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留学,我找到了人生的B面

puppy

来澳门留学前,我也曾是个埋头赶路的“卷王”,以为人生就是一份漂亮的简历。但这座小城用它独特的慢节奏和烟火气,彻底改变了我。在这里,我发现学习之余,生活本身才是最迷人的:穿梭在葡式风情的老街,吹着海风发呆,和朋友们为了一口刚出炉的蛋挞而欢呼……我不再只盯着GPA,而是开始认真感受当下,找到了那个被忽略已久的“B面”自己。如果你也对按部就班的生活感到一丝迷茫,或许我的经历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启发。

写在前面,给亲爱的你
嘿,朋友!如果你点开这篇文章,只是想找一份“澳门留学保姆级攻略”,那你可能要小小地失望一下啦。这里没有复杂的申请流程,也没有课程选择的万能公式。这更像是一封我写给过去那个“卷王”自己的信,也希望能递到同样在赶路、偶尔感到迷茫的你手里。这篇有点长,泡杯茶,我们慢慢聊。

在澳门留学,我找到了人生的B面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澳门大学图书馆的冷气开得像不要钱,窗外是明晃晃的大太阳,刺得人睁不开眼。我正对着电脑屏幕上一份改了十几遍的报告发愁,deadline像催命符一样在脑子里嗡嗡作响。那一刻,焦虑感几乎要把我淹没了。我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无意间一抬头,视线越过横琴的海面,看到了对岸悠闲行驶的车辆和三三两两散步的人。

就是那一瞬间,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击中了我:我到底在为什么而活?是为了这份报告能拿A+,为了毕业后简历上能多一行漂亮的经历,还是……为了什么?我好像一直在奔跑,却忘了抬头看看风景,忘了问问自己,我真的快乐吗?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习惯了“内卷”节奏、把人生当作项目来管理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灵魂拷问。而澳门这座小城,用它不紧不慢的方式,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A面人生:当GPA是我唯一的信仰

坦白说,来澳门之前,我就是那种典型的“好学生”,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卷王”。我的人生剧本早就写好了:考上好大学,拿到高绩点,进大厂实习,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每一步都精确计算,不容有失。选择来澳门留学,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这里高校的性价比和日益提升的国际声誉。

就拿我就读的澳门大学来说,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里,已经冲到了第254位,这个成绩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亮眼。身边的同学也个个都是“武林高手”,有的是高考大省杀出来的学霸,有的是海外名校背景的交换生。开学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那种无形的压力。大家讨论的是学术竞赛、科研项目,计划的是下一个假期去哪里实习能为简历镀金。那种氛围,让我瞬间切换回了熟悉的战斗模式。

于是,我的生活被切割成了以ddl(截止日期)为单位的时间块。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个家,凌晨两三点的校园路灯是我最熟悉的伙伴。我熟知每一门课的评分标准,能精准计算出期末考多少分才能保住我的GPA。我和朋友的聊天内容,也离不开“那个project你做了吗?”“那个教授给分怎么样?”。我以为这就是留学的全部意义——用几年的时间,换一个更有分量的文凭,一块能敲开未来大门的金砖。我的人生,就像一张只有A面的唱片,循环播放着“努力、奋斗、成功”的主旋律,枯燥,却“政治正确”。

澳门的“慢”,是我人生最大的“快进键”

转折发生得很微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被澳门的日常一点点渗透和改变的。这座城市有一种魔力,它被誉为“东方拉斯维加斯”,拥有纸醉金迷的豪华酒店和赌场,但在这些浮华的B面,藏着一种深入骨髓的、闲适安逸的烟火气。

迷失在“上帝的调色盘”里

有一次为了赶报告,我通宵没睡,第二天晕晕乎乎地坐上公交车,结果坐反了方向,意外地闯入了一个我从未涉足的区域——路环。不同于澳门半岛的拥挤和氹仔的现代,路环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低矮的、色彩斑斓的葡式小屋,像是打翻了上帝的调色盘,柠檬黄、薄荷绿、天空蓝,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柔。没有行色匆匆的路人,只有在门口打盹的猫,和悠闲聊天的本地阿叔阿婆。

我鬼使神差地提前下了车,沿着十月初五马路慢慢走。一边是彩色的房子,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海面。那一刻,我没想我的报告,没想我的GPA,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就是单纯地被眼前的美景治愈了。后来我才知道,澳门历史城区早在2005年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超过20座历史建筑。它们不是被圈起来的景点,而是真正融入在市民的生活里。你可以上一秒还在大三巴牌坊下感受历史的厚重,下一秒就拐进旁边的恋爱巷,看情侣们拍照打卡。这种新与旧、快与慢的交织,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生活不只有一种节奏。

