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UQ:学长带你解锁王牌建筑系

puppy

嗨!正计划来UQ学建筑,心里是不是又激动又有点小紧张?别担心,刚从坑里爬出来的学长这就带你一探究竟!这篇文章可不是冷冰冰的官网介绍,全是过来人的真心话和实用干货。从传说中的Studio生活到底有多“卷”,到作品集怎么准备才能让导师眼前一亮;从哪些神仙教授的课千万不能错过,到如何在无数个赶due的通宵后依然活蹦乱跳。这篇超全的“生存指南”将一次性为你揭秘UQ建筑系的真实面貌,帮你提前避坑,让你的留学之路从一开始就畅通无阻。快来看看,给你的梦想加个速吧!

UQ建筑系新生必看TIPS
心态第一:这不是百米冲刺,是场马拉松。别上来就天天通宵,身体是“卷”的本钱。
工具先行:一台性能过硬的电脑比什么都重要!入学前就把Adobe全家桶、Rhino、AutoCAD练熟,开学能少掉一半头发。
社交牛X症:多跟学长学姐、Tutor和Workshop的大叔们聊天。他们随口一句指点,可能比你埋头苦干一星期还有用。
预算规划:模型材料、打印费、买参考书……都是不小的开销。别到due week才发现卡里没钱买模型板,那可就真哭了。

还记得大二的某个周二凌晨三点,整个Zelman Cowen Building只有我们建筑系的工作室灯火通明。空气里混杂着UHU胶水、刚切完的MDF板和速溶咖啡的奇特味道。我旁边的哥们儿,一个澳洲本地小伙,一边用牙签小心翼翼地粘着他那脆弱的巴尔沙木模型,一边用手机放着周杰伦的《蜗牛》,声音开得不大,却刚好能让周围几个快要“升天”的同学听到。那一刻,没人说话,只有切割机规律的嗡嗡声和键盘的敲击声。突然,他那个精巧的屋顶结构“啪”地一声,塌了。我们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空气凝固了两秒。然后他长叹一口气,骂了句经典的“F**k”,接着拿起胶水,默默地开始重新拼。我递给他一罐可乐,他对我笑了笑,那笑容里有疲惫、有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没事儿,干就完了”的韧劲。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来UQ读建筑,不仅仅是学画图和盖房子,更是学会在一次次推倒重来中,如何像个战士一样,把破碎的零件重新粘起来,造出更坚固的梦。这篇东西,就是想把这些粘胶水的经验,提前分享给你。

传说中的Studio:是“仙境”还是“炼狱”?

聊UQ建筑系,绕不开的就是Studio。这是我们生活、学习、社交甚至吃饭睡觉的地方。每个年级都有专属的Studio,配有个人工位。这里既是战场,也是家。说它“卷”,一点不假。尤其是在期中和期末评图(Crit/Pin-up)前一两周,这里就是个24小时不打烊的战场。你会看到各种“修仙”的同学,有人直接带了睡袋,有人靠着一箱箱的能量饮料续命。但这和国内那种纯粹拼时间的“卷”又不太一样。

这里的“卷”,更多是一种氛围驱动。当你看到隔壁同学用3D打印机做出了一个你闻所未闻的复杂节点模型,或者看到大神们已经开始用VR设备来推敲空间感受时,你很难不被刺激到。这种“卷”是技术和创意的比拼,是“我想做得更好”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我必须比你睡得晚”的无效内耗。大家虽然都在暗自较劲,但氛围非常开放和乐于分享。我的模型断了,旁边不认识的同学会主动把他的胶水递给我;我的Rhino崩了,总有路过的大神愿意停下来帮我看看。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奇妙生态,是Studio最迷人的地方。

