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申请季的你,划个重点! |
|---|
| 关于作品集:主题叙事 > 项目堆砌。与其展示十个平庸的项目,不如讲好三个有深度、有关联的故事。跨专业?把你的独特背景变成超能力,而不是短板! |
| 关于个人陈述(PS):拒绝空话和模板。讲一个只属于你的故事,把你的热情、思考和对港大MLA项目的具体了解(精确到教授和课程)串联起来。 |
| 关于面试:这不是考试,是交流。自信地展示你对设计的热情和思考,表现出你是一个有趣、有料、有潜力的未来设计师。 |
| 关于心态:申请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允许自己迷茫,但别忘了持续前进。你的每一次努力,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惊喜。 |
嘿,你好呀!我是学姐Cici,现在是港大风景园林硕士(MLA)的一名在读生。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正坐在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面前摊着笔记本,屏幕上是港大MLA的申请页面,旁边是一杯已经凉透的美式。我盯着“Portfolio Requirements”(作品集要求)那行字,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我一个城乡规划背景的,拿什么去跟建筑、环艺科班出身的大神们拼啊?
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贴着“大神专属”标签的派对门口,而我连入场券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我想,如果你也把港大MLA当作你的梦校,你可能也正在经历我当时的焦虑、迷茫和自我怀疑。所以,我想把这段过山车般的申请经历原原本本地复盘给你看。这里没有高深莫Py的理论,也没有虚无缥缈的鸡汤,全是我用无数个深夜和N杯咖啡换来的实战干货。希望能像一束光,帮你照亮脚下的路,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梦开始的地方:为什么偏偏是港大MLA?
在正式开肝之前,我们得先想明白一件事:为什么是港大?想清楚这个问题,能帮你后面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找到一个清晰的“靶心”。
对我来说,选择港大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光环。在2023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里,港大的“建筑与建筑环境”学科稳居全球前15,亚洲顶尖。这数据背后,是它强大的学术资源和全球视野。但更吸引我的,是它独特的定位——扎根于香港这个全球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港大MLA的研究课题天然就聚焦于“高密度环境下的生态与韧性”。你想想,当全球都在讨论城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见缝插针地创造公共空间时,香港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极致的“实验室”。
我当时特意去扒了学院官网,发现Matthew Pryor教授在研究城市农业和屋顶绿化,Vincci Mak老师的项目关注社区营造和参与式设计……这些都让我无比兴奋。我觉得,这里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在真正解决亚洲超大城市面临的棘手问题。这和我本科城乡规划学到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让我这个跨专业申请者找到了连接点。所以,在我的PS里,“高密度下的生态解决方案”就成了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
想清楚“Why HKU”,你就成功了一半。它会成为你作品集的主题、PS的灵魂,以及面试时打动教授的理由。
跨专业逆袭:从0到1打造作品集
好了,现在来说说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作品集。对于我们这些跨专业的同学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座大山。看着网上那些建筑系同学酷炫的渲染图、参数化模型,我一度觉得自己的作品简直是“小儿科”。但后来我发现,招生官想看到的,不只是你画图有多溜,更是你的设计思维、叙事能力和独特视角。
港大的作品集要求通常是“不超过20页A3”,听起来不多,但每一页都要是精华。我的策略是,不求多,但求精,并且用一个清晰的主题把所有项目串起来。我的主题定为“灰色空间的绿色复兴”,专门探讨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如何通过景观设计重获新生。下面是我三个核心项目的搭建思路:
项目一:“旧瓶装新酒”——改造你的本科作业
你肯定有一些本科时期的课程作业,对吧?别觉得它们上不了台面!我的第一个项目,就脱胎于一份关于城市内涝的课程研究报告。
原始作业:一份8000字的Word文档,配上几张粗糙的GIS分析图,分析了我们城市一个老旧社区的内涝成因。可以说,毫无“设计感”可言。
改造过程:
1. 提炼核心问题:我把报告的重点从“成因分析”转向“解决方案”。问题很明确:老社区排水系统老化,硬质铺装过多,缺乏绿色空间来吸收雨水。
2. 设计介入:我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提出了一个“海绵社区”的微改造概念。比如,把社区里废弃的停车场改造成下沉式雨水花园;把硬邦邦的人行道换成透水砖;在居民楼下见缝插针地设置植草沟。这些都是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3. 视觉化呈现: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自学了SketchUp和Photoshop,虽然建的模型很简单,但我把重点放在了氛围的营造上。我画了改造前后的对比图:改造前是灰暗的、积水的街道;改造后是充满绿意、孩子们在雨水花园旁玩耍的场景。我还用Illustrator重新绘制了分析图,让它们看起来更专业、更清晰。
