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偏爱哲学系?这些宝藏专业你必须知道

puppy

其实,这背后藏着港校选拔人才的大趋势——他们越来越看重跨学科背景和批判性思维啦!与其扎堆卷商科,不如来看看那些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宝藏专业。它们或许是人文与科技的奇妙碰撞,或许是看似冷门却前景超好的神仙课程。这篇文章就带你深挖一下,看看除了哲学,港校还有哪些既能满足你的兴趣、又能让你未来可期的惊喜选项,帮你精准避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小编悄悄话:选专业,跳出“信息茧房”是第一步
别总盯着中介推荐的那几个“万金油”商科专业啦!很多时候,不是专业不好,而是挤进去的人太多,路反而变窄了。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带你看看那些被“藏”起来的宝藏。记住,大学选专业不是为了给亲戚朋友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头,而是为你未来的人生道路铺第一块砖。这块砖,必须是你自己真心喜欢,而且够硬核的!

上周和我的小学妹Miya聊天,她沮丧地告诉我,自己申港大商学院又被拒了。Miya的背景相当能打:国内顶尖985会计专业,GPA 3.8/4.0,雅思7.5,还有四大和券商的实习经历。按理说,这配置申请港校商科,不说十拿十稳,也该是胜券在握。

“姐,你说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她有点崩溃。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想起了另一个朋友Leo的故事。Leo本科是国内一所普通211的哲学系,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在亲戚眼中“毕业即失业”的哲学系。他申请的时候,大家都为他捏把汗。结果呢?他前脚刚提交完申请,后脚就收到了港科大商学院某王牌硕士专业的面试邀请,最后顺利拿到了Offer。

Miya沉默了,屏幕那头的我仿佛能听到她脑子里“为什么”的弹幕刷屏。为什么闪闪发光的商科背景,卷不过一个看似“务虚”的哲学系学生?

这真不是个例。近几年,我们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趋势:港校在筛选研究生,甚至本科生时,越来越不看重你本科专业和申请专业是否“门当户对”。相反,他们似乎对那些拥有跨学科背景,特别是人文社科背景,并能展现出强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青睐有加。这背后,其实是港校乃至全球顶尖高校选拔人才逻辑的深刻变革。

所以,今天这篇,咱们不聊那些已经被说烂了的金融、会计、计算机。我想带你潜入深水区,挖一挖那些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但实际上前景超好、又能完美匹配你独特兴趣的“宝藏专业”。别再傻傻地扎堆去卷商科了,换个赛道,你可能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蓝海。

为什么“哲学系”成了香饽饽?

咱们先来破解“哲学系逆袭”这个谜题。港校招生官真的偏爱哲学吗?不完全是。他们偏爱的是哲学系学生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稀缺能力”——逻辑思辨、批判性思维和结构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想象一下,当商科申请者都在简历里写“我熟悉波特五力模型”、“我精通DCF估值”时,一个哲学系学生可能会在文书里探讨“金融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是否符合康德的道德律令”。哪个更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前者展示的是“术”,是可被培训的技能;而后者展示的是“道”,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AI可以替代大量基础工作的今天,这种底层的思考能力,恰恰是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也是未来职场中最值钱的东西。顶尖投行和咨询公司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高盛集团前CEO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就是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学士;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也曾多次强调“原则”和“哲学思考”对其投资决策的重要性。

根据美国薪酬网站PayScale的数据,哲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中期平均年薪高达8.5万美元,甚至超过了许多商科和工程类专业。这不是因为他们会背诵黑格尔,而是因为他们在四年里接受了最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这种训练让他们在面对全新的、复杂的商业问题时,能比别人更快地抓住本质、理清逻辑、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港校的商学院同样深谙此道。以香港科技大学的MSc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MIM) 项目为例,在其2023届的学生背景中,虽然商科和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占多数(65%),但依然有高达35%的学生来自人文社科、工程、科学等多元化背景。招生官希望构建一个“认知多样性”的课堂,让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碰撞出火花。一个纯商科背景的团队,可能在模型建构上很熟练,但一个加入了哲学、社会学背景成员的团队,或许能从人性的角度、社会趋势的层面,为商业决策提供全新的视角。

所以,别再误会哲学了。它不是“屠龙之术”,而是未来精英的“内功心法”。不过,我们今天不是劝大家都去读哲学,而是想告诉你,这种“跨界”和“深度思考”的思路,才是你申请港校时真正的“通关密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除了哲学,港校还藏着哪些能帮你修炼这种“内功”的宝藏专业。

宝藏专业一:数据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联姻 ——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你是不是也曾幻想过,用代码来分析《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网络?或者用数据可视化技术,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变迁?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恭喜你,你天生就是“数字人文”的料。

