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求学记:人生从此不止一种可能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觉得人生就像一条设定好的轨道,只能按部就班地向前走?我曾经也是。直到踏入港大,才发现世界原来这么大。这里不只有赶不完的due和烧脑的group project,更有在全英课堂上和世界各地的同学激烈辩论的畅快,有深夜宿舍里畅聊梦想的热血,也有一边探索城市一边寻找自我的小小迷茫。正是在这一次次思维碰撞和文化冲击中,我慢慢打破了“应该怎样”的条条框框,惊喜地发现,原来人生真的不止一种可能。如果此刻的你也对未来感到好奇又有些不确定,希望我的这段经历,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勇气和启发。

港大生存心态小贴士
别怕“格格不入”,那是你独特的开始。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你的故事同样精彩。
GPA不是唯一的神,多去社团、实习、城市探险里“刷经验”,这些软技能比分数更保值。
拥抱不确定性,迷茫是寻找自我的前奏。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绕路。
主动开口!你的同学可能是未来的行业大牛,也可能是你一辈子的挚友。别让害羞错过一个世界。

港大求学记:人生从此不止一种可能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聊我的港大故事。

还记得大三那年,我跟一个本地同学在港大 main building 的台阶上坐着,啃着美心餐厅刚出炉的菠萝油,看着夕阳把陆佑堂的红砖墙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他突然问我:“毕业后,你最想做什么?” 我愣住了。这个问题,我好像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从小到大,我的路似乎都被规划好了: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结婚生子……就像一条设定好的传送带,我只需要站上去,就会被安稳地送到终点。

我支支吾吾地回答:“可能……进个大公司吧?” 他笑了,指着远处中环林立的摩天大楼说:“你看,那里有成千上万个‘体面’的工作,但香港也有成千上万条小巷子,里面藏着独立书店、手冲咖啡馆、小剧场。你确定你的梦想只在那几栋楼里吗?”

那一刻,我好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了。是啊,我为什么从来没想过,人生除了那条康庄大道,还有无数条充满惊喜的小径?这个问题,对于每一个背井离乡、独自面对广阔世界的留学生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不仅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更是为了找到那个问题的答案——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港大,就是我寻找答案的起点。

当“学霸”滤镜碎了一地

来港大之前,我多少有点“学霸”包袱。毕竟也是一路过关斩将才考进来的。可开学第一堂课,我的自信就被碾得粉碎。

那是一节社会学的导论课,全英授课。教授是个语速快到飞起的英国老头,讲到“社会分层”时,他突然停下来,抛出一个问题:“Do you think social mobility is a myth in modern society?”(你认为在现代社会,阶层流动是个神话吗?)

我还在脑子里翻译这句话,旁边的德国小哥已经举手,滔滔不绝地从马克思的理论讲到德国的福利政策;他话音刚落,一个来自印度的女生就站起来反驳,用她家乡的种姓制度作为例子,论证阶层固化的根深蒂固;紧接着,一个美国同学又从“美国梦”的幻灭聊到教育资源的不公……

我就像一个误入“神仙打架”现场的凡人,全程目瞪口呆。他们不仅口语流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成体系的观点。而我呢?脑子里只有高中政治课本上背的那些标准答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这里的“学习”,不是记忆和复述,而是批判、质疑和创造。

这种冲击在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里被无限放大。港大的课程里,小组作业多到令人发指。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队友会是哪里人,有着什么样的奇葩作息。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永远在凌晨三点发邮件的韩国欧巴,一个严谨到标点符号都要开会讨论半小时的瑞士姐姐,还有一个永远在“freeride”(搭便车)的本地同学。

刚开始,我痛苦极了,觉得沟通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但慢慢地,我发现这正是一种宝贵的训练。为了说服固执的队友,我必须把自己的逻辑打磨得无懈可击;为了整合所有人的想法,我学会了倾听和妥协;为了项目能按时完成,我掌握了项目管理和跨文化沟通的技巧。有一次我们小组为了一个商业案例的分析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竟然融合了每个人的观点,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拿到了全班最高的 A+。教授在评语里写道:“This is the power of diversity.”(这就是多元化的力量。)

是啊,港大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根据最新的 QS 2024 世界大学排名,港大位列全球第26位,它的学术声誉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这里,超过40%的教职员工来自海外。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为你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这种学术上的“碾压”和“碰撞”,虽然痛苦,却让我打碎了过去那个只会考试的自己,开始学着像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去思考。

宿舍的深夜“茶话会”,比任何课堂都重要

如果说课堂教会我如何思考,那么宿舍生活则教会我如何理解世界。

港大的住宿文化非常独特,被称为“舍堂”(Hall Culture)。每一个舍堂都有自己的传统、口号甚至“舍堂之歌”。这里不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更像一个大家庭。我住的利玛窦堂(Ricci Hall),是一个只有男生的天主教舍堂,历史悠久,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传统。我们有自己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要求穿正装出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体育队,每天晚上都在球场挥洒汗水;我们还有“仙制”,就是高年级学长(仙gas)带低年级学弟(仙制)的传统。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些在宿舍公共休息室(Common Room)里聊到天亮的夜晚。我的室友是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华裔,他会跟我分享他们国家复杂的种族政治和独特的娘惹文化。我们一起吐槽过港大食堂的“黑暗料理”,也一起为了一场英超比赛的输赢而捶胸顿足。

