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艺考 vs. 日本美院 核心差异速览 | 
|---|
| 评判核心: 国内:技术为王。素描关系准不准?色彩关系对不对?造型能力强不强?一切以画面“硬实力”说话。 日本:思想先行。你为什么这么画?作品想表达什么?你的独特性在哪?更看重你的创意、思考逻辑和个人特质。 | 
| 备考重点: 国内:画室集训。日复一日地画石膏、静物、头像,把技术练成肌肉记忆,目标是在几小时内完成一张“高分卷”。 日本:作品集 & 研究计划书。花大量时间构思和创作一系列能代表你个人风格和思考深度的作品,并清晰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 | 
| 考试形式: 国内:标准化。考题(如静物默写、人物写生)相对固定,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日本:多样化 & 创意化。考题五花八门,比如“设计一个给幽灵的椅子”、“用双手表现喜悦”,甚至没有固定答案,旨在考察应变能力和想象力。 | 
| 面试作用: 国内:部分顶尖院校的校考有面试,但通常作为辅助参考。 日本:决定性环节。教授通过面试深入了解你的作品集、研究计划,判断你是否是一个有趣、有潜力、值得教的学生。 | 
嘿,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大家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题。
还记得我当年准备来日本考美院的时候,那叫一个自信满满。我在国内也算是个画室里的“尖子生”,素描头像拿高分拿到手软,色彩静物更是闭着眼睛都能默写出一套标准构图。我当时天真地以为,凭我这身“童子功”,考个日本美院还不是降维打击?
结果呢?第一次拿着我的“得意之作”去参加多摩美术大学(Tama Art University)的开放日,给教授看。我至今都忘不了那位老教授当时扶着眼镜,一脸和善又困惑的表情。他翻完了我画得“贼像”的苹果和罐子,又看了看我引以为傲的精微素描,然后问了我一个问题:“同学,这些画得很棒,技术很好。但,你想通过它们告诉我什么呢?你自己的想法在哪里?”
我当场就懵了。想法?我的想法不就是画得像、画得好吗?在国内,这不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吗?就是那一天,我才像被人一盆冷水浇醒,原来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跑错了赛道。
别拿“肌肉记忆”当才华,日本教授想看的是你的“大脑”
咱们在国内艺考,说白了,是一场技术和应试技巧的马拉松。联考、校考,考的都是那老三样:素描、色彩、速写。大家在画室里,从早到晚,画同一个石膏像,画了几百遍。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在三小时内,精准地画出对象的结构、光影、体积,拿到一个漂亮的分数。
这套逻辑在国内非常管用,因为它高效、标准化,能快速筛选出造型能力扎实的学生。但你把这套逻辑原封不动地搬到日本,那可就惨了。
日本的美院,尤其是在本科和大学院的选拔中,他们默认你的基本功是过关的,这只是门槛。他们更想知道的是,在技术之外,你是个怎样的人。你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深度,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举个真实的例子。武藏野美术大学(Musashino Art University)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入学考试,曾经出过一道题,叫“用双手来表现‘美味’这个词”。你看看,这怎么用国内那套“画得像”的思路去解?你画一双正在吃东西的手?还是画一双做出点赞姿势的手?没有标准答案。这道题考的根本不是你画手画得有多准,而是你如何把一个抽象的味觉感受,通过创意视觉化的能力。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近年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留学生在申请艺术类院校时,都表示“创意思维的转换”是他们遇到的最大挑战。你画得再像,也只是一个复印机;而日本的教授,想招的是一个有潜力成为导演、设计师、艺术家的“创作者”。
作品集不是“优秀作业展”,而是你的“个人电影”
聊到这儿,就必须提日本美院申请的“两座大山”:作品集(Portfolio)和研究计划书(Research Proposal)。这俩玩意儿,比你现场画一张画重要得多。
先说作品集。国内很多同学理解的作品集,就是把平时画的最好的几张素描、几张色彩打包一下。错了!大错特错!这顶多算是个“优秀作业展览”。
日本教授眼中的作品集,是一部关于你的“微电影”。它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或者说线索),贯穿始终。它要能讲述一个故事:关于你的兴趣、你的思考过程、你的探索和成长。比如,你对“城市中的孤独”这个主题感兴趣,那你的作品集里可以有相关的摄影、速写、小装置、影像片段,甚至是几句零散的诗。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镜头,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让教授看完后,能清晰地认识到“哦,原来你是一个对这个话题有深度思考的人”。
东京艺术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也就是传说中的“艺大”,他们的设计科在招生简章里就明确要求作品集要能“展示出考生至今为止的活动、问题意识以及未来的可能性”。看到了吗?“问题意识”和“可能性”才是关键词!他们想看的不是你已经多牛,而是你未来可能有多牛。
我有个学妹,申请武藏野的“空闲”专业(空间演出设计),她的作品集就非常绝。她没有放一张传统意义上的素描或色彩,而是做了一个关于“声音的形状”的项目。她用石膏、铁丝、光影等不同材料,去把风声、雨声、人潮的嘈杂声这些抽象的东西“做”出来。这套作品技术上不见得有多复杂,但创意和思考的完整度,直接让她在一堆画得很好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研究计划书:你写给未来导师的一封“情书”
如果说作品集是你的过去和现在,那研究计划书就是你对未来的承诺。这尤其对申请大学院(研究生)的同学来说,是决定性的文件。
很多人以为研究计划书就是随便写写“我想学动画,因为我喜欢宫崎骏”。兄弟,这样写,教授只会觉得你是个没做任何功课的游客。一份合格的研究计划书,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 研究动机:你为什么对这个课题感兴趣?是源于某个社会现象,还是个人经历?
