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港校本科,光有高分还不够!

puppy

嗨,正在琢磨申请港校的同学们!你是不是也觉得,只要标化成绩和GPA够高,offer就十拿九稳了?先等等!这其实是个常见的误区哦。每年手握高分却与梦校失之交臂的案例可不少。港校招生官除了看冷冰冰的数字,更想通过你的文书、面试、课外活动,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想法的你。这些“软实力”才是你在一众学霸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想知道如何规划背景、写出动人故事,并在面试中征服教授吗?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超实用避坑指南,快来看看吧!

港校申请避坑指南

高分 ≠ 稳录:每年都有IB 44/45、高考省前列的大神被拒,因为港校看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只是一串成绩。

文书是你的“纸上电影”:别再罗列奖项了!招生官想看的是你为什么对这个专业充满热情,你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你。

活动贵精不贵多:十个“打酱油”的志愿者活动,不如一个你深度参与、并能讲出故事的项目。找到你的“热情主线”。

面试是“真人秀”:教授们想和你聊聊天,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有趣、有想法。死记硬背的答案不如真诚的交流。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还记得去年带过的一个学生,叫 Leo。他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IB 预估 44 分(满分 45),SAT 接近满分,AP好几门5分,目标直指港大最热门的金融科技专业。递交申请时,他和我开玩笑说:“阿哲,简历都快写不下了,这 offer 应该是稳了吧?”

结果,他等来了港大的拒信。反而是另一位 IB 只有 41 分的同学,拿到了这个专业的录取。

Leo 彻底懵了,跑来问我为什么。我翻开两个人的申请材料,答案一目了然。Leo 的文书和活动列表,就像一份完美的“学霸说明书”,优秀,但冰冷。而另一位同学,文书里写了自己如何用 Python 写了个小程序,帮家里的小餐馆分析每日菜品销售数据,从而优化菜单的故事。面试时,当教授问到金融科技的未来时,他没有背诵概念,而是结合自家餐馆的例子,谈到了移动支付如何改变小微企业的生态。

看到了吗?港校的招生官,每天要看成千上万份金光闪闪的成绩单。在高分云集的申请池里,能让他们眼前一亮的,从来不是又一个“44分”,而是那个用程序帮自家小店卖出更多牛肉面的、有血有肉的申请人。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申请港校本科,为什么光有高分是远远不够的。

成绩是门票,但决定不了你的座位

我们先得承认,成绩当然重要。它就像一张演唱会的门票,没有它,你连进场的资格都没有。但问题是,现在想看这场“演唱会”的人太多了,而且几乎人人手里都攥着一张 VIP 门票。

就拿香港大学来说,根据近几年的录取数据,通过高考途径申请的学生,分数基本都远超各省市的“一本线”100-150分以上,很多都是省排名前 0.5% 的水平。而对于国际课程的学生,申请港大、港科大、港中文的热门商科或工程专业,手握 IB 40+,A-Level A*A*A 的申请者比比皆是。根据港科大公布的 2023 年入学数据,其录取学生的 IB 平均分高达 39.5,其中最受欢迎的“环球商业管理”专业,录取的学生中位数分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 44 分。

在这样的“神仙打架”局面下,你的分数优势很容易被稀释。当招生官面对十份 IB 43 分的简历时,他该如何选择?难道用抽签吗?当然不。这时候,分数就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一个基础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后,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比拼的是成绩单之外的一切。

我认识一个申请港中文工程学院的女孩,A-Level 成绩是 A*AA,在申请者中不算顶尖。但她从高中起就坚持运营一个科技博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前沿概念。她的个人陈述里,没有空谈对工程的热爱,而是详细描述了自己为了写一篇关于“机器学习”的博文,如何从零开始学习基础算法,并尝试用它来预测天气,虽然模型很简陋,但这个过程让她确认了自己对数据科学的热情。最终,她顺利拿到了 offer。招生官后来在邮件中提到,他们对她主动探索和分享知识的能力印象深刻。

你看,当大家的分数都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时,能让你跳出来的,正是这些分数无法衡量的特质。

你的文书,是唯一的“自我介绍”机会

如果说成绩单是你的“硬件参数”,那么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就是你的“灵魂独白”。这是你和招生官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交流”的机会。你必须让他在短短几百字里,记住你,喜欢你,并相信你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很多同学写文书时容易犯一个错误:把它写成简历的扩写版。比如:

“我品学兼优,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我还参加了模拟联合国,锻炼了我的领导力。同时,我也是学校篮球队的队长,这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我非常适合贵校的商学院。”

这样的文书,招生官一天能看一百篇,毫无记忆点。它只罗列了“What”(你做了什么),却没有回答招生官最关心的“So What”(所以呢?)和“Why”(你为什么做?)。

