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学音乐,我后悔了吗?

puppy

来了之后才发现,现实可不止这些!这里有让人窒息的“卷”,有语言不通的孤独,更有无数个深夜怀疑人生的emo时刻。但说实话,这里顶尖的老师、严谨的训练,还有那种逼着你拼命成长的氛围,也确实让我脱胎换骨。所以,后悔了吗?这篇文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我实实在在踩过的坑和掏心窝子的干货分享,希望能帮你更看清这条光鲜又崎岖的路。

来韩学音乐前,请先干了这碗“毒鸡汤”
幻想中的你:在弘大看live,在录音室挥洒灵感,和顶尖教授谈笑风生,成为下一个K-POP制作人或古典新星。
现实中的你:在没有窗户的练习室啃着饭团,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问“我到底行不行”,教授一句“感情不对,重来”就能让你崩溃一整天。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劝退,也不是打鸡血。而是想让你在按下“申请”键之前,先看看这份残酷又真实的使用说明书。

凌晨三点,首尔。我刚从学校的个人练习室走出来,冷风一吹,整个人都清醒了。手里还捏着温热的三角饭团,是今晚的“正餐”。手机屏幕亮着,是国内朋友发来的消息:“宝,又在熬夜啊?看你朋友圈发的演出照片好棒,太羡慕你了!”

我对着漆黑的屏幕笑了笑,没回复。他们看不到我乐谱上被改得密密麻麻的红字,闻不到练习室里汗水和泡面混合的味道,更听不到我刚刚因为一个音阶弹错几十遍,气得差点把琴砸了的心声。

“来韩国学音乐,我后悔了吗?”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幽灵,总在这样疲惫不堪的深夜冒出来,敲打着我的脑门。相信我,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个在韩音乐生的“天问”。今天,我就想和你掏心窝子聊聊,这条看起来光鲜的路,到底有多少坑。

一、你以为的“韩流之巅”,其实是“内卷地狱”

来之前,我们想象的韩国音乐圈是什么样的?是《Show Me The Money》里挥洒自如的Rapper,是防弹少年团背后神级的制作人,是钢琴家赵成珍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封神的瞬间。我们冲着这里顶尖的师资和成熟的产业体系而来,以为自己能离梦想更近一步。

来了之后才发现,是的,神都在这里。但问题是,想成为神的人,也都在这里。这里的竞争,已经不能用“激烈”来形容,得用“窒息”。

我认识一个学声乐的学姐,考了三次才考上首尔大学的研究生。她跟我说,考试的时候,候场区里坐着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像是能直接去维也纳金色大厅开独唱音乐会的水平。韩国本土的学生,从小就经历着“英才教育”和残酷的“入试(입시)战争”,他们不仅技术炉火纯青,心理素质更是强到可怕。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留学生,就像是突然闯进了奥林匹克决赛圈的业余选手。

这里没有“天赋”这个词,或者说,人人都有天赋。大家比的是什么?是时间,是毅力。每天练习10个小时是标配,12个小时是正常,考前通宵住在练习室的大有人在。你知道韩国国立艺术大学(K-Arts)的音乐学院有多难进吗?根据近几年的非官方统计,部分热门专业的录取率甚至不到10%。这意味着,你得打败九个和你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人,才能拿到一个入门的资格。

在这种环境下,人会变得非常焦虑。你不是在和别人比,你是在和昨天那个只练习了8小时的自己比,是在和那个传说中一天能练完一本练习曲的“神仙”同学比。这种“卷”,会让你慢慢忘记学音乐最初的快乐,脑子里只剩下“不能输”三个字。

二、语言,不只是沟通的墙,更是艺术的坎

很多同学觉得,考个TOPIK 4级,日常交流没问题了,上课应该也差不多。Too young, too naive!

在专业课上,教授说的绝不是“这个音高了”或者“那个节奏错了”这么简单。他们会用非常多抽象的、充满韩国文化色彩的词汇来描述音乐。比如,我的钢琴教授在指导我弹一首德彪西时,他说我需要弹出一种“안개 같은 느낌”(像雾一样的感觉),并且其中要带着一点“한(恨)”的情绪。 “恨”?这玩意儿怎么弹?它是悲伤?是遗憾?还是压抑?我当时拿着字典查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结果就是那一周的作业完全跑偏,被批得很惨。

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障碍,更是深入骨髓的孤独。小组讨论时,韩国同学们语速飞快地交换意见,你半天插不上一句话,只能尴尬地笑着点头。课后想跟同学约个饭,却发现他们早就三五成群,你连加入他们话题的切入点都找不到。那种感觉,就像是活在一个透明的罩子里,你能看到外面的一切,但你融不进去。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一个学作曲的朋友,因为语言问题,在和指导教授沟通毕业作品方向时产生了巨大的误解。他以为教授让他大胆创新,结果按自己的想法写了半天,中期检查时才发现教授的意思是让他“在传统框架内做有限的创新”。最后只能推倒重来,那段时间他压力大到天天失眠,差点延毕。

