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尽头是考公?财政部名单给了答案!

puppy

嘿,还在为回国后的职业路径纠结吗?总听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但没想到这股风也吹到了留学生圈。最近财政部新录用公务员名单火了,结果真的有点让人意外!里面居然有超多咱们熟悉的海外名校毕业生,从常春藤到G5,简直是“神仙打架”。为啥手握顶尖学历的海归们,都纷纷选择“上岸”考公?哪些学校的毕业生最受青睐?体制内的工作,真的比互联网大厂还香吗?这篇文章就带你深扒一下这份名单背后的真相,看看留学这条路,到底通向哪里。

本文看点速览
“神仙打架”现场:深扒财政部公务员名单,看看常春藤、G5毕业生都去了哪些岗位。
背后原因大揭秘:为什么高薪大厂不香了?稳定、体面还是更高的追求?
择校新思路:哪些海外院校的学历在“考公圈”是硬通货?
现实大PK:体制内 VS 互联网大厂,到底哪个更适合咱们留学生?

嘿,lxs.net的家人们,我是你们的小编!

上周末跟刚从美国Top 30回来的朋友Leo吃饭,他整个人状态有点恍惚。我问他咋了,是回国后水土不服,还是被国内的奶茶种类多到选择困难了?

他叹了口气说:“都不是。我妈,天天催我考公。”

我当时就乐了,说:“这不正常吗?阿姨们对‘铁饭碗’都有执念。”

Leo一脸严肃地把手机推到我面前:“你看看这个,财政部今年的录用名单。我妈说,‘你看,人家哥伦比亚大学的都去考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看完,彻底沉默了。”

我凑过去一看,也惊呆了。那份长长的名单里,赫然出现了一连串闪闪发光的名字:哥伦比亚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这哪是考公,这简直是世界名校博览会啊!

这事儿瞬间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曾几何时,留学的终点似乎默认是华尔街、硅谷,再不济也是陆家嘴的顶级写字楼。什么时候,“上岸”考公,成了咱们留学生圈子里一个需要严肃讨论的选项了?

今天,咱们就借着这份火出圈的财政部名单,好好扒一扒,“留学尽头是考公”这句话,到底是不是一句玩笑。

“神仙打架”的录用名单,到底有多夸张?

口说无凭,咱们直接上“证据”。

就拿近两年的财政部拟录用公务员名单来说吧,那简直是把“内卷”两个字刻在了脑门上。财政部作为“中央第一部”,录用标准高是出了名的,但高到这个程度,还是让很多人倒吸一口凉气。

我们来看看2023年的那份名单。在几百个录用名额里,海归背景的毕业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比如有个叫“国际财金合作司”的岗位,录用的两人,一个毕业于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另一个毕业于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这两个学校在公共政策和经济学领域是什么地位,不用我多说了吧?妥妥的全球顶尖。

再看一个叫“关税司”的岗位,录用名单里出现了英国G5之一的伦敦大学学院(UCL)的毕业生。而更核心的预算司、国库司等部门,也随处可见来自世界顶级名校的身影。根据一些热心网友的统计,光是2023年财政部的名单里,就有超过30名留学生,其中不乏来自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常春藤盟校的硕士和博士。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到了2024年,这股风潮愈演愈烈。虽然完整统计还没出来,但光是公示名单里惊鸿一瞥,就能看到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众如雷贯耳的名字。有个岗位甚至出现了“哈佛博士”,直接把竞争的level拉到了天花板。

这些名单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在没个世界前50的学历,可能连“神仙打架”的入场券都拿不到。以前我们总觉得,留学镀的金,是为了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现在看来,这层金,也成了考公“上岸”的超强助力。

高薪大厂不香了?为什么精英们纷纷“向右转”?

问题来了,手握常春藤、G5的毕业证,明明可以在金融、咨询、互联网行业拿到百万年薪的offer,为什么他们要选择一条起薪可能只有一二十万的公务员之路呢?

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追求稳定”就能概括的。这是无数留学生在权衡了现实与理想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第一,安全感成了这个时代最贵的奢侈品。

过去几年,大家应该都感受到了。互联网大厂的“毕业”裁员潮一波接一波,“35岁危机”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人的头上。我有个在头部电商平台工作的朋友,去年他们整个部门被“优化”,他拿着N+1的赔偿,在家待了小半年才找到新工作,薪水还打了八折。他说:“那种今天还在改PPT,明天就被HR约谈的感觉,太没有安全感了。”

相比之下,“编制”这两个字,就约等于“稳定”。它意味着你不用担心经济下行时被裁员,不用在35岁时焦虑自己的“性价比”,能够获得一份持续到退休的保障。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的数据,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竞争比高达77:1。这个数据,就是大家用脚投票的结果。对于看惯了资本世界风云变幻的顶尖名校毕业生来说,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价值。

第二,“体面”的内涵正在悄然改变。

过去,年薪百万、出入CBD是体面。但现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也成了“体面”的重要指标。互联网的“996”甚至“007”工作模式,正在劝退越来越多的人。