一篇动人的文书,应该是一个好故事。它需要有细节,有情感,有反思。我们来试着把上面那个平淡的例子变得生动起来。

同样是申请商学院,你可以这样写:“在模拟联合国会议上,我代表一个非洲小国,为‘清洁水资源’议题进行辩护。最初,我只是搜集数据,理性地陈述。但当我看到一张当地孩子因为饮用不洁水源而生病的照片时,数字突然有了温度。那一刻我意识到,商业不应只是冰冷的交易和利润最大化,它更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强大工具。我渴望学习金融,不是为了进入华尔街,而是想探索如何用‘影响力投资’,让资本流向像‘清洁水资源’这样能创造社会价值的项目中去。”

感觉到了吗?后者不仅展示了你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你的思考、你的价值观和你的热情来源。这就不再是一个“优秀的申请者”,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温度的未来商业领袖”。港大商学院在其官网的申请指南中明确指出,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对商业世界的好奇心和独特的个人见解”。你的故事,就是你独特见解的最好证明。

课外活动:打造你的专属“人设”

聊到课外活动,又是一个大型“军备竞赛”现场。很多同学和家长觉得,活动列表越长越好,最好是“模联、支教、辩论、科研”样样俱全。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招生官想看的不是一个“十项全能”的运动员,而是一个对自己所爱领域充满激情、并付诸了长期努力的“专家”。他们看重的是活动的深度、连贯性和你的影响力,而不是数量。

我把它称为“打造一条清晰的主线”。举个例子,如果你想申请计算机科学专业,你的活动主线可以是什么?

一个普通学生的活动列表可能是:参加了学校的编程社团、暑假去贫困山区支教、在敬老院做过志愿者、学过钢琴。这些活动都很好,但它们之间缺乏关联,看不出你对计算机真正的热情在哪里。

而一个高手的活动列表是这样的:高一,加入编程社团,学习 Python 基础;高二,利用所学知识,为学校图书馆开发了一个图书借阅查询系统,虽然功能简单,但解决了实际问题;同年暑假,没有去支教,而是组织了一个线上编程兴趣小组,教社区里的小学生用 Scratch 制作简单动画;高三,参加了一个国家级的信息学竞赛,并利用课余时间在一个本地的科技创业公司实习,负责前端代码的辅助工作。

这条主线清晰地展示了你从学习、应用、分享到挑战自我的完整路径。每一个活动都为你对计算机的热爱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比十个零散的、看不出关联的活动要有力得多。香港科技大学的工学院就非常青睐有“动手能力”的学生,一份展示了你从0到1创造过一个真实项目(哪怕很小)的活动列表,远比一份罗列了各种“证书”的列表更具吸引力。

记住,你的活动不是为了取悦招生官,而是你探索自我、追寻热爱的过程记录。真实、专注、有深度,才是王道。

面试:终极考验,请展现真实的你

恭喜你,如果收到了面试邀请,说明你的“硬件”和“软件”已经得到了初步认可。面试是临门一脚,也是很多高分学霸“翻车”的地方。

港校的面试形式非常多样,有单人面试,也有小组讨论。尤其是小组讨论,是港大、港科大商学院等很多热门专业的最爱。它考察的不仅仅是你的知识储备和英语水平,更是你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我见过太多学生,在面试前疯狂背诵准备好的稿子,比如“请做个自我介绍”“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等等。结果一到现场,教授问了个稍微偏一点的问题,或者小组讨论的议题比较陌生,就瞬间卡壳,满脸紧张。

比如,几年前港科大工程学院的一个小组面试题是:“如果让你设计一个系统来解决香港的垃圾分类回收问题,你会怎么做?”

当时,有个学生立刻抢着说,要引进德国最先进的智能垃圾桶,利用AI识别垃圾种类自动分类。听起来很高大上,对吧?但教授接着问:“这个系统的成本是多少?在香港这样寸土寸金、居住密集的地方,如何部署?市民的接受度如何?”这个学生一下就答不上来了。

而同组另一个女孩,没有提出什么颠覆性的技术方案。她从自己的生活观察入手,说:“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 App,市民每正确分类一次垃圾,就能获得积分,积分可以用来抵扣地铁费或者在便利店换一瓶水。技术上很简单,但关键是让环保成为一件对自己有益的日常小事。”

最后,这个女孩拿到了 offer。因为她展现的不是“我知道什么高科技”,而是“我如何思考和解决一个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授们真正想看到的。

所以,面试的最好准备,不是背答案,而是真正地去思考。思考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思考这个专业如何与你的过去和未来相连,关注社会热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面试中,做一个真诚的、有思想的“聊天者”,而不是一个紧张的“背诵者”。

申请港校,是一场综合实力的比拼。它像一场闯关游戏,高分只是让你拿到了入场券,而你的文书、活动和面试,才是决定你能闯到第几关、拿到最终宝藏的关键。

别再只盯着成绩单上的数字焦虑了。从现在开始,多问问自己: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我做过哪些事来追寻这份热爱?我的故事里,最闪光的点是什么?

当你能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时,你就不再只是申请材料里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让招生官合上卷宗后,依然能记住的、生动而有趣的人。那个时候,Offer 自然会向你走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98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