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富士山教会我给人生留白

puppy

刚来日本留学,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把生活安排得像张密不透风的网?课业、打工、社交…生怕慢一步就会被落下,心里总是又忙又慌。直到那次,我无意中望见远处的富士山,它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不争不抢,却自带一种沉静的力量。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拼命填满所有时间,不等于过得充实。真正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奔跑的间隙,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白”,发发呆、放放空,反而能看清脚下的路。这篇文章分享的,就是富士山如何教会我这件事,帮我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给人生留白的几个小提醒
忙不等于充实:日程表填满,不代表内心丰盈。警惕“无效忙碌”。
允许自己发呆:发呆不是浪费时间,是给大脑充电和整理思绪的机会。
找到你的“富士山”:寻找一个能让你瞬间平静下来的地方或事物,定期“朝圣”。
学会拒绝: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礼貌地拒绝不必要的邀约,是爱自己的表现。

留学日本,富士山教会我给人生留白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周二的下午。东京的天气难得的好,阳光透过电车的窗户洒进来,暖洋洋的。但我心里却是一片阴霾,焦虑得像有几百只蚂蚁在爬。手里捏着刚打工领来的工资信封,薄薄的一层,盘算着下个月的房租和学费,怎么算都觉得紧张。

那段时间,我活得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早上五点起床去便利店打工,九点冲到学校上课,中午用饭团随便对付一下,下午赶去另一家餐厅端盘子,晚上回到家还要预习复习,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我的日程表被分割成一个个15分钟的单元,密密麻麻,连喘口气的缝隙都没有。我跟朋友开玩笑说,自己就像是新宿站的换乘案内,永远在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没有一秒钟属于自己。

我以为这就是留学的常态,是“努力”的代名词。身边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拼,朋友圈里不是在打工就是在参加各种交流会,要不就是在图书馆刷夜。我害怕自己一停下来,就会被这个飞速运转的世界甩在身后。

就在那个周二,电车驶过一座高架桥,车厢里安静得只剩下铁轨的哐当声。我无意间一抬头,透过楼宇的间隙,远远地望见了它——富士山。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在湛蓝的天空下,安静得像一幅画。它没有喧嚣,没有急躁,就那么沉静地、巨大地存在于那里。那一瞬间,我心里那几百只蚂蚁突然就停下了。我看着它,好像过了很久,又好像只是一秒。我突然意识到,我拼命想用各种事情填满的生活,就像一个塞满了杂物的房间,拥挤、混乱,反而让人找不到真正重要的东西。而富士山,它周围有那么大片的“留白”,才显得它如此庄严、如此有力量。

这件事对我触动太大了。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这些留学生,是不是都掉进了一个“忙碌陷阱”?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得这么紧?

我们为什么总在“瞎忙”?

仔细想想,我们的焦虑和忙碌,背后其实藏着几座看不见的大山。

第一座,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来日本留学,学费和生活费是笔不小的开销。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在2023年发布的调查,在东京圈生活的私费留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不含学费)大约需要12万日元。而我们的合法打工时间上限是每周28小时,按东京都2023年10月起实施的最低时薪1113日元来算,一个月不眠不休打满112个小时,收入也就在12万日元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大部分的打工收入,仅仅能覆盖基本的生活开销。想要攒点钱,或者应付突发状况,就得在学业和生活的夹缝中,把每一分钟都换算成日元。这种压力,让我们不敢停,也不敢病。

我有个朋友,读的是顶尖私立大学的商科,学费高昂。他同时打三份工:清晨送报纸,下午在咖啡店,晚上去居酒屋。他说他最怕的就是手机响,不是催他交作业的邮件,就是打工店长问他能不能加个班。他把生活过成了一道精密的数学题,却忘了问自己开不开心。

第二座大山,是“学业焦虑”。日本的大学教育“严进严出”可不是开玩笑的。教授的要求很高,各种报告、发表、小组讨论接踵而至。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母语不是日语的留学生来说,光是听懂课程、读懂文献,就要比日本同学多花好几倍的精力。为了奖学金,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不辜负家人的期望,我们只能拼命“卷”。我认识一个读理工科博士的学长,他说在研究室待到深夜12点是家常便饭,周末也基本泡在实验室里。他的世界里,除了实验数据,好像就没别的了。

还有一座看不见却压力巨大的山,叫做“社交融入”和“自我实现”的渴望。我们背井离乡,都希望能尽快融入新环境,交到朋友。于是,各种社团活动(サークル)、交流会、飲み会,我们一个都不想落下。我们还想趁着留学期间多看看这个国家,去京都看红叶,去北海道滑雪,去冲绳看海……这些都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当你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时间又太少时,生活自然就成了一场追逐战。结果往往是,参加了很多活动,却感觉和谁都不够亲近;去了很多地方,却只是走马观花地拍了些照片。