一个在LSE读完硕士、现在某部委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选择考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想透支生命。他说:“在投行实习的时候,我连续一个月凌晨3点下班,感觉身体随时会垮掉。现在的工作虽然也很忙,但至少有正常的周末,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陪伴家人。这种生活的质感,是用再多钱也换不来的。”

更何况,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里,公务员,尤其是在中央部委工作的公务员,本身就带有一种社会地位上的“体面”。这份工作在亲朋好友眼中,意味着靠谱、有前途,能给家庭带来很强的荣誉感。这种隐形的社会资本,也是很多留学生看重的。

第三,平台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上限。

千万别以为考公的都是为了“躺平”。对于那些能考进财政部、发改委这种核心部委的精英来说,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职业赛道和人生价值。

在企业,你可能是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或分析师,你的工作成果是提升公司的DAU(日活跃用户数)或营收。这当然很有成就感。但在财政部这样的国家机关,你参与的可能是一项国家税收政策的制定,一个影响数亿人的财政预算的分配,或是一场关乎国家利益的国际谈判。

这是一个能让你站在更高维度看世界、用自己的学识影响国家发展的平台。这种宏大的叙事和家国情怀,对于那些在海外学习了公共管理、国际关系、宏观经济学的顶尖人才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他们所追求的,早已不是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贡献。从这个角度看,中央部委提供的平台,是任何一家商业公司都无法比拟的。

想“上岸”?哪些学校的毕业生最受青睐?

看完了原因,咱们再来聊点实际的。从财政部的名单里,我们能看出哪些海外院校在考公这条路上特别“吃香”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规律非常明显。

首先,英美名校是绝对的主力军。尤其是那些在社科、经管、公共政策领域排名顶尖的学校。

美国方向:常春藤盟校是第一梯队,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尤其是它的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此外,像芝加哥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SAIS学院尤其出名)、乔治城大学这类政治、经济强校的毕业生也备受青睐。

英国方向:G5院校是王牌。特别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和帝国理工学院(IC),它们的经济、金融、数据科学等专业和财政部的需求高度匹配。牛津、剑桥的PPE(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更是各大部委争抢的对象。UCL、KCL、华威大学等学校的毕业生也频繁出现。

除了英美,香港和新加坡的顶尖大学也很有竞争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因为地缘和文化优势,对国内政策的理解也比较深入,同样是热门人选。

总结一下规律:这些学校不仅排名高,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优势专业(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公共管理、法学、统计学等)和公务员岗位,特别是财政、金融类岗位的要求高度契合。所以,如果你在留学选校时,已经把考公作为未来的一个选项,那么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向这些“考公神校”和它们的王牌专业靠拢。

灵魂拷问:体制内 VS 大厂,到底怎么选?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做一个最直接的对比。假如你是一个手握名校offer的留学生,面前放着两个机会:一个是年薪40万起的互联网大厂offer,另一个是通过国考进入某中央部委的机会。你怎么选?

这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的人生排序。

如果你追求的是短期内的财富快速积累和快节奏的成长:

那毫无疑问,去大厂。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能给你提供远超体制内的起薪和奖金。在这里,你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可能三年就能当上小主管,五年就能带一个团队。你接触的是最前沿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每天都在高速运转中学习新东西。当然,代价就是你的时间和健康,你要做好随时被“压榨”的准备。

如果你追求的是长期的稳定、生活的平衡和一种超越物质的价值感:

那体制内可能是更适合你的地方。虽然起步阶段收入不高,但胜在稳定增长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你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去经营生活、陪伴家人。更重要的是,你每天处理的工作,都和这个国家的脉搏息息相关。这份独特的职业体验和精神满足感,是体制外的工作很难给予的。

这里也要打破一个误区:进入体制内不等于“躺平”。尤其是在财政部这样的核心部门,工作强度和压力丝毫不亚于企业。加班是常态,对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极高。选择这条路,同样需要你不断学习,持续奋斗。

所以,这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生优先级的选择:你是想先赚快钱再图安稳,还是想一开始就选择一条更稳健、更有长期价值的道路?

留学这条路,到底通向哪里?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所以我们辛辛苦苦出国留学,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要回到考公这条路上吗?那留学的意义又是什么?

别这么想。

留学从来不是为了把你圈定在某一条固定的轨道上,恰恰相反,它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多的选择权。你的海外经历,赋予了你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强的外语能力、更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无论你走进华尔街的投行,还是走进长安街的部委大楼,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从财政部的名单就能看出,体制内的大门,正在向拥有全球视野的顶尖留学生敞开。你的留学背景,不再是融入体制的障碍,反而成了你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巨大优势。

所以,别再纠结“宇宙的尽头是不是编制”了。

宇宙那么大,哪来的尽头?你的人生也是。

真正需要做的,是在选择面前,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工作能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想清楚这个问题,无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你脚下的每一步,都会走得特别坚定。

你的留学之路,终点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的选择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1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