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前三秒,颠覆你的认知! |
|---|
| - 这不是“新东方烹饪学校”瑞士分校:忘记端盘子和铺床单吧,这里是未来商业领袖的预科班。 |
| - 你的同学不简单:可能和你小组讨论的是某个中东王室的王子,或者硅谷大佬的女儿。 |
| - 毕业证书含金量超高:一张夏令营的结业证,可能比你实习三个月的报告在HR眼里还有分量。 |
| - 花费不菲,但绝对是投资:这笔钱买的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张进入顶尖圈层的“入场券”。 |
嘿,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还记得我去年写的那篇关于如何申请奖学金的文章吗?后台有个叫Leo的学弟加了我,跟我聊了很多他的迷茫。Leo在北美一所还不错的大学读金融,成绩挺好,但总觉得缺点什么。用他的话说:“每天对着一堆数字和报表,感觉自己像个没有感情的计算器。未来好像一眼就能望到头,在华尔街的格子间里,熬成一个头顶微秃、眼神疲惫的中年人。”
去年暑假,他爸妈“强行”给他报了一个瑞士的夏令营。Leo当时一百个不愿意,给我疯狂吐槽:“Cici姐,都什么年代了,还让我去学酒店管理?去瑞士学怎么微笑着给人端盘子吗?我一个学Finance的,这履历不是纯纯的减分项?”
我当时劝他,就当去阿尔卑斯山度个假,放松一下也好。结果呢?两周后,他朋友圈的画风突变。前一天还在日内瓦湖上玩帆船,后一天就西装革履地出现在百达翡丽的总部,听品牌总监讲故事。再过几天,他竟然作为总策划,带着一个十几个人的国际团队,办了一场有模有样的慈善晚宴。
夏令营结束,Leo给我发了一段超长的语音,激动得语无伦次。他说:“姐,我错了,错得离谱!这哪是酒店管理,这简直是商业、艺术和社交的极限挑战!我这两周学到的东西,比我大学两年都多。我认识的人,聊的天,彻底把我给点醒了。”
Leo的故事,让我觉得必须得给大家好好扒一扒,这个被无数人误解,却可能是留学生涯中最具颠覆性的体验——瑞士的顶级夏令营。它早已不是你想象中的“酒店管理”了,它是一个浓缩版的“未来领袖训练营”。
颠覆认知:酒店管理?不,我们谈的是“奢侈品商业帝国”
一提到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很多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服务员”。这真的是个天大的误会。今天的瑞士酒店管理教育,核心早就变成了“Hospitality”,一个更宏大的概念,翻译过来叫“款待业”或“泛服务业”。
它的内核是什么?是创造并管理顶级的客户体验。小到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的用餐流程,大到一个奢侈品牌的全球市场策略,甚至包括私人银行的客户关系维护、高端医疗的定制服务,都属于这个范畴。所以,你学的不是怎么把一件事“做完”,而是怎么把它做得“超出预期”,让客户觉得“Wow”。
像大名鼎鼎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Glion)和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Les Roches),它们开设的暑期项目,更像是一个“商业体验”速成班。EHL的“青年夏令营”(Junior Academy)直接把课程分成了“酒店与奢侈品牌管理”、“美食与潮流”等方向。你可以看到,奢侈品牌管理是和酒店并列的核心。根据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发布的《2023年全球奢侈品行业研究报告》,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预计在2023年达到了3620亿欧元。这么庞大的一个产业,需要的就是懂得如何创造极致体验的管理人才,而这正是这些夏令营培养的核心能力。
我查了一下格里昂的暑期课程,里面有一门课叫“打造奢侈品品牌的艺术”。学生们会被要求分组,从零开始创造一个虚拟的奢侈品牌,包括品牌定位、故事设计、市场营销策略,最后还要向由真正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提案。这跟你在商学院里做的case study有什么区别?区别大了!这里的评委,可能就是LVMH集团某个品牌的市场总监。你的想法,是直接和行业天花板进行碰撞的。
课堂搬进现实:当你的教科书是劳力士和四季酒店
你想象中的夏令营上课是什么样的?坐在教室里听PPT?在这里,教室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学习,发生在那些金碧辉煌的地方。
这些学校和瑞士乃至全欧洲的顶级品牌都有着几十年的深厚关系。所谓的“实地考察”,根本不是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而是深入品牌内部的“解剖式”学习。
举个真实的例子,理诺士的暑期项目,会组织学生参观日内瓦的顶级腕表工坊,比如爱彼(Audemars Piguet)或者宇舶(Hublot)。你不是隔着玻璃看,而是由品牌的资深工匠或高管亲自带领,讲解一枚价值百万的腕表是如何从几百个零件精密组装起来的。他们会分享品牌如何用上百年的时间去沉淀一个故事,如何通过营销让一块“看时间的东西”变成身份和艺术的象征。这种冲击力,是任何商业理论书籍都无法给予的。
之后,老师会布置作业:分析这个品牌的成功之道,并为它设计一个面向Z世代的推广方案。你看,知识立刻就和实践结合起来了。你学到的不只是营销理论,更是奢侈品独有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
除了奢侈品,五星级酒店也是他们的移动课堂。学生们会被带到像日内瓦四季酒店这样的地方,由酒店总经理亲自接待。他不会跟你讲怎么铺床,而是会跟你分享:酒店是如何通过数据分析,记住每一位VIP客户的偏好?比如,一位常客喜欢房间里放百合花,但他的夫人对花粉过敏,系统就要记录在他单独入住时才摆放。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数据管理和客户关系维护系统。这就是价值百万的商业课。
这些经历会让你明白,商业的本质不是冰冷的交易,而是温暖的人性化连接。当你亲眼见过极致的服务和品质是如何打造的,你的眼界和格局自然就不同了。
你的队友,可能是未来的全球合伙人
如果说知识和眼界是硬币的一面,那人脉就是另一面,而且可能更重要。
来参加这些夏令营的都是什么人?绝不是只有对酒店感兴趣的学生。我看到一份来自格里昂的数据,其夏令营学生来自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学生背景多元得惊人:有来自科技新贵家庭的孩子,想学习如何将科技与服务业结合;有来自艺术世家的后代,来寻找品牌美学的灵感;有已经在运营家族企业的小企业家,来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当然,也有像Leo一样,来自金融、法律等专业,希望拓宽自己职业可能性的学生。