三、现实的骨感:金钱与心理的双重暴击

谈钱虽然俗,但它真的很重要。韩国,尤其是首尔的消费水平,对留学生来说并不友好。我们来算一笔账。

根据韩国大学信息网(대학알리미)2023年公布的数据,像首尔大学、延世大学这些顶尖私立学校的音乐学院,一学期的学费普遍在600-7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3.5万元)左右。这还只是学费。首尔的房租,一个像样的One Room(单间)月租至少要50万韩元起步。再加上生活费、交通费、教材乐器维护费……每个月固定开销轻松过万人民币。

最“烧钱”的是什么?是专业老师的“个人莱森”(Private Lesson)。学校的课程是有限的,想拔尖就得在校外找教授“开小灶”。而那些有名气的教授,一节课(通常是1小时)的费用从15万韩元到50万韩元不等(约合人民币750-2500元)。这笔投资,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压力。

金钱的压力,会直接转化为心理压力。你会开始怀疑,花这么多钱来这里受这份罪,到底值不值?当你的存款见底,而你的专业水平又迟迟没有突破时,那种无力感真的会把人吞噬。我见过不少同学,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一顿饭,或者去打各种和音乐无关的零工,结果搞得身心俱疲,反而影响了学习。

心理上的崩溃,往往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韩国这个极其注重集体和前后辈文化的社会里,留学生很容易感到被边缘化。再加上学业的重压,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emo时刻。你会开始羡慕国内的同学,他们工作稳定,生活安逸,而你还在异国他乡,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苦苦挣扎。

四、那么,痛苦之后,我得到了什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我下一句就要说“所以我后悔了”?

恰恰相反。虽然我吐槽了这么多,但如果时间倒流,再让我选一次,我大概率还是会咬着牙再来一遍。

因为这里给我的,是“脱胎换骨”式的成长。

这里的老师,真的可以用“严苛”来形容,但他们的严苛背后,是对艺术极致的追求和对学生毫无保留的负责。我的教授会为了一个乐句的和声连接,陪我磨上整整一节课,他会亲自示范几十遍,直到我真正理解其中的奥妙。这种“匠人精神”,是你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他不仅在教我技术,更是在教我一种对待艺术的态度:永远不要满足,永远追求更好。

那个“内卷地狱”,换个角度看,其实是个“高手熔炉”。当你身边所有人都那么拼命时,你根本不敢有丝毫懈怠。你会被这种氛围推着走,被动地去突破自己的极限。以前在国内,我可能觉得自己还挺有才华的,但到了这里,我才明白什么叫“人外有人”。这种认知,打碎了我的自负,让我学会了谦卑,也让我懂得了,唯有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才是通往艺术殿堂唯一的路。

文化上的碰撞,也让我的音乐变得更有厚度。我开始去听韩国的传统音乐“盘索里”,去理解那种独特的“兴”与“恨”的民族情感,并尝试把这些元素融入我的创作中。这种跨文化的体验,是看再多书、听再多唱片都无法获得的。它让我的音乐世界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变得立体和多元。

所以,后悔吗?

后悔过。在无数个被教授骂哭的下午,在银行卡余额告急的月底,在一个人过节吃着泡面的深夜,我都后悔过。但第二天早上,当我坐在琴凳上,弹出一个比昨天更完美的和弦时,所有的后悔都烟消云散了。那种战胜自己的喜悦,足以抵消所有的痛苦。

这更像一场修行。它剥夺了你的安逸和舒适,却赐予你一身坚硬的铠甲和一颗强大的心脏。

写在最后,给想来的你几句大白话

如果你问我,来韩国学音乐到底需要什么?我觉得不是天赋,也不是钱,而是一颗准备好“被虐”的心。

来之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1. 你的韩语真的够用了吗?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能和教授吵架(开玩笑),是为了能精准表达你对音乐的理解。

2. 你的心脏够大吗?能不能接受自己从“天之骄子”变成“普通一员”,能不能在铺天盖地的否定和批评中,还能找到一丝坚持下去的火苗?

3. 你的家人支持你吗?这种支持不只是金钱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在你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们的一通电话,可能是你唯一的救命稻草。

4. 你到底为什么来?是为了追星,是为了镀金,还是你真的热爱这门艺术,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想清楚这个“为什么”,它会成为你在黑暗中前行的灯塔。

这条路,走之前是星光大道,走起来是万里长征。但当你真正走完,回头看时,你会发现,那些踩过的坑,流过的泪,都变成了你音乐里最动人的故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64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