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私藏:打造“联合国朋友圈”破冰小贴士 |
---|
万能开场白:别总用“How are you?”啦,试试聊聊课堂内容、吐槽一下作业,或者干脆夸一句对方的穿搭!“Hey, I love your tote bag, where did you get it?” 比啥都好用。 |
黄金法则:主动邀请,而不是被动等待。一次“要不要一起去图书馆?”或者“周末我们宿舍煮火锅,你来吗?”就能开启一段友谊。 |
兴趣是最好的“翻译官”:加入一个你真正热爱的社团,无论是徒步、摄影还是电影社。共同的爱好能瞬间拉近你们的距离,语言不通都能聊嗨。 |
别怕“丢脸”:语法错了?发音不准?没关系!你努力表达的样子超可爱!大家都是来学习的,没人会笑话你,反而会觉得你很真诚。 |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我刚到墨尔本的第一个周五晚上吗?我一个人窝在小小的学生公寓里,窗外是别人的热闹喧嚣,我手里捧着一碗泡面,刷着国内朋友圈里朋友们吃火锅唱K的动态。那一瞬间,孤独感像海啸一样把我淹没。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花这么多钱,漂洋过海,难道就是为了换个地方孤单地赶due吗?
那时候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一年后的一个周五,我的小公寓里会挤满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德国小哥克劳斯正在厨房里笨拙地学着包饺子,巴西室友玛利亚在客厅放起了桑巴舞曲,拉着韩国的慧珍和意大利的安娜一起摇摆。餐桌上,中式辣子鸡、马来西亚的沙爹烤串和安娜烤的提拉米苏摆在一起,香气四溢。我们用着口音各异的英语,聊着最新的澳剧,吐槽着同一个变态教授,分享着对家乡美食的无限思念。那一刻,我看着眼前这张“联合国”餐桌,突然觉得,这或许才是我留学最珍贵的收获。
这篇超长长长的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从一个只会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的社恐,一步步建立起我的“联合国朋友圈”的。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我的真实故事和一些可能对你有用的小笨招。
第一站:走出中国学生“舒适圈”,原来世界这么大
刚来澳洲的时候,我的安全感全部来自于“自己人”。我下意识地寻找着说中文的同学,加入中国学生会,吃饭、上课、去图书馆,身边几乎都是中国小伙伴。这当然没什么不好,在异国他乡,乡音和熟悉的文化能给我们巨大的慰藉。但时间一长,我发现我的世界好像被限定住了。我来澳洲,难道只是为了把国内的生活复制一遍吗?
转机发生在一门小组作业(Group Assignment)上。系统随机分配,我的组员分别来自印度、越南和肯尼亚。我当时内心是崩溃的,心想:“完了,这沟通得有多费劲啊!”第一次小组讨论,我们四个人围坐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尴尬。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自己说错一个词,或者听不懂他们的口音。
是来自印度的拉杰打破了沉默,他笑着说:“Guys, we look so serious, are we discussing a million-dollar project?” 一句话逗笑了所有人,气氛瞬间轻松下来。我们磕磕巴巴地开始交流,我发现越南妹子小阮的PPT做得超级漂亮,而肯尼亚的小哥大卫逻辑思维超强。为了赶上进度,我们泡在图书馆,一起啃着Subway,从最初只聊作业,到后来开始聊各自国家的文化、美食和生活习惯。我才知道,原来印度的电影不只有宝莱坞歌舞,越南的咖啡文化如此盛行,肯尼亚的马拉松精神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里。
你知道吗?根据澳大利亚教育部202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全澳洲有超过70万的国际学生,他们来自全球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你走在校园里,擦肩而过的每一个人,都可能背负着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文化故事。你的课堂,你的宿舍,你的社团,就是一个天然的“小联合国”。把这些活生生的“世界之窗”当成背景板,真的太可惜了。
