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硕士生存实录:开学前请查收这份“保命”指南 |
|---|
| Reading List 不是建议,是“圣旨”:每周上百页的全英文学术阅读是常态,看不完?那Pre和Essay就等着“裸考”吧。 |
| DDL 是第一生产力:一学期3-4门课,每门课2-3个assessment,算算你有多少个deadline要赶?别算了,会变得不幸。 |
| 小组作业=全球网友见面会:你将体验到和有时差、有口音、有文化差异的队友一起“共创辉煌”,自由人?不存在的。 |
| 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发际线是物理攻击,心理压力是魔法攻击。学校的support service一定要了解,别硬扛。 |
嘿,朋友,好久不见。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那个曾经在UCL图书馆靠黑咖啡熬过无数个夜晚的小编。
上周和国内的家人视频,聊起近况,我妈突然盯着屏幕里的我,心疼地说:“闺女,你这头发怎么看着少了这么多?是不是在那边吃不好睡不好啊?”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我那日益宽广的额头,苦笑着打哈哈:“哪有,这是聪明绝顶的新发型!”挂了电话,我对着镜子,看着那岌岌可危的发际线,不禁想起了刚来英国时,一个远房亲戚略带轻蔑的语气:“去英国读硕啊?一年就回来了,能学到啥?不就是花钱买个文凭嘛,挺‘水’的。”
“水”?
听到这个字,我猜每一个经历过英国硕士的同学,都会像我一样,血压瞬间升高。我们的发际线第一个站出来不同意!那些在国内996福报下都坚挺无比的头发,是怎么在资本主义的学术高压下一根根“为国捐躯”的?今天,不为诉苦,我只想带你沉浸式体验一下英国硕士的真实一天,让你看看,这一年的“速成班”,到底是怎么把人“榨干”的。
第一座大山:那份长到怀疑人生的Reading List
开学第一天,你兴致勃勃地登录学校系统,点开第一门课的Moodle页面,然后,你就看到了那份传说中的Reading List。它不是一份书单,它是一堵墙,一堵由无数个PDF、期刊文章和书籍章节组成的叹息之墙。
别天真地以为这是“推荐阅读”,在英国,这玩意儿分为“Essential Reading”(必读)和“Further Reading”(拓展阅读)。所谓“必读”,就是你下周Seminar(研讨课)要讨论的基础,不读?可以,那你就准备好在课堂上看着各国同学神仙打架,而你只能全程“I agree with him/her”了吧。我一个在爱丁堡大学读社会学的朋友,开学第一周就emo了。她的《当代社会理论》这门课,每周的Essential Reading就包括2个书籍章节和3篇期刊论文,加起来稳定在150页以上。这还只是一门课!一个硕士生一学期通常要修3-4门课,你算算,每周光是“啃”完这些基础读物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数据,在英的非欧盟研究生总数超过了48万人。想象一下,这几十万人,有多少正和你一样,在深夜里与晦涩的学术英语作斗争。那些理论家的名字,福柯、布迪厄、哈贝马斯……听起来像不像期末考试前的“夺命咒”?你不仅要读懂,还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读,去思考作者的论点、论据和逻辑漏洞。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你期末那几篇占分比重高达70%甚至100%的Essay做准备。
于是,你的日常就变成了: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冲一杯速溶咖啡,打开电脑,面对密密麻麻的英文文献,感觉每个单词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它在说啥。高光笔划了一支又一支,Google Translate的页面永远开着,但效率依然感人。等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读完一篇,发现天已经黑了,而你的list上还有三篇在静静地等你。
连环轰炸:一学期N个Due,DDL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说Reading List是持续性的魔法伤害,那接踵而至的Essay Due Date就是一轮轮的物理暴击。英国硕士的考核方式很少依赖考试,尤其是文科和商科,基本上就是论文、报告、演讲的无限循环。
通常,一门课会设置2-3个考核点(Assessment),比如一个Presentation占20%,一篇2000字的期中论文占30%,一篇4000字的期末论文占50%。听起来好像还行?但别忘了,你同时在上3-4门课!这意味着,在学期中和学期末,你会迎来“DDL军团”的集体冲锋。一周之内交3篇论文是什么体验?我告诉你,就是睁眼查资料,闭眼想结构,吃饭的时候在构思开头第一句,上厕所的时候在琢磨参考文献格式。
