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卷出天际!5大死亡赛道专业劝退

puppy

你不是一个人!但你知道吗,有些专业真的是“卷王之王”,我们称之为“死亡赛道”。辛辛苦苦准备了那么久,万一不小心踩坑,真的会意难平。这篇文章就来给你深扒一下传说中的5大“死亡赛道”——从商科、计算机到传媒,到底是谁在“神仙打架”?我们不仅会点名这些专业,还会告诉你它们为什么这么难申,录取率有多低,以及毕业后的真实就业情况。赶紧点进来看看,帮你提前避雷,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你的留学申请更稳妥!

前方高能预警!
这篇文章有点“扎心”,含金量(和字数)超标,可能会引起轻微的申请焦虑。但别怕,咱们的宗旨是“战略性劝退,科学性避雷”。看完这篇,你的申请思路会清晰一大截。建议先收藏,再找个舒服的姿势慢慢看!

嘿,各位奋战在留学申请路上的战友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Cici。

最近,我后台收到一条私信,看得我特别心塞。一个叫Sherry的学妹,双非财经院校,均分90,雅思7.5,带两段券商实习,目标是G5和王爱曼华的金融或管理。她信心满满地递交了申请,结果呢?从去年10月等到今年4月,等来的是一封封拒信,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她问我:“Cici姐,是不是我哪里不够好?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像个炮灰?”

看到这条消息,我仿佛看到了去年、前年、甚至每一年无数个Sherry的缩影。亲爱的,你不是不够好,你只是不知道自己闯进了一个多么“血腥”的战场。英国留学,早就不是那个“花钱就能读”的时代了。现在的申请,简直是“卷”出了新高度,尤其是某些专业,我们内部戏称为“死亡赛道”。

这些专业,就像是华山论剑的巅峰对决,上场的个个都是武林高手。你以为你手持屠龙刀(高GPA),结果发现对手人手一把激光剑(海外交换+顶刊论文+大厂核心实习)。辛辛苦苦准备了那么久,结果一脚踩进“神仙打架”的坑里,真的会让人当场emo。

所以,今天这篇超长文,我就来当一回“劝退师”,带你深扒一下英国留学申请中那5条最拥挤、最残酷的“死亡赛道”。咱们不光点名,还会用真实的数据和案例告诉你,它们到底有多难申,毕业后又将面临怎样的现实。准备好了吗?咱们一起,拨开迷雾,精准避雷!

死亡赛道一:商科——“卷王”的王座,坐上去就是血雨腥风

如果说英国留学申请有一个“卷王之王”,那商科绝对是当之无愧的C位。金融、管理、市场营销、商业分析……每一个分支都挤满了来自全球的精英学子,尤其是我们中国留学生,简直是主力军中的主力军。

为什么这么卷?答案很简单:回报预期高。金融城、投行、咨询……这些光鲜亮丽的词汇,让商科成了通往“人生巅峰”的黄金门票。大家都觉得,读个好学校的商科,毕业就能年薪百万。梦想很丰满,但现实是,这张门票的入场券,早就被炒成了天价。

我们来看看到底有多夸张。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为例,他家的金融硕士(MSc Finance)常年被誉为“宇宙中心”级别的项目。根据官方公布的往年数据,申请人数经常在2000人以上,而录取名额只有不到100个,录取率常常低于5%。这是什么概念?比哈佛本科的录取率还低!

你可能会说,这是LSE,顶级嘛。那我们看看其他学校。华威大学商学院(WBS)的管理学硕士(MSc in Management),去年的申请量也突破了3000份,录取比接近20:1。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作为申请季的热门“保底”选项,现在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曼大了。他们的热门专业,比如金融,经常在开放申请后短短几周内就因为申请量过大而提前关闭通道。很多背景不错的同学,只是因为递交晚了一点,连被审理的机会都没有。

再来说说申请门槛。现在英国Top商学院,几乎都有一份不成文的“内部List”。比如LSE和IC,它们的录取学生中,来自中国大陆本科的,95%以上都毕业于头部的985高校,比如清北复交人浙南。而且,就算你是这些学校的,均分没个90+,GMAT没上720,可能连入池的资格都没有。

我认识一个复旦大学金融系的学弟,均分92,GMAT 740,带两段中金、一段贝恩的实习,申请LSE的金融与私募股权(Finance and Private Equity),最后还是被拒了。拒信理由很委婉,但意思很明确:你的背景很优秀,但我们遇到了更多更强的申请者。

这就是商科的现状:申请者基数巨大,人均“六边形战士”,每个人都在拼背景、拼实习、拼GMAT/GRE、拼文书。你以为你的三段实习很厉害,结果发现对手是实习了五段,其中还有一段在海外的。你觉得你均分90很稳了,结果发现池子里全是92、93的大神。在这条赛道上,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毕业后的情况呢?确实,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是各大公司的目标。但别忘了,你的同学也都是和你一样优秀的“卷王”。你们毕业后,要一起竞争伦敦金融城那为数不多的、愿意提供工签的岗位。大部分人最后还是会选择回国,而国内的金融圈,同样是“神仙打架”,一个高盛的岗位,可能有几百个来自全球顶尖名校的硕博来竞争。