这个项目,向招生官展示了我作为跨专业学生最强的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设计手法稚嫩,但我证明了我具备从前期研究过渡到设计概念的“设计师思维”。
项目二:“无中生有”——展现你的热情与创意
招生官想看到你对这个专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你需要一个完全由自己主导、能代表你个人兴趣的项目。
我的灵感来源:我一直很喜欢逛城市里的老街,并且习惯用手机拍下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斑驳的墙壁、从石缝里钻出的小草、被随意堆放的杂物……我把这些照片整理成一个系列,取名《城市缝隙》。
项目过程:
1. 建立叙事:我没有简单地罗列照片,而是把它们分成了“衰败之美”“坚韧的生命”“失落的公共性”三个章节。每一章都配上简短的文字,描述我的观察和思考。
2. 提出概念设计:在照片展示之后,我选取了其中一个场景——一个废弃的铁路道口,做了一个小小的概念设计,叫做“口袋公园”。设计非常简单,就是几组可以移动的座椅模块、一些乡土植物花箱。我用手绘草图+PS拼贴的方式来表达,突出一种轻松、写意的感觉。
3. 展现潜力:这个项目不为炫技,而是为了展现我的观察力、艺术感受力和人文关怀。它告诉招生官:我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善于从日常中发现设计机会的人。这种潜力,有时比成熟的技术更重要。
项目三:“专项训练”——证明你的学习能力
最后,你需要一个项目来证明,你已经为接下来的研究生学习做好了技术准备。这个项目可以小,但一定要完整,能体现你对设计流程和软件应用的掌握。
我的做法: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校园疗愈花园”的小型设计竞赛题目,把它当作一次自我检验。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整地走了一遍设计流程:
1. 场地分析(Site Analysis):我用CAD画出基地图,分析了场地的日照、风向、人流路线和噪音源。
2. 概念生成(Concept):我提出了“五感花园”的概念,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个方面来设计植物和景观元素,帮助学生缓解压力。
3. 方案深化(Design Development):我用Rhino建了简单的模型,出了平面图、剖面图和几张效果图。效果图的渲染我用了Enscape,上手快,效果也不错。
4. 图纸排版(Layout):我用InDesign把所有图纸和文字清晰地排版在A3页面上,注重图面的逻辑性和呼吸感。
这个项目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像一份“学习报告”,向招生官证明了我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快速掌握新工具的潜力。这对于一个研究生项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
记住,作品集不是成果展,而是你思维过程的记录。多放一些草图、分析图、过程模型,让招生官看到你是如何思考的。这远比一张“照骗级”的效果图更有说服力。
写进心坎里:如何让个人陈述(PS)开口说话
如果说作品集是你的脸面,那PS就是你的灵魂。招生官每天要看无数份申请材料,一份模板化的PS只会被扔进垃圾桶。
千万别这么写:“我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对大自然充满热爱。贵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享誉全球,我渴望加入其中……”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
试试这么写:
1. 一个“钩子”开头:用一个具体的、私人的故事抓住他的眼球。我是这么开头的:“我与风景园林的缘分,始于外婆家屋后那条被水泥渠化的溪流。童年时,我能在那里捞鱼摸虾一整个下午;而现在,它只是一条沉默的排水沟。从那时起,‘如何让城市里的溪流重新歌唱’就成了我挥之不去的问题。”这个故事,直接引出了我对生态修复的兴趣,也让我的申请动机显得真实可信。
2. 精准的“示爱”:不要泛泛地夸港大好,要具体!你要让他觉得,你非港大MLA不可。我是这么写的:“贵系课程中的Studio: Ecology and Infrastructure深深吸引了我,它所探讨的将大型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正是我希望深入研究的方向。特别是,我拜读过Ashley Scott Kelly教授关于香港乡村景观演变的研究论文,他从地理信息和人类学结合的视角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非常期待能在他的指导下,探索数据驱动的景观规划方法。”看到没?具体到课程、具体到教授、具体到研究方向,这表明你做足了功课,你是真的懂行,而不是海投。
3. 把你的经历串成线:不要罗列你的实习、奖项。你要解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你,如何让你成为了港大MLA需要的人。我把我的城乡规划背景定义为“宏观尺度上的空间认知能力”,把一段在社区营造组织做志愿者的经历,包装成“微观尺度上的人本关怀和沟通能力”。这样一来,我的跨专业背景就从劣势变成了“兼具宏观与微观视野”的独特优势。
PS的字数通常要求在500-800词之间,每一个词都要为你的核心论点服务。写完后,找不同背景的人帮你读一读,确保它足够真诚、清晰、有说服力。
终极对决:面试到底在面什么?
