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避坑指南 |
---|
曲目选择:切忌贪多求难,选择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曲目,只会暴露技术短板。 |
风格把握:演奏俄罗斯作品时,不要只模仿“俄式”的刚猛,忽略其深沉宽广的抒情性。 |
录制质量:避免使用手机直接录音,背景嘈杂、音质压缩会大大减分。 |
个人形象:视频录制时不要穿着太随意,得体的着装是对评审老师和音乐的尊重。 |
嘿,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个硬核话题。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的微信好友小A同学,半夜三点给我发来一串哭泣的表情。他刚收到梦校——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就是大家常说的“柴院”)的邮件,通知他一周内提交作品集视频。他一下子就懵了,对着练了几个月的几首曲子,突然不知道该录哪首,怎么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曲子。他说:“感觉自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门口,却找不到那把对的钥匙,门后就是我的梦想,可我快急疯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一提到“作品集”,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拉响警报。它不像标化考试有标准答案,更像一场你和未来导师未曾谋面的“对话”。你说的话(也就是你演奏的音乐)他喜不喜欢,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推开那扇门。
所以,这篇攻略不想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咱们就来点实际的,把柴院、圣彼得堡这些顶尖名校的“选人密码”给你扒出来,手把手教你怎么准备一份能让评审教授眼前一亮的作品集。别慌,钥匙我给你带来了。
扒一扒俄罗斯名校的“潜台词”
在动手准备之前,你得先搞懂一件事: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体系,到底看重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词:技术和灵魂。
俄罗斯音乐流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俄派”,极其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在他们看来,技术是表达音乐的唯一工具。你的音阶琶音是不是像珍珠一样均匀?你的音准节奏是不是绝对精确?这些都是他们考察的底线。技术不过关,音乐情感再丰富也是空中楼阁。
但光有技术,又会变成一个“弹琴机器”。俄罗斯音乐的灵魂在于其深沉、宽广、充满戏剧张力的情感表达。想想拉赫玛尼诺夫的忧郁,柴可夫斯基的挣扎,肖斯塔科维奇的抗争……他们希望在你演奏的贝多芬、肖邦,尤其是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中,听到这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强大的音乐叙事能力。
所以,你的作品集必须同时展示这两点。一个真实的数据是,根据近几年的录取情况,像柴院和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热门专业,比如钢琴、小提琴,每年全球申请者多达数百人,但最终能进入本科或者专家班的国际生名额常常只有个位数。2023年,仅中国区申请柴院预科的学生就超过了300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这么多高手中间,一份既能展现你无懈可击的技术,又能传递你独特音乐理解的作品集,就是你唯一的“王牌”。
分专业划重点,你的作品集该放什么?
好了,搞懂了大方向,咱们就来点具体的。不同专业,作品集的要求和侧重点天差地别。咱们一个一个说。
钢琴专业:技术与灵魂的试金石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作品集要求也是最“卷”的。通常,一份完整的钢琴作品集需要包含四种类型的曲目,构成一个全面的能力展示矩阵。
第一类:复调作品。这基本就是巴赫的代名词。一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里的前奏曲与赋格是标配。为什么非要巴赫?因为演奏巴赫最考验你双手的独立性、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多声部线条的控制力。这里有个小案例,之前有个学生弹了一首技术很难的赋格,但每个声部都糊在一起,完全没有层次感。教授的评价是:“听起来像一碗面条。”所以,清晰的声部层次远比速度重要。
第二类:大型奏鸣曲。通常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也就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一般要求演奏完整的快板第一乐章。这一部分考察的是你对乐曲结构和形式的把握能力。比如,柴院在2024年的招生简章里就明确指出,申请者需要准备一首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演奏贝多芬,就要有英雄般的气势和戏剧性的对比;演奏莫扎特,就要有水晶般的通透音色和歌唱性。风格的准确性是关键。
第三类:高难度练习曲。这是你炫技的时刻。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都是常见选择。这部分就是赤裸裸地展示你的硬核技术:八度、跑动、双音、和弦……能上多难就上多难,但前提是“完成度”。弹一首磕磕巴巴的李斯特《鬼火》,远不如弹一首行云流水的肖邦“黑键练习曲”来得有效。
第四类:自选乐曲,强烈推荐俄罗斯作品。这是你展示个性和音乐品味的最佳机会。强烈建议你选择一首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季》选段、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或音画练习曲、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等。这不仅能展示你的技术,更能向教授表明:“我懂你们的文化,我爱你们的音乐。”这是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弦乐专业:精准是最低要求,情感是天花板
无论是小提琴、中提琴还是大提琴,弦乐作品集的核心在于“音准”和“音色”。俄罗斯学派对声音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
音阶与练习曲是根基。别觉得录音阶很傻,很多教授会从你拉的一个最简单的C大调音阶里,听出你的基本功、揉弦的稳定性和换把的平顺度。像克莱采尔、帕格尼尼、顿特等人的练习曲是必不可少的。我认识一个考上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师兄,他的作品集里,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选了技术最复杂的一首,录制时从头到尾一气呵成,那种精准度和控制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压迫感。
无伴奏作品显功力。巴赫的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是所有弦乐学生的“圣经”。它能全面考察你的多声部演奏能力、节奏控制和音乐结构感。在没有钢琴衬托的情况下,你的每一个音符都会被无限放大,是好是坏,一览无余。
协奏曲和奏鸣曲是重头戏。这部分要体现你的音乐表现力。通常需要准备一个大型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有时也要求包含华彩乐段)。选择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勃拉姆斯等浪漫派晚期的协奏曲,能很好地展示你的技术和激情。但同样,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肖斯塔科维奇或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会让你显得与众不同。前面提到的那个师兄,真正打动教授的,并不是他完美无瑕的帕格尼尼,而是他演奏的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情感处理得极为细腻,声音里充满了故事感,这才是俄罗斯学派追求的最高境界。
声乐专业:你的嗓子会讲故事吗?
