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社团是社交神器还是巨坑?

puppy

刚到日本,是不是也觉得除了同学,很难交到真正的日本朋友?听说社团是融入大学生活的神器,但心里又有点打鼓,万一踩坑了怎么办?一边是和日本小伙伴吃喝玩乐、练口语的快乐时光,另一边可能是不懂就“被排挤”的潜规则和喝到吐的“飲み会”文化。这篇文章就带你扒一扒日本社团的真实面貌,分享学长学姐的亲身经验,告诉你如何一眼识别那些“坑爹”社团,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圈子,让留学生活不再孤单!

小编悄悄话: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
刚来日本,想交朋友的心情我懂!但社团这潭水,深着呢。这篇文章不是劝你别去,而是教你怎么“带眼识人”,避开那些奇奇怪怪的坑。咱们的目标是:开开心心交朋友,安安全全搞社交!答应我,花十分钟看完,你的留学生活可能会顺利N倍!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的夜晚?

一个人坐在东京那间小小的单人公寓里,窗外是城市的霓虹,屋里只有便利店便当散发出的微弱热气。你划开手机,朋友圈和Instagram里,日本同学正在某个居酒屋里举杯欢笑,照片配文是“サークル最高!”(社团最棒了!)。那一瞬间,孤独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你忍不住想:我是不是也该加入一个社团?

刚来日本的留学生小A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她性格开朗,在国内也是社交达人,但到了日本,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像一堵无形的墙,把她和本地学生分开了。课堂上的交流仅限于“はい、分かりました”(好的,明白了),下课后大家就各自奔赴打工或者社团活动,能说上话的,还是那几个中国同学。

“听说加入社团是融入日本大学最好的方式”,抱着这样的期待,小A在新学期开始的“新歓”(新生欢迎会)期间,鼓起勇气去了一个看起来很热闹的网球社团的体验活动。学长学姐们热情得有些过头,一上来就劝她喝酒,还不停地说着一些她听不太懂的圈内笑话。她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尴尬地笑着,却不知道该如何回应。那晚过后,她更迷茫了:社团,到底是融入的捷径,还是另一个更大的“坑”?

别担心,小A的困惑,几乎是每个留学生的必经之路。今天,咱们就来把日本大学社团的“底裤”扒干净,聊聊它到底是社交神器,还是一个让人身心俱疲的巨坑。

社团:那个传说中“樱花色”的大学生活滤镜

先说说好的方面,为什么大家都说社团是体验日本大学生活的“神器”呢?

最直接的好处,当然是交朋友,尤其是日本朋友。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调查,超过70%的日本大学生都参加了至少一个社团活动。这意味着,社团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最大、最核心的社交圈。如果你不去,基本上就错过了一大半和同龄日本人深度交流的机会。

我的学姐莉莉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刚来时日语口语磕磕巴巴,后来加入了一个小众的电影鉴赏社团。社团每周活动一次,大家一起看一部老电影,然后自由讨论。一开始她根本插不上话,只能听着。但社团里的日本同学非常友善,会特意放慢语速问她的看法。渐渐地,她从只能蹦单词,到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再到可以和大家一起吐槽电影情节。一年下来,她的口语突飞猛进,还交到了几个能一起逛街、看展的日本闺蜜。她说:“我的日语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社团的每一次聊天里练出来的。”

除了练口语,社团还是一个体验日本文化的绝佳平台。你想想,在茶道社团,你可以亲手学习点茶、品茶,感受“一期一会”的禅意;在剑道社团,你可以穿上帅气的道服,体验挥洒汗水的酣畅淋漓;在“阿波舞”这样的传统舞蹈社团,你甚至有机会跟着团队一起参加夏日祭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经历,是你在教科书上永远学不到的,是真正“活”的日本文化。

而且,社团活动还能帮你快速建立人脉。日本社会非常讲究“纵向关系”(タテ社会),社团里的前辈(先輩)在你毕业后可能会成为你求职时的重要资源。根据Recruit Marketing Partners的一项调查,有近40%的日本上班族表示,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得到了社团前辈的帮助。这种前辈提携后辈的文化,在社团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日本小伙伴一起挥洒青春,练习口语,体验文化……这简直就是我们想象中完美的留学生活。但是,先别急着激动,现实往往是滤镜破碎的开始。

