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留学,我治好了精神内耗

puppy

来澳洲之前,我就是这样。但这里灿烂的阳光、松弛的人们,还有那股“慢一点也没关系”的氛围,真的治愈了我。我开始明白,人生不是标准化的轨道,而是旷野;不必事事争先,偶尔“躺平”喘口气也没什么大不了。这篇文章记录的,就是我如何在这里一步步放下焦虑,学会与自己和解,找到比“优秀”更重要的东西——一种属于自己的、舒服的生活节奏。如果你也感觉累了,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温暖和勇气。

写给正在内耗的你:一些“不正经”小贴士
别把GPA当成唯一标准:澳洲大学更看重你的思考过程和独特观点,而不是标准答案。挂科率是真实存在的,但天也没塌下来,重修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走出房间,去晒太阳:科学研究表明,阳光真的能促进血清素分泌,让你更快乐。每周至少保证几次户外活动,哪怕只是在草坪上发呆。
打工不只是为了钱:它更是你了解当地社会的一扇窗。你会发现,生活不止有“精英路径”,做一个快乐的咖啡师或面包师,同样值得尊重。
学会求助,这不丢人:每个大学都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预约和看GP一样正常,他们是来帮你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评判你的。
大胆享受“无所事事”:允许自己有“什么都不想干”的时刻。在澳洲,“chill”是一种生活哲学,不是懒惰的代名词。

嘿,朋友,

还记得我刚到悉尼的第一个月吗?那是一个周四的下午,阳光好得不像话,透过图书馆巨大的落地窗洒在我摊开的课本上。我却一点也感受不到暖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

手机屏幕上,是一个留学生求职群的聊天记录。有人拿到了顶级投行的实习offer,有人在某个创业大赛里崭露头角,还有人GPA 4.0,正在申请荣誉学士。而我呢?连第二天的pre都还没准备完,思路乱成一团麻。

焦虑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淹没了我的呼吸。我习惯性地点开和国内朋友的对话框,想打字倾诉,却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说什么呢?说我每天睡不够5小时,还是赶不上别人的脚步?说我开始怀疑当初花这么多钱出来留学的决定,到底值不值得?

就在那时,一个本地同学拍了拍我的肩膀,笑嘻嘻地问:“Hey mate, wanna grab a coffee? The weather is too good to be wasted.”(嘿伙计,一起喝杯咖啡吗?这么好的天气可不能浪费了。)

我愣住了。看着他轻松的表情,再看看窗外草坪上那些或躺或坐、晒着太阳闲聊的人们,我突然觉得,自己紧绷得像一根随时会断掉的弦。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两个行李箱,还有一整套在国内被反复锤炼的、关于“努力”和“成功”的紧迫感。而这种紧迫感,正在这片“慢悠悠”的土地上,让我水土不服,让我陷入无尽的精神内耗。

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被灿烂的阳光、松弛的人们,以及那股“慢一点也没关系”的氛围,一步步治愈的。

那句“No Worries”,是治愈的开始

来澳洲之前,我的人生信条是“今日事,今日毕”,甚至是“今日事,昨日毕”。我习惯了高效,习惯了把日程表填满,习惯了用忙碌来对抗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

可澳洲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就是它的“慢”。

下午五点,市中心的商场准时拉下卷帘门,不管你逛得多意犹未尽。周末想去银行办个业务?对不起,不开门。发邮件给教授,他可能正在某个国家公园徒步,要等两天后才回复你,开头第一句还是“Hope you are having a lovely weekend”。

一开始,我简直要抓狂。这种“低效率”让我觉得每一分钟都在被浪费。我急着要结果,要反馈,要一切都on track。

直到有一次,小组作业出了点问题,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夜修改方案,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找我们的tutor。我语无伦次地解释了半天,准备好接受批评。结果tutor听完,只是轻松地耸耸肩,笑着说:“No worries, mate. 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Let’s see how we can fix it together.”(别担心,伙计。又不是世界末日。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

“No worries”,这大概是你在澳洲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头禅,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背后传达的信息是:放轻松,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天塌不下来。

后来我发现,这种“慢”并非懒惰,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尊重。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最新数据,澳大利亚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澳洲全职员工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长约为38小时,而且法律严格保障带薪年假和公共假期。人们普遍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我的朋友Sarah,在一家本地公司实习。有一次她为了赶一个项目,主动加班到晚上七点。结果她的直属上司第二天找到她,很严肃地跟她说:“Sarah,我看到你昨晚很晚才走。请记住,我们不鼓励加班。如果工作量太大,是流程或人手的问题,你需要提出来,而不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这件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按时下班”不是偷懒,而是权利;“享受生活”不是奢侈,而是必需。我开始学着放慢脚步,不再把每一分钟都用来追赶,而是用来感受。我开始在下午五点后,不是焦虑地想着还能再学点什么,而是约上朋友去海边散步,或者干脆回家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那根紧绷的弦,在无数句“No worries”里,终于慢慢松了下来。

阳光、沙滩和公园: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如果你问我,澳洲最治愈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阳光。

在国内的时候,我是一个典型的“室内动物”。图书馆、自习室、咖啡馆……我的世界由一个个方盒子构成。天气的好坏,对我来说似乎只意味着出门要不要带伞。

但澳洲的阳光,有一种不容抗拒的魔力。悉尼一年平均有超过2600个日照小时,珀斯更是高达3200小时。这里的蓝天,是那种清澈透亮、不含一丝杂质的蓝。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仿佛能把心里的所有阴霾都晒干。

