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欧洲学艺术,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常常在“卷不动”和“躺不平”之间反复横跳,感觉被无形的标准和焦虑压得喘不过气?曾经我也是这样,直到我背起画板来到欧洲。这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老师会欣赏你天马行空的想法,博物馆和画廊就像街角的便利店一样触手可及。在这里,我慢慢找回了创作的纯粹快乐,也学会了和自己和解。原来,不追求“上岸”的人生,真的可以这么松弛和自由。如果现在的你也有点迷茫,不妨来看看我的故事,聊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摆脱内耗,找到内心平静的。

踏上疗愈之旅前,请查收这份心态清单
告别“标准答案”:你的独特视角,就是最珍贵的宝藏。
拥抱“不确定性”:创作是探索,不是奔赴一个已知的终点。
学会“浪费时间”:在美术馆发呆一下午,不是虚度光阴,是给灵魂充电。
允许自己“不完美”:放下对结果的执念,享受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和失败。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申请学校那会儿,我度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吗?咖啡因和焦虑是我最好的朋友。有一次,凌晨三点,我还在为作品集里的一张图反复修改。电脑屏幕的光照亮了我油光满面的脸,旁边的手机突然亮了,是朋友发来的消息:“睡了吗?给你看个好玩的。”点开是一段他在巴塞罗那街头拍的视频,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悠闲地用粉笔在地上画着巨大的圣家堂,周围的人或驻足观看,或随手丢下一两枚硬币,气氛松弛得像午后的阳光。视频的最后,朋友加了一句语音:“你看,在这里,艺术好像就是生活本身,没那么多苦大仇深。”

那一刻,我对着自己画了上百遍、追求极致完美的线条,突然感到一阵巨大的空虚。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为了一个好学校的 offer,还是为了创作本身带来的快乐?这个问题像一根针,扎破了我一直以来紧绷的神经。我们这一代人,好像总在“卷不动”和“躺不平”的夹缝里挣扎,精神内耗成了日常。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2-2023)》的数据,18至24岁青年群体的焦虑风险是所有年龄段中最高的。我们害怕落后,害怕不被认可,害怕自己的人生没有“上岸”。而艺术,本该是灵魂的出口,却常常变成了另一个竞技场,充满了标准、评判和比较。

后来,我真的背着画板来到了欧洲。在佛罗伦萨的夕阳下,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边,在柏林充满涂鸦的墙角,我慢慢发现,艺术和生活,真的可以换一种方式打开。这趟留学之旅,更像是一场漫长的自我疗愈。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感到迷茫和疲惫,那么,泡杯茶,坐下来,听听我的故事吧。

当老师对你说:“我看不懂,但这很有趣”

在国内学画画时,我最怕的就是老师的点评。老师们总有一套清晰的评判体系:结构准不准、色彩对不对、构图好不好。我们像一群精密的工匠,努力复刻着某种“正确”的范式。我的作品集里,每一张素描都光影分明,每一幅色彩都和谐悦目,但现在回看,它们精致、成熟,却唯独缺少了一点“我”。

来到欧洲的第一场 Crit (Critique Session),我彻底懵了。我展示了一个关于“记忆”的装置作品,用了一些旧照片和破碎的镜子。我紧张地准备了一套说辞,解释我的创作理念,就像准备答辩一样。结果,导师听完后,歪着头看了半天,说了一句:“Well, I don't quite get it, but it's very interesting. Why did you choose these specific photos?” (嗯,我不太明白,但这很有趣。你为什么选择这几张特定的照片?)