“坑”来了!日本社团的潜规则和“暗黑”面

美好的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日本社团的“水”,远比你想象的要深。很多留学生满怀期待地加入,最后却身心俱疲地退出,甚至留下了心理阴影。

第一大坑:喝到怀疑人生的“飲み会”文化

“飲み会”(Nomikai,酒会)是日本社团文化的绝对核心,也是最让留学生头疼的地方。它绝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大家随意喝点小酒、聊聊天那么简单。

首先是频率高。很多社团每周都有“定例飲み会”(固定酒会),再加上欢迎会、欢送会、比赛庆功会、合宿归来会……你几乎每周都得“泡”在酒桌上。这不仅花钱,更耗费时间和精力。

更可怕的是那种强迫性的劝酒文化。日本大学里至今还流传着“一気飲み”(一口气喝完)的恶习。前辈们会起哄,用“活跃气氛”当借口,逼着你把一大杯酒喝干。作为后辈和外国人,你很难拒绝。因为在日本的集体文化里,“读不懂空气”(空気が読めない)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社交失误,拒绝可能会被视为“不合群”,从而被排挤。

每年,日本都有大学生因为“一気飲み”导致急性酒精中毒而送医甚至死亡的新闻。根据日本内阁府2021年的一项调查,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近10%的大学生经历过被迫饮酒。这已经不是社交,而是赤裸裸的霸凌。

一位姓王的学弟就曾心有余悸地分享过他的经历。他加入了一个足球社团的经理团队,第一次参加酒会,就被前辈们轮番劝酒。他本不胜酒力,但又不敢扫兴,硬着头皮喝了几杯后就断片了。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街边,钱包和手机都不见了。这次经历让他对社团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没过多久就退出了。

第二大坑:等级森严的“体育会系”和无处不在的潜规则

日本社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氛围比较轻松的“同好会”性质的社团,另一类就是纪律严明、等级森严的“体育会系”(体育类竞技社团)。后者往往是“坑”的重灾区。

“体育会系”社团里,前辈和后辈(先輩・後輩)的关系堪比军队。后辈必须对前辈使用敬语,见到前辈要主动鞠躬问好,前辈说话时不能插嘴,甚至前辈坐着时后辈不能坐得比他高。训练时,后辈要负责准备器材、打扫场地、给前辈递水。这些都是不成文的规定,没人会明确告诉你,但如果你做错了,就会立刻感受到被孤立的压力。

一个在柔道部的留学生朋友吐槽说,他刚去的时候不知道规矩,训练结束后直接去洗澡了,结果被前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原来,后辈必须等所有前辈都洗漱完毕后才能去。他觉得这简直不可理喻,但为了能继续待下去,也只能默默遵守。

这种压抑的氛围,对于习惯了平等交流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你不是去交朋友的,更像是去“服役”的。

第三大坑:警惕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黑心社团

除了文化上的不适,还有一些社团本身就存在问题,我们称之为“ブラックサークル”(黑心社团)。这些社团才是真正的巨坑,一定要擦亮眼睛。

常见的主要有几种:

1. 宗教/传销组织: 这是最危险的一种。他们通常会伪装成国际交流、志愿者或者哲学思辨社团,用非常友善和热情的态度接近你。他们会频繁地组织一些免费的聚餐、读书会,让你感觉找到了组织,找到了温暖。等你放松警惕后,他们就会开始向你灌输教义,或者拉你“投资”一些奇奇怪怪的项目。根据日本“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连合会”的调查,每年都有学生陷入此类陷阱,尤其是在新生欢迎季,是这些组织最活跃的时候。

2. 纯粹的“飲みサー” (喝酒社团): 这种社团名字可能听起来很高大上,比如“活动策划社”“国际交流促进会”,但实际上唯一的活动就是喝酒。他们每周组织好几次酒会,成员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喝个烂醉。这种社团不仅浪费时间和金钱,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对女生而言。

3. 高额收费的“诈骗”社团: 有些社团入会费和年费高得离谱,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日元。他们会把社团活动吹得天花乱坠,比如“每年都有海外合宿”“能认识业界大佬”等等。但你交了钱之后就会发现,活动要么质量极差,要么根本就没几次。钱基本上都被社团的头目拿去挥霍了。

这些“黑心社团”就像是大学校园里的毒瘤,专门盯着那些涉世未深、渴望社交的新生和留学生下手。一旦掉进去,轻则破财,重则可能影响学业,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避坑指南:如何找到真正适合你的“神仙社团”?

