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治好了我的留学焦虑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在深夜里emo,一边担心GPA,一边害怕融不进新圈子?出国前满满的期待,怎么到了国外反而被焦虑包围了呢?我懂你,因为我也经历过这一切。直到我来到这个“非主流”的留学国家,才发现原来留学生活可以不是一场无休止的内卷。这里的人们告诉我,生活远比成绩单更广阔,与其焦虑,不如去巷口的面包店闻闻香气,去公园的长椅上发发呆。这篇文章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里慢慢卸下防备,找到那种久违的松弛感,并真正开始享受“生活”本身。如果你也觉得累了,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

留学焦虑自救小贴士
心态调整:别把所有价值都绑在GPA上,你的经历、你的快乐、你的健康同样重要。允许自己有“摆烂”的时刻,发呆和放空是充电,不是浪费时间。
社交减负:不要强求自己成为社交达人。一两个能深夜聊天的真心朋友,远比一百个点赞之交有意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跟面包店老板说声“早上好”。
探索周边:放下手机和电脑,强制自己每周出门一次,不带目的地探索一条没走过的街道。你会发现,生活的惊喜藏在不经意的拐角。
求助信号:感到撑不下去的时候,记得学校一般都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找个专业人士聊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这是你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凌晨两点的哥本哈根,窗外是寂静的街道,只有昏黄的路灯陪着我。我面前摊着一本厚厚的理论书,屏幕上的光标孤独地闪烁着,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微信里,家人刚发来消息:“在那边都好吗?别太累了。” 我回了一个笑脸,打下“一切都好,放心”,然后把手机反扣在桌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好”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出国前那个对留学生活充满粉红色泡泡幻想的自己,已经被无休止的due、读不完的reading list和怎么也插不上话的group discussion磨得失去了颜色。我开始失眠,开始在深夜里emo,一边担心GPA掉下来对不起父母的投资,一边又害怕自己永远是个融不进新圈子的“局外人”。这种感觉,你是不是也似曾相识?那种被巨大焦虑感包裹的窒息,那种“我为什么要来这里自讨苦吃”的自我怀疑。

我曾以为,这就是留学的常态,一场硬着头皮也要撑下去的个人修行。直到我阴差阳错地来到了丹麦这个“非主流”的留学国家,我才慢慢发现,原来留学生活,真的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

第一课:当“学霸”不再是唯一的KPI

来丹麦之前,我对这里的印象只有安徒生童话和乐高积木。作为一个习惯了国内教育模式和英美留学圈“内卷”氛围的人,我做好了继续“战斗”的准备。然而,开学第一周,我就被彻底颠覆了认知。

这里的课堂,不像是我熟悉的“老师讲、学生记”模式。教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他会抛出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然后把我们分成小组,让我们自己去研究、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期末的考核,也不是一场决定生死的闭卷考试,而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项目报告和展示。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为了一个关于城市可持续设计的项目,跑遍了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采访路人,观察交通,甚至还去市政厅要来了公开数据。整个过程很累,但没有一个人想着“我要比别人更突出”,大家想的都是“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项目做得更好”。

你知道吗?根据欧洲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教育与培训监测报告》,丹麦在“成人参与学习”方面的比例高达60.4%,远超欧盟平均水平。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为兴趣而学的社会风气,而不是单纯为了文凭和分数。在这里,我第一次感觉到,学习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我的同学里,有白天上班、晚上来读硕士的单亲妈妈,有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从热门商科转来的本地男孩。他们的人生选择,让我看到了成功的多元化定义。没人会因为你GPA不是4.0而评判你,大家更关心的是,你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你是不是一个有趣的、善良的人。我那颗时刻紧绷、生怕落后的心,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团队合作和开放式讨论中,慢慢松弛了下来。我开始敢于在课堂上提出“傻问题”,也开始享受那种为了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而学习的纯粹快乐。

第二课:有一种治愈,叫“Hygge”