他没有评判我“做得好不好”,而是对我“为什么这么做”充满了好奇。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整个课堂都在讨论“记忆的碎片化”这个话题,同学们的想法天马行空,有人从哲学角度谈,有人从个人经历聊。我的作品只是一个引子,点燃了一场关于思想的烟火。下课后,导师拍拍我的肩膀说:“别急着给出答案,有时候,提出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这种教学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在这里,没有唯一的标准,创作不再是为了迎合某个权威的审美。欧洲的艺术教育,尤其是像荷兰的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或德国的柏林艺术大学(UdK Berlin),它们更强调研究过程和概念发展。根据欧洲大学协会(EUA)2023年的趋势报告,越来越多的欧洲高等教育机构正在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和“基于探究”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的角色从“裁判”变成了“陪练”,他会欣赏你的笨拙、你的奇思妙想,甚至你的失败。因为每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都是通往你独特表达路径上的一块砖。

我开始敢于做一些“离经叛道”的实验。我用咖啡渣画画,用城市的声音做成音乐,把自己的梦境拍成短片。有些作品很粗糙,甚至有点可笑,但我不再害怕了。因为我知道,在这里,创作的价值不在于结果是否“成功”,而在于探索过程是否“真诚”。这种自由,是我摆脱精神内耗的第一步。

美术馆是我的“精神充电站”,而不是打卡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花大价钱买了一张热门展览的门票,挤在人山人海中,对着名画拍了张照,发个朋友圈配文“被艺术熏陶的一天”,然后感觉任务完成,匆匆离去。这曾是我的“看展”模式——一种带有任务感和社交属性的活动。

来到欧洲,我才发现美术馆和画廊可以像街角的便利店一样,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巴黎,这座被誉为“艺术之都”的城市,拥有超过130家博物馆。对于26岁以下的学生(尤其是持有欧盟学生签证的),包括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内的绝大多数国立博物馆都是免费的。这意味着,我可以在某个周四下午,课业结束后,背着书包就溜进奥赛美术馆,只为了在梵高的《星夜》前坐上十分钟,什么也不想,就静静地看着那些旋转的笔触。

这种“日常化”的艺术体验,极大地改变了我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需要仰望的圣殿,而是可以随时汲取能量的“精神充电站”。在柏林,我办了一张年卡,可以无限次进入国家博物馆系统的所有场馆。柏林拥有超过170家博物馆,其博物馆岛本身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我常常在周末的早晨,去逛逛佩加蒙博物馆,看看古巴比伦的伊什塔尔城门,感受历史的厚重;或者去旧国家画廊,在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的《雾海上的漫游者》前发呆,体会那份孤独与壮丽。

除了这些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欧洲的迷人之处更在于那些散落在城市毛细血管里的小画廊、艺术家工作室和街头艺术。在荷兰,我住在乌得勒支,一个运河边的美丽小城。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骑着自行车在老城里乱逛,总能不经意间发现一家新的独立画廊,里面可能是一位年轻艺术家的首次个展。没有盛大的开幕式,艺术家本人可能就在现场,你可以和他聊聊创作背后的故事。这种亲切、平等的交流,让我感到艺术是有温度的,是活生生的人创造出来的。

这种唾手可得的艺术资源,就像一个巨大的“精神缓冲垫”。当我为学业焦虑,为未来迷茫时,我就会去美术馆走走。在那些跨越千百年的作品面前,我个人的烦恼显得如此渺小。我看到无数艺术家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用画笔、用刻刀、用身体,与痛苦、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和解。这给了我一种无声的慰藉和力量。原来,人类共通的情感,早已被无数次地表达过。我并不孤单。

不追求“上岸”,在创作的河流里漂浮也很酷

“上岸”,这个词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和压力。考上好大学是“上岸”,找到好工作是“上岸”,仿佛人生是一片波涛汹涌的苦海,我们必须奋力划向那个唯一的、安全的彼岸。在这种心态下,艺术创作也变得功利化。画画是为了作品集,做设计是为了找工作,拍片子是为了拿奖。我们很少问自己:“我真的喜欢吗?我真的想表达吗?”

