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放弃回国,选择留下?

puppy

我也曾是回国大军的坚定一员,直到一些“小事”慢慢改变了我的航向。这篇文章没想聊什么宏大叙事,也不是劝你留下,就是想跟你掏心窝子唠唠:是什么让我最终放弃了国内看似安稳的“确定性”,转而爱上了这里充满未知的“不确定性”——那种可以慢下来、大口喘气的自由,那种不被年龄和KPI追着跑的松弛感,以及找到“为自己而活”的踏实。如果你也正在回国还是留下的路口上纠结,或许我的心路历程,能给你一些陪伴和参考。

写在前面:一些掏心窝子的话
嗨,朋友。我知道点开这篇文章的你,很可能也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熟悉的故土,一边是未知的远方。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灌鸡汤,也不想告诉你哪条路才是“正确答案”,因为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我只是想把我的故事和挣扎摊开来给你看,那些让我从一个铁了心要回国的“预备海归”,变成一个决定留下的“异乡人”的瞬间。如果我的故事能让你感觉不那么孤单,能在你深夜emo的时候给你一点点陪伴,那这篇文章就值了。

还记得去年冬天,我跟爸妈视频。屏幕那头,妈妈正给我展示她刚托人给我物色的相亲对象,一个在国企工作的男孩,有房有车,工作稳定。爸爸则在一旁帮腔:“你那专业,回来考个公,或者进个事业单位,多安稳。女孩子嘛,别在外面漂了,该稳定下来了。”

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陌生的街景,突然一阵巨大的恐慌袭来。那感觉就像是,我人还没回去,未来三十年的人生剧本就已经被写好了,精确到几岁结婚、几岁生娃、在哪家单位熬到退休。那条路,清晰、安稳,被无数人验证为“正确”。而我,曾经也是这条路的忠实信徒。出国前,我的全部规划就是:刷高GPA,搞定实习,毕业就回国,挤进互联网大厂或者考个“铁饭碗”,完美复刻身边所有“成功”学长学姐的轨迹。

可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反复问自己: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吗?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确定性”,为什么让我感到窒息而不是向往?

这篇文章,就是我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它关于放弃,也关于选择;关于迷茫,也关于清醒。

我曾无比向往的“确定性”,为什么后来让我害怕了?

刚出来留学的时候,每次跟国内的朋友聊天,我都是最坚定的“回国党”。理由很简单:这里好山好水好无聊,国内好脏好乱好好玩。更重要的是,国内有我熟悉的一切——家人、朋友、从小吃到大的路边摊,还有一条被社会主流价值观铺好的“康庄大道”。

这条路充满了确定性。你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拿到大厂的offer;你知道进了体制内,就约等于拥有了“上岸”的安稳。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再创新高,突破了120万人。这股强大的回国潮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确定性”吸引力。大家都在回去,跟着走,总不会错。

我的好朋友阿哲,就是这百万大军中的一员。他比我早一年毕业,手握某藤校的硕士文凭,意气风发地回了上海,进了一家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刚回去那会儿,我们聊天,他字里行间都是兴奋:“兄弟,国内的发展速度太快了,遍地是机会,每天都像在打仗,特刺激!”

他的生活确实看起来无比“确定”和“充实”。每天早上9点打卡,晚上10点后下班是常态,周末偶尔还要加班开会。他的朋友圈,是凌晨三点的办公室、是又一个成功上线的项目、是团队拿下的季度奖金。他像一个上满了发条的陀螺,在名为“事业”的赛道上高速旋转。

可是,这种“确定性”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半年后,我们再通话,他的声音疲惫了许多。他跟我吐槽,公司里“卷”到飞起,每个人都在拼命表现,生怕被优化。所谓的“项目经验”,不过是不断重复的劳动,让他感觉自己像个高级螺丝钉。他开始羡慕我,能在晚上七点下班后,去健身房撸铁,或者约朋友看一场电影。他说:“你知道吗,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睡一个整觉,不用在半夜被工作群的消息惊醒。”

最近一次聊天,他告诉我,他正在考虑要不要跑路,去考个公务员。“至少不会有35岁危机吧”,他苦笑着说。这个词,像一个幽灵,盘旋在每一个国内职场人的心头。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报告,超过六成的白领认为职场存在“35岁现象”,年龄带来的就业歧视和晋升天花板,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确定性”焦虑。

看着阿哲,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如果我按原计划回国的自己。那种生活,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充满了“搞钱”的确定性,但也充满了被KPI、被同辈压力、被年龄时钟推着走的窒息感。那种确定性,像一条湍急的河流,你别无选择,只能被裹挟着向前。你没有时间思考“我喜欢什么”,只能思考“我应该做什么”。这种“应该”,是父母的期望,是社会的标准,是身边所有人的脚步。

我开始害怕这种确定性。我怕自己会像阿哲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耗尽对生活的热情,最后只剩下对“被淘汰”的恐惧。我怕我回到的不是家,而是一个更大的、更残酷的“留学预科班”,只不过这次,比拼的不再是GPA,而是工资条、职位和房子。

爱上“不确定性”:大口喘气的自由和松弛感

真正让我动摇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

有一次,我因为一个项目连续加了几天班。周五下午,我的直属上司,一个五十多岁的本地大叔,看我还在埋头工作,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嘿,年轻人,工作是做不完的,生活才是。赶紧回家,享受你的周末。”我愣了一下,这句在国内职场被当作“毒鸡汤”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却是那么真诚。