如果说学术氛围卸下了我一半的重担,那丹麦人的生活哲学“Hygge”(发音类似“hoo-ga”),则治愈了我另一半的焦虑。

“Hygge”这个词很难被精确翻译,它大致是指一种温暖、舒适、满足的氛围和感觉。比如,在冬日的午后,点上几根蜡烛,裹着毛毯,和朋友一起喝着热咖啡,吃着刚出炉的肉桂卷(Kanelsnegl),这就是非常“Hygge”的时刻。

刚开始,我觉得这不就是一种“小确幸”吗?后来我才发现,它已经深入丹麦人生活的骨髓。丹麦常年在《世界幸福报告》中名列前茅(2023年排名第二),这和他们崇尚“Hygge”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丹麦的商店下午五六点就早早关门,周末更是如此。他们不会为了多赚钱而无休止地“内卷”,因为在他们看来,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远比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更重要。

我被这种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不再强迫自己每个周末都要去图书馆“打卡”,而是学着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我会花一个下午的时间,骑着二手自行车穿梭在城市里,在国王公园的长椅上发发呆,看孩子们嬉笑打闹;我会走进街角的独立面包店,和老板聊聊天,闻着满屋的黄油和面粉香气,感觉一整天的疲惫都被治愈了。我甚至爱上了哥本哈根漫长的冬天,因为那意味着我可以和朋友们窝在宿舍里,点上蜡烛,煮一锅热红酒,玩桌游,聊一些不着边际的天。

有个丹麦朋友告诉我:“我们不追求‘活得精彩’,我们追求‘活得刚刚好’。”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曾经的我,总觉得留学生活应该被各种实习、社团活动、旅行打卡填满,才算“不负此行”。但在这里,我学会了欣赏那些“无用”的、缓慢的、不产生任何KPI的时刻。我发现,生活的广阔,恰恰就藏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里。

第三课:拥抱不完美,和自己和解

留学生活中,社交压力和孤独感是两大“杀手”。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建立新的社交圈,真的很难。尤其是在丹麦,人们常说丹麦人像“椰子”,外壳坚硬,内心柔软。他们很有礼貌,但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圈子,需要时间和耐心。

我经历过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在宿舍看剧看到天亮的孤独。也曾因为无法融入当地同学的派对而感到沮丧。我拼命想要表现得开朗、健谈,结果却让自己更加疲惫。

后来我发现,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我总想成为那个“受欢迎的人”,却忘了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在丹麦,人们非常注重个人空间和界限感。他们不会轻易地和你称兄道弟,但一旦他们把你当成朋友,那种信任和支持是非常坚固的。

我的转变,是从接受“我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我”开始的。我不再去那些让我感到不自在的社交场合,而是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我参加了学校的烘焙社团,在那里认识了同样喜欢做甜点的德国女孩安娜。我们因为一个烤失败的蛋糕而相识,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不需要每天见面,但只要我需要,她总会在那里。这种“低维护”但高质量的友谊,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安全。

丹麦的社会福利体系也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这里的大学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我预约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在一个温馨的小房间里,我第一次把所有的不安和委屈都说了出来,没有人评判我,只有耐心的倾听和专业的引导。根据丹麦卫生部的数据,近年来,丹麦政府持续增加对青年心理健康的投入,旨在创建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性的社会环境。这种自上而下的重视,让“寻求帮助”变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开始明白,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是软弱,而是勇敢。留学生活,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允许自己有不开心的时候,允许自己偶尔搞砸一些事情,然后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往前走。这种和自己和解的能力,是我在这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嘿,写到这里,我想对屏幕那头的你说:

如果你现在也觉得很累,被GPA、社交、未来的不确定性压得喘不过气,请记得,你真的不是一个人。

别再逼自己了。你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精英留学生”,你只需要做那个快乐、健康的自己。试着把对未来的焦虑,分一点给当下的生活。去楼下的咖啡馆坐坐,尝一块你从没试过的蛋糕;或者就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出门散散步,晒晒太阳。

留学,不是一场需要拼尽全力的短跑冲刺,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沿途的风景,那些让你会心一笑的瞬间,那些温暖过你的人,远比终点的奖杯更值得珍惜。

找一个能让你喘口气的地方,无论是丹麦,还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找到一种能让你感到舒适的节奏,慢慢来,别着急。请相信,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088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