那次小组作业拿了高分,但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主动走出了那个熟悉的圈子,尝到了跨文化交流的甜头。我开始意识到,那些所谓的“沟通障碍”,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和预设。你只需要一点点勇气,主动说一句“Hi”。
第二站:撕掉刻板印象的标签,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通过各种渠道,被动地接收很多关于其他国家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比如,德国人严谨刻板,法国人浪漫多情,日本人一板一眼,美国人开放热情……来到澳洲这个文化大熔炉,我才发现这些标签有多么不靠谱。
我的德国朋友克劳斯,就是亲手打碎我“德国印象”的第一人。我以为他会像传说中的德国人一样,守时到以秒计算,生活里只有黑白灰。结果呢?他是我认识的最随性的人,约好七点见面,他七点半晃晃悠悠地出现,理由是“路边的晚霞太美了,忍不住多看了一会儿”。他不喜欢啤酒和香肠,却对四川火锅爱得深沉,每次都辣得满头大汗,嘴里还喊着“So good!”。他也不是什么工程师或者技术宅,他的专业是哲学,梦想是毕业后去南美做一名背包客。是他让我明白,永远不要用一个国家的标签去定义一个活生生的人。
还有我的日本朋友由美。我印象中的日本女生,总是温柔、内敛,说话细声细语。由美平时确实很安静,但你绝对想不到,她是学校摇滚社团的主唱!我第一次被她拉去看演出时,看到她在舞台上穿着皮衣,抱着电吉他嘶吼,我下巴都快惊掉了。她说:“很多人都觉得日本人很压抑,其实我们只是把疯狂的一面留给了喜欢的事情。”
我的巴西室友玛利亚,也让我对巴西的印象彻底改观。来之前我以为巴西人天天都在开派对,过着桑巴、足球和烤肉的生活。玛利亚确实热爱跳舞,但她也是我们公寓里最自律的学霸。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雷打不动地去健身房,然后去图书馆学习一整天。她说,巴西的竞争非常激烈,她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有机会留在这里工作,改变家人的生活。她让我看到了热情奔放的南美文化背后,那份坚韧和对未来的渴望。
和这些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抛开预设,用一颗开放和好奇的心去认识每一个人。我不再会因为某人来自某个国家,就预判他的性格和行为。我们聊各自的家庭,聊成长经历,聊梦想和困惑。你会发现,无论肤色、语言、文化背景有多大差异,我们作为“人”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我们都会为了一场重要的考试而焦虑,会因为想家而偷偷掉眼泪,会因为一个善意的微笑而开心一整天。这种深刻的联结感,是你在任何书本和纪录片里都学不到的。
第三站:我们用美食、Final和乡愁,说同一种“世界语”
当大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又不是那么流利时,要如何建立深厚的友谊呢?我的答案是:找到那些能引发全人类共鸣的“通用语”。
第一个通用语,绝对是“美食”。没有什么能比一顿热气腾腾的家乡菜,更能抚慰一个留学生的胃和心了。我的“联合国朋友圈”最经典的活动,就是Potluck(百乐餐)。每个人带一道自己国家的特色菜,拼成一桌饕餮盛宴。我曾经在一顿饭里,同时吃到过意大利同学做的千层面、韩国同学做的泡菜饼、印度同学做的咖喱角,还有我自己包的猪肉白菜馅饺子。我们一边吃,一边听对方介绍这道菜背后的故事,比如这是他妈妈的秘方,是他们过节必吃的食物。那一刻,食物不仅仅是食物,它承载着文化、记忆和爱。通过味蕾的交流,我们好像瞬间就走进了对方的成长故事里。
第二个通用语,是“Final Week的焦虑”。留学澳洲,谁没经历过被due追着跑,在图书馆通宵复习的日子呢?这种“集体受苦”的经历,是催生革命友谊的最佳土壤。我记得有一次期末,我和几个不同国家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在图书馆占据了一张大桌子。我们互相讲解搞不懂的知识点,分享笔记,困了就轮流去买咖啡续命。凌晨三点,大家实在学不动了,就瘫在椅子上开始聊天。我们聊起了未来的规划,有人想回国继承家业,有人想留在澳洲打拼,有人想去环游世界。在那个安静的图书馆里,我们分享着最真实的不安和最遥远的梦想。那种感觉,就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特别铁。