说了这么多社团的坏话,是不是感觉留学生活一片灰暗?别怕!日本的好社团还是占大多数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筛选和判断,找到那个对的“圈子”?

第一步:利用好“新歓”黄金期,广撒网多体验

每年4月初开学季,是日本大学的“新歓”(しんかん)期。这段时间,各个社团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招募新人,校园里到处都是传单和热情的学长学姐。这是你了解社团最好的机会!

千万不要害羞,也别嫌麻烦。多拿几份传单,多加几个社团的LINE群。大部分社团都会组织“体験入部”(体验入部)或者免费的欢迎饭局。我的建议是,但凡有点兴趣的,都去参加一下!这就像试吃,不尝尝怎么知道好不好吃?

参加体验活动时,你就是“上帝”。你可以尽情观察和提问。看看社团的氛围怎么样?大家是真心在享受活动,还是在走形式?前辈和后辈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是互相尊重还是等级森严?

第二步:学会“望闻问切”,识别危险信号

在体验和观察的过程中,你要像个侦探一样,留意一些危险信号(Red Flags):

望:观察社团成员。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何?看起来是阳光开朗,还是有些狂热或萎靡?活动宣传照片是不是清一色都是喝酒的场面?如果是,那很可能就是个“飲みサー”。

闻:打听社团的口碑。可以向同专业的日本同学或者学校里的留学生前辈打听一下。一个社团好不好,口碑很重要。如果好几个人都劝你“那个社团别去”,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问:大胆地提问。不要怕问题太直接会冒犯人。你可以问:

  • “社团的年会费和活动费用大概是多少?”(如果对方含糊其辞,就要小心了。)
  • “平时的活动频率是怎样的?每周几次?”(判断自己能否负担得起时间和精力。)
  • “社团里喝酒的氛围怎么样?不喝酒的成员多吗?”(这是判断是否强制喝酒的关键问题。)
  • “除了喝酒,社团还有哪些具体的活动内容?”(检验它是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一个正规、健康的社团,会很乐意清晰地回答你的所有问题。

切:感受你的直觉。如果在某个社团的欢迎会上,你感觉浑身不自在,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哪怕学长学姐再热情,也要相信你的直觉。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氛围,一定不适合你。

第三步:放宽选择范围,这些社团对留学生更友好

如果你不想去挑战那些规则复杂的传统社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它们通常对留学生更加友好:

1. 国际交流类社团: 这类社团的成员本身就对外国文化和外国人感兴趣,他们会更主动、更有耐心地和你交流。社团活动通常是语言交换、文化分享、一起做饭等等,氛围非常轻松。

2. 文化类/学术类社团: 比如摄影、电影、文学、历史研究等。这些社团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成员关系相对纯粹和平等,很少有“体育会系”那种压抑的等级制度。大家都是因为“喜欢”才聚在一起,交流的焦点也在于兴趣本身。

3. 志愿者社团: 比如去社区教小孩子英语、关爱老人、环保活动等。参加这类社团的人通常都比较有爱心和包容心,你不仅能交到善良的朋友,还能为社会做贡献,更好地了解日本社会。

4. 学校官方的学生组织/留学生会: 比如学园祭实行委员会、学校官方的留学生支援会等。这些组织有学校背书,相对正规,不会有乱七八糟的事情,还能锻炼你的组织协调能力。

说到底,加入社团这件事,千万别着急,也别为了“合群”而委屈自己。这就像谈恋爱,宁缺毋滥。与其在一个热闹的集体里感受孤独,不如先花点时间找到那个能让你真正感到放松和快乐的小圈子。

留学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探索。探索这个国家,也探索自己。社团只是你探索路上的一扇窗,窗外可能有美丽的风景,也可能有风雨。别怕,大胆地去推开几扇窗看看,但永远记得,保护好自己是第一位的。如果感觉不对,就勇敢地把窗关上,去寻找下一扇。

你的留学生活,不应该被“必须融入”的焦虑绑架。找到三五好友,一起去旅行,一起去吃好吃的,一起在图书馆赶论文,这样的生活,同样闪闪发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14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