治愈我的,不止是一颗刚出炉的蛋挞

说到澳门,怎么能不提“吃”?在澳门,“吃”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它是一种社交,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来之前,我只知道官也街的猪扒包和安德鲁的蛋挞。来了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有多无知。

这座只有30多平方公里的小城,在201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这里藏着数不清的美食。从人均几十澳门币(MOP)的街头小吃到米其林星级餐厅,总能满足你的味蕾。我最享受的,就是和朋友们一起的“觅食之旅”。我们不再是讨论学习的“战友”,而是为了吃上一口刚出炉的葡式蛋挞(现在一颗大概10-12 MOP)而欢呼的“吃货”。

我们会为了尝一碗加了花生酱的“胜利茶餐厅”猪扒包,专程坐车去澳门半岛;也会在某个下午,溜达到龙环葡韵附近,找一家安静的咖啡馆,点一份木糠布丁,聊一下午的天。食物的香气,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瞬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抚平所有的焦虑。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本地人可以花一个多小时,只为悠闲地“饮个早茶”。那种对生活本身的热爱,远比任何成就都来得真实和温暖。

在海风里,我学会了给人生“留白”

澳门虽小,却五脏俱全,尤其是它的海岸线和绿地,给了我无数喘息的空间。当我被论文折磨得快要崩溃时,我会跳上公交车,直奔南端的黑沙海滩。脱掉鞋子,踩在独特的黑色沙滩上,任凭海风吹乱头发,听着海浪一遍遍拍打岸边。那一刻,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卷进了大海里。

或者,我会约上三五好友,去挑战全长约8000米的“路环步行径”。穿梭在绿色的山林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偶尔还能俯瞰整个澳门的景色。这些地方,没有KPI,没有deadline,只有最纯粹的自然。我开始学着在紧凑的日程表里,给自己留出一些“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留白”。发呆、散步、看海,这些在过去看来是“浪费时间”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我最重要的精神补给。我发现,适当的放空,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解锁B面:原来生活可以不必那么“有用”

当我的生活不再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时,我惊奇地发现,我的人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找到了被自己忽略已久的“B面”。

我开始更主动地去交朋友,而且不再带着功利的目的。澳门的大学里,国际化程度非常高。比如澳门科技大学,就有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我的朋友圈里,有来自葡萄牙的交换生,有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也有土生土长的澳门本地人。我们一起庆祝各自的传统节日,一起吐槽各自的文化差异,一起探索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我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把进入大公司当作终极目标,有人想做一名独立的艺术家,有人想回到家乡开一家小店。这些鲜活的故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反思自己过去那条单一的“成功”路径。

我也开始尝试一些“无用”但有趣的事情。因为澳门的建筑太美,我拿起了相机,开始学习摄影,试着用镜头记录下那些打动我的瞬间。因为对葡国文化产生了兴趣,我开始用APP自学一些简单的葡萄牙语,虽然说得磕磕巴巴,但当我能用“Olá”(你好)和“Obrigado”(谢谢)跟本地的土生葡人打招呼时,那种快乐是任何A+都无法比拟的。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与自己和解。我不再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而苛责自己,也不再因为比别人少了一段实习经历而焦虑。我明白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全球范围内,学生群体的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份权威的学术期刊《柳叶刀》子刊的研究曾指出,全球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患病率高达30%以上。我们太需要学会给自己松绑了。在澳门的这段经历,像是一场温和的心理疗愈,它告诉我,你的价值,不应该仅仅由你的成绩和简历来定义。你感受到的每一次心动,你看到的每一处风景,你结交的每一个朋友,都在塑造一个更完整、更鲜活的你。

一些想对你说的大白话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经或正在被“内卷”的洪流推着走,感到一丝疲惫和迷茫,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启发。澳门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但它教会我的东西,我相信在哪里都同样适用。

下次在图书馆学累了,别硬撑着。走出去,去学校附近的海边栈道吹吹风,看看日落。你会发现,问题不一定能解决,但心情真的会变好。

别总依赖手机地图和美食APP。试着随便跳上一辆公交车,坐到你没听过的站名下车,在陌生的小巷里走一走。说不定,你人生的“宝藏店铺”就在下一个转角。

多去和不同的人聊天,菜市场的阿婆,宿舍楼下的保安大叔,或者不同专业的同学。听听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人生的活法也远不止一种。

最重要的一点,请放下“这件事对我有没有用”的功利心,多问问自己“这件事让不让我开心”。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却常常忘了,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人生不是一张只能单面播放的唱片,它有A面,也应该有精彩的B面。你的B面人生,或许就藏在下一次不经意的抬头,藏在澳门某条不知名小巷的葡国菜餐厅里,藏在和朋友分享一颗蛋挞的笑声中。祝你,也能早日找到它。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64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