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心脏真的会漏跳一拍。港大MLA的面试通常是2-3位教授对一个学生,时长15-20分钟,全英文。听起来很吓人,但其实把它当成一次学术交流,你会轻松很多。
教授们想通过面试了解三件事:你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专业?你的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如何?你和他们的项目气场合不合?
下面是我当时遇到和准备过的一些高频问题,堪称“必考题”:
1. “Tell me about your favorite project in your portfolio.”(介绍一下你作品集里最喜欢的项目。)
陷阱:不要只是复述作品集里的文字!
我的回答策略:选一个你最有话说的项目,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来讲。我会先用一句话概括项目的核心理念(“This project explores how micro-interventions can reactivate underused urban spaces.”),然后重点讲我当时遇到的一个挑战以及我是如何解决的,最后再升华一下,谈谈这个项目带给我的思考和成长。展现你的problem-solving能力。
2. “Wh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why now?”(为什么选择风景园林?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
陷阱:回答得太虚,太空。
我的回答策略:结合你PS里的故事,真诚地回答。强调你本科背景(或工作经历)带给你的积累,以及你现在遇到的瓶颈,而MLA的学习将如何帮助你突破这个瓶颈,实现你的职业目标。例如:“My urban planning background gave me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macro-scale issues, but I found myself lacking the design skills to translate policies into tangible, human-scale spaces. I believe an MLA education is the crucial next step for me to bridge this gap.”
3. “Why HKU? Why our program?”(为什么是港大?为什么是我们的项目?)
陷阱:只会说排名高、学校好。
我的回答策略:再次拿出你PS里对教授和课程的研究成果,但要用更口语化的方式说出来。可以说:“I’m particularly drawn to the program’s focus on high-density urbanism, which I think is incredibly relevant. I was really inspired by a lecture I found online by Professor [Name] on [Topic], and it made me realize this is exactly the kind of critical thinking I want to be a part of.”
4. “Who is your favorite landscape architect or what is your favorite project?”(你最欣赏的景观设计师或项目是?)
陷阱:只说一个大众熟知的名字,如贝聿铭(他是建筑师!)。
我的回答策略:准备一两个你真正研究过的、能讲出点门道的案例。可以是一个国际大师,比如Piet Oudolf,然后分析他的种植设计理念;也可以是一个更在地的、亚洲的项目,比如新加坡的Bishan-Ang Mo Kio Park,分析它如何将混凝土水渠改造为自然的河流公园,兼具防洪、生态和游憩功能。这能体现你的专业素养和视野。
面试时,自信、微笑、语速放慢。遇到没听懂的问题,大方地请教授重复一遍(“Sorry, could you please repeat that question?”)。这比瞎猜乱答要好得多。记住,他们不是在考你,而是在寻找未来的同事和同行者。
我的时间规划和一些大白话
申请是一场信息战,也是一场时间管理战。下面是我的时间轴,供你参考:
- 4月-6月:信息搜集与自我定位。广撒网看学校,确定梦校和备选。开始有意识地看案例、学软件(PS, AI, SketchUp是基础)。
- 7月-9月:作品集攻坚期。这是最关键的3个月。定下主题,全力以赴做项目。每周都要有产出,定期找老师或学长学姐看图,获得反馈。
- 10月:文书写作与修改。作品集基本定稿后,开始写PS。初稿、二稿、三稿……反复打磨。同时联系推荐人,把你的简历和PS发给他们,方便他们下笔。
- 11月:整合与排版。用InDesign把作品集排版好。细节决定成败,检查每一个字体、标点和对齐。所有文书材料做最终校对。
- 12月初:提交申请。港大的主轮申请截止日期通常在12月底。千万别拖到最后一天,服务器可能会崩!
- 次年1月-3月:准备面试。提交后可以先放松一下,但要开始准备面试了。对着镜子练习,找同学模拟面试。
申请季就像在一条又黑又长的隧道里开车,你不知道出口在哪,偶尔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开错了方向。但请相信,只要你还在踩着油门,就一定能看到光。
别去追求一份“完美”的申请材料,那不存在。去追求一份“真诚”的材料,一份能代表你独特思考和无限热情的材料。把那个在咖啡馆里焦虑的你,那个为了一个模型熬到凌晨的你,那个在城市角落里寻找灵感的你,都真实地展现给他们看。
你本来就很有趣,也很有潜力。现在,去告诉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