死亡赛道二:计算机科学(CS)——时代的新宠,跨专业选手的噩梦

如果说商科是传统“卷王”,那计算机科学(CS)就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新晋顶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火热,CS专业的热度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条赛道最大的特点是:不仅本专业的学生在挤,无数来自数学、物理、工程甚至商科的“转码”大军也在疯狂涌入。这就导致了申请量的爆炸式增长。

帝国理工学院(IC)的人工智能硕士(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绝对是王冠上的明珠。根据一些留学机构披露的数据,这个项目的报录比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0:1,甚至更高。申请者不仅要有顶尖的数学和计算机背景,还要有相关的科研经历或项目经验。没有发过论文、没打过ACM竞赛,或者没有亮眼的项目作品,你的PS(个人陈述)就会显得非常苍白。

再比如爱丁堡大学,它的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cs)是全欧洲最大、最强的计算机研究中心之一。其下的CS、AI、数据科学等硕士项目,每年都会收到数以千计的申请。官方曾透露,由于申请人数过多,他们不得不采用分阶段录取(staged admissions),并且对非计算机背景的申请者设置了极高的先修课要求。你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你得证明你学过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这些硬核课程,并且分数还得高。

我有个学生,本科是国内一所211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均分88,想转码申请UCL的CS。他自学了Python,也做了一些小项目。结果申请递交上去,石沉大海,最后收到了拒信。招生官给的反馈是:虽然你有相关的学习经历,但与计算机本科的学生相比,你的课程匹配度和深度还有差距。

这就是CS申请的残酷之处:它不仅看你的学校背景和GPA,更看重你的“专业纯度”和“实践能力”。对于转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无疑是一道巨大的门槛。你需要用大量的自学、线上课程(Coursera、edX)、个人项目(GitHub)甚至实习经历来弥补你本科课程的不足,这个过程耗时耗力,而且结果还充满不确定性。

毕业后,CS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确实广阔。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回国,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AI研究员都是高薪岗位。但问题是,竞争同样激烈。在英国,科技公司虽然比金融行业更愿意提供工签,但他们对技术面试的要求极高。你需要刷几百道LeetCode题目,熟悉各种算法和系统设计,才能通过层层面试。而回国,你将和国内985、211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其他海归一起,竞争阿里、腾讯、字节等大厂的offer。你的英国硕士学历会是加分项,但最终决定你是否能拿到offer的,还是你实打实的技术能力。

死亡赛道三:传媒——文科生的“情怀”,被现实挤压的赛道

传媒专业,一直是文科生,尤其是女生的热门选择。新闻、广告、公关、数字媒体……这些专业听起来既有趣又有创意,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简直是“文艺青年”的理想归宿。

然而,情怀背后,是异常激烈的申请竞争。英国的传媒教育资源非常优质,LSE、KCL、Goldsmiths、UCL等学校的传媒专业在全球都享有盛誉。这吸引了全世界的学生,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学生。

LSE的媒体与传播硕士(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是社科类传媒专业的“天花板”。这个专业以其强大的理论深度和批判性视角而闻名。它的申请难度,丝毫不亚于商科。根据LSE官网数据,该项目每年收到超过1200份申请,最终只录取约80人,录取率在6%-7%之间徘徊。申请者不仅需要有极高的学术成绩(通常要求英国一等学位,对应国内985院校均分88-90以上),还需要在PS中展现出对传媒理论深刻的、独到的见解。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一个朋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均分91,有新华社和奥美的实习经历,雅思8.0。她申请LSE的这个专业,写PS的时候反复修改了十几稿,找了好几个专业老师打磨,最后才惊险拿到offer。她说,同届被录取的同学,要么是北大、复旦的学霸,要么是有海外名校交换背景的大神。

除了LSE这种理论派,像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这种实践派,虽然对分数的“硬卡”没有那么死,但它极度看重你的创意和作品集(Portfolio)。你想申请它的品牌或广告相关专业?那你最好有拿得出手的策划案、设计作品或者视频剪辑。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搞定的。

传媒专业的就业,是另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在英国,媒体行业的门槛很高,且不太对国际生友好。很多岗位需要极强的语言能力(接近母语水平)和对本地文化的深刻理解。实习机会虽然有,但转正并拿到工签的难度非常大。所以,绝大部分传媒硕士毕业后都选择了回国。

回国后的就业市场,传媒行业的人才早已饱和。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日渐式微,而互联网大厂的公关、市场、品牌等岗位,又成了新的“兵家必争之地”。你会发现,你的竞争对手不仅有海归,还有国内顶尖新闻传播学院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很多从商科、计算机转行过来的“降维打击”者。你的留学背景能让你通过简历筛选,但最终能否胜出,看的还是你的资源、人脉和真正的实战能力。

死亡赛道四:教育学——看似温和,实则暗流涌动的“隐形卷王”

