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马速览 | 申请前必读 |
|---|
| 江湖名号:加拿大MIT、北美小哈佛 |
| 地理位置: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市(Hamilton),距离多伦多约一小时车程。 |
| 王牌专业:医学、健康科学、工程学、护理学、商科(DeGroote)。 |
| 核心理念: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小班教学,注重实践。 |
| 申请关键:成绩只是敲门砖,文书和视频面试(Supplementary Application)才是决胜局! |
“哎,你申不申麦马?”
每年申请季,当我和一群小伙伴围在咖啡馆,笔记本电脑上密密麻麻开着十几个大学官网页面时,这个问题总会被抛出来。有人一脸向往:“那可是加拿大MIT啊,工程和医学巨牛!” 也有人一脸犹豫:“汉密尔ton听说很村诶,而且申请还要搞什么视频面试,好麻烦。”
当时的我,就像你们现在一样,对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充满了好奇和一点点敬畏。它不像多大(UofT)那样自带“市中心学霸”的光环,也不像滑铁卢(Waterloo)那样顶着“程序员摇篮”的帽子。麦马,更像一个传说中的“扫地僧”,低调,但江湖上处处是它的传说。
这个传说到底有几分真?“加拿大MIT”的称号是自吹自擂还是实至名归?今天,咱们就当一回“大学侦探”,扒一扒这所宝藏大学的里里外外,聊点官网上查不到的大实话。
王牌对王牌:是什么让麦马封神?
聊一所大学的实力,绕不开它的王牌学院。就像提到哈佛就想到法学院和商学院,提到麦马,有两个名字是刻在它DNA里的:医学院和工程学院。
颠覆者:改变北美医学教育的“麦马模式”
先说医学院。这么说吧,如果你在北美学医,你可能没上过麦马,但你一定受过它的影响。麦马的医学院,全称是Michael G. DeGroote School of Medicine,常年霸占加拿大医学博士类大学排行榜的前三甲。在2023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它的医学专业位列全球第25位,实力可见一斑。
但排名只是结果,麦马真正的“核武器”,是它在1969年首创的“麦马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
这是什么概念呢?传统的医学教育是这样的:教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先学解剖、生理、生化,再学临床诊断,像搭积木一样一层层往上垒知识。而PBL直接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
在麦马的医学院课堂上,你不会看到几百人一起听大课。取而代之的是,你和几个同学会被分到一个小组,然后拿到一个真实的病例,比如:“一位45岁男性,主诉胸痛,呼吸急促……” 你们的任务不是背诵标准答案,而是作为一个“准医生”团队,去讨论:我们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才能诊断这个病人?是心脏问题还是肺部问题?需要做哪些检查?
你们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然后分头去图书馆、数据库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的心血管系统知识、呼吸系统知识。几天后,大家带着学到的新知识回到小组,拼凑出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授更像一个引导者(facilitator),而不是灌输者。
这种模式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折腾”?没错,但它的效果是惊人的。它培养的不是“会考试的医学生”,而是“会解决问题的医生”。这种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正是现代医学最需要的。这个模式一经推出,就颠覆了整个北美医学教育体系,如今,包括哈佛在内的全球绝大多数顶级医学院都采纳了PBL或其变体。麦马,就是那个开创历史的“祖师爷”。
它的健康科学(Health Sciences)本科项目更是神一般的存在,录取率常年低于5%,申请难度堪比藤校,被誉为“加拿大最难进的本科项目”,毕业生几乎是北美各大顶尖医学院的预备役。
硬核实力:工程师的“特种部队”训练营
如果说医学院定义了麦马的“高度”,那工程学院就决定了它的“硬度”。“加拿大MIT”这个称号,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它强大的工程实力。
麦马的工程学院,有多硬核?它拥有加拿大大学中唯一的核反应堆(McMaster Nuclear Reactor),这可不是模型,是真的在运行、用于研究的反应堆。这让它在核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独步天下。在2023年的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它的冶金工程位列加拿大第一。
但对于我们本科生来说,更实在的是它的Co-op(带薪实习)项目。麦马是加拿大最早推行Co-op的大学之一,它的工程Co-op项目是北美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之一。项目时长可以灵活选择,从4个月到16个月不等,自由度非常高。学校的Co-op办公室和工业联络部(Engineering Co-op and Career Services, ECCS)资源强大到令人发指,合作企业名单拉出来闪闪发光:特斯拉、苹果、谷歌、AMD、安永……
我有个学机械工程的学长,他的Co-op经历简直是“开挂”:第一份在安省发电公司(OPG)做核电站维护,第二份直接去了多伦多的庞巴迪做飞机设计,毕业前,他已经手握两份全职Offer,薪水都相当可观。他说:“在麦马学工程,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象牙塔里,而是在一个大型的工程师预备役基地。从大一开始,学校就在为你的职业生涯铺路。”
根据麦马工程学院官方公布的数据,其Co-op项目的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平均时薪也远高于安省最低工资标准。这不仅仅是找份工作,而是在真实的工业环境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份履历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诺奖光环下:这里的学术氛围有多浓?
