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韩读新闻,到底是镀金还是渡劫?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对韩国的传媒专业有点心动?看着韩剧里光鲜亮丽的记者,觉得在SKY名校读新闻超酷的?先别急着上头!来韩国读新闻,到底是给自己履历“镀金”,还是开始一场“渡劫”修行?咱们聊点实在的。这里的课程理论扎不扎实?传说中的“发表地狱”和小组作业有多卷?语言这关好过吗?最关键的是,毕业后,无论是想留在韩国还是回国,这个文凭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找实习、找工作会不会处处碰壁?这篇文章就带你扒一扒在韩读新闻的真实体验,从课程设置到就业前景,帮你看看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走。

来韩读新闻,先想清楚这几点
1. 你图的是什么?是SKY名校的光环,是对韩国文化产业的好奇,还是真心想做学术研究?不同的目标,体验感天差地别。
2. 你的韩语什么水平?不只是考个TOPIK 6级就完事了。你得能听懂教授带着方言口音的玩笑,能跟韩国同学在咖啡馆熬夜撕小组课题,还能看懂全是汉字词的学术论文。
3. 你的心脏够大吗?韩国的“发表地狱”和“小组文化”不是说说而已。你可能会遇到把你当“哑巴”的组员,也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在深夜崩溃。
4. 你的钱包准备好了吗?首尔的物价不便宜,传媒专业可能还需要自己添置设备。想清楚经济账,别让留学生活还没开始就背上重担。

赴韩读新闻,到底是镀金还是渡劫?

“学姐,我看了《匹诺曹》,觉得在韩国当记者好酷啊!我打算申请高丽大学的新闻放送系,以后进SBS、KBS,想想都激动!”

每年申请季,我都会收到这样的私信。发信的学弟学妹,眼睛里闪烁着和当年我一样的光。韩剧里的媒体人,总是那么光鲜亮丽,手持摄像机或录音笔,穿梭在都市的霓虹灯下,揭露真相,意气风发。再加上SKY(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这块金字招牌的加持,仿佛只要踏入韩国传媒专业的门,半只脚就已经迈入了精英行列。

但现实,往往是韩剧滤镜破碎后的素颜。来韩国读新闻,到底是给自己的履历镀上一层闪亮亮的金,还是开始一场充满挑战与未知的“渡劫”修行?今天,咱们不聊风花雪月,就扒一扒那些隐藏在光环之下的真实体验。

课程:是深耕理论,还是技能“劝退”?

你想象中的新闻课,是不是天天扛着“长枪短炮”跑现场,或者在模拟编辑室里挥斥方遒?醒醒!韩国大学,尤其是顶尖名校的传媒专业,更像是一个“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心”。

我的同学小C,一个怀揣着战地记者梦的姑娘,入学第一个学期就被课表拍懵了。《传媒符号学》《批判传播理论》《受众效果研究》……一堆“学”和“论”看得她眼花缭乱。她本以为能学到犀利的采访技巧和新闻写作,结果整整一个学期,她都在研究福柯的权力理论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教授在台上引经据典,从柏拉图聊到后现代,她和几个留学生在台下疯狂按着录音笔,生怕漏掉一个听不懂的知识点。

这不是个例。以韩国传媒专业排名顶尖的中央大学新闻放送大学院为例,其课程设置分为“新闻与战略传播”和“媒体与文化研究”两大方向。即使是前者,也包含了大量的《传播研究方法论》《媒体法制伦理》等理论课程。真正教你“怎么做”的实践课,占比并不高,而且常常是选修。这和国内或者欧美一些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新闻学院,路子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韩国的学术体系深受德国和日本影响,注重理论的系统性构建。他们培养的,更多是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学者”,而不是一毕业就能上手的“匠人”。这对于想继续深造、读博搞研究的同学来说,是绝佳的学术土壤。但对于那些想学一门手艺、毕业就进业界的同学,可能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你可能读了两年,论文写得一级棒,但视频剪辑还不如B站的UP主玩得溜。

校园生活:“发表地狱”与“团队噩梦”

如果说理论课是精神上的“渡劫”,那么“发表”(발표)和“小组作业”(팀플)就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在韩国大学,几乎每门课的成绩都由“期中考试 + 期末考试 + 出勤 + 发表/小组作业”这几部分构成,而后面两项,往往是留学生的噩梦。

“发表地狱”真不是开玩笑。韩国学生从高中开始就接受了大量的发表训练,他们做的PPT精美得像艺术品,演讲时自信满满、逻辑清晰。而我们留学生,光是把专业术语念顺溜就得练个几十遍,还得克服当众演讲的紧张感。我亲眼见过一个中国同学,因为太紧张,在台上大脑一片空白,最后几乎是哭着下来的。那种挫败感,真的会让人怀疑人生。

比发表更可怕的,是“无尽的团队合作”,也就是传说中的“팀플”。韩国的团队文化根深蒂固,但对留学生来说却暗藏“杀机”。语言是第一道坎。当韩国组员用飞快的语速讨论时,你常常插不上一句话,只能尴尬地笑着点头,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你想发表意见,但脑子里的想法还没翻译成流利的韩语,他们已经敲定了下一个议题。