欧洲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成功”的机会。我发现,这里的“人生剧本”似乎更多元化。我认识一个德国同学,他拿到硕士学位后,没有去找光鲜的设计工作,而是回到家乡的小镇,开了一家小小的木工作坊,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手工家具。他告诉我:“钱够用就好,重要的是每天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内心很平静。”我也遇到过一个在巴黎街头画像的画家,他画得很好,但从不追求进入主流画廊,他说:“我喜欢和路人聊天,在阳光下画画,这就够了。”

这种“非主流”的成功观,背后是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对文化艺术的普遍尊重。以德国为例,根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2022年的数据,其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在欧盟国家中名列前茅。德国还有专门的艺术家社会保险(Künstlersozialkasse, KSK),帮助自由职业的艺术家和作家分担一半的健康、养老和护理保险费用。这种制度性的支持,让艺术家们可以少一些后顾之忧,更纯粹地投入创作。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慢慢放下了对“上岸”的执念。我开始理解,人生不是一场非赢不可的比赛,更像是一条河流。我可以选择奋力游向某个目标,也可以选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躺在水面上,随波逐流,看看两岸的风景。我的毕业设计,没有选择一个宏大叙事、容易获奖的题材,而是做了一个关于“无聊”的互动装置,记录我在荷兰小镇“浪费”时间的日常。它不深刻,也不酷,但它很真诚,是我那段松弛生活的真实写照。最终,这个作品没有获得什么大奖,但我收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共鸣,他们说:“这个作品让人感到很平静。”

那一刻我明白了,创作最大的意义,不是为了向外界证明什么,而是为了与自己对话,安放自己的灵魂。当我不再把每一份努力都当作通往“成功彼岸”的船票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创作带来的、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的、纯粹的快乐。

学会和自己和解,拥抱“松弛感”人生

精神内耗的本质,其实是自我攻击。我们脑子里住着一个“监工”,时刻鞭策自己:你还不够好,你得再努力一点,别人都那么优秀了,你凭什么休息?这种声音,在我来到欧洲后,渐渐变小了。

刚到荷兰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应。周日下午,我想去超市买点东西,发现所有店铺都关门了。街上空荡荡的,人们要么在公园晒太阳,要么在咖啡馆聊天。那种“整个世界都停下来”的感觉,让我这个习惯了24小时便利和“时刻待命”的人感到恐慌。我的“监工”又开始在脑中叫嚣:“大家都在休息,正是你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啊!”

但时间久了,我被这种慢节奏“强制”着放松了下来。我开始学着像当地人一样,在周末把电脑合上,去森林里徒步,或者约上朋友,在家做一顿饭,聊一下午的天。我发现,天并没有塌下来。我的世界并没有因为少看了几篇文献、少画了几张草图而崩塌。相反,我的感官被打开了。我开始注意到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斑,运河上鸭子划水的波纹,空气中不同季节的味道。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微小的美好,成了我创作的灵感来源。

这种状态,现在有个很流行的词,叫“松弛感”。它不是懒惰或放弃,而是一种内在的稳定和从容。我知道我的目标在哪里,但我允许自己慢慢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研究曾指出,全球范围内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业和就业压力是主要诱因之一。我们太习惯于用结果来衡量自己,一旦达不到预期,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

在欧洲学艺术的这几年,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和自己和解。我接受我的不完美,接受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节奏和天赋。艺术创作,从一种证明“我能行”的工具,变成了一种记录“我如何感受”的日记。当我不再苛求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时,我反而离艺术的本质更近了。

这趟旅程并没有给我一个关于人生的终极答案,但它给了我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治愈我的,不是欧洲的风景,也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在那个环境里,我找到了一个和自己、和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觉得喘不过气,别怕。

不一定非要出国,但你可以试着在你的生活中,开辟一小块属于自己的“欧洲”。

去你所在城市的博物馆或美术馆待一个下午,别带着“学习”的任务,就像逛公园一样,随便走走,看看哪幅画、哪个雕塑能让你停下脚步。就和它待一会儿。

给自己留出一段“无用的时间”,可以是半小时的发呆,可以是听一张完整的专辑,不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允许你的大脑关机,四处漫游。

试着去做一件不为任何目的、纯粹因为喜欢而做的事。可以是不完美的涂鸦,可以是跑调的歌唱,可以是随手的记录。在那一刻,你不是为了成为谁,你只是在做你自己。

记住,你的感受比所有的标准都重要。艺术是你灵魂的出口,而不是另一个困住你的牢笼。愿我们都能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那片能让心灵自由呼吸的旷野。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88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