第三个通用语,也是最深刻的一个,叫做“Homesickness”(乡愁)。根据澳洲心理健康组织Orygen在2022年的一项研究,国际学生比本地学生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心理压力。想家,是每个留学生都逃不开的情绪。但奇妙的是,当我们和不同国家的朋友分享这份乡愁时,它反而被稀释和治愈了。我会和意大利朋友安娜聊我有多想念外婆做的红烧肉,她会告诉我她有多想念罗马街角的冰淇淋店。我们会一起过中国的春节,大家一起包饺子、看春晚;也会一起过西方的圣诞节,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我们用彼此的文化,填补了远离家乡的空白,在异国他乡为对方创造了一个临时的“家”。这种互相取暖建立起来的感情,尤为珍贵和牢固。
第四站:实战演练!手把手教你“捕获”外国友人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想问,道理我都懂,但具体要怎么做呢?别急,这里有一些我亲身实践过,并且非常有效的方法,希望能给你一些灵感。
第一,冲出华人社团,拥抱兴趣社团。我不是说华人社团不好,它能给你归属感。但如果你想拓展国际朋友圈,就必须去那些以“兴趣”为导向的地方。澳洲大学的社团文化非常发达,从徒步、潜水、摇滚乐,到辩论、烹饪、莎士比亚戏剧,应有尽有。找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加入!比如我,加入了一个Board Game(桌游)社团。在玩“卡坦岛”和“狼人杀”的时候,你需要不断地和别人沟通、结盟、甚至“欺骗”,这是练习口语和社交能力的绝佳机会。我的哥伦比亚朋友,就是在桌游社认识的,我们因为一次漂亮的战术配合成了好朋友。
第二,善用你的学生宿舍和合租公寓。如果你住在学校宿舍或者和别人合租,那简直是交朋友的天然优势环境!别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多去公共厨房、休息室转转。看到室友在做饭,可以过去问一句:“Wow, it smells amazing! What are you cooking?” 看到有人在看球,可以坐下一起看,哪怕你根本不懂规则。主动一点,可以组织一个公寓电影之夜,或者提议大家周末一起做一次Brunch。我的巴西室友玛利亚,就是在我搬进去的第一天,热情地邀请我参加她们的“Welcome BBQ”,让我迅速融入了新环境。
第三,去做志愿者。这绝对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宝藏途径。无论是学校的迎新周、城市举办的马拉松比赛,还是社区的环保活动,都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你不仅能遇到很多友善的本地人,还能认识其他同样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国际学生。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很容易产生革命情谊。而且,这段经历写在简历上,对你未来找工作也是一个大大的加分项。
第四,对一切邀请说“Yes!”。我知道,有时候学习了一天真的很累,只想躺平。但当有同学问你“Wanna grab a drink tonight?”或者“We are going to the beach this weekend, wanna join us?”的时候,只要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尽量说“Yes!”。很多珍贵的友谊和有趣的故事,都发生在这些你“本可以不去”的场合里。去本地人常去的Pub看看,去参加一次house party,去体验一次澳式足球现场的狂热……每一次全新的体验,都在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社交大门。
留学这条路,有时候确实挺孤单的。你会遇到文化冲击,会因为语言不通而沮丧,会在无数个深夜里想家。
但请你一定别忘了,也正是这段经历,给了你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让你能和这个星球上那么多有趣、多元的灵魂相遇。你的朋友圈,真的可以变成一张世界地图。
所以,下次在课堂上,在图书馆,在咖啡馆,看到那个让你好奇的外国同学,别再犹豫了。深呼吸,走上前,露一个大大的微笑,然后说出那句简单的:“Hi, my name is [你的名字]. What's yours?”
相信我,这会是你留学故事里,最棒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