就拿我们商学院来说,有个同学小A,在圣诞假期前的一周,同时面临着:一门市场营销课的3000字Case Study报告、一门金融课的15分钟个人Presentation,外加一门组织行为学的小组论文初稿。那段时间,他朋友圈的画风从阳光沙滩旅行照,变成了凌晨四点的图书馆、成堆的咖啡杯和“求求了,让我写完吧”的表情包。他说,那周他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4小时,感觉自己不是在写论文,是在“渡劫”。
英国的评分体系也极其严格,想要拿到高分绝非易事。一般来说,40分及格(Pass),50-59是Merit(良好),70分以上才是Distinction(优秀)。而根据许多大学的内部数据,能拿到Distinction毕业的学生比例通常只在20%-30%左右。每一篇论文,从选题、文献综述、构建论点、数据分析到最后的引用格式(哈佛、APA、MLA...总有一款让你头大),都必须严谨到苛刻。那个叫Turnitin的查重系统,更是悬在每个留学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逼着你把每一句话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一遍。
在这种高压下,“拖延-焦虑-通宵-赶due-空虚”的循环成了常态。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对我们来说,不是结束曲,而是冲锋号——意味着该转战24小时开放的机房,或者回家继续战斗了。
相爱相杀:“国际化”的小组作业
如果说写论文是单人作战的苦,那小组作业就是考验团队协作和跨文化交流的“玄学”。英国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所以Group Work/Project在课程中占比极高。而根据最新的统计,英国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接近22%,这意味着你的队友将来自世界各地,名副其实的“全球网友见面会”。
听起来很酷?但实际操作起来,你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你和一个来自德国的严谨小哥、一个来自印度的编程大神、一个来自西班牙的热情姐姐分到了一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开会时间。大家课程表不同,作息习惯各异,约个全员到齐的会比登天还难。好不容易凑齐了,文化和学术背景的差异就来了。德国小哥觉得你的方案不够精确,逻辑链条要再三推敲;印度大神觉得技术实现没问题,但对市场分析一窍不通;西班牙姐姐创意无限,但落实到文字就有点力不从心。而你,作为小组里唯一的中国人,可能默默承担了整合、翻译、PPT制作以及提醒所有人deadline的多重角色。
最可怕的,是遇到传说中的“Free Rider”(划水队友)。你们在群里@他千百遍,他永远“已读不回”;开会永远“临时有事”;分配给他的任务,交稿前一天给你发来三行字,还附带一个无辜的笑脸。但成绩是大家共享的,你怎么办?只能咬着牙,帮他把他那部分也做了。我亲身经历过一个四人小组,最后硬生生变成了我和另一个同学的“二人转”,另外两个队友在项目展示前一天晚上才第一次出现,问我们明天要讲什么。那一刻,我的拳头真的硬了。
但话说回来,这也是留学最宝贵的经历之一。你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高效沟通,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和分工,如何在抓狂的边缘保持风度。当你和靠谱的队友们一起通宵达旦,最终拿下高分时,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吧。
所以,当再有人轻飘飘地说英国硕士“水”的时候,你可以笑笑不说话,然后默默亮出自己的发际线。
这一年,我们失去了一些头发,换来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多线程处理任务的效率、是跨文化协作的经验,更是面对压力和挑战时,那颗被锤炼得无比强大的心脏。它不“水”,它只是把别人两三年的苦,浓缩成了一年的精华液,一滴下去,提神醒脑,终身难忘。
最后,给正在或即将在英国奋斗的你说几句实在话:
第一,学会“战略性放弃”。Reading List读不完是正常的,抓住核心文献精读,其他的学会快速浏览、抓取关键信息,别想着一字不漏地“啃”完,你会疯的。
第二,Office Hour是你的救命稻草。别害羞,脸皮厚一点,多去找你的Tutor聊天。他们真的很乐意帮你理清思路,一篇论文在动笔前找老师聊一次,绝对比你埋头苦写三天还有效。
第三,照顾好你的胃和你的心。别总拿咖啡和能量饮料当饭吃,好好吃饭比什么都重要。觉得压力大、撑不住的时候,别硬扛,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Wellbeing Support)都是免费的,去找人聊聊,没什么丢人的。
如果你正在经历这一切,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图书馆里每一个埋头苦读的身影,都是你的战友。而如果你已经走过这条路,恭喜你,我的朋友,你已经是个身经百战的勇士了。那张毕业证,和我们日益后退的发际线,就是最闪亮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