- 先行研究:为了研究这个课题,你已经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作品?了解了哪些相关的艺术家或理论?这部分是展示你学术能力的重头戏。
- 研究内容和方法:具体打算怎么研究?是通过创作实践,还是理论分析?计划做哪些作品?
- 为什么是这所学校/这位教授:你要明确指出,为什么你的研究非得来这里,跟这位教授学。你要去读教授的论文、看他的作品,找到你和他的契合点。
说白了,写研究计划书就像是在给你心仪的教授写一封逻辑严谨的“情书”。你要告诉他:“教授,我深入了解过您,您的研究方向正是我心之所向。我带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初步的研究成果来,希望能和您一起,把这个有趣的话题进行下去。”
根据日本一些知名美术预备校(相当于日本的艺术辅导班)的统计,一份高质量的研究计划书,可以把一个作品集分数中等的学生,成功“捞”进面试环节。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面试:别背稿子,请展示一个“有趣”的灵魂
历经千辛万苦,你终于进入了面试环节。是不是觉得胜利在望了?别急,这才是终极考验。
国内的面试,可能更多是流程性的,确认一下你的基本情况。但日本美院的面试,是教授对你进行的一次“灵魂拷问”。他们会拿着你的作品集和研究计划书,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问你。
“你这张画为什么用蓝色,而不是红色?”
“你说你想研究‘物哀’,那你最近读了哪本关于‘物哀’的书,有什么看法?”
“你作品集里这个失败的作品,为什么也要放进来?”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无法提前准备。教授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对答如流的“机器人”,而是一个真诚、热情、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你回答得磕磕巴巴没关系,但你的眼睛里必须有光,要能清晰地、有逻辑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面试的时候,就被问到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问题:“你来日本后,除了学习,还想做什么?”我当时没多想,就老实回答说:“我想去日本各地的乡下走走,拍一些即将消失的老房子的照片。”没想到教授听了特别感兴趣,还跟我聊起了他自己去过的几个小村庄。整个面试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非常轻松。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考察我是否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有好奇心,是否是一个懂得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人。
记住,面试的核心是“交流”,而不是“汇报”。把教授当成一个你非常尊敬的前辈,真诚地去分享你的想法,这就够了。
对了,还有学费的事儿也得提一嘴。日本的私立美院,比如我们刚提到的多摩、武藏野,一年学费大概在170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8万多),这还不包括材料费和生活费。这笔投入不小,所以更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走对路,把钱和时间都花在刀刃上。
所以,哥们儿姐们儿,如果你真的想来日本学艺术,请务必把国内那套艺考的惯性思维给扔掉。
从今天起,别再只顾着埋头画画了。去逛逛美术馆,看一部让你半天说不出话的电影,读一本和艺术无关但特别有意思的书,或者干脆就是找个地方发发呆,问问自己到底对什么东西真正着迷。
把你的作品集,当成你的日记、你的博客、你的朋友圈来做,让它变得鲜活、真实,充满你个人的痕迹。
记住,日本的美院,想录取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而不是一个技巧完美的“绘画工具人”。你的想法,远比你的双手,要珍贵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