在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里的工作文化,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底色。它不推崇“以公司为家”,而是清晰地划分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数据,我所在的国家,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排名前列,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的员工比例不到5%,而这个数字在一些亚洲国家可能要高出好几倍。数据是冰冷的,但体现在生活里,就是实实在在的“喘息空间”。

我开始刻意地去感受这种“不确定”的自由。

我不再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刷求职网站和“自我提升”,而是报了一个一直想学的陶艺班。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和一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一起,笨拙地和泥巴打交道。我的同学里,有白发苍苍的退休奶奶,有正在休产假的新手妈妈,还有一个白天做数据分析、晚上来捏泥巴的金融男。在这里,没人关心你的职位和收入,大家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享受把一坨泥巴变成一个碗的乐趣。那种纯粹的、不为任何功利目的的快乐,是我许久未曾体验过的。

我还爱上了周末去徒步。约上三五好友,开车到近郊的国家公园,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在山林里穿行。手机没有信号,收不到工作邮件,也刷不了朋友圈。世界安静下来,只剩下风声、鸟鸣和脚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我们聊的,不是谁又升职了,谁又跳槽了,而是哪条路线的风景最好,晚上去哪家馆子搓一顿。

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不确定性”,却慢慢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我发现,生活的价值,不一定非要用世俗的成功来衡量。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一件“无用”的爱好,能够随时随地“虚度光阴”,这种松弛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国内的朋友有时候会不解:“你这样不‘卷’,以后怎么办?” 我承认,选择留下,意味着放弃了国内高速发展带来的某些红利,意味着可能要在一个相对平缓的职业轨道上慢慢前行。这里没有那么多“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没有那么多“弯道超车”的机会。这是一种“不确定性”。

但我渐渐爱上了这种不确定。因为它给了我选择的权利。我可以选择拼命工作,争取早日升职加薪;我也可以选择准点下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我可以选择一条路走到底,也可以在30岁、40岁的时候,随时掉头,去学一个新专业,换一个新赛道。

撕掉年龄的标签,我终于敢“为自己而活”了

让我下定决心留下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关于“年龄”这件事。

在国内的语境里,年龄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5岁,你应该恋爱稳定了;30岁,你应该成家立业了;35岁,你得在公司做到中层,否则就要面临被“优化”的风险。每一个年龄节点,都被赋予了沉重的、必须完成的KPI。你的人生,像一场设定好关卡的升级游戏,到点就得打怪,晚一步都算失败。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的表姐,今年32岁,名校硕士,能力出众,在一家知名企业做到了项目经理。但在她父母和亲戚眼里,她最大的“失败”,是还没结婚。每次家庭聚会,她都要被轮番催婚,理由是“再拖下去就成高龄产妇了”“女人过了三十就不值钱了”。

这种无形的压力,曾经也让我焦虑万分。我害怕自己到了30岁还一事无成,害怕自己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

但在我现在的环境里,我发现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评判标准。

我们公司技术部门有一个新来的实习生,叫Peter。他工作非常努力,总是虚心向每个人请教。后来无意中聊天,我才知道他已经45岁了。他之前做了20年的卡车司机,因为觉得对编程感兴趣,就辞职去社区大学读了个短期课程,然后从零开始找实习。我当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一个45岁的“高龄”人士,在国内可能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在这里,却可以和20岁的年轻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仅仅因为“我喜欢”。

公司里,三十多岁还在读博的人,四十岁换行业的人,五十岁离婚后开始环游世界的人,比比皆是。没有人会用“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相反,大家会觉得,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这种对个体选择的尊重,给了我巨大的勇气。我开始明白,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你不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点,完成特定的任务。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跑累了就歇一歇,看到岔路口的风景好,拐进去看看也无妨。

撕掉了年龄的标签,我感觉自己被解放了。我不再用“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来框住自己。我可以坦然地承认,我暂时不想结婚,因为我还没遇到那个对的人;我也可以坦然地规划,也许35岁的时候,我会想重返校园,去读一个艺术史的学位,仅仅因为我喜欢。我的人生,终于可以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不为了追赶那个看不见的时钟,而是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这种“为自己而活”的踏实感,是再多金钱和再高职位都换不来的。它让我觉得,就算我的人生充满了未知,就算我不知道十年后的自己会在哪里、在做什么,我也不会感到恐慌。因为我知道,无论我做出什么选择,那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是我心甘情愿为之负责的人生。

写在最后:没有最优解,只有你的解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劝你留下,更不是想说国外的一切都比国内好。我知道,留下,也意味着要面对数不清的挑战:融不进的圈子、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对家人的思念、职场里的玻璃天花板,还有那一口永远不正宗的家乡菜。

回国还是留下,从来就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它更像是在天平的两端放砝码,一边是亲情、归属感和国内发展的无限可能;另一边是自由、工作生活的平衡和另一种人生的体验。每个人的砝码重量都不同,所以天平最终会倾向哪一端,只有你自己知道。

如果你也在纠结,别急着去问别人该怎么办,也别被社交媒体上那些光鲜亮丽的“人生范本”所绑架。不如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给自己泡杯茶,然后问问自己几个最实在的问题:

你最看重的东西是什么?是家人的陪伴,还是个人的空间?

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能让你从心底里感到放松和快乐?是快节奏的成就感,还是慢悠悠的烟火气?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五年后的自己。你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你?

把答案写下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那个最适合你的选择,其实一直都在你心里。

无论你最终选择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还是留在这片陌生的天空下,都请记住,这只是你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个。没有哪条路是永远正确的,也没有哪条路是万劫不复的。重要的是,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愿意为它全力以赴,也愿意为它承担后果。

祝你,也祝我,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那份让内心安定的力量。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51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