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考公有多香?财政部录用名单给你答案

puppy

还在国外纠结回国后搞事业还是继续躺平?看着国内小伙伴都在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你是不是也对考公有点心动,又怕自己的海归背景不占优?别猜了,咱们直接用数据说话!我们扒了扒今年财政部的录用名单,结果有点惊人:原来这么多藤校、G5毕业的学长学姐都悄悄上岸了!想知道他们都去了哪些神仙岗位?留学经历到底在哪些方面是加分项?这篇文章给你最真实的答案,看完你可能就找到新方向了。

给正在纠结的你,划几个重点

考公不是“Plan B”:对于很多顶尖海归来说,这已经是深思熟虑后的“Plan A”。别再以为考公是“没出路”的选择,看看财政部的录用名单,你会发现你的藤校、G5校友可能就在其中。

你的留学背景是优势,不是障碍:语言能力、国际视野、专业知识……这些都不是空话,在某些“神仙岗位”里,它们是硬性要求,是你的专属“入场券”。

信息差是最大的坎:国内考公热潮你可能知道,但具体怎么考、考什么、哪些岗位适合你,这才是关键。这篇文章就是帮你填平信息鸿沟的。

心态最重要:别被“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句话绑架。无论选择哪条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比什么都重要。

海归考公有多香?财政部录用名单给你答案

深夜十二点,你刚跟完due,瘫在宿舍床上,习惯性地刷开手机。家庭群里,爸妈又分享了一篇《XX市发布人才引进新政,硕士直接给编制》的文章,还配上了一个“加油”的表情。你划走,点开朋友圈,国内的发小A晒出了单位食堂的四菜一汤,配文“稳定的小幸福”;发小B则在吐槽互联网大厂的“毕业”通知来得猝不及防。

屏幕这头的你,手里握着世界前五十大学的文凭,脑子里却是一团浆糊。是留在国外继续卷,还是回国闯荡?是投身996的洪流,还是奔赴那个听起来有点遥远又充满诱惑的“编制”?“海归”这个曾经闪闪发光的标签,在“上岸”两个字面前,好像突然变得有点分量不足。

你可能会想,我辛辛苦苦出国读了几年书,回来跟几百万人一起挤独木桥考公务员,图啥呢?我的优势在哪?那些政府部门,真的会要我们这种“洋墨水”喝多的人吗?

别猜了,咱们今天不谈情怀,不讲大道理,直接上数据。我们拿到了传说中“神仙打架”的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24年度的拟录用公务员公示名单,带你看看,那些跟你我一样的留学生,都去了哪里,海归考公,到底有多香。

扒开财政部录用名单:你的校友可能早就上岸了

每年国考,财政部都是最热门的报考单位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部门,手握“钱袋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专业性强、平台高的岗位,对于学经济、金融、管理、法律的同学来说,吸引力巨大。

当我们拿到这份长长的2024年录用名单时,坦白说,还是被惊到了。我们原以为海归只是零星点缀,没想到已经形成了“集团军”的规模。随便拎几个出来,都闪瞎眼:

你看,预算司,财政部的核心业务司局之一,录用了一位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同学。

关税司,这个天天跟国际贸易打交道的部门,录用了一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还有一位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博士。

国际财金合作司,听名字就知道是干嘛的吧?代表国家去跟世界银行、亚投行这些国际金融组织打交道的地方。这个司局简直是顶尖海归的聚集地,录用名单里赫然出现了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众名校的毕业生。

还有负责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经济关系司,录用了一位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毕业生。这个学校的国际关系专业,懂的都懂,全球顶尖。

再看看金融司、科教和文化司、资产管理司……英国的华威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澳洲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这份名单里随处可见。

这还仅仅是一个财政部。如果我们把目光扩大到商务部、外交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这些部门,你会发现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在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回国考公的时候,你的那些顶尖名校的学长学姐们,已经用实际行动投了票,并且悄悄地上岸了。

为什么藤校、G5的高材生也“想不开”去考公?

看到这里,你可能更困惑了。这些手握世界顶级名校文凭的人,去投行、去咨询、去顶级律所,年薪百万不是梦,为什么要去挤公务员这条赛道?难道真的是因为“稳定”两个字吗?

稳定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看看近几年全球的经济形势,再看看国内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裁员的浪潮,“铁饭碗”的吸引力确实在回归。当你身边的人都在讨论35岁危机,而体制内的工作可以给你一个相对确定的职业路径时,这种安全感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

但对于这些高材生来说,原因绝不仅于此。

更核心的驱动力,是平台和事业本身。我们拿上面提到的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来举个例子。这个部门的职责是什么?是负责中国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的合作业务,是研究分析全球宏观经济政策,是参与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金砖国家财长会议等重要国际财经对话。

你想想,你在一个商业机构,可能是在为一个公司的盈利而努力;但在这里,你参与的是国家层面的经济决策,你研究的课题可能影响着上亿人的福祉,你代表的是中国去和世界对话。这种事业的格局、高度和使命感,是很多商业岗位无法给予的。

一位从美国Top 10大学公共政策专业毕业后考入某部委的师兄曾说:“在学校里,我们天天在案例里讨论国家政策,感觉离自己很远。但现在,我做的每一份报告、翻译的每一份文件,都可能成为决策的一部分。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有成就感。”

所以,别再用老眼光看待“考公”了。它不是“养老”,更不是“躺平”。对于很多胸怀抱负的留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能将个人所学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平台,是一个能实现更大社会价值的职业选择。

留学经历,在哪些岗位是“王炸”?