你在这里建立的不是简单的“同学情谊”,而是一个高质量的全球化人脉网络。想象一下,你小组作业的搭档,一个是来自迪拜的,家里做地产生意,他对高端地产的客户心理了如指掌;另一个是来自巴西的,对热情奔放的活动策划充满天赋。你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天天头脑风暴,一起熬夜改PPT,一起面对挑战,这种“战友情”是极为珍贵的。
这种跨文化协作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堂无价的课程。你会学到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高效沟通,如何解决因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如何求同存异,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这些能力,在未来全球化的职场中,是绝对的核心竞争力。
十年后,当你需要开拓中东市场时,也许一个微信就能联系到当年的迪拜室友,他能给你最地道的建议。当你策划一个全球发布会时,你会想起那个能歌善舞的巴西朋友。这个在你18岁夏天建立起来的信任网络,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指数级增长。这比你参加一百场商业酒会,漫无目的地发名片要有效得多。
终极考验:从零到一,策划一场真正的盛宴
所有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践。而这些夏令营的“期末考试”,通常是一场听起来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学生们亲手策划并执行一场盛大的晚宴或主题活动。
这可不是学校里办联欢会那么简单。从确定主题、制定预算、设计菜单、市场推广、邀请嘉宾,到现场的灯光、音乐、服务流程、突发状况处理,所有环节都由学生分组负责。老师只扮演顾问角色,绝不插手。
这个过程,是对综合能力的极限拉练。
比如,“财务组”需要精打细算,用有限的预算(比如10,000瑞士法郎)办一场高规格的活动,他们要跟供应商谈判,控制成本,这完全就是CFO的雏形。“市场组”要设计精美的邀请函,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确保有足够多的“客人”(通常是学校老师、家长和一些行业嘉宾)出席。“运营组”则要像军队指挥官一样,确保晚宴当晚从迎宾、上菜到表演的每一个环节都无缝衔接。
我听一个参加过理诺士夏令营的学姐分享,她们那组负责的晚宴,在开始前两小时,预定的乐队突然说主唱生病来不了。整个团队都快急疯了。最后,是她们组里一个平时很安静的、来自韩国的女孩站出来,说自己学过声乐,可以救场。另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同学,马上用手机连接蓝牙音箱,现场调试音效。最终,晚宴不仅没出乱子,这个“意外”的表演还成了当晚最大的亮点。
经历过这样一次,你会发现,书本上那些关于领导力、团队协作、危机管理的理论,都变得鲜活起来。你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打过硬仗的“战士”。这段经历写在简历上,比任何“优秀学生干部”的头衔都更有说服力。面试官问你“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充满细节。这展现出的实践能力和抗压能力,是所有顶级公司都渴求的。
无法量化的财富:那些刻进骨子里的“软实力”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夏令营还能给你一些更深层次、更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软实力”或者说“社交智商”。
这些学校会开设一些非常独特的课程,比如品酒课、西餐礼仪、艺术鉴赏、公开演讲等。教你品酒的,可能是瑞士顶级的侍酒师。他会告诉你,如何通过酒的颜色和挂杯来判断年份,不同产区的葡萄酒应该搭配什么样的食物。这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社交语言。在未来的高端商务场合,当你能对这些话题侃侃而谈,自然会让人刮目相看。
西餐礼仪课会细致到,哪副刀叉用来吃前菜,哪副用来吃主菜,餐巾应该如何摆放,祝酒时眼神应该如何交流。这些细节看似繁琐,却是一个人教养和见识的体现。它能让你在任何正式场合都从容不迫,充满自信。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你会不自觉地被影响。你看到周围的人,即使家庭背景显赫,依然努力学习,积极参与。你看到他们是如何自信地表达观点,如何优雅地待人接物。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慢慢提升你的个人气质和格局。
就像Leo后来跟我说的:“以前我觉得,有钱人的孩子就是会玩。来了这儿我才发现,最顶尖的那群人,比我努力多了,而且他们努力的方式更聪明。他们懂得投资自己,投资自己的眼界和圈子。”
聊了这么多,我知道你肯定在想一个最现实的问题:这玩意儿肯定很贵吧?
是的,不便宜。通常两周的课程,费用大概在5000到800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4万到6万多)不等,再加上机票,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所以,千万别抱着“去玩玩看”的心态。把它当成一笔教育投资,一笔投向自己未来的天使轮融资。去之前,想清楚你最想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是想结识人脉,还是想探索职业方向,或者是想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
如果你决定要去,我的建议是:放下所有的预设和偏见,像海绵一样去吸收。不要因为自己英语口语不够好就不敢发言,你小组里那个法国同学的口音可能比你还重。不要因为觉得别人背景太牛就自卑,自信地展示你的独特之处,也许你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正是别人需要的。主动一点,去跟每一个人聊天,去参与每一个活动,把每一分钱的价值都压榨出来。
这趟旅程,可能不会立刻帮你拿到一个顶级投行的offer,但它会在你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关于品位、关于眼界、关于格局、关于自信,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它给你的,是一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地图,和一个敢于探索这个世界的自己。这,或许比任何一份实习证明都来得更重要。