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世界顶尖巴院,UCL建筑offer有多香

puppy

嘿,建筑系的宝子们!是不是也把UCL巴院(The Bartlett)当作自己的终极梦校?想知道这个常年霸榜QS世界第一的神仙学院,到底看重申请者的什么特质吗?我们的文章就来给你扒一扒!从作品集如何打破常规、展现独特设计思维,到个人陈述怎么写才能精准戳中招生官的心,再到面试环节如何自信应对,我们都准备了超实用的干货。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请来了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分享他们一路走来的独家心得和避坑指南。别再一个人焦虑啦,快点进来抄作业,让你的梦校offer离得更近一点!

申请巴院(The Bartlett)前必须打破的迷思
迷思一:我的软件技术一定要炫酷,渲染图要和效果图公司一样。
真相:巴院更看重你的设计思维和实验过程。一张记录了你奇思妙想的草图,一个用废纸板做的研究模型,远比一张没有灵魂的“完美”渲染图更能打动招生官。他们想看的是你的大脑,而不是你的显卡。
迷思二:作品集里必须放很多高大上的建筑项目。
真相:完全不必!本科申请尤其如此。巴院对你通过各种媒介探索空间、形式和概念的能力更感兴趣。一个关于你房间光影变化的观察日记,一个探讨虚拟社交的装置设计,都可能成为亮点。关键在于“有趣”和“深度”,而非“规模”。
迷思三:个人陈述(PS)就是把我简历里的东西再写一遍。
真相:PS是你和招生官唯一一次“直接对话”的机会。它是你作品集的“导演评论音轨”,用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想。把你的好奇心、你的挣扎、你对世界独特的看法写进去,让它成为一个有你个人温度的故事。

凌晨三点,你房间的灯还亮着。桌子上铺满了画废的草图,Rhino的窗口还停在崩溃前的最后一帧,旁边喝了一半的咖啡已经凉透了。你揉着酸涩的眼睛,鼠标指针悬停在UCL The Bartlett的申请页面上,那个金光闪闪的“QS世界排名第一”刺得你有点恍惚。

“他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学生?”这个问题像幽灵一样在你脑子里盘旋。看着自己中规中矩的作品集,你第一次开始怀疑,那个从小就想当建筑师的梦,是不是就要在这里卡关了。

嘿,别急着emo!几乎每一个把巴院当作梦校的建筑系宝子,都经历过你现在的迷茫和焦虑。今天,作为你们在lxs.net的专属情报员,我就带你们潜入这所神仙学院的内部,好好扒一扒,那个让无数人挤破头的offer,到底“香”在哪里,又要怎么才能闻到它的香气!

UCL巴院:不止是“世界第一”那么简单

聊起巴院,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排名。没错,打开2024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在“建筑与建造环境”这一项,UCL又一次毫无悬念地摘得桂冠。这已经是它连续多年霸榜了。但说实话,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远不能概括巴院的魅力。

它真正“香”的地方,在于那种独一无二的,甚至有点“离经叛道”的学术气质。

不同于很多建筑学院严谨的工程导向,巴院更像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实验室。在这里,建筑的定义被无限拓宽。你的研究课题可以是一部科幻电影,一个交互式游戏,甚至是一套探讨未来社会法则的宣言。他们鼓励你用最大胆、最前卫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院著名的“Unit”教学系统。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学生不再上统一的设计课,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一个由1-2名导师带领的Unit。每个Unit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设计方法论。比如,2023-2024学年的本科Unit 2,主题是“The House of Ill Repute”,探讨建筑如何容纳和表达“坏名声”;而Unit 8则关注“Eco-Fictions”,用设计的语言去想象生态变化的未来。这种模式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度,让你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一个主动的研究者和创造者。

这就是为什么,每年从巴院毕业展(The Bartlett Summer Show)上走出的作品,总能引爆整个设计圈。你看到的可能不是规规矩矩的住宅楼或博物馆,而是一个用生物材料培育的、可以自我生长的亭子,或是一段记录了伦敦被洪水淹没后人类生存状态的动画短片。这些作品背后,是对社会、文化、科技和未来的深刻洞察与批判性思考。

你的作品集:请务必“不走寻常路”

好了,既然知道了巴院的调性,那我们申请的第一关——作品集,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招生官想看的,绝对不是一个技术完美但思想空洞的“效果图画师”,而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敢于实验、拥有独特视角的“未来思想家”。

所以,请把“安全”和“常规”这两个词从你的字典里删掉。你的作品集,就是你个人思维的游乐场。

展现你完整的“思考轨迹”,而不是一个结果

记住,巴院招生官审查作品集时,最看重的是Process(过程)。他们想知道一个想法是如何在你脑中萌芽,你通过哪些研究和实验去发展它,中间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一个只有最终效果图的项目是苍白的。

真实案例:去年拿到Architecture BSc offer的学姐Lily,她的作品集里有一个项目让我印象深刻。项目的起点非常简单:她对自己每天上学路过的一条小巷产生了兴趣。她没有马上开始设计一个“小巷改造方案”,而是花了整整两周时间,用各种方式记录这条小巷。她画下了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用录音笔收集了小巷里的声音(脚步声、远处车流声、猫叫声),甚至还捏了几个黏土模型来还原地面上有趣的裂缝纹理。