“数字人文”听起来很高深,其实说白了,就是用计算机、大数据这些科技手段,去研究文学、历史、艺术这些传统人文学科。它不是让你转行当码农,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跨界奇才”。

香港大学的文学院就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研究方向,比如在Master of Arts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项目中,学生就可以选择数字人文相关的研究课题。而香港科技大学的“定量社会分析”(Quantitative Social Analysis)专业,虽然名字里带的是“社会分析”,但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与数字人文高度重合,教你如何用数据去理解人类社会。

这个专业为什么是宝藏?因为它完美地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现在,从博物馆到互联网大厂,都在拼命寻找能“让数据讲故事”的人。比如,故宫博物院需要有人能通过分析游客数据来优化展览路线,提升参观体验;字节跳动需要有人能从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中,洞察出新的文化趋势和内容需求。这些工作,纯技术出身的程序员做不来,因为他们不懂文化内核;纯文科出身的研究者也做不来,因为他们玩不转数据工具。

只有你,数字人文的毕业生,才能游刃有余。根据领英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兼具数据分析能力和人文理解力的“混合型工作”(Hybrid Jobs)需求正在爆炸式增长。一个典型的案例是,HKUST定量社会分析专业的毕业生,去向非常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金融、咨询行业,还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Google、Meta等科技公司担任用户体验研究员(UX Researcher)、数据策略师或产品经理,起薪非常可观。

想一想,当你的同学们还在为进投行挤破头的时候,你已经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技能,在硅谷或者香港的顶尖科技公司里,一边分析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边为下一个十亿用户的产品设计方案。这难道不酷吗?

宝藏专业二:不止于环保,更是未来的商业密码 —— 环境管理与科技(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一提到“环境”,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是植树造林,还是垃圾分类?格局小了!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环境”二字,或者说它的升级版“ESG”(环境、社会及管治),已经成为和财报一样重要的企业生命线。

香港科技大学的“环境管理与科技”(EVMT)本科专业,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黄埔军校。这个专业最神仙的地方在于它的“跨学院”设置,课程由理学院、工学院和商学院共同设计。你既要学习大气科学、污染控制这样的硬核科学知识,也要学习绿色金融、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这样的商科课程,还要接触环境政策与法律这样的社会科学内容。

它培养的不是环保主义者,而是未来的商业领袖。这些领袖懂得,企业的盈利和社会责任从来不是对立的。他们知道如何设计一款既环保又能热卖的产品,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降低碳排放又能提升效率的供应链,如何通过发布一份漂亮的ESG报告来吸引投资者的青睐。

这个专业的前景有多好?看看数据就知道了。根据彭博社预测,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规模将超过5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资产的三分之一以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全力打造亚洲的绿色金融枢纽。香港政府和各大企业都在疯狂招聘ESG人才。普华永道(PwC)在2022年就宣布,未来五年将在亚太地区投资30亿美元,并招聘超过1000名ESG专业人才。

HKUST的EVMT项目官网公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超过95%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或继续深造。他们的去向包括但不限于:摩根大通(J.P. Morgan)的ESG策略部门、德勤(Deloitte)和安永(EY)的可持续发展咨询部门、太古集团(Swire)这样的跨国企业以及香港政府的环境保护署。薪资水平也远超传统文理科专业,与顶尖商科毕业生不相上下。

真实案例就在身边。我认识一位EVMT毕业的学姐,她毕业后加入了香港一家知名的房地产公司,担任可持续发展经理。她的日常工作,不是去工地搬砖,而是和建筑师一起研究如何设计节能建筑,和CFO一起计算发行绿色债券的可行性,和市场部一起策划环保主题的社区活动。她说:“这份工作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你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商业决策,正在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

所以,如果你既有改变世界的热情,又有对商业运作的兴趣,EVMT这样的专业,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宝藏专业三:当艺术家拿起代码 —— 创意媒体(Creative Media)

如果你是一个脑子里充满了奇思妙想,既爱逛美术馆,又沉迷于赛博朋克世界的“矛盾体”,那么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 SCM)可能会是你的天堂。

别把这个专业和传统的“艺术设计”或“传媒”混为一谈。城大的SCM,是全亚洲最前沿的艺术与科技融合基地之一。在这里,你学习的不是怎么把Photoshop用得更溜,而是如何用Processing或TouchDesigner编写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如何用Unity或Unreal Engine构建一个虚拟现实(VR)世界,如何设计一个能与观众互动的机械装置艺术。

学院的教学楼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由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设计,充满了未来感。里面的设备更是堪称豪华,拥有亚洲顶级的动捕实验室、3D环绕声影院和VR/AR开发平台。这里的老师,很多都是国际知名的媒体艺术家和科学家。