这三座大山压下来,我们就像被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每天执行着“上课-打工-学习-睡觉”的循环,不敢有丝毫偏离。我们把日程表填得越满,就越觉得自己“充实”,越有安全感。但这种“充实”,就像喝盐水解渴,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疲惫,越来越迷茫。

富士山教我的“留白”哲学

那次在电车上看到富士山后,我开始刻意地在我的生活中“留白”。这并不是说要我躺平或者摆烂,而是在高密度的生活中,主动创造一些“无所事事”的空隙。

我做的第一个改变,是从通勤时间开始。以前我坐电车,必定是戴着耳机背单词,或者刷手机看新闻,生怕浪费一分一秒。现在,我会有意识地放下手机,只是安静地看着窗外。看那些一闪而过的房子,看站台上等车的人们,看天空颜色的变化。这短短的十几分钟,就像一个暂停键,把我从焦虑的循环里暂时解救出来。我发现,当我不再强迫自己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时,我的大脑反而变得更清醒,下车后处理事情的效率也更高了。

接着,我开始每周给自己安排一个“无用”的下午。就是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目的,纯粹的发呆时间。我会去家附近的一个小公园,坐在长椅上,看来来往往的行人,看孩子们追逐鸽子,看夕阳慢慢落下。或者去一家安静的咖啡馆,不带电脑不带书,就点一杯咖啡,看着窗外的街景放空自己。一开始很不适应,总觉得这样是浪费时间,心里有种负罪感。但坚持下来后,我发现这些“无用”的时刻,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精神按摩。它能帮我清空脑子里的杂念,让我从“应该做什么”的压力中抽离出来,重新感受“我此刻在这里”的真实。

这其实和日本文化中的“森林浴”(森林浴・しんりんよく)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科学研究表明,走进自然、置身于森林之中,可以有效降低人体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水平,提升免疫力。千叶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发现,进行20分钟的森林浴,参与者的唾液皮质醇浓度显著下降。我们虽然不能天天去森林,但找一个公园,一片绿地,让自己从钢筋水泥和电子屏幕中短暂抽离,效果是相似的。这就是一种主动的、低成本的心理疗愈。

给人生留白,还意味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交。我开始学着拒绝一些不必要的聚会。以前,为了“合群”,很多没那么想去的饭局我也会硬着头皮去。结果是,花了不少钱,聊的也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回来后感觉更累了。现在,我会更珍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留给真正重要的朋友和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社交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一个能让你卸下防备、畅所欲言的朋友,胜过十个点头之交。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给我的生活做一次断舍离。扔掉那些“我应该做”的负担,留下那些“我真心想做”的事情。生活变得简单了,但内心的力量却在一点点恢复。

如何找到你自己的“富士山”?

看到富士山是我的一个契机,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精神图腾”。它可能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家常去的拉面店,或者是一条安静的散步小路。

你可以试试“番茄工作法”。这个方法很简单,工作25分钟,然后强制自己休息5分钟。这短短的5分钟就是一种“留白”。站起来走走,喝口水,看看窗外,让你的大脑和眼睛都放松一下。你会发现,这种短暂的休息,反而能让你在下一个25分钟里更专注。这比连续学习两三个小时,效率要高得多。

你也可以在手机上设置一个“正念时刻”的提醒。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比如下午3点,提醒响起时,停下手中的一切,做三次深呼吸。吸气,感受空气进入你的身体;呼气,感受压力随之排出。就这么简单的一分钟,就能帮你切断焦虑的连锁反应,把你拉回到当下。

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和自己和解。承认自己不是超人,不可能做到所有事都完美。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近年的调查,感到有强烈不安和压力的大学生比例正在逐年上升。这说明,你感到的疲惫和焦虑,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普遍困境。所以,允许自己有状态不好的时候,允许自己偶尔“掉链子”。累了就休息,不想做就暂时放一放。这不是懦弱,而是保存实力的智慧。

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富士山”是家附近的神社。每当她觉得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时,她就会去神社里坐一会儿。她说,看着那些几百年的大树,听着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会觉得自己的烦恼都变得渺小了。她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自己情绪的角落。

留学生活,注定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旅程。我们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着新知识、新文化,也承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拧成一块干巴巴的抹布。

你看,富士山一年四季都在那里,春夏秋冬,它有不同的景色。它从不急于向谁证明什么,但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会心生敬畏。我们的生活也应该这样,有埋头赶路的时候,也该有抬头看风景的间隙。

下次当你觉得又忙又慌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给自己留一点白。去楼下便利店买一根喜欢的冰棍,在河边坐着慢慢吃完;或者干脆拉上窗帘,什么也不想地睡一个下午。你会发现,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崩塌,反而,那个更松弛、更有能量的你,会慢慢回来。

别怕慢下来,真的。你的人生不是一张需要填满所有格子的考卷,它更像一幅山水画,那些恰到好处的留白,才是最动人的地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50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