你看,是不是立刻就不一样了?
除了改简历,CDS还有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服务。这简直是面试恐惧症患者的福音。在我准备一个心仪公司的终面之前,我预约了一次模拟面试。面试官是学校请来的企业高管,他完全按照真实面试的流程,问了我很多尖锐的问题,比如“你对我们这个行业了解多少?”、“你认为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面试结束后,他给了我一份详细的反馈报告,从我的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到回答内容的逻辑性,都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这次模拟面试,让我提前暴露了问题,在真正的面试中表现得自信多了。
学校还会定期举办大型的招聘会(Career Fair)。别小看这种招聘会,它不是让你去简单投个简历就走的。我每次去之前,都会提前在学校就业网站上查好参展公司名单,锁定3-5家我最感兴趣的公司,然后去它们的官网做足功课。到了现场,我不是去问“你们招不招人”,而是直接走到HR面前,微笑着说:“您好,我叫Sarah,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了解过贵公司最近在推的XX项目,我对其中的XX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课程项目,当时……”
这样有准备的交流,能让HR在几分钟内就记住你。根据香港求职网站CPJobs的调查,超过60%的HR表示,在招聘会上能进行有深度交流的候选人,会获得优先进入面试的机会。我后来拿到的第一个实习offer,就是通过招聘会上和一位HR的有效沟通得来的。他当时就记下了我的名字,第二天我就收到了面试通知。
所以,别再把学校当成一个只有图书馆和教室的地方了。多去官网的学生事务板块逛逛,你可能会发现新大陆。
实习不是“打杂”,是毕业上岸的“黄金跳板”
如果说大学前两年的规划是打地基,那么实习,就是帮你把房子盖起来,而且要盖得漂亮。对于留学生来说,实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我的第一份实习,是在大二的暑假,通过学校的实习计划(Co-curricular and Service Learning Office)找到的,在一个本地的非政府组织(NGO)做活动助理。说实话,工作内容很琐碎,整理资料、联系场地、写活动通讯稿……但正是这份看似“打杂”的工作,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了香港的职场环境。我学会了如何写一封得体的粤语工作邮件,如何跟不同背景的同事高效协作,这些“软技能”,是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
有了第一份实习打底,我在大三时就更有底气去申请更有技术含量的实习了。我看准了当时兴起的教育科技(EdTech)行业,这也是香港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的创新科技领域之一。我把目标锁定在几家头部的EdTech初创公司。
为了拿到其中一家的实习offer,我下了番苦功。我不仅把他们的产品研究了个遍,还找到了几个用户体验上的小问题,并写了一份简单的改进建议。在面试的时候,当面试官问我“你为什么想来我们公司”时,我没有说那些“贵公司平台好、前景广”的空话,而是把我做的这份“功课”展示给了他。
我当时说:“我非常喜欢你们的APP,尤其是它的互动学习模块。我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如果A功能可以和B功能做一个联动,可能会提升用户的学习效率。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方案……”面试官当时眼睛就亮了。他可能没想到,一个来面试实习生的学生,会对他们的产品有这么深入的思考。毫无悬念,我拿到了这个offer。
这份在EdTech公司的实习,成了我简历上最亮眼的一笔。我参与了一个新功能的开发和推广,从市场调研到用户测试,全程跟进。在实习结束时,我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还拿到了一封含金量超高的推荐信。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在之后申请全职工作时,有了非常具体的故事可以讲。
根据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在2023年的一项调查,超过70%的雇主表示,他们更倾向于招聘有相关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因为实习经历证明了三件事:你对这个行业有热情,你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你不是一张白纸,上手会很快。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因为实习工资低或者工作辛苦就放弃。每一次实习,都是在为你未来的全职offer增加砝码。
面试大作战:从“小透明”到“Offer收割机”
到了大四的求职季,就是真刀真枪上战场的时候了。投简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决战在面试环节。
我把每次面试都当成一个项目来准备。收到面试通知后,我会立刻开启“侦探模式”。
首先是研究公司。官网、年报、创始人的采访、社交媒体账号……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我都会看一遍。我要了解的不仅是公司的业务,还有它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比如,一家公司如果特别强调“创新”,那我在自我介绍和回答问题时,就会多结合我过去项目里体现创新思维的例子。
其次是研究职位。我会把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打印出来,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出这个岗位最核心的能力要求。然后,在我的简历和过往经历里,找到对应的例子来证明我具备这些能力。做到每一个要求,我都有一个故事来支撑。
最后是准备问题。面试是双向选择。在面试的最后,面试官通常会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吗?”这绝对是你的加分项!千万不要说“我没有问题了”。这会让对方觉得你对公司没兴趣。我会准备3-5个有深度的问题,比如:“我想了解一下,一个典型的项目团队是如何构成的?新员工在其中通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者“公司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体系是怎样的?有没有导师制度?”这些问题能体现出你的思考深度和对个人成长的重视。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面试,是我的最终offer的这家公司。二面是小组面试(Group Interview),我们一组6个人,讨论一个商业案例。在这种环节,最忌讳的就是要么一言不发,要么拼命抢话。我的策略是,先认真倾听,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补充或总结。我当时扮演了一个“协调者”和“总结者”的角色,在大家讨论陷入僵局时,我会适时地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并在最后帮助团队梳理思路,清晰地向面试官呈现我们的结论。后来HR反馈说,他们非常看重我在团队中的协作和领导潜力。
根据招聘平台Glassdoor的数据,香港地区的求职者平均要经过2-3轮面试才能拿到offer。所以,每一次面试都很关键。不要害怕失败,把每一次面试都当成一次免费的“职场体检”,复盘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改进,你会发现自己进步神速。
签证那点事:IANG在手,天下我有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除了找工作,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搞定签证。香港的IANG(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签证,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大礼包”。
简单来说,只要你在香港获得了学士或以上学位,毕业后的24个月内,你都可以无条件地申请IANG签证留港。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在毕业前就找到工作,有充足的时间来规划和求职。这政策真的超赞!
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千万别把这个当成拖延的借口。我身边就有同学,觉得有两年时间,不着急,结果玩了半年,再开始找工作时,心态就变得很被动和焦虑。因为时间越往后,你的应届生身份优势就越弱。
我因为在毕业前就拿到了offer,所以整个签证申请过程就特别顺畅。公司有专门的HR帮我处理材料,我只需要按照清单准备好个人证件和学历证明,提交给香港入境事务处,然后就是等待审批。整个过程大概几周时间,非常丝滑。
提前搞定工作,再来办签证,你的心态会完全不一样。你不是为了“留下来”而仓促地找一份工,而是因为有了一份心仪的工作,所以顺理成章地“留下来”。这种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真的很重要。
写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核心就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你的求职之路就已经悄悄开始了。它藏在你每一次的课程选择里,每一次的社团活动里,每一次和老师、学长学姐的交流里。
别再听别人说“大学就是要快乐,工作的事毕业再说”。真正的快乐,是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未来稳稳抓在手里的笃定和从容。现在,就打开你学校的官网,去看看career center有什么活动,或者约一位你欣赏的学长学姐喝杯咖啡聊聊天吧。你今天的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在为你未来的“毕业即上岸”积蓄能量。相信我,那种爽,值得你现在的一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