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这样写,让招生官一眼相中你

puppy

是不是感觉自己的文书写来写去,都像一份平平无奇的“优秀学生简历”?堆砌了一堆奖项和活动,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法真正打动人?其实,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机器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有趣的灵魂!这篇文章就是要带你跳出模板的条条框框,手把手教你如何挖掘那些看似普通却闪闪发光的个人经历,把它们串成一个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好故事。告别空洞的口号,学习如何用细节和真情实感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你,让他们在读完你的文书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在校园里见到你!

文书写作避坑指南

别当“完美履历”的搬运工:招生官每天看成百上千份申请,他们对“学生会主席+模联精英+社区志愿者”的套餐已经审美疲劳了。你的奖项和头衔,在申请系统的Activities List里已经一目了然。文书是唯一能让你“活”起来的地方。
拒绝“假大空”的词汇:“热情”、“坚韧”、“有领导力”……这些词说一万遍,不如讲一个你因为好奇心把家里闹钟拆了结果装不回去的小故事来得生动。用细节和行动去展示,而不是用形容词去宣告。
别把文书写成给学校的“情书”:疯狂吹捧学校的排名、教授和历史,并不能让你脱颖而出。招生官想知道的是,能给这个社区带来什么,而不是你有多崇拜他们。展示你的特质如何与学校的精神(ethos)契合,才是关键。
你的故事不需要惊天动地:不是非得去非洲建学校或者发明了什么改变世界的东西才值得写。你和奶奶学做一道菜的感悟,你在奶茶店打工时观察到的百态人生,甚至一次失败的化学实验,只要有深刻的思考和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好素材。

嘿,朋友!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陪着学妹小A改文书改到凌晨两点。她的履历简直闪闪发光:GPA 3.9,托福110+,手里攥着好几个国家级的物理竞赛奖项,还是学校机器人社的社长。按理说,这背景申请TOP 20的工程学院应该是稳稳的。

但她的文书初稿,我读完只觉得眼皮发沉。通篇都是“我对物理的热情始于星空”、“在领导社团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团队合作与责任”、“一次次的失败让我更加坚韧”……每一句都无比正确,无比励志,也无比……无聊。感觉就像AI根据“优秀学生”模板生成的一样,换个名字,就能安在任何一个学霸身上。

我问她:“这些活动里,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特别糗,或者特别抓狂?”

她愣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有一次比赛前夜,我们设计的机器狗突然短路,把电路板烧了。我当时急得差点在实验室里哭出来,最后是靠着一包薯片和通宵看YouTube维修视频,硬是用备用零件凑合了一个出来。第二天比赛虽然没拿到最好的名次,但机器狗瘸着腿走完全程的时候,我们整个队都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就写这个!”我激动地拍了下桌子,“这才是你的故事啊!”

后来,她把这个“差点搞砸了”的故事写进了文书。文章的结尾,她没有吹嘘自己力挽狂澜,而是反思了自己对“完美”的执念,以及从这次“不完美”的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创新的本质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混乱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呢?她不仅拿到了她梦校的offer,招生官还在录取信里特意提了一句:“We loved your story about the three-legged robot dog. Welcome to the community of creative problem-solvers.”(我们超喜欢你那只三条腿机器狗的故事。欢迎来到这个充满创造性问题解决者的社区。)

你看,招生官根本不想认识一个完美的“简历人”,他们想认识的,是一个会因为烧坏电路板而抓狂、会靠一包薯片续命、会在不完美中找到乐趣的,活生生的人。

为什么你的“优秀”正在淹没你?

我们先来看一组残酷的数据。根据UCLA官网公布的信息,2023年秋季入学,他们收到了超过145,000份新生申请。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去年收到了超过59,000份申请,录取率仅为5.8%。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招生官花在每份申请材料上的时间,可能比你泡一杯咖啡的时间还短,平均下来可能只有5-7分钟。

在这短短几分钟里,当他们看到一份又一份写着“我热爱学习,积极参加活动,乐于助人”的文书时,内心大概是崩溃的。这些品质当然很好,但它们是“优秀”的标配,而不是“独特”的标签。当所有人都说自己优秀时,“优秀”这个词本身就变得廉价了。

招生官想做的是组建一个多元化、有趣、充满活力的学生群体。他们需要一个能在宿舍深夜卧谈会上分享奇葩经历的室友,一个能在课堂上提出“杠精”问题的思考者,一个能在社团活动中搞出点新花样的组织者。他们寻找的是那些能给校园带来独特视角和能量的学生,而不只是一个会考试、会拿奖的机器。

你的文书,就是你从成千上万份“优秀”申请中跳出来的唯一机会。它不是你简历的扩写版,而是你这个人的预告片。预告片不好看,谁还有兴趣买票看正片呢?