UQ的硬件设施绝对是顶级的。Zelman Cowen Building里的工作坊(Workshop)简直是建筑学生的霍格沃茨。从基础的手工工具到大型的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Laser Cutter)、CNC(数控机床)再到7轴机器人KUKA,应有尽有。根据学校官网的数据,仅建筑学院的工作坊就配备了超过5台大型激光切割机和多台高精度3D打印机,包括SLA和FDM两种类型。只要你通过了安全培训(一个简单的在线课程),这些设备都可以预约使用。Workshop的几位Technician大叔更是扫地僧一样的存在。他们可能看起来有点严肃,但只要你带着清晰的想法和图纸去请教,他们会给你超多关于材料和工艺的实用建议。我大三的一个装置设计,最初想用复杂的榫卯结构,是大叔一句话点醒我,建议我改成金属件连接木结构,不仅更稳固,加工效率也提高了三倍,直接把我从通宵的边缘拉了回来。

至于课程,以本科的Bachelo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为例,核心就是围绕每个学期的Design Studio课程展开。比如大一的ARCH1100(Architectural Design 1),可能会让你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光与影”,入手,设计一个小型的空间装置。而到了大三的ARCH3100,项目可能就是一个位于布里斯班河畔的社区图书馆,需要你综合考虑场地、文脉、结构、材料和可持续性等所有因素。每个Studio的主题都由不同的Tutor(导师)设定,风格迥异。开学前的选课阶段,一定要去打听清楚各个Studio的口碑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选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这决定了你接下来一个学期的学习体验。

作品集:如何让导师在30秒内记住你?

对于申请,尤其是研究生的Master of Architecture,作品集(Portfolio)是决定你生死的关键。每年,招生委员会要看成百上千份作品集,每份停留的时间可能真的只有几十秒。所以,你的目标不是展示你“会”什么,而是表达你“是”谁。

忘掉那些把所有课程作业一股脑塞进去的“大杂烩”式作品集。UQ的老师更看重的是你的设计过程(Process)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个成功的作品集应该像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而不是一本冰冷的产品目录。与其放十张完美的最终渲染图,不如放两张渲染图,配上八张展示你思考过程的草图、手动模型、分析图和失败尝试。这能证明你不是一个只会按软件命令的操作员,而是一个会思考、会解决问题的设计师。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认识的一个学妹,本科并非顶尖院校,但她的作品集非常出色。其中一个项目是改造北京的一个胡同杂院。她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直接上平面图和效果图,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展示她的前期调研。她用速写本记录了胡同里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相机捕捉了不同时间的光影变化,甚至还和几位大爷大妈做了访谈,把他们的原话和需求放在了作品集里。她的设计方案也许不是最酷炫的,但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场地深刻的理解。这种叙事能力和同理心,远比一张华丽的效果图更能打动人。

根据UQ官网的申请指南,他们明确指出希望看到“a diversity of skills including drawing, sketching, 2D and 3D graphic and physical modelling”。这里的关键词是“diversity”(多样性)。所以,别只放建筑设计。如果你有绘画、雕塑、摄影、平面设计甚至木工、服装设计的作品,大胆地放进去!这些都能从侧面展示你的审美、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的广度。记住,他们想招的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潜力的未来建筑师,而不是一个已经定型的绘图员。

排版上,请务必保持简洁、清晰、有逻辑。用大量的留白,让每个项目都有呼吸的空间。统一的字体和版式风格会显得更专业。在每个项目前,用一小段文字(100-150字)清晰地阐述项目背景、你的设计概念和你在团队中的角色(如果是团队项目)。别写长篇大论,没人有时间看。清晰的逻辑和视觉呈现,本身就是一种设计能力的体现。

神仙教授和宝藏课程:跟对人,走对路

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它的师资。UQ建筑系有很多在学术界和实践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大牛。他们的课,能为你的设计思维打开一扇新的窗。虽然教授阵容每年可能会有微调,但有几位是系里的“常青树”和“口碑王”。

比如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的John Macarthur教授,他是国际知名的理论家,他的课(比如ARCH7053 - Advanced Architectural Theory)可能听起来有点“玄”,充满了各种哲学思辨,一开始会让你感觉云里雾里。但只要你坚持听下去,会发现他对建筑本体的剖析,对空间、形式和意义的解读,会从根本上颠覆你对设计的认知。上他的课,你会开始思考“为什么”设计,而不仅仅是“如何”设计。这对于一个建筑师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你对数字建造和参数化设计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关注那些在Abedi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任教并与UQ有合作项目的老师们。他们常常会开设一些短期工作坊或选修课,教你最新的Grasshopper、Processing等工具,并结合机器人建造等前沿技术。2023年,学院还投资了新的高级可视化实验室(Advanced Visualisation Lab),配备了最新的VR和AR设备,相关的课程也越来越多。这些课程能让你直接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为你的作品集增添独一无二的亮点。