一所大学的学术底蕴,往往体现在它培养出的人才上。麦马虽然规模不大,但走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个密度在加拿大是顶尖的。
其中,物理学家伯特伦·布罗克豪斯(Bertram Brockhouse)因在中子散射技术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研究就是在麦马的核反应堆完成的。还有大家更熟悉的,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她就是麦马的工程物理学校友。
这种顶级的学术传承,塑造了麦马浓厚而纯粹的研究氛围。它属于加拿大U15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年均研究经费超过4亿加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便是本科生,也有大把的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科研项目。
学校有各种本科生研究奖学金(如NSERC USRA),鼓励学生在暑期进入教授的实验室。我认识一个学生物的女孩,她从大二开始,就在一位研究癌症免疫疗法的教授实验室里“打杂”,一开始只是洗试管、配溶液,到大三时,她已经可以独立负责一部分实验,甚至她的名字还出现在了一篇学术论文的致谢部分。这份经历,为她后来申请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项目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麦马,学术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可以亲手触摸、亲身参与的实践。教授们乐于跟学生讨论问题,跨学科的合作也非常普遍。比如,它的iBioMed(Integrate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Health Sciences)项目,就是一个非常酷的尝试,它把工程和健康科学完全融合,学生既要学编程、电路,也要学解剖、生理,目标就是培养能用工程技术解决医疗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精神,正是麦马学术氛围的最好写照。
“钢城”不钢:在汉密尔顿上学是种什么体验?
聊完了硬核的学术,我们来点轻松的。在汉密尔顿(Hamilton)上学,到底是什么感觉?
很多人对汉密尔顿的印象还停留在“Steeltown”(钢城)。没错,它曾经是加拿大的工业重镇。但现在的汉密尔顿,正在经历一场华丽的“文艺复兴”。当你真正生活在这里,你会发现它完全是座“宝藏城市”。
首先,它是世界闻名的“瀑布之都”(Waterfall Capital of the World),拥有超过100个瀑布。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附近的Dundas Valley或者Spencer Gorge徒步,看看Webster's Falls和Tew's Falls,是麦马学生最喜欢的放松方式之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离校园只有十几分钟车程。
其次,汉密尔顿的艺术和美食场景正在爆炸式发展。市中心的James Street North,遍布着各种独立画廊、精品店、咖啡馆和风格各异的餐厅。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这里的“Art Crawl”(艺术爬行)活动热闹非凡,整条街变成一个大型的露天派对。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文艺气息,丝毫不输多伦多,但生活成本却友好得多。
麦马的校园本身也是一道风景线。它坐落在Cootes Paradise湿地旁边,绿树成荫,既有古朴的哥特式建筑,也有充满设计感的现代教学楼。校园不大,步行20分钟基本可以横穿,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社区感。大家在草坪上看书,在Tim Hortons排队买咖啡,在David Braley运动中心挥洒汗水,一切都显得宁静而有活力。
当然,还有麦马最引以为傲的“Welcome Week”(迎新周)。这可能是全加拿大最疯狂、最热情的迎新活动了。穿着不同颜色服装的“Reps”(高年级迎新志愿者)会带着新生做各种有趣的活动,教你唱校歌,带你熟悉校园。那种强烈的归属感和社区精神,会让你迅速融入这个新家。很多人说,Mac Spirit(麦马精神)就是从迎新周开始,注入每个新生的血液里的。
申请的小秘密:光有高分还不够
说了这么多麦马的好,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进去?
首先,成绩要过硬。尤其是申请工程、健康科学、商科这些热门专业,你的平均分最好在90%以上,越高越有竞争力。对于健康科学这种“神仙打架”的项目,95%以上的均分也只是基本操作。
但麦马真正想找的,绝不仅仅是“高分机器”。它尤其看重你的软实力,而这主要通过Supplementary Application(补充申请)来考察。
补充申请通常包含简答题和视频面试。它会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
- “描述一次你与团队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经历。”
- “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为什么?”
- “告诉我们一件你引以为豪的、课堂之外的成就。”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你解决问题的思路、你的沟通能力、你的领导力潜质,以及你对世界的好奇心。这完美契合了麦马PBL的教学理念——我们不给你答案,我们想看你怎么找到答案。
我的建议是:
做真实的自己。不要去背诵网上那些完美的模板。讲一个真正打动过你、改变过你的小故事。真诚,永远是最有力的武器。
展现你的思考过程。回答问题时,多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清晰地展示你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结果如何,你学到了什么。
提前练习。视频面试通常有时间限制,对着镜子或者朋友多练习几次,让自己在镜头前显得自信、自然。学校的申请系统一般也会提供模拟练习的机会,一定要好好利用。
记住,麦马在寻找那些有潜力、有想法、不畏惧挑战的学生。你的补充申请,就是你向它展示“为什么是我”的最好舞台。
所以,麦马到底强在哪?
它强在不盲从,敢于用PBL模式颠覆传统;它强在够硬核,用顶级的工程教育和Co-op项目为你的未来铺路;它强在有底蕴,诺奖的光环和浓厚的研究氛围让你站上巨人的肩膀。
选择一所大学,就像选择一个未来四年的“合伙人”。你不能只看它光鲜的排名,更要看它的气质、它的灵魂,是否与你契合。
如果你是一个天生的“问题解决者”,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享受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如果你渴望理论与实践结合,希望在毕业时已经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如果你想要一个既有顶尖学术资源,又充满社区温暖的学习环境——那么,麦马,这个低调的“扫地僧”,可能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那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