声乐专业,你的乐器就是你自己的身体。教授们想听到的,不只是一个漂亮的嗓音,更是一个会用声音塑造角色、讲述故事的“演员”。
曲目广度要够。通常,声乐作品集需要包含3-5首风格迥异的歌曲。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声乐系要求里,就常常明确要求包含一首俄罗斯古典咏叹调、一首西欧古典咏叹调(意大利语或德语)、以及几首艺术歌曲(Романс)。这能证明你的语言能力和对不同音乐风格的驾驭能力。
俄语作品是“敲门砖”。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你至少要准备一到两首俄语作品,可以是一首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咏叹调,或者一首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发音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哪怕你的俄语还不够流利,但如果你能把一首《春潮》或者《我曾爱过你》唱得字正腔圆,情感饱满,教授会立刻对你刮目相看。这表明了你的学习态度和对俄罗斯文化的尊重。据一位在柴院任教的教授私下透露,两个条件相当的学生,那个俄语作品唱得好的,录取几率至少高出30%。
展示你的“可能性”。选曲时要聪明地展示你声音的优点。如果你的高音漂亮,就选一首能展示辉煌高音的咏叹调;如果你的中声区富有表现力,就选一首抒情的艺术歌曲。同时,也要体现你的戏剧表演能力。在录制咏叹调时,即使没有舞台和服装,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应该是投入的,让教授相信你就是那个角色。
作曲专业:不只是写得好听
作曲专业的作品集是最能体现个人创造力的,但也是最难准备的。教授们想看到的,是一个具备扎实技术、广阔视野和独特声音的未来作曲家。
作品多样性是王道。千万不要只交一堆你自己觉得好听的钢琴小品。你需要展示你对不同体裁和配器的掌握能力。一份优秀的作品集应该包含:
- 一首键盘作品(如钢琴奏鸣曲、赋格),展示你的和声与对位功底。
- 一首室内乐作品(如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的片段),展示你的配器能力和声部写作技巧。
- 如果可能,附上一首为乐队或人声写的作品,哪怕只是草稿或片段,也能体现你的创作抱负。
乐谱的规范性。提交的作品必须附上清晰、规范的总谱。使用专业的制谱软件(如Sibelius或Finale)是基本要求。乐谱的整洁程度,直接反映了你的专业素养。如果能为你的作品附上录音或高质量的MIDI音源,会大大加分。
展现你的思考。很多学校会要求你附上一份创作说明。不要只是简单地描述音乐,更要阐述你的创作理念、结构设计以及你受到的启发。你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和声语言,还是在用音乐讲述一个故事?把你的思考清晰地表达出来。这能让教授看到你音乐背后的思想深度。
录制环节的神操作,让你的才华不打折
万事俱备,只差录制。别让最后这一步,让你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记住,录制质量也是你专业态度的一部分。
设备不是一切,但细节决定成败
你不需要去昂贵的录音棚,但一些简单的设备升级是必要的。千万别用手机直接录!手机麦克风会严重压缩音质,让你的声音听起来干瘪无力。
声音是第一位的。投资一个入门级的立体声录音笔(比如Zoom H1n或Tascam DR-05X),花费不大,但音质提升是颠覆性的。选择一个安静、有少量自然混响的房间(比如有木地板和高天花板的客厅),避免在空旷的、回音过大的或充满杂物的房间录制。录制前,关掉空调、冰箱等一切有噪音的电器。
画面要专业。使用三脚架固定你的相机或手机,确保画面稳定。选择一个简洁的背景,不要让杂乱的背景分散注意力。光线要充足,最好是白天利用自然光,让你的脸和手部(乐器)都清晰可见。对于器乐演奏,要确保镜头能同时拍到你的上半身、脸和完整的乐器操作。钢琴专业通常要求侧面拍摄,能看清手和键盘。
“演员”的自我修养。穿着要正式,就像去参加一场真正的音乐会。这不仅是尊重,也能让你更快地进入表演状态。录制前,像正式演出一样进行热身。可以录制好几遍,然后选择技术最稳定、同时音乐表现力最强的那一版。记住,一个带有真情实感、有微小瑕疵的演奏,往往比一个毫无感情、绝对正确的“机器人”演奏更动人。
在每个视频的开头,用清晰的英语或俄语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XXX,我将为大家演奏/演唱XXX的作品《XXX》。”(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Your Name], and I will be performing [Composer]'s [Piece Title].)这个小细节会显得你非常专业。
好了,关于作品集能聊的干货基本都在这里了。我知道,准备的过程会很焦虑,会充满自我怀疑,甚至会想放弃。这太正常了。
但请你换个角度想:别把作品集当成一场冰冷的考试,把它当成你和未来导师的第一次音乐交流,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的每一次练习,每一次对乐谱的揣摩,都是在为这场对话准备“台词”。
你的作品集,就是你递给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灵魂的“第一封信”。用你的音乐,去讲你的故事,告诉他们你有多么热爱这一切。
加油吧,未来的音乐家们。在莫斯科的白雪下,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你的舞台正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