我开始被身边的人“拖”着走向户外。他们会在周末的早晨,不是去图书馆占座,而是扛着冲浪板去邦迪海滩;他们的小组讨论,可能会约在学校中央公园的草坪上,人手一杯咖啡,边晒太阳边聊思路;他们的生日派对,可能就是在某个海边的烧烤台(BBQ)旁,伴着海浪声和烤肉的香气。

有段时间,我因为一篇论文写得不顺,情绪特别低落,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的室友,一个叫Liam的澳洲男孩,看不下去了,硬是把我拽了出去,开车带我去了皇家国家公园。

我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沿着海岸线的步道一直走。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一边是蔚蓝无垠的太平洋。海风吹走烦躁,阳光带来能量。我看着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悬崖,溅起白色的浪花,那一刻,论文、GPA、未来……所有这些让我焦虑的事情,都显得那么渺小。

这并非只是我的主观感受。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接触自然和阳光对心理健康有极大的益处。阳光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的水平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可以有效帮助身体产生“快乐荷尔蒙”血清素。墨尔本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至少花30分钟在公园或绿地等自然环境中,可以显著降低患抑郁症和高血压的风险。

从那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无论多忙,每周至少要有一次“自然时间”。可以是在库吉海滩(Coogee Beach)走走著名的沿海步道,也可以是带上一本书和一块毯子,在海德公园(Hyde Park)的草坪上躺一个下午。我不再把时间全部投入到“有产出”的事情上,而是学会了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看似无用的美好事物上。

我发现,当我与自然的连接越紧密,我内心的力量就越强大。大自然教会我,生命有它自己的节奏,就像潮涨潮落,日出日暮,不必时刻冲刺,顺应节奏,才能走得更远。

在咖啡馆打工,我找到了课本外的“旷野”

刚开始,我想找一份兼职,目的非常功利:赚点生活费,顺便给简历添一笔“海外工作经验”。我投了无数份办公室实习的简历,都石沉大海。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成了一家社区咖啡馆的咖啡师。

这份工作,彻底改变了我对“价值”的定义。

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我们似乎被设定了一条默认的“成功轨道”: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最好是金融、法律、IT这种听起来“高大上”的行业。我们很少去问自己,我真正喜欢什么?什么样的工作能让我感到快乐?

在咖啡馆,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我的老板,是一位40多岁的女士,她曾经是位成功的律师,却在事业顶峰时辞职,开了这家小小的咖啡馆,因为她说“闻着咖啡豆的香气,和街坊邻居聊天,比在法庭上辩论更让我感到幸福”。

我的同事,一个20岁的男孩,白天做咖啡,晚上是他热爱的乐队的鼓手,他的梦想是开着一辆面包车环游澳洲演出。他从不为未来焦虑,他说:“做喜欢的事,生活总会有办法的。”

还有那些每天来买咖啡的客人:有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也有穿着工作服的水管工;有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也有满身涂鸦的艺术家。在这里,每个人的职业都是平等的,都被同样友好地对待。没人会因为你是个咖啡师而轻视你,相反,很多人会因为你能做出一杯好喝的flat white而真诚地赞美你。

这份工作也给了我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标准很高,根据Fair Work Commission 2023年的数据,已经调整到每小时23.23澳元。作为国际学生,我们每两周有48小时的合法工作时长。这意味着,通过自己的劳动,我完全可以覆盖掉自己的生活开销,甚至还能小有结余。这种经济上的独立,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生存焦虑。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明白,人生的价值,不是由你的职业头衔、收入高低来定义的。人生是一片旷野,而不是一条轨道。你可以选择成为任何人,只要你享受那个过程,并能为社区创造一点点的美好,你就是有价值的。

我不再执着于必须进“大厂”,不再认为只有成为别人口中的“精英”才算成功。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什么样的生活节奏、什么样的工作状态,能让我感到真正的“舒服”。这个发现,比任何一门课程的知识都更宝贵。

写在最后:一些不“优秀”但很舒服的建议

从一个焦虑到失眠的“卷王”,到一个能坦然在海边坐一下午什么都不干的“躺平”青年,澳洲治愈我的,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一种环境的浸润,一种价值观的松绑。

我并没有因此放弃努力,我依然会认真对待我的学业,会为我的未来做规划。但我不再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不再让“优秀”成为绑架我的枷锁。

如果你也觉得累了,觉得被困在无尽的比较和追赶里,不妨试试这些我在澳洲学到的小事:

下次小组讨论,约在草坪上,而不是会议室。

找一个阳光好的下午,关掉手机,去最近的海滩或公园散步,什么都不用想,只是走路。

大胆地跟路过的陌生人说一句“G'day”,对给你服务的店员说一声真诚的“Thank you”。

去尝试一份你从没想过会做的工作,哪怕只是在周末市集上帮个忙。

学会在别人问你“How are you?”的时候,如果状态不好,可以诚实地回答“A bit tired today”,而不是永远的“I'm fine”。

最重要的是,请一定记住,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慢一点,没关系;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也没关系。找到那个能让你从容呼吸的节奏,比削尖脑袋挤进所谓的“正确”赛道,要重要得多。

愿你在南半球的阳光下,也能和我一样,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治好那份漂洋过海而来的精神内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