这个专业为什么是宝藏?因为未来的一切都与“体验”有关。从我们手机里的App界面(UI/UX),到商场里的互动广告牌,再到最近大火的元宇宙概念,背后都需要大量懂得艺术、技术和人机交互的创意人才。SCM培养的,正是这种能够定义未来数字体验的“全栈艺术家”。

根据全球知名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全球扩展现实(XR,包括VR/AR/MR)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401亿美元增长到2028年的111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7%。这意味着海量的岗位需求。SCM的毕业生,可以无缝对接到游戏设计、动画电影、交互设计、数字营销等多个高薪行业。

我认识的一位SCM校友,毕业后没有去广告公司或设计工作室,而是加入了深圳一家顶尖的无人机公司,担任用户体验设计师。他的工作是设计无人机飞行的交互界面和遥控器的操作逻辑,让普通人也能像专业飞手一样轻松上手。这个职位,既要求他有极高的审美能力,又要懂人机工程学和软件编程。他说,SCM的四年,让他学会了如何在艺术的感性和技术的理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如果你不想做一个传统的艺术家,也不想做一个纯粹的工程师,而是想成为一个用技术来创造魔法的“造梦师”,那城大的创意媒体学院,绝对值得你深入了解。

宝藏专业四:站在世界中心,读懂中国 —— 当代中国研究(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在香港读“中国研究”,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恰恰相反,香港是全球范围内研究当代中国最独特、最理想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西方式的学术自由和研究方法,接触到全球顶尖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同时,你又身处中国南大门,可以轻易地获取第一手资讯,甚至随时可以“过个关”去深圳、广州进行田野调查。这种“中西合璧”、“身临其境”的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都开设了类似“当代中国研究”的本科或硕士项目。这些项目通常是高度跨学科的,课程涵盖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全部采用英文授课,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通”。

这个专业在今天为什么是宝藏?因为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人。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外国政府还是全球媒体,都迫切需要能够客观、深入、全面解读中国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是只会说“你好、谢谢”的翻译,而是能够洞察中国政策走向、理解中国市场逻辑、把握中国社会脉搏的专家。

我的一位朋友,在港大读完中国研究的硕士后,顺利进入了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香港办公室,担任中国市场分析师。她的工作就是向全球的读者解读中国的最新经济政策和产业动态。她说,这个专业教给她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和视角,让她能够跳出东西方媒体的刻板印象,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中国。

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职业道路非常宽广。他们可以进入咨询公司(如麦肯锡、贝恩),为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提供战略建议;可以进入外交系统或国际非政府组织,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事务;也可以进入学术界,成为新一代的中国问题研究者。这是一个看似“务虚”,实则极度“务实”的专业,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显。

别光听我说,怎么找到你自己的“宝藏”?

好了,安利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有点心动,又有点迷茫?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别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宝藏专业”,其实没那么难。给你几个大白话建议:

第一,暂时忘掉那些大学排名和热门专业榜单。它们就像大众点评上的“网红餐厅”,排队两小时,吃完可能也就那么回事。你得去翻那些“犄角旮旯”里的“私房菜馆”。具体怎么做?直接冲到你想申请的学校官网上,点开每一个学院,每一个系的页面,像刷短视频一样,一个一个地看它们的课程设置(Course List)。看到感兴趣的课程名,就点进去看大纲。这个过程可能很枯燥,但相信我,你一定会发现惊喜。

第二,别光看官网介绍,去找“活人”聊。LinkedIn是个好东西。找到你感兴趣专业的在读学生或者刚毕业的校友,鼓起勇气,发一封礼貌的私信。别问“这个专业好不好”这种空泛的问题,要问具体的:“你们专业最硬核的一门课是什么?”“毕业的师兄师姐都去哪儿了?”“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选这个专业吗?”过来人的三言两语,胜过中介的千言万语。

第三,换个思路,从“我想学什么专业”变成“我想掌握什么能力”。比如,你别只想着“我要学会计”,而是想“我想掌握分析商业数据、评估企业价值的能力”。这么一想,你就会发现,除了会计系,统计系、金融工程、甚至我们前面提到的定量社会分析,都能帮你实现目标,而且赛道可能还没那么拥挤。

最后,大胆拥抱你的“不务正业”。你喜欢打游戏,又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你完全可以去研究游戏化设计(Gamification)。你热爱历史,又会写几行代码?那数字人文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在未来,那些最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在单一赛道上跑得最快的,而是那些懂得如何把看似不相关的技能和热情,组合成独一无二的“超能力”的人。

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别让别人的标准,定义你的未来。最热门的,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去探索,去挖掘,去找到那个能让你眼睛放光,心甘情愿为之奋斗四年的地方吧。你的冒险,现在才刚刚开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22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