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考,我在澳门科大开启国际化人生

puppy

高考结束那会儿,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对未来有点迷茫,又有点期待?我选择了澳门科技大学,本以为只是换个城市读书,没想到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没有想象中的拘束,课堂上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做pre,跟国际顶尖的教授随时交流,英语从“考试科目”变成了生活日常。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如果你也想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提前体验一把国际化的大学生活,感受中西文化碰撞的奇妙火花,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有趣的参考和启发。

给正在考虑澳门的你,一些悄悄话
这篇文章不是中介广告,纯粹是我这个过来人的真实感受。澳门的大学生活,可能和你想象的“离家近、说中文”有点不一样。它更像一个“世界名校体验版”,给你一个缓冲期,去适应真正的国际化环境。准备好了吗?心态放开,我们聊聊。

告别高考,我在澳门科大开启国际化人生

还记得高考成绩出来那晚吗?我家的气氛有点凝重。分数不上不下,去顶尖的985有点悬,去个普通的211又觉得心有不甘。我妈一边刷着各个大学的招生简章,一边叹气。我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盯着天花板,脑子里像一团浆糊。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该去哪里?那种感觉,就是一只脚已经迈出了高中的大门,另一只脚却悬在半空,不知道该落在何方。

就在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在澳门工作的亲戚打来电话,提了一句:“要不考虑一下澳门科技大学?”说实话,我当时对澳门的印象,还停留在旅游攻略里的蛋挞、大三巴牌坊和金碧辉煌的酒店。去那里读书?听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查了查资料,递交了申请。没想到,这份看似“备选”的offer,却成了我人生中最惊喜的一张入场券,带我进入了一个完全没想到的新世界。

课堂不是“一言堂”,是“世界青年说”现场

开学第一周,我就被“震”到了。上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市场营销导论》,授课的是一位说话带着浓浓英伦腔的英国教授。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直接把我们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抛出一个案例:“假如你要把一款新式凉茶推广到东南亚市场,你的策略是什么?”

我当时就懵了。在国内上了十二年学,我的习惯是听讲、记笔记、考试。这种一上来就“实战”的模式,让我手足无措。更要命的是我的组员,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通话说得还没我好,但英语溜到飞起;一个韩国小哥,彬彬有礼,但讨论时观点犀利;还有一个是澳门本地的同学,思维非常活跃。我们四个围坐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三种语言和一种尴尬。

最初的讨论简直是“鸡同鸭讲”。我说我的“渠道为王”,马来西亚同学大谈“网红KOL营销”,韩国小哥则坚持要分析当地的文化禁忌。磕磕绊绊,我们用蹩脚的英语加手势比划,花了一周时间才磨合出一套方案。上台做presentation(我们叫“做pre”)那天,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和那位英国教授鼓励的眼神,我用尽全力,把我们小组的成果讲了出来。

虽然那次pre做得并不完美,但它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探索、碰撞思想的旅程。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每个人的背景和视角都能为同一个问题带来不同的解法。这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的“世界青年说”现场。

这种感觉不是个例。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学校的国际化程度高得惊人。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布的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澳门科技大学位列世界前250名。更关键的数据是,学校的“国际视野”这项指标得分非常高,排名世界前100。学校里有来自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师,超过80%的教员拥有境外工作或学习经历。所以,你的老师可能是哈佛毕业的博士,也可能是牛津来的访问学者。跟他们交流,你得到的绝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

英语,从“要我学”到“我要说”

来澳门之前,我的英语水平基本就是“高考定制版”——擅长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但一开口就结巴。我以为在澳门,反正大家都会说中文,英语应该用不太上。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

我们学院大部分专业都是全英文或中英双语授课。这意味着,你的课本是全英文的,PPT是全英文的,写论文要用英文,考试也要用英文。刚开始那几个月,我简直是在“生存模式”下度过的。上课要带着录音笔,因为教授语速太快,根本跟不上;下课回到宿舍,要花双倍的时间去查单词、啃课本。有一次写论文,一篇3000字的report,我硬是憋了两个星期,查了无数次翻译软件,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中式英语(Chinglish)味儿十足。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课堂之外。学校的社团活动超级丰富,我硬着头皮加入了一个国际学生联合会。在这里,我认识了来自葡萄牙、巴西、俄罗斯的朋友。我们一起组织文化节,一起去海边烧烤,一起熬夜赶活动策划。为了跟他们交流,我不得不逼自己开口说英语。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文化节的一个展台设计吵了起来。葡萄牙的同学觉得要突出艺术感,我觉得要强调互动性。情急之下,我把所有会的单词都蹦了出来,手舞足蹈地解释我的想法。虽然语法一塌糊涂,但他们居然听懂了,还觉得我的点子很棒。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英语不再是一门压在我身上的“考试科目”,它变成了一个工具,一个让我能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分享思想的桥梁。