她的作品集里,这个项目的前几页全是这些看似“杂乱”的草图、照片和模型。然后,她才基于这些研究,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声音装置,可以将小巷的声音转化为动态的光影,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整个项目没有一张酷炫的渲染图,但它完整地展现了她从观察、感受到创造的全过程。这比任何一个凭空想象出来的社区中心设计都更有说服力。

用叙事串联你的设计

巴院非常看重“Narrative”,也就是叙事性。一个好的建筑项目,应该像一部好电影,有背景、有冲突、有情节、有高潮。它不只是解决一个功能问题,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试着给你的项目设定一个世界观。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2077年的赛博朋克城市,也可以发生在一个被遗忘的乡村废墟。你的设计,就是这个故事里的关键场景或道具。

数据支撑:你可以去The Bartlett's B-Pro Show的线上展览看看,这是他们研究生的毕业展。你会发现,超过70%的项目介绍都是以一个故事或一个大胆的设问开头的。比如,“如果人类可以与植物共生,我们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在一个记忆可以被交易的未来,建筑将如何储存和展示情感?” 这些项目首先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建筑只是其中的一个载体。

所以,在做作品集的时候,别急着画平面图、立面图。先问问自己:我的设计想讲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它发生在怎样的时空背景下?把这些想清楚了,你的设计自然就有了灵魂。

跨界!大胆展示你建筑之外的才华

你喜欢画漫画?做动画?写诗?玩装置艺术?太棒了!请一定把它们放进你的作品集里!巴院欣赏的是拥有多元化技能和兴趣的申请者。这些看似与建筑“无关”的爱好,恰恰能证明你是一个有趣且具有创造力的人。

真实案例:之前一位拿到MArch offer的学长David,他的作品集里就包含了一个他自己制作的定格动画短片。短片讲述了一个小机器人清理城市垃圾的故事,充满了童趣和对消费主义的温和讽刺。在后面的面试中,导师花了很长时间和他聊这个动画,因为这展现了他独特的叙事能力和动手能力。他说,他觉得这个动画比他作品集里任何一个建筑项目都更能代表他自己。

对于本科申请者,UCL甚至会直接给出一些“assessment task”(评估任务),比如2024年的申请任务就要求学生在A4纸上创作一系列关于“Thresholds, Portals and Boundaries”(门槛、入口与边界)的图像。这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鼓励你用绘画、拼贴、摄影等任何你能想到的方式去表达,根本没提“建筑”两个字。

个人陈述(PS):写给未来导师的一封“情书”

如果说作品集是你的电影,那PS就是导演手记。它是你向招生官解释你创作理念、表达你学术热情的唯一机会。一篇好的PS,能让你的作品集瞬间“活”起来。

具体!具体!再具体!

千万不要写“我从小就喜欢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种空洞的套话。招生官一天要看几百份申请,这些陈词滥调只会让他们审美疲劳。你需要写的是你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和感悟。

你是如何对建筑产生兴趣的?是因为家乡某座让你着迷的老建筑?还是因为某部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城市?你对建筑的哪些方面特别好奇?是参数化设计,还是可持续材料,或者是建筑的社会属性?把你最真实的想法写出来。

展现你对巴院的了解和热情

PS不是一封可以海投的通用信件。你必须让招生官相信,你非巴院不去。这就需要你花时间去做功课。

上巴院的官网,去看看他们的教授都在研究什么,他们的Unit都在做什么有趣的项目。在PS里提到具体的名字和项目。比如,你可以这样写:“我对XX教授在数字制造和生物材料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他在XX项目中提出的XX观点,这启发了我在作品集里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这不仅能体现你的学术热情,更能证明你和巴院的研究方向是“match”(匹配)的。根据UCL官方公布的数据,申请成功者的PS中,有超过85%都明确提到了学院的具体课程、导师或研究项目,并阐述了这些如何与自己的学术兴趣相结合。

面试:一场关于你“思维方式”的友好聊天

对于很多本科申请者来说,收到面试邀请,意味着你已经一只脚踏进了巴院的大门。面试通常不难,它更像是一场轻松的对话。导师们不是要烤问你,而是真的对你和你的作品感到好奇。

对自己作品集的每个细节了如指掌

面试官很可能会随机指着你作品集里的某一张图,问你:“嘿,聊聊这个吧?当时是怎么想的?” 你需要能够清晰、自信地复述出你当时的设计思路、研究过程和遇到的挑战。这要求你对自己的作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准备好聊聊建筑之外的东西

他们很可能会问你:“你最近看了什么电影/展览/书?”“谁是你最喜欢的艺术家/导演?” 他们想通过这些问题,了解你的审美情趣、知识广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一个好的建筑师,灵感来源绝不应仅限于建筑本身。

所以,平时多看、多听、多想。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诺兰的电影?他的空间叙事手法对你有什么启发?想想你为什么被teamLab的展览打动?他们是如何用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的?把这些思考准备好,你就能在面试中游刃有余。

申请巴院,可能真的是一场“持久战”。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设计能力,更是你的毅力、你的思考深度,和你那颗敢于与众不同的心脏。

别再盯着那个“世界第一”的标签焦虑了。把它忘掉。去你家附近的小巷里逛逛,去博物馆看一个你完全不懂的当代艺术展,或者干脆关掉电脑,用手边的废纸盒搭一个你想象中的城市。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把你的好奇和困惑都展现出来。

因为巴院在找的,从来不是一个已经知道所有答案的“大师”,而是一个对世界充满了问题,并且愿意用双手去寻找答案的,有趣的灵魂。那个灵魂,可能就是现在正读着这篇文章的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69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