隔壁房间住着一个巴基斯坦小哥,他虔诚地信奉伊斯兰教,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朝拜。有一次,我们聊起了信仰。他告诉我,信仰是他内心的支柱,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有无穷的力量。我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他的真诚和坚定让我深受触动。我开始理解,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种生活方式,每一种都值得被尊重。

还有一次,一个从内地小镇考来的同学,在一次深夜聊天中坦露了他的自卑和迷茫。他觉得自己家境普通,英语不好,跟不上香港的节奏。我们几个人围着他,分享着自己刚来时的窘迫经历:有人把“restroom”说成“WC”被笑话,有人因为听不懂港式粤语点错餐,有人在精英云集的课堂上不敢发言……原来,那种“我不属于这里”的孤独感,每个人都曾有过。那一晚的相互慰藉,比任何心理辅导都有效。

在港大,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从传统的舞蹈社、辩论队,到“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使者计划”这样的国际性组织,总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找到归属感。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元和复杂,也让我学会了同理心。我不再轻易地去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而是尝试去理解他背后的文化、历史和个人经历。这种视野的开阔,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

香港这座城市,是我无墙的课堂

在港大的日子,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出走”。我说的不是逃课,而是逃离校园那个小小的象牙塔,去探索香港这座巨大的、充满活力的城市。

我不再只去游客打卡的铜锣湾和尖沙咀,而是坐着叮叮车,慢悠悠地穿过上环的药材街和西环的海味街,闻着空气中弥漫的复杂气味,感受老香港的市井气息。我会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爬麦理浩径。当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看到一边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另一边是碧波万顷的南中国海时,那种现代与自然完美融合的震撼,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原来紧张与松弛、奋斗与安宁可以并存。

香港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遍地都是机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CEDARS)会定期发布大量的实习信息。我鼓起勇气,投了人生第一份英文简历,磕磕巴巴地通过了全英面试,在中环的一家金融机构得到了一个暑期实习的机会。每天西装革履地穿梭在IFC(国际金融中心)里,看着交易屏幕上飞速跳动的数字,和来自世界顶尖名校的同事一起工作,那种感觉既梦幻又不真实。

这次实习让我明白,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大公司”,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似乎并不享受那种每天与数字打交道的高压生活。实习结束时,我的老板给了我很好的评价,并暗示有留用的机会。但我犹豫了。因为在实习的同时,我还利用周末去了一个在深水埗为“笼屋”居民服务的NGO做义工。

在深水埗,我看到了香港的另一面。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背后,有人居住在仅仅几平米的“笼屋”里。我陪那里的孩子们做功课,听老人们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那种人与人之间朴素的联结和情感,带给我的触动,远比在金融公司里完成一个漂亮的PPT要深刻得多。据统计,香港有超过40%的土地被划为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而同时,这里也是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之一。这种极致的对比和撕裂感,正是香港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去思考,什么是“好的生活”?财富、地位,还是内心的平静和对他人的关怀?

这座城市,用它最真实、最复杂的一面,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学课。它告诉我,成功不是只有一种标准,生活也不是只有一种模板。

从“应该”到“喜欢”,我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所有的外部冲击,最终都指向了内心的改变。

我开始反思,我从小到大追求的那些东西,究竟是我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父母、老师、社会)希望我想要的?我选的金融专业,是因为我真的热爱,还是因为它看起来“前途光明”?

一个转折点是,我选修了一门港大非常有特色的“公共核心课程”(Common Core)。这个课程体系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科学、人文、全球议题等四个领域内选修自己专业以外的课程。我抱着“水学分”的心态,选了一门叫《电影与香港社会》的课。

没想到,这门课彻底点燃了我。我们看的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教授会带着我们去电影的取景地,比如重庆大厦、美都餐室,实地感受电影里的氛围。在期末论文里,我第一次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完全出于热爱,花了整整两个星期,写了一篇关于香港电影中身份认同变迁的分析。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是凌晨四点,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我发现,我对故事和人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数字和模型的兴趣。于是,我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申请转专业,从商学院转到社会科学学院,主修传媒和文化研究。

这个过程当然不轻松。我需要补修很多基础课程,GPA的压力也很大。更重要的是,我要面对来自家里的不解和质疑:“放着好好的金融不读,去读那个找不到工作的专业?”

但这一次,我没有动摇。因为在港大的这几年,我看到了太多“不一样”的活法。我的朋友里,有人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而是去东欧gap year了一年;有人放弃了顶级投行的offer,选择加入一个初创的社会企业;还有人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港大的创业支持中心 iDendron,每年都支持着无数学生把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2022年的一份毕业生调查显示,港大毕业生的去向横跨超过15个行业,远不止传统的金融、法律和医学。

是他们让我相信,人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那条看似最稳妥的路,未必是最适合你的路。真正的成功,不是走在别人定义的轨道上,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从港大毕业后,我没有去投行,也没有考公务员,而是来到了 lxs.net 做一名小编。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留学生聊天,听他们的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这份工作也许没有那么“高大上”,但我每天都感到充实和快乐。因为我知道,我在做一件我真正喜欢且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你此刻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别怕。

去上一门你纯粹因为好奇而选的课,不要管它有没有用。

去跟那个和你背景完全不同的同学喝杯咖啡,听听他的故事。

在周末,随便跳上一辆巴士,坐到终点站,看看那里有什么。

大胆地去尝试,勇敢地去犯错。迷茫,是因为你眼前的可能性太多了,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别急着找到那条“唯一的路”,因为那条路根本不存在。你走的每一步,都在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地图。

那么,准备好去探索你的第一条小径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79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