你的“无聊日常”里,藏着最好的故事

“可是我的生活很普通啊,没去过非洲,没创过业,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经历,怎么办?”

这可能是90%同学的困惑。但你听过那个著名的“Costco文书”吗?

几年前,一个名叫Brittany Stinson的女孩,写了一篇关于她逛Costco超市的文书,结果被5所常春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同时录取。她的文章里没有拯救世界,没有克服巨大困难,只是写了她作为一个孩子,是如何在Costco这个巨大的、充满各种商品的“宇宙”里探索、好奇、发现。她把奶酪样品和童年联系起来,把巨大的货架和她对世界的好奇心联系起来。她写的不是Costco,写的是她自己的思维方式——一种充满好奇、乐于探索和联想的思维方式。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核心道理:重要的不是你经历了什么,而是你思考了什么。

现在,拿起纸笔,或者打开一个备忘录,试着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帮你挖掘一下你的“Costco时刻”:

1. 你有什么别人觉得有点“怪”的爱好?
你是不是喜欢收集奇怪的瓶盖?或者沉迷于研究城市里所有地铁线路的换乘效率?又或者,你对给多肉植物起名字这件事乐此不疲?这些看似“无用”的爱好,恰恰是你个性的体现。比如,研究地铁线路,可能体现了你对系统、逻辑和效率的痴迷,这不就是未来工程师或城市规划师的雏形吗?

2. 你最近一次和别人激烈争论,是为了什么?
也许是和朋友争论一部电影的结局,也许是和家人讨论一个社会新闻。争论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你看重什么?是逻辑、是情感、是公平,还是传统?你是如何捍卫你的观点的?你有没有在争论后改变想法?这背后是你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3. 你在哪件“小事”上,花了不成比例的时间和精力?
是为了做出完美的日式厚蛋烧,反复练习了一个月?还是为了在游戏里搭建一个复杂的建筑,查阅了大量真实世界的建筑资料?这种“小题大做”,恰恰是你热情和专注度的最佳证明。MIT的前招生主任Marilee Jones曾说过,他们喜欢看到学生对某件事有“deep dive”(深度潜水)的热情,哪怕这件事很小众。

4. 你有没有搞砸过什么事?
就像开头小A的机器狗故事一样,失败往往比成功更能塑造一个人。一次失败的公开演讲,让你意识到准备的重要性;一次搞砸的实验,让你学会了严谨和从头再来的勇气。敢于在文书中坦诚自己的不完美,并展示你从中学到的教训,这会让你显得非常真实和成熟。招生官知道没人是完美的,他们更欣赏那些能从错误中成长的人。

别再盯着那些“高大上”的活动了,你的宝藏,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真实的、甚至有点傻气的瞬间里。

“Show, Don't Tell”:把形容词变成小电影

“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告知)是写作的黄金法则,在申请文书里尤其重要。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Telling (告知): "I am a determined and resilient person." (我是一个有决心和毅力的人。)

Showing (展示): "The first fifty times I tried to land a kickflip, my skateboard seemed to have a personal vendetta against my shins. My ankles swelled, my mom threatened to hide the board, but I kept watching slow-motion videos, adjusting my foot placement by millimeters. On the fifty-first try, under the dim light of a streetlamp, the board spun perfectly, meeting my feet with a satisfying thud. In that moment, the pain in my shins was forgotten; all I felt was the concrete beneath the wheels." (在我前五十次尝试豚跳翻板时,我的滑板仿佛和我小腿有仇。我脚踝肿了,我妈威胁要把它藏起来,但我还是坚持看慢动作视频,以毫米为单位调整我脚的位置。在第51次尝试时,在昏暗的路灯下,板子完美地旋转,稳稳地落在我的脚下。那一刻,小腿的疼痛都忘了,我感受到的只有轮子下坚实的地面。)