很多人对教育学专业有个误解,觉得它不像商科、计算机那样充满“杀气”,申请起来应该会容易一些。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教育学,尤其是TESOL(对外英语教学)和儿童发展等方向,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卷王”。

为什么?首先,它的申请门槛相对友好,不强制要求本科背景,吸引了大量想通过留学转专业或者提升学历的文科生。其次,教师这个职业,自带稳定和受人尊敬的光环,也吸引了很多有教育情怀的申请者。

申请人数一多,竞争自然就上来了。以UCL的教育学院(IOE)为例,它连续多年在QS世界大学教育学排名中位列第一,是无数教育专业学子的“梦中情校”。其申请量也是天文数字。比如IOE的TESOL Pre-service硕士项目,每年都会收到上千份申请,而录取名额有限。虽然它对本科院校的list卡得没有商学院那么死,但对均分和相关经验的要求却在逐年提高。

我辅导过一个学生,本科是普通一本的英语专业,均分87,有两年公立学校的英语教学经验。她申请了UCL、KCL和爱丁堡的TESOL。结果,UCL和爱丁堡都拒了她,理由是“申请者整体竞争力过强”。最后只拿到了KCL的offer。这在几年前是很难想象的,那时候有两年工作经验,申请IOE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

现在的教育学申请,尤其是名校,越来越看重你的“独特性”。光有高分和教学经验已经不够了。招生官想看到你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比如,你有没有参与过什么教育研究项目?你对某个特定的教育理论有没有自己的见解?你的教学经历中,有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创新案例?这些都需要在你的PS里生动地体现出来。

毕业后的路径也相对固定。大部分TESOL专业的毕业生会回国进入国际学校、语言培训机构或者在线教育公司。这些行业在“双减”政策之后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虽然市场依然存在,但薪资待遇和稳定性都大不如前。想进入公立学校体系?你可能还需要考取国内的教师资格证,并面临和其他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激烈竞争。你的海归背景,在基础教育领域,优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死亡赛道五:数据科学/商业分析(DS/BA)——商科与CS的“混血儿”,双倍的卷

如果说有一门专业,完美结合了商科的热度和CS的技术门槛,那一定就是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和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这个领域是当下的绝对风口,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强调“数据驱动决策”,这使得相关人才的需求井喷。

于是,DS/BA成了新的“黄金专业”,也成了新的“死亡赛道”。它吸引了三路人马:商科背景想提升技术能力的学生,CS背景想转向商业应用的学生,以及理工科背景想进入热门行业的学生。三方大军在此交汇,其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帝国理工的MSc Business Analytics,是这个领域的标杆项目之一。申请要求明确写着,需要极强的定量分析能力背景。根据学校公布的班级画像(Class Profile),录取的学生平均GMAT分数在710左右,本科背景多为工程、数学、计算机和经济学。纯文科或纯商科背景,如果没有修过足够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代、概率论和编程课程,几乎不可能被录取。

这个项目的报录比常年维持在15:1以上。我认识一个上海交大数学系的学生,均分90,几段数据分析相关的实习,考了GRE 330+,申请IC的BA,最后还是被放在了Waiting List上,苦等数月才转正。他说,他认识的拿到直接offer的,都是清北级别,或者有海外顶尖名校交换经历的学霸。

华威大学WBS的MSc Business Analytics也非常火爆,而且它以“玄学”著称,有时候高分大神被拒,背景看似平平的反而被捞。这说明,除了硬性条件,学校也非常看重申请者的PS和面试表现(部分项目需要),考察你对商业的理解和数据应用的思考深度。

DS/BA的就业前景无疑是光明的。毕业生可以去互联网大厂做数据分析师,可以去咨询公司做数据顾问,也可以去金融行业做量化分析。薪资待遇普遍较高。但同样,求职过程也是一场硬仗。你需要熟练掌握SQL、Python/R等工具,理解机器学习模型,并且能够将技术能力和商业洞察结合起来。面试通常包含技术面(现场写代码、解决数据问题)和案例面(Case Study),对综合能力要求极高。

所以,选择DS/BA,意味着你不仅要在申请时和各路神仙PK,毕业后求职时,还要继续在技术和商业的交叉路口上,接受最严苛的考验。


好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有点“瑟瑟发抖”了?别急,我今天“劝退”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你,而是想让你看得更清楚。

留学申请,从来都不是一场只看分数的考试,它更像是一场关于信息、策略和自我认知的博弈。

一股脑地冲向最热门的专业,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选择。你真正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兴趣在哪里?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选择“梦校”和“热门专业”的同时,多去看看那些稍微“冷门”但同样优质的项目。比如,你想学管理,除了MSc Management,是不是可以看看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或者国际商务?你想学传媒,除了LSE,是不是可以了解一下谢菲尔德大学的新闻,或者利兹大学的公关?这些学校的专业实力同样顶尖,但竞争压力会小很多。

申请季就像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谁起跑快,而是谁能更聪明、更持久地跑到终点。看清赛道,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每一份努力都用在刀刃上。

希望今天的“劝退”,能变成你申请路上的“助推”。祝你,也祝所有在路上的我们,都能收获最适合自己的那封offer!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83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