除了明星教授,一些看似基础的课程也藏着宝藏。比如一门叫“Architectural Technology”的课,可能听起来很枯燥,就是教你怎么画构造大样图。但教这门课的往往是有着几十年一线经验的注册建筑师。他们会在课上分享无数从工地上血淋淋的教训中学来的“tricks”。比如,某种防水材料在布里斯班这种亚热带气候下其实效果不好,或者某个看似酷炫的悬挑结构在实际施工中会遇到哪些坑。这些知识,你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上都学不到,却是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救你命的真金白银。

另外,一定要利用好学校的选修课(Elective)机会。UQ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资源极其丰富。你可以去选修一门商学院的市场营销,或者心理学系的认知心理学。这些看似与建筑无关的知识,往往能在不经意间给你的设计带来全新的视角。我当时选修了一门人类学的课程,叫“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教会我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家”和“社区”的不同定义,这对我后来做多元文化社区中心的设计项目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赶Due求生指南:如何在通宵后依然热爱生活

谈论建筑系,不谈论如何“生存”是不完整的。无尽的due和通宵是常态,但绝不应该成为你留学的全部。学会管理时间和精力,远比学会一个软件快捷键更重要。

第一,拒绝完美主义。尤其是在设计的初期阶段。不要一开始就想搞个惊世骇俗的方案。快速地用草图和简易模型测试10个不完美的想法,远比花同样的时间去深化1个看似完美的想法要有效得多。建筑设计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接受不完美,快速试错,才能找到最优解。

第二,把你的时间表当成设计项目来做。每周日晚上,花半小时规划下一周的任务。不只是学习,把吃饭、睡觉、健身、和朋友聚会的时间都明确地标在日历上。当“放松”也成为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时,你就不会有负罪感了。UQ有很多体育设施,St Lucia校区的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都非常棒,办个会员卡,每周强制自己去运动两三次,出身汗,你会发现大脑都清醒很多。

第三,善用学校的各种支持服务。感觉压力太大,可以预约学校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Student Services Counselling)。写论文没有头绪,可以去找Academic Skills a dvisor帮你梳理逻辑。这些服务都是你学费里包含了的,不用白不用。根据UQ 2023年的年度报告,学生支持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2%,说明这些资源真的能帮到你。

第四,建立你的“支持系统”。在Studio里找到几个能一起奋斗、一起吐槽、一起分享外卖的“战友”。当你凌晨四点在崩溃边缘时,有人能拍拍你的肩膀,说一句“我懂”,这种力量是无可替代的。积极参加UQ建筑学生社团(Archiesoc)的活动。他们会组织行业大咖讲座、软件学习班、烧烤派对,还有一年一度最盛大的Arch Ball(建筑舞会)。这是你认识不同年级的同学、拓展人脉、暂时逃离学业压力的最好机会。

最后,别忘了探索布里斯班这座城市。你的设计灵感,不应该只来自Pinterest和ArchDaily。去South Bank的GOMA(现代艺术馆)看看展,去West End的市集感受人间烟火,沿着袋鼠角(Kangaroo Point)的悬崖步道走一走,或者坐CityCat轮渡,在布里斯班河上看看这座城市的天际线。这些真实的城市体验,最终都会内化为你作为建筑师的养分。

说到底,来UQ读建筑,就像是报名参加了一场极其艰苦又无比刺激的创造力集训营。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会为了一个想不通的节点抓狂,会因为导师的一句批评而彻夜难眠。但你也会在亲手把一张平面的图纸变成一个可触摸的模型时,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会在最终评图时,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并赢得赞许时,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这趟旅程会榨干你,但也会重塑你。它很苦,但真的很酷。所以,准备好你的咖啡杯和切割垫了吗?欢迎来到这个疯狂又迷人的世界,未来的建筑师。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0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