看到了吗?第二段没有一个字提到“决心”或“毅力”,但你完完全全感受到了。它用具体的动作(看视频、调整位置)、感官的细节(昏暗的路灯、肿胀的脚踝、轮子和地面的声音)和情感的转折,为你播放了一部关于“坚持”的小电影。

哈佛大学的前招生官Adam Wheeler就曾强调,最好的文书能让他“听见学生的声音”。而声音,正是由这些生动的细节构成的。

怎么练习“Show, Don't Tell”呢?很简单,做一个“形容词警察”。每次你在文书里写下一个形容词,比如“creative”(有创造力的)、“curious”(好奇的)、“compassionate”(有同情心的),就停下来问自己:

“我能讲一个什么故事来证明这一点,而不是直接说出来?”

不要说你很有创造力,而是描述你如何用废弃的纸箱和瓶盖为你的猫造了一个两层楼的豪华城堡。

不要说你很有同情心,而是讲述你如何注意到食堂里一位总是独自吃饭的转校生,并鼓起勇气邀请他加入你的午餐小组,以及这之后发生的故事。

细节是魔鬼,也是天使。它能让你的故事变得可信、可感,让招生官像看电影一样,沉浸在你的世界里。

终极拷问:“So What?”——你的故事与大学有什么关系?

好,现在你已经有了一个充满细节的好故事。但还差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连接。你必须回答招生官心中那个最大的疑问:“So what?”(所以呢?)

你讲的这个故事,跟你想申请的学校、想学的专业,以及你未来的潜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这个连接不能生硬地喊口号,比如在滑板故事的结尾强行加上“因此,我要申请贵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习力学原理”。这太突兀了。

连接应该是自然的、是展示你的思考深度的。

还是拿滑板的例子来说,你可以这样连接:

“那无数次的尝试,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滑板技巧。我开始着迷于物体旋转的物理原理,开始在脑海中解构每一个动作的角度和力。我意识到,无论是滑板翻转还是设计一个更高效的引擎,其核心都是一样的:理解规则,然后通过无数次的试错和微调去突破它。我渴望在[大学名称]的课堂和实验室里,继续我的‘试错’,将这种从街头学到的坚韧和分析能力,应用到更复杂的工程问题上。”

你看,这样的结尾,就把一个个人爱好的故事,升华到了对学习方法、学科兴趣和个人品质的思考上。它巧妙地回答了“So What?”这个问题,向招生官展示了:

  1. 你的洞察力(Insight): 你能从一个简单的活动中提炼出深刻的感悟。
  2. 你的匹配度(Fit): 你的特质和学习方式,与这所大学的学术氛围和精神是契合的。
  3. 你的潜力(Potential): 你过去解决问题的方式,预示了你未来在学术和社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每一篇文书,在结尾都应该完成这个升华。Common App的申请文书题目,其实也都在引导你进行这样的思考。比如题目之一:“Discuss an accomplishment, event, or realization that sparked a period of personal growth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yourself or others.”(讨论一个成就、事件或感悟,它如何激发了你的个人成长,并让你对自己或他人有了新的理解。)这里的关键词是“growth”(成长)和“understanding”(理解),这正是“So What?”的核心。

在你写完每一个故事后,都请大声地问自己三遍:“So What? So What? So What?” 如果你不能清晰地回答,那么你的故事就还只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篇有说服力的申请文书。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别再假装完美了。

你的小怪癖、你的笨拙、你的失败、你的好奇心……这些看似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才是构成独一无二的你的闪光碎片。招生官想看到的,就是你如何真诚地捡起这些碎片,把它们拼凑成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有点小瑕疵但无比真实动人的模样。

去和你最好的朋友聊聊天,问问他/她,你身上最有趣或者最“奇葩”的地方是什么。大概率,那才是你文书最好的起点。

把你的文书草稿大声读出来,听听它像不像你平时说话的语气。如果读起来拗口又尴尬,那说明你还没找到自己的“声音”。

最后,记住,你的申请文书,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而是为了找到那个真正欣赏你本色的地方。祝你,下笔有神,被你的梦校一眼相中!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91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