好了,知道了海归考公是个趋势,那我们具体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是不是所有岗位都适合我们?当然不是。田忌赛马的故事我们都懂,要用自己的优势去对打。

留学经历最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匹配度。

首先是语言能力,这绝对是硬通货。

你别以为国内毕业生英语好的也一大把。国考里要求的“英语”,和你在国外真实环境下生活、学习、辩论的“英语”,不是一个概念。很多涉外部门,需要的不是你六级考了多少分,而是你能否用英语无障碍地进行专业领域的谈判、起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在国际会议上清晰地表达观点。

我们翻看了2024年的国考职位表,像商务部的“贸易救济调查局”某个职位,备注里直接写着“英语高级翻译水平”。外交部的职位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英语,还会招收大量非通用语种的人才。你在留学期间掌握的第二外语,很可能在某个小众但关键的岗位上,成为你秒杀全场的“独门秘籍”。

很多中央部委的职位,在备注里会明确要求“大学英语六级(CET6)测试成绩达到425分及以上,或雅思6.5分(含)以上,或托福95分(含)以上”。这对于广大留学生来说,基本就是“白送”的条件,但它却能帮你筛掉一大批竞争者。

其次是国际视野,这听起来很虚,但面试时见真章。

什么是国际视野?不是你去了多少个国家旅游,而是你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深入的理解。当面试官问你“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或者“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时,你的回答不能仅仅是复述新闻联播的观点。

你的留学经历让你能从对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能引用国外智库的报告和学者的观点来丰富你的论述,能提出更具建设性和前瞻性的看法。这种基于亲身体验的深刻洞察,是只在国内读书的同学很难具备的。尤其是在报考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这类部门时,你的国际视野就是你最锋利的武器。

最后是专业知识的无缝对接。

很多同学在国外读的专业,比如公共管理(MPA)、公共政策(MPP)、国际关系、量化金融、环境经济学等,在国内是相对小众的,但在某些政府部门却是“香饽饽”。

比如,你在哥伦比亚大学SIPA(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读了MPA,回来考中央部委的研究室或政策法规司,专业匹配度极高。你在LSE学了经济史,去考央行的研究岗,导师看到你的简历可能都会眼前一亮。因为这些部门需要的就是具备前沿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人才,来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你的毕业论文,你跟导师做过的课题,都可能成为你专业能力的最好证明。

泼盆冷水:海归考公,也要闯这几道关

说了这么多优势,是不是感觉已经胜券在握了?别急,我们得客观一点,海归考公路上也有几个“坑”需要你提前了解,做好准备。

第一关:水土不服的“行测”与“申论”。

国考的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和《申论》两部分。行测考察的是逻辑判断、资料分析、言语理解等,题量巨大,时间极短,本质上是一场速度与技巧的比拼。这套玩法,对于习惯了国外那种深入研究、慢慢写作的学术模式的你来说,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而“申论”则是更大的挑战。它不是写论文,不是自由发挥,而是一种带有特定“官样文章”风格的写作。它要求你从给定的材料中提炼观点,并用一种符合中国政治语境和政府公文逻辑的方式来表达。这里面有很多“套路”和“话术”,比如如何准确理解领导意图,如何使用规范的政策性语言。这对于常年浸泡在西方学术写作环境下的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需要重塑写作思维的过程。

第二关:信息不对称的备考之路。

国内的同学从大三、大四就开始关注考公信息,参加各种讲座,刷各种APP,甚至报天价的培训班。他们对报考流程、职位选择、备考策略了如指掌。而远在国外的你,可能连国考报名网站都不知道是哪个,对于“三不限”是什么,“应届生身份”有多宝贵这些“黑话”一头雾水。这种信息差,可能会让你在起跑线上就慢人一步。

第三关:面试中的“文化冲击”。

公务员面试,考察的不仅是你的专业能力,更是你的综合素质,包括你的政治素养、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面试官可能会问一些非常“中国特色”的问题,比如“你们单位一位老同志倚老卖老,不配合工作,你作为新来的年轻人怎么办?”

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考察的是你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你对中国社会“人情世故”的理解。对于习惯了直接沟通、对事不对人的留学生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懵。如何在面试中表现得既有国际范儿,又接地气,既不卑不亢,又谦虚得体,是一门需要修炼的艺术。

路在脚下,怎么走,你来定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劝你立刻、马上、现在就去买一套《XX公考5000题》。只是想通过财政部的这份名单告诉你,考公这条路,对于手握海外文凭的你来说,不是一条畏途,而是一条真实存在,且前景光明的康庄大道。

如果你真的心动了,想试试,那不妨现在就开始准备。

还在国外?没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多看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找找申论的“文气”和“语感”。关注一下国内的政策新闻,从“学习强国”APP到各大部委的官网,让自己和国内的“频道”对上。

准备回国?那就在毕业季的时候,千万留意自己的“应届生身份”。这个身份在国考里是金字招牌,很多好岗位只对应届生开放,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在选择岗位的时候,别只盯着那些热门的。多研究职位表,找到那些能最大化你留学优势的岗位。你的语言、你的专业、你看世界的角度,都是你独一无二的财富,要让它们为你所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问自己的内心。你选择这条路,是因为看到了它背后的价值和机遇,还是仅仅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说“编制香”?

宇宙的尽头不一定是编制,但它至少应该是一个你真心想奔赴的目的地。无论是进入体制内为国家效力,还是在市场中乘风破浪,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那是不是你想要的星辰大海。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04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