从那以后,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我开始主动在课堂上发言,敢于跟教授用邮件讨论学术问题,甚至能在学校的咖啡店里,跟陌生的外国同学自然地聊上几句。这种语言环境的沉浸式体验,是你在国内任何一个英语培训班都无法获得的。它让你真正地“用”英语,而不是仅仅“学”英语。

澳门这座城,就是一本行走的“世界文化教科书”

在澳门科大读书,你的校园生活绝不局限于氹仔那一片。整个澳门,都是你的第二课堂。

我特别喜欢在没课的下午,坐上公交车,慢悠悠地晃到澳门半岛。穿行在议事亭前地,脚下是葡式碎石铺就的波浪形路面,两旁是明黄、浅绿的欧式建筑。拐个弯,就能看到大三巴牌坊静静地矗立在夕阳下,背后是哪吒庙的中式飞檐。这种中西文化的奇妙融合,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

这种碰撞也体现在味蕾上。你可以早上吃一碗广式云吞面,中午尝尝正宗的葡国鸡,下午再来一个安德鲁蛋挞,晚上和朋友去吃地道的非洲鸡或者免治猪肉饭。澳门在201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这里汇集了全世界的美食,你的味蕾每天都在进行“国际交流”。

更重要的是,澳门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旅游城市。每年,有数千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入这个面积仅有30多平方公里的小城。走在路上,你身边经过的可能是说法语的欧洲家庭,也可能是说韩语的年轻情侣。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地打开了我的格局。我学会了用更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人习惯热情拥抱,也懂得了为什么有些文化里的人注重个人空间。

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看到了一个真实、多元、立体的世界。这种文化的熏陶,是任何一所象牙塔里的大学都无法比拟的。

在这里,你和“学术大牛”的距离可能只有一杯咖啡

以前总觉得,那些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大教授,肯定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但在澳门科大,你会发现,这些“大牛”可能就是给你上课的老师,而且他们出奇地平易近人。

我们学校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意味着,在行星科学和中医药研究领域,这里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顶尖的专家。我有个读相关专业的同学,他的导师就是参与国家“嫦娥工程”的科学家之一。他告诉我,他经常可以在实验室里跟老师一起分析月壤数据,老师还会像朋友一样,跟他聊最新的科研进展和未来的太空探索计划。这种机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就算不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也有大把的机会接触到这些顶尖学者。学校经常会举办各种讲座和论坛,邀请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各领域的商业领袖来分享。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我鼓起勇气,在走廊上拦住了他,问了一个关于他研究理论的“菜鸟”问题。我本以为他会不耐烦,没想到他停下来,非常耐心地给我画图讲解了十几分钟。最后还拍拍我的肩膀说:“Good question. Keep thinking.”

这种开放、平等的学术氛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老师们鼓励你提问,挑战权威。他们的办公室大门永远敞开着(Office Hour),你随时可以预约时间,去跟他们一对一地深入交流,聊你的学业困惑,甚至人生规划。在这里,师生关系更像是引路人和探索者的关系,他们为你打开一扇门,然后鼓励你自己走进去,去发现更广阔的风景。

好了,我的故事也分享得差不多了。从那个对未来迷茫的高考毕业生,到今天可以自信地和世界各地朋友侃侃而谈的我,澳门科大给我的,远不止一纸文凭。

如果你也站在那个选择的十字路口,有点迷茫,又渴望看到更大的世界;如果你想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提前感受一下国际化的冲击和精彩;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大学四年,仅仅是高中的延续——

那不妨大胆一点,把目光投向这片小小的莲花宝地。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但充满了无限可能。你的人生剧本,或许会因为这个选择,翻开一个完全不同,却无比精彩的篇章。别怕,世界比你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只等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23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