根据韩国招聘网站Alba Heaven在2022年对1,722名大学生的调查,高达88.5%的学生表示曾因小组作业而感到巨大压力。其中,“遇到不负责任的组员”是最大的压力来源。作为外国人,你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当成“免费搭车的人”(무임승차)。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猪队友”,你可能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熬夜查资料、主动承担最繁琐的部分、一遍遍用翻译软件检查自己写的邮件……一场小组作业下来,身心俱疲。

我认识一个学弟,为了一个重要的期末小组课题,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们小组的韩国组长非常强势,几乎否定了他所有的提议。最后,他负责的部分被完全推翻重做,而他在最终发表时,只被分配到了念两页PPT的机会。他说:“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喂了狗。”

就业前景:文凭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好了,熬过了理论和发表的“劫”,终于拿到毕业证了。这张SKY的文凭,能带你走向康庄大道吗?这得分两条路说:留在韩国,还是回国发展。

想留在韩国?请做好“九死一生”的准备

首先泼一盆冷水:外国人在韩国进入主流媒体行业,难度堪比登天。韩国的媒体圈子非常排外,且竞争激烈到白热化。KBS、MBC、SBS三大电视台以及《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等主流报社的招聘,被称为“言论考试”(언론고시),是韩国就业市场最难的考试之一,录取率常常低于1%。成千上万最优秀的韩国本地毕业生为了一个岗位挤破头,他们不仅要有顶尖的学历,还要有丰富的实习经历、过硬的写作能力和非凡的思辨能力。

作为外国人,你要和他们同台竞争,面临的壁垒是多重的。首先是身份问题,公司需要为你办理复杂的E-7工作签证,很多企业嫌麻烦,直接在招聘要求里就写明“仅限本国人”。其次是语言和文化,即使你的韩语已经非常流利,但在新闻这种对语言要求极致精准的行业里,你与母语者之间那一点点微小的差距,都可能成为致命伤。你真的能写出韩国人读起来“有内味儿”的社论吗?你真的能听懂采访对象带有浓重方言的俚语吗?

我身边毕业于顶尖大学传媒专业的前辈们,最终能留在韩国进入媒体行业的,凤毛麟角。更多的人,最终的归宿是:

1. 去和中国市场相关的企业做营销或市场。你的中国背景和韩语能力在这里成了优势。

2. 在一些小的制作公司、MCN机构或者华人媒体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有限。

3. 不断更换D-10求职签证,在一次次碰壁后,最终选择回国。

根据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的数据,虽然每年发放的E-7(特定活动)签证数量不少,但分配到“新闻、广播及其他信息专家”相关领域的外国人数量一直处于低位。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回国发展?“海归”光环下的尴尬

那么,回国是不是就一片坦途了?SKY的文凭确实是一块不错的敲门砖,能让你的简历在海选中脱颖而出。懂韩语,也让你在面对有韩国业务的公司时具备独特优势。

但“镀金”的效果,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闪亮。在国内的媒体圈,韩国学历的认可度,客观来说,并不如英美顶尖名校。当你的竞争对手手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文凭时,你的延世大学毕业证,在HR眼里的分量可能会稍逊一筹。

更核心的问题是能力错配。你在韩国学了满脑子的传播学理论,但国内的新媒体公司,需要的是你懂不懂用户增长、能不能写出10万+的爆款文案、会不会用剪映快速剪出一条短视频。你在韩国校园里积累的学术发表经验,在国内的职场,可能不如国内“985”新闻系同学在“字节跳动”或“腾讯”的三个月实习经历来得实在。

我的朋友阿May,高丽大学传媒硕士毕业,回国后满怀信心地投递了各大互联网大厂的新媒体运营岗。面试时,面试官对她的“媒介再现理论”毫无兴趣,反复追问她:“你有没有独立运营过一个公众号?粉丝最多的一篇推文阅读量是多少?你对我们这个行业的用户画像有什么理解?”这些问题,让阿May哑口无言。最后,她只能接受一份薪资远低于预期的初级岗位,从零开始学习国内的玩法。

这条路,到底是“镀金”还是“渡劫”?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心凉了半截。但我的目的不是劝退,而是希望你把头脑从韩剧的浪漫想象中拔出来,认真审视这条路。

来韩国读新闻,绝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它不适合那些只想“水”个文凭、混个经历的人。但如果你真的对传播学理论抱有浓厚的兴趣,未来想从事学术研究;或者你对韩国的文化产业有深入的洞察,目标是进入相关的中韩合资企业或文化交流机构,那么,这段经历会为你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宝贵的知识储备。

在做决定前,问问自己:你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愿意为了这个目标,去啃那些枯燥的理论,去熬那些不眠的夜晚,去面对那些求职的壁垒吗?

留学从来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是通往成功的万能捷径。它更像是一场投资,你投入了时间、金钱和巨大的精力,最终能否获得期望的回报,不只取决于学校的名气,更取决于你在这场“修行”中,是否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方向,并为之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

路在你脚下,鲜花还是荆棘